1、1尿气味参考范围:新鲜尿有芳香味临床评价:1新鲜尿液有一定气味,来源于尿中酯类和挥发性芳香族酸。进食某些食物如葱、蒜、韭菜等可使尿液有各自的特殊气味。2病理情况下尿液气味改变见于:(1)化脓性感染如膀胱炎,细菌分解尿素生成氨,可有难闻的尿臭;(2)膀胱直肠瘘有粪臭;(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液有烂苹果味;(4)恶性膀胱肿瘤(膀胱癌)时,尿液有恶臭;(5)但尿液缺乏气味,可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伴肾小管坏死的患者;(6)尿气味与氨基酸疾患有关的如下:异戊酸血症和戊二酸血症产生汗脚臭,枫糖浆尿病产生枫糖浆臭、甲硫氨酸吸收障碍产生卷心菜气味;苯丙酮尿症产生鼠臭、三甲胺尿症产生腐鱼臭、高酪氨酸血症产生酸败
2、臭。3尿液放置过久,在细菌作用下,也可产生氨臭,故尿臭味确定以新鲜尿及时检查为原则。尿量参考范围:(1)成人:10002000ml L(1 mlhkg 体重)(2)儿童:34ml hkg 体重临床评价:1尿量主要取决于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重吸收。正常人每日尿量变化幅度较大,主要与饮水量和排汗量等有关。尿量波动还与肾小管浓缩功能、水分摄取量等有关,同时又受肾小管排出的电解质、尿素含量以及血中抗利尿激素浓度的调节。白天尿量与夜间尿量之比约 34:1。2尿量改变主要有(1)多尿:24 小时尿量经常超过 2.5L。生理性多尿见于大量饮水或大量服用有利尿作用的食物等。病理性多尿的原因常见于:1)精神神经
3、疾患,如精神性多饮多尿,脑肿瘤;2)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巨人症;3)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低血钾性肾病、高钙性肾病、肾性尿崩症、肾性糖尿病、失盐型肾病、抗维生素 D 骨软化症、肾小动脉硬化、肾移植术后循环恢复时等;4)溶质性利尿和水肿吸收,如急性肾衰竭恢复期、静注甘露醇、山梨醇、高渗糖液、浆膜腔积液及水肿恢复期等。(2)少尿:尿量小于 0.4L24h 或尿量持续小于 17mlh。生理性少尿常因摄入水量过少或出汗过多等所致。病理性少尿常见于:1)肾前性少尿,如严重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腹泻、呕吐
4、、大面积烧伤、大出血等 )、心力衰竭、休克、低血压、肾动脉栓塞或受压迫、进行性水肿、渗出液或漏出液水肿贮留期、2重症肝病与肝硬化腹水、急性发热性疾病、中毒低蛋白血症;2)肾性少尿,如严重急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重症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或慢性肾衰、流行性出血热、恶性肾硬化、肝肾综合征、肾毒性物质损害、慢性肾炎、肾皮质或髓质坏死、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3)肾后性少尿,如尿路梗阻(主要上尿路梗阻),可有结石、前列腺肥大、血块、脓块、乳糜、输尿管炎症、水肿、疤痕狭窄、受压迫与粘连及尿道狭窄等原因引起。病变可双侧或单侧肾受损,对侧梗阻;或一侧梗阻,反射性对侧无尿。(3)无尿或尿闭;尿量小于
5、 100ml24h,或 12 小时内完全无尿。见于尿路梗阻、极严重的坏死性肾乳头炎、严重肾炎、急性肾衰、急性血管内溶血等。3尿量测定应与尿比重测定同时进行,必要时结合肾功能试验(如尿浓缩稀释试验) 作肾小球性或肾小管性疾病的鉴别;测定尿中 Na+浓度有助于区分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少尿:前者 Na+40mmolL。4尿量测定,首先要了解患者的饮食特别是饮水和服药情况,排除生理性因素;其次,必须连续数天收集 24 小时的全部尿进行检测,才客观准确。尿色参考范围:黄色或淡黄褐色临床评价:1正常人尿液颜色与尿色素(尿黄素、尿红素) 、尿胆原、卟啉等物质有关,尤与尿色素的关系最大。尿色素由肾脏产生,排泄
6、量固定,所以尿液颜色的深浅基本与尿液的比重相平行。大量饮水,尿量增多时尿色淡或无色;反之尿少,尿浓缩呈深黄色或浓茶色。2尿色的改变主要有:(1)尿近于无色:尿崩症(ADH 减少)、糖尿病(但尿比重大)、肾硬化。尿色淡且量过少,提示肾功能不良。(2)尿乳白色:可由脂肪尿、乳糜尿、脓尿、细菌尿、大量盐类( 磷酸盐、尿酸盐、碳酸盐等) 造成。(3)红色、红褐色:血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卟啉尿。服用食物染料色素及酚红、番泻叶、芦荟、氨基比林、磺胺等药物。(4)深黄、橙色:浓缩尿、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服用番泻叶、山道年等药物。(5)暗褐色或近黑色:高铁血红蛋白尿、血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
7、、尿黑酸尿、黑色素瘤、服用左旋多巴、激肽、番泻叶、氯喹等。(6)绿色或蓝色:细菌尿(绿脓杆菌 );服用美蓝、亚甲蓝、靛卡红。(7)黄色荧光:服用核黄素等药物。3红色尿液结合尿沉渣镜检和隐血试验有助于血尿和血红蛋白尿的区别;深黄色尿液配合尿三胆检查,有利于黄疸类型的鉴别。4多种因素能改变尿液颜色,如食物(如红萝卜、胡萝卜、甜菜及食物色素等) 、药物、运动、出汗、疾病时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以及尿液酸度(pH) 等。此外,尿液酸度高,颜色较深;酸度低,则颜色较浅。尿透明度参考范围:清晰透明(尿新鲜排出时)临床评价:31正常人新鲜尿液由于细胞成分少,又无细菌,且在体温下,尿中几无盐类析出,故刚排出时尿呈
8、清晰透明。当新鲜尿在体外放置后,可因尿路分泌的少量粘液、少量的上皮细胞、白细胞等发生沉淀,可见少量浑浊或微量絮状沉淀,女性尿液更为明显;也可因尿中盐类结晶析出而发生微混或浑浊。因此,尿液混浊不一定是病理性,但刚排出的新鲜尿就浑浊则必须进一步作检查。2病理性尿液浑浊主要由血细胞、上皮细胞、粘液、坏死组织、细菌等所造成。通常血尿时呈洗肉水样浑浊、脓尿呈灰白色云雾状且可发生沉淀、菌尿呈云雾状但静置后往往不下沉、管型尿乳糜尿呈白色乳浊状。以上尿浑浊均不能通过加酸加热方法消失,必须作显微镜检查,明确是否由血细胞、上皮细胞、管型造成的尿浑浊;如疑为菌尿,除作显微镜检查外,可进一步作细菌培养以明确细菌的类型
9、;如疑为乳糜尿,可进一步作尿乳糜试验确定;如尿中出现“膜状物” ,结合临床,可能是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尿中红细胞、上皮细胞、蛋白质等混合凝固形成“膜状物” ,是该病特征性的征象);如疑为大量盐类结晶伴有红细胞异常增多,可能为尿结石疾病。此外,下泌尿道或生殖道炎症时,尿中粘液大量增加使尿浑浊;直结肠膀胱瘘时,粪便混入尿液可造成尿浑浊。3尿液标本,放置后发生浑浊,最常见的是尿中结晶析出。结晶尿的形成与尿 pH、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在碱性尿,磷酸盐(有时碳酸盐) 易发生沉淀,加醋酸后尿即变清;在酸性尿,尿酸或尿酸盐可呈红色浑浊,加热或加氢氧化钠后尿即转为透明;草酸盐沉淀时加盐酸后浑浊可消失。通常由结晶
10、造成的尿浑浊无病理意义。此外,干扰正常尿透明度的因素还有:精液、前列腺液混入尿液;阴道分泌物、月经等混人尿液;粪便、消毒剂等污染尿液标本。尿酸碱度(尿 pH)参考范围:(1) 成人平均 pH 5.06.0(2)新生儿: pH5.07.0临床评价:1 尿液 pH 反映了肾脏维持血浆和细胞外液正常氢离子浓度的能力,机体代谢活动产生的非挥发性酸,如硫酸、磷酸和盐酸以及少量丙酮酸、乳酸、枸橼酸及一些酮体等,主要以钠盐形成从肾小球排出;碳酸氢盐则重吸收。肾小管分泌氢离子与肾小球滤过的钠离子交换。氢离子还通过铵根离子(NH 4)排出,因此,肾小球滤过率以及肾血流量可影响尿pH 值。2 正常人正常饮食下,2
11、4 小时内产生的氢离子使尿液平均 pH 约为 6,健康成人的尿pH 变化范围为 4.68.0。饮食以动物性为主, pH 值降低;以植物性为主, pH6.0。餐后,胃酸分泌增多,尿液酸分泌减少,pH 值增大,即所谓“碱潮” 。夜间睡眠时,有轻度的呼吸性酸中毒,于是尿 pH 值减少。病理情况下:(1) 尿 pH 的降低见于:呼吸性或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大量铵根离子排出)、痛风、尿酸盐或胱氨酸结石、尿路结核、肾炎、失钾性的代谢性碱中毒、严重腹泻及饥饿状态;(2)尿 pH 增高见于:呼吸性或代谢性碱中毒、长期呕吐或胃液抽吸、感染性膀胱炎、肾盂肾炎、Fanconi 综合征、Milkman 综
12、合征、草酸盐或磷酸盐或碳酸盐结石症、肾小管性酸中毒(pH7.0,其尿液特点是可滴定酸度降低)。43 结合临床疾病的特征,尿 pH 测定能提供相应的诊断依据,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检测尿酮体等;尿 pH 结合尿液细菌学检验,对诊断泌尿系感染有帮助。4影响尿 pH 的因素主要有:(1)饮食因素(如上述 );(2)服用药物,如服用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盐,尿 pH 增高,服用氯化铵、氯化钙等,尿pH 降低;(3)尿标本置放时间:尿置放时间长,细菌分解尿素生成氨,尿 pH 增高;如尿中含葡萄糖,则细菌分解后,尿 pH 降低,故尿 pH 应新鲜测定;(4)尿 pH 测定方法: pH 试纸法最方便,虽不够精确,
13、但已能满足一般临床需要;pH计测定适用于酸碱平衡失调的患者,报告 pH 结果须同时报告检测时的温度。尿比重参考范围:比重计测定法、折射计测定法、试带法:(1)随机尿或定时新鲜尿标本:新生儿 1.012婴 儿 1.0021.006成 人 1.0021.030(2)限制饮水超过 12h1.025 24h 尿 1.0151.025临床评价:1正常情况下,机体为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通过肾脏排出水分和多种固体物质进行调节。肾脏的这种稀释和浓缩功能使尿比重能在正常范围内变化。正常尿比重取决于尿中尿素、氯化钠的含量,前者主要反映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后者则反映盐的含量。2生理情况下,尿比重与饮水量、饮食性
14、质等有关。正常饮食,随机尿比重在 1.023或以上,则可认为肾浓缩功能正常;12h 限制饮水,尿比重应在 1.022 左右;24h 禁饮水则比重在 1.026 或以上。病理情况下,凡使肾浓缩稀释功能损害的疾病均可使尿比重发生异常改变,包括肾性的疾病和非肾性的疾病。尿比重增高:见于腹水、糖尿病、心力衰竭、高热、周围循环衰竭、急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梗阻、妊娠中毒症等。尿比重减低: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球损害疾病、急性肾衰多尿期、尿毒症多尿期、胶原性疾病、蛋白质营养不良、精神性多尿症、尿崩症、肾性尿崩症、恶性高血压、肾性和原发性隐性糖尿病、精神性隐性糖尿病、低钙血症、抗利
15、尿激素抵抗(见于高钙血症 )、锂中毒、先天性或获得性肾小管功能异常等。3测定尿比重的方法主要有:(1)比重计测定法,传统方法、 。简单易行,可粗略估计肾稀释浓缩功能,但干扰因素较多;(2)折射计法,用尿量少,重复性高,但也受干扰因素影响;(3)试带法,作为尿比重的筛检,简便而快速,同时易受干扰因素影响。对于正常人和大多数疾病,尿比重与尿量呈反比关系,与尿色深度则呈平行关系。所以,同时测定尿量和尿色检查可提供互补的诊断作用,但也有例外,如糖尿病,尿量多、色浅比重却高,故应结合尿糖检查、血糖和糖耐量试验;肾功能不全时,虽尿量少、尿色浅,但比重不高,故应结合肾功能的其他检查。54尿比重的测定可受许多
16、因素的干扰:(1)比重计和折射计测定时,尿中如有右旋糖酐、泛影酸盐、甘露醇、葡萄糖、蛋白质均可使比重增高,尿标本冷藏后可使比重中度增加。相反,使尿比重减低的因素有:尿标本久置,尿素分解或盐类结晶析出,或有合成洗涤剂污染等。尿液温度的改变对尿比重计的测定呈双向影响,故温度每升高 3,结果应加 0.001;每降低 3,则减 0.001。(2)试带法测定时,当蛋白水平在 1.07.5gL 时,尿比重增加;酮酸中毒时可使(Chemstrip 试带 )比重测定读数增高;而碱性尿时(pH6.5) ,则使结果减低;当尿中葡萄糖和尿素浓度超过 1 0gL 时也可使结果减低,必须注意按试带使用说明校正。总之,尿
17、比重测定虽受许多因素干扰,但仍有实用意义,要评价肾浓缩功能,较准确方法是作尿渗透量的测定。 尿蛋白参考范围定性:阳性或弱阳性定量:8 性反应 300mg/L 不等尿中大量红、白细胞洗涤剂加热醋酸法(确证用) 尿标本久置,细菌生长 加醋酸量过多或过少、 灵敏度 150mg/L无盐或低盐尿磺柳酸法(筛检首选) 混浊尿 高度缓冲的碱性尿 灵敏度 50100mg/L尿中大量尿酸,尿酸盐含碘造影剂,大量青霉素,磺胺等药物考马斯亮蓝法(定量) 尿酸度过低 陈旧的考马斯亮蓝溶液 灵敏度 0.5mg/L线性范围窄(01.0g/L)还须注意,尿蛋白一天之内变化较大,且定性试验又较粗略,故应多次测定才有可靠价值:
18、阳性者可进一步作定量检查;尿标本不宜用防腐剂;最好用离心上清尿试验;尿 pH宜调至 7.0,并及时新鲜检查;此外,作定量时宜用 2 4h 尿肌酐定量来评价尿液标本的质量。尿三杯试验参考范围:7三杯均呈透明淡黄色临床评价:1正常人刚排出的尿是透明的,久置后因 pH 改变或温度下降等使尿液产生沉淀而混浊。如果初排出尿即混浊,则为病理性。尿三杯试验即用于鉴别混浊尿的性质及其程度,常用于男性泌尿系不同部位疾病的初筛诊断。病人一次不间断排尿分三段接尿,分别盛于标有#1、#2、#3 洁净容器中,然后比较尿液混浊情况。2尿三杯试验可用于(1)鉴别出血部位:1)如血液主要在第一杯中(初期血尿),则出血部位多在
19、尿道或膀胱颈;2)如血液主要在第三杯中(终末性血尿),则出血部位多在膀胱三角区、颈部或后尿道;3)如果三杯都有均匀混合的血液( 全程血尿),则提示出血部位可能是来自膀胱颈以上病变(肾脏或输尿管)。当膀胱肿瘤大量出血时,也可呈全程血尿:此时肉眼观察分析血液和尿液的混合情况:如果色泽鲜艳,混合均匀,有小血块下沉,多为膀胱或尿道出血;如果颜色暗褐、均匀,呈淡红色云雾状,则多来自肾脏病变,亦可见于出血性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 ,此外还可见于药物所致的血尿。(2)鉴别感染的部位:1)如第一杯有弥漫脓液,则为急性前尿道炎;2)如第一杯有脓丝,则为亚急性或慢性尿道炎;3)如三杯均有弥散脓液
20、,则为后尿道感染;4)如第三杯有弥散脓液,则为前列腺炎、精囊炎;5)如第一杯有脓丝、第三杯有弥散脓液,则为尿道炎、前列腺炎和精囊炎。3配合显微镜检查,如果同时发现各类上皮细胞和管型,则有助于辨别血液的来源(泌尿道病变的部位)。4尿三杯试验只能粗略地区分红细胞、白细胞来源,了解病变部位,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强。尿液渗透量参考范围:冰点下降法(单位 mO)smkg H2O)最大范围: 501200普遍饮水时: 300900限制饮水 1 2h 后: 8 5 0血浆(血清): 300临床评价:1尿液渗透量,简称尿渗量,是指经肾脏排泄后尿液中全部溶质的总数量。正常人体内各种体液均有一定渗透压,它是维持机体
21、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肾脏是通过对尿液浓缩或稀释作用,来达到调节体液渗透量的平衡。尿渗量即反映了肾脏对溶质和水的相对排泄速度,肾脏在抗利尿激素的调节下,通过“逆流倍增“的机制使尿液得以浓缩或稀释,表现为尿渗透量从与血浆等渗(300mOsm) 增高到 1200mOsm 或可降低至50mOsm 的过程。正常时,当机体处于缺水状态时,肾产生尿渗量高于血浆(清)渗量,即为高渗尿,表示尿液被浓缩,反之,当机体处于缺水状态时,尿渗量低于血浆(清) ,即为低渗尿,表示尿液被稀释;病理状态下,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破坏,则肾脏产生的尿渗量与血浆(清) 相似,即为等渗尿。82尿渗量的测定可作为肾脏浓缩稀
22、释功能的指标。正常人尿渗量一般在 6001000 mOsmkgH 2O ,个别人 24h 内最大变化范围可达 401400mOsmkgH 2O 。在病理情况下尿渗量的变化见于:(1)低渗尿:主要是肾浓缩功能严重受损的疾病,包括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衰、多囊肾、尿路阻塞性肾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原性尿崩症、尿崩症、原发性烦渴、尿酸性肾病、急性肾小管功能障碍等;(2)高渗尿:如高热、脱水、肾瘀血、心功能不全、周围循环不良、糖尿病、呕吐、腹泻、急性肾炎等。3尿渗量测定 比尿比重测定更能确切的反映肾脏的浓缩能力。这是因为,尿渗量的变化仅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分子、离子数量有关,而与溶质的性质无关;但尿比重
23、的改变则不仅与分子数量、而且还与分子的性质有关,如同一渗透量的氯化钠、尿素和肌酐等溶液,因溶质的化学性质不同,因而可能有极不相同的比重;故尿比重只能作为一种比较粗糙的判断肾浓缩功能的指标,对比之下,尿渗量测定则是直接、全面和可靠。不过,尿比重与尿渗量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4尿渗量测定时,可受药物等因素影响(1)使尿渗量升高的药物有:麻醉剂( 外科手术时用)、酰胺咪嗪、氯磺苯脲、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2)使尿量减低的药物有:乙酰苯磺酰环己脲、脱甲金霉素、优降糖、钾盐;(3)肌肉运动或饥饿也可使尿渗量测定减低。此外,须注意,不同时间的尿标本测定的尿渗量有很大变化范围,如晨尿至少大于或等于 850m
24、OsmkgH 2O ;儿童的尿渗量范围比成人窄,通常为 50700mOsm kgH20。尿本周蛋白参考范围:阴性临床评价:1本周蛋白(Bence-Jones Protein,BJP)具有特异的热凝固特性(在 4 0时混浊,6 0时凝固,100时又溶解),因此又称为凝溶蛋白。 BJP 由病理性分化不良的浆细胞合成、分泌,是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的二聚体,分子量分别为 4.6 万和 2.3 万,电泳时位于 2 球蛋白之间。BJP 有两种亚型( 和 ) ,当血浆中浓度异常增高时可从尿液中排出,因分子量小的单体,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所以它的滤过率比白蛋白高。肾小管对 BJP 有重吸收作用和异化作用。当
25、 BJP 从肾脏排泄时,能抑制肾小管对其他蛋白质的重吸收,同时损伤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因而造成肾功能障碍和产生蛋白尿。2BJP 可见于骨髓瘤和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约有 6 0在尿液中检出 BJP,约有 1 5在血清中无骨髓瘤蛋白的 M 蛋白带,而仅在血液和尿液中查到 BJP,少数非分泌型的骨髓瘤为 BJP 阴性。也可见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绿色瘤、恶性淋巴瘤、急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巨球蛋白血症)、骨肉瘤、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 BJP 尿病、骨转移性肿瘤、前列腺炎、非活动性肺结核。一过性 BJP 阳性可见于肾淀粉样变、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慢性肾衰、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管坏死。3BJP 对
26、疾病缺乏特异性,如骨髓瘤,应配合其他检查如 X 线、病理活检等试验才能确诊。94BJP 检查方法有热沉淀法、对-甲苯磺酸法、免疫电泳法等。热沉淀法,若尿液中同时含有白蛋白和球蛋白,可呈假阳性,BJP 浓度高,则可出现假阴性。甲苯磺酸法较敏感,尿中 BJP 含量 3mgL 即可检出。慢性肾炎伴有肾小管功能障碍时,本试验出现假阳性。免疫电泳法,如果尿中 BJP 含量低于 510gL 时,须将尿液浓缩 100 倍,才能显示出 BJP 的单株峰。尿液或脓尿标本中混人精液可导致假阳性。尿 2-微球蛋白参考范围:单向免疫扩散法: 57 5mg L放射免疫法(RIA)(固相): 0.419.2mgLRIA
27、双抗体法: 0.420mgLRIA 单克隆抗体法: 0.155.6mgL乳酸免疫法: 0.2616mg L竞争酶免疫法(固相): 0.210.5mg L临床评价:1 2 微球蛋白( 2-M)是一种低分子量 (MW11800)的单链多肽。人体正常有核细胞(除成熟红细胞和胚胎滋养层细胞外)与肿瘤细胞表面均存在 2 微球蛋白,尤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最为丰富。一旦淋巴细胞受某种因素刺激而激活或增殖,血中 2 微球蛋白增加,超过正常 3 倍,尿 2-M 也增加。血液 2-M 经肾小球滤出后,几乎完全由近曲小管以胞饮形式摄取并分解为氨基酸,不返回血液,所以正常尿中含量很少。2尿 2-M 增高见于近端肾
28、小管损伤:先天性疾病如 Fanconi 综合征、半乳糖血症、胱氨酸尿症;后天性疾病如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管坏死、肾炎、尿毒症、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及重金属性肾中毒、化学药物性肾中毒等。单纯性膀胱炎时,尿 2-M 正常。因此,尿 2-M 可用以鉴别蛋白尿的来源。此外,当血 2-M 高于正常值 3 倍,且肾小球滤出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常见于恶性肿瘤(如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结缔组织疾病(干燥综合征等),炎症,急、慢性肝炎等。3如同时测尿白蛋白含量,并求得白蛋白 2-M 比值可鉴别肾小球与肾小管疾病,肾小球病变时此比值比肾小管病变时高。4影响本试验结果
29、的因素:尿液 pH3 0 万),其他临床意义同 Addis 法。3Addis 计数操作方法繁琐、有饮食限制、重复性差,现认为一小时尿排泄试验能替20代 Addis 计数,因为简便、患者不受饮食限制。4尿沉渣计数应注意(1)尿液一经排出体外,细胞和管型皆会逐渐溶解破坏,故方法本身误差较大,操作时应注意;(2)被检尿的比重如低于 1.016,白细胞易破坏;(3)如酸性尿液中因尿酸盐结晶析出而混浊,可适当加温(3 7)使其溶解;(4)如尿液呈碱性(因磷酸盐析出而混浊且碱性尿易破坏管型和细胞),可加适量醋酸既溶解磷酸盐又保存管型和细胞;(5)也可让患者进食蛋白质多的食物,使尿液 pH 在 6 以下。尿
30、沉渣结晶参考范围:可见磷酸盐、尿酸盐、草酸钙等结晶临床评价:1尿沉渣中的无机沉淀物,主要是结晶体,多来自食物或盐类代谢的结果。正常人尿沉渣中磷酸盐、尿酸盐、草酸盐最常见,一般临床意义不大。而有些结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影响尿中结晶析出的因素有:(1)该物质的饱和度;(2)尿液 pH;(3)温度;(4)胶体物质(主要指粘液蛋白)的浓度。确切地辨别结晶体的关键是了解尿液 pH 值。2正常人酸性尿中可见结晶体有:无定型尿酸盐(尿酸钙、镁、钠、钾尿酸盐结晶) 、结晶尿酸盐(钠、钾和氨)、结晶尿酸、草酸钙;碱性尿中可见:无定形磷酸盐 (钙和镁)、结晶磷酸盐( 三联磷酸盐、磷酸氢二钙、磷酸镁 )、碳酸钙、
31、双尿酸铵 (ammonium biurate)。异常尿沉渣中结晶体的临床意义:(1)磷酸盐常见于 pH 碱性的感染尿液;(2)大量尿酸和尿酸盐结晶,提示核蛋白更新增加,特别是在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化疗期间,如发现有 X 线可透性结石并伴血清尿酸水平增高,则为有力的证据;(3)尿酸盐常见于痛风;(4)大量的草酸盐提示严重的慢性肾病或乙烯乙二醇、甲氧氟烷中毒。草酸尿增加提示小肠疾病及小肠切除后食物中草酸盐吸收增加,特别是 Crohn 病;(5)胱氨酸结晶可见于胱氨酸尿的病人,某些遗传性疾病、Fanconi 综合征、肝豆状核变性可伴有胱氨酸结石;(6)酪氨酸和亮氨酸常见于有严重肝病的患者尿中;(7)放射
32、线检查使用泛影盐酸后可出现尿酸盐结晶;(8)药物引起的有:磺胺类药物( 磺胺甲嗯唑)可见形状各异的磺胺结晶(现已少见) ;大剂量氨苄西林可出现尿结晶;偶有报导其它药物当大剂量和超剂量服用后出现结晶,例如大剂量 6-巯基嘌呤治疗,超剂量扑痫酮等;(9)胆红素结晶见于黄疸、急性肝萎缩、肝癌、肝硬化以及磷中毒等患者的尿中;(10)胆固醇结晶见于膀胱尿滞留、下肢麻痹、慢性膀胱炎、前列腺肥大及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的尿中。3尿沉渣中出现的结晶根据其理化性质可用化学方法、偏振光检测法予以确证。尿中的结晶为出现在尿中的结石的特性提供了明显的证据。214作为筛检尿结晶,用随意尿即可满足需要;并注意:在室温下检测,见
33、到的结晶其临床意义不大;当尿标本在 3 7 C 检查时,大多数结晶消失,如此时仍见到结晶,结合临床相关症状,则有临床意义。尿妊娠试验参考范围:正常非妊娠妇女:阴性正常妊娠妇女:阳性临床评价:1妊娠时,胎盘绒毛膜滋养层细胞产生大量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它存在于孕妇的血液、尿液、初乳、羊水和胎儿体内。大约在怀孕 10 天后,血清和尿中 HCG 水平迅速增高,至最后一次月经后第 8 周达到峰值,可达 10 万20 万 IUml ,至孕期第 4 个月起降至中等水平,并一直维持至妊娠终末(500020000IUm1)。HCG 是一种糖蛋白,具有抗原性,由两个独立相连的肽链( 亚基和 亚基)组成
34、,单个亚基不具生物学活性,当其连接成完整的化合物时才具有活性。正常妊娠妇女血清含多种形式的 HCG,包括完整的 HCG(9 29 8)、-亚基 (07)、-亚基(0 3)等。2临床妊娠试验主要用于:(1)早期妊娠诊断:一般孕后 3540 天为 2500IUL 。以上,6070 天出现高峰,可达 8 万32 万 IUL 。常用的 HCG 检验法均能呈阳性反应,早早孕检测在受精卵着床后57 天既能测出 HCG, 。(2)先兆流产:HCG 含量如逐渐上升可能保住胎儿,不断下降应尽早处理,以免造成过期流产。(3)人工流产后无胎盘组织残留者,即转为阴性反应;如仍有活动的胎盘组织残留者仍为阳性,应考虑为不
35、全流产。(4)宫外孕的诊断,60宫外孕患者 HCG 呈阳性反应。50宫外孕在阴道开始流血 3周后,反应转为阴性。(5)滋养层细胞肿瘤:恶性葡萄胎、绒毛膜癌(80 左右可引起阳性反应)以及男性睾丸畸胎瘤等肿瘤时,尿中 HCG 升高。3尿液 HCG,检测是早期诊断妊娠及相关疾病最简便而重要的方法。妊娠试验阳性,首先应想到正常妊娠,除了少数出现假阳性反应外,大约 95100孕妇均可被检出来。如有可疑,可配合血清 HCG 检测,两者有很好的相关性。4目前常用尿妊娠试验有 胶乳凝集抑制试验(敏感性 S 为 2500IUL)、检孕卡法、放射免疫(S 为 200IUL)及单克隆抗体两点免疫法( 抗 -HCG
36、 和抗 -HCG,S 为50IU L)。人体内其他促性腺激素如促黄体生成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促甲状腺激素(TSH) 和 1 HCG 一样均含有 多肽链,而 链为 HCG 所特有的,所以当LH、FSH、TSH 等激素水平升高,可使一般妊娠试验呈阳性反应,而采用 -HCG 检查特异性较好。作尿妊娠试验应注意(1)宜用清晨第一次新鲜尿并离心取上清液,否则应贮于 28 C,不超过 4 8h;(2)不宜使用有严重的蛋白尿、血尿、菌尿的标本;(3)采用胶乳法时应同时做阳性、阴性对照,此法假阳性见于:尿中含有 LH 和 FSH 等、洗涤剂。尿沉渣红细胞相差显微镜检查22参考范围:异形红细胞1
37、200ugL 者,为肾病综合征型,若起病急,病情发展快者为急进性肾炎;(4)帮助尿路感染定位。膀胱炎患者尿 FDP5mgL。(5)估计预后。FDP 正常者预后好,反之,其病情较重且肾功能降低较快;区分选择性与非选择性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者尿 FDP 正常,FDP 为小分子碎片 D 与 E。非选择性蛋白尿者 FDP 增高,FDP 为较大碎片 X 与 Y;观察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排斥反应时,尿FDP 急剧升高,用药控制后 FDP 下降。3如同时测定血清及尿液 FDP,增高者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外科手术后肢体深部血栓形成、肺栓塞早期。4影响本试验结果的因素:应用过纤溶酶或抗凝血类药物(
38、如尿激酶、链激酶、肝素25等)后可使尿 FDP 增高,导致假阳性结果。尿 1 微球蛋白参考范围:免疫比浊:7 0mlmin 时,肌酐分泌率与血 1 微球蛋白正常,而血1 微球蛋白已升高,当肌酐清除率2 5mgL 称为脂肪尿,见于(1)肾脏疾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肾病综合征、糖尿病性肾病、狼疮性肾炎;(2)乳糜尿;(3)多发性骨折、挤压伤等严重外伤;磷、砷、CO、乙醇中毒。3可结合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发现脂肪球而确定脂肪尿,尿液中混有脂肪小滴时为脂肪尿,不含纤维蛋白,静置后不产生凝结现象;尿液中混有脂肪和蛋白质(主要是乳糜微粒等脂蛋白) ,使尿液混浊。如呈特有的乳状外观者称乳糜尿,静置后易产生凝结现象
39、。如尿脂肪定量测定结合乳糜试验,可将肾脏疾病与丝虫病或胸导管、腹部淋巴管阻塞引起的脂肪尿加以鉴别。4进食过量脂类食物或鱼肝油,可引起一过性脂肪尿。27尿卟啉及前体参考范围:阴性临床评价:1卟啉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等的重要成分,由 4 个吡咯环连接而成的环状化合物,是血红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体。卟啉尿是指尿液中排出过多的卟啉,或卟啉的前身物如 -氨基-酮戊酸(ALA)及卟胆原(PBG) 。正常人尿中含有少量的卟啉类化合物(ALA 、PBG;粪卟啉 coproporph yrin,CP) 。2正常人尿卟啉定性试验为阴性。病理情况下,如卟啉病(一种独立的与血红素合成有关酶遗传性
40、缺陷的疾病)引起卟啉代谢紊乱,导致其合成异常和卟啉及其卟啉前身物包括ALA、 PBG 的排泄异常。异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尿卟啉(UR) 、粪卟啉由尿中大量排出;卟啉尿是一种症状,除了卟啉病外,还可见于其他多种疾病。各种类型的疾病尿液中排出的卟啉代谢的中间产物不同:(1)ALA 排量增多:见于急性间歇性卟啉症、急性混合型卟啉症、慢性铅中毒;偶见于癌、霍奇金病、肝硬化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2)粪卟啉排出量增多:见于铅中毒、溶血性贫血、肝炎、肝硬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酒精中毒、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以及急性间歇性卟啉症、有症状的肝脏皮肤卟啉病、苯肼中毒;(3)卟胆原排出量增多:1)急性间歇性卟啉症,
41、在急性发作期,尿液中排出卟胆素原增多,同时在尿液中排出尿卟啉 I 及粪卟啉 I 也增加;2)急性混合型卟啉症,六氯苯卟啉症和肝脏病时也可见排出量增加;(4)尿卟啉排出量增加:1)主要见于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症、重金属中毒、肝实质病变和良性或恶性的肝脏肿瘤;2)混合型卟啉症,有症状的肝脏皮肤卟啉症、六氯苯卟啉症、急性间歇性卟啉症,某些门脉性肝硬化患者尿液中也见排出量增多(表 2-4)。表 2-4 尿中卟啉类及前身化合物与疾病的关系 (俞善丁等, 1 989 年)疾 病 ALA PBG CP UR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正 正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急性发作) 正或慢性混合性卟啉病 正 正 正或 正或急
42、性混合性卟啉病 急性遗传性粪卟啉病 正或 正或 正铅中毒 正或轻度 正或轻度症状性卟啉病 正 正 3卟啉尿检查可用定性法筛检(随意尿) ;也可收集 2 4h 尿作定量检查,方法有分光光度法或荧光测定法、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层析法等。4尿卟啉定性试验要注意(1)尿液要新鲜,置棕色瓶中;(2)在紫外线下观察由卟啉产生的荧光时,随着时间的延长将逐渐加深,因此应在2830min 内报告结果。作卟胆原定性试验用醛试剂(Ehrlich 试剂) 法时,有许多物质可干扰呈色反应,如尿胆原、吲哚类化合物等。尿中如有巯基化合物可抑制呈色反应;如 PBG 浓度高时,应将标本稀释 25100 倍后再检测。尿肌酐参考范
43、围:酶法男性:8.817.6mmol2 4h女性:7.0415.84mmol24h儿童:8.813.2mmol24h临床评价:1尿液肌酐是体内肌酸代谢终产物,由肌酸经非酶促反应脱水生成后绝大部分由肾小球滤出,肾小管不重吸收,排泌至尿中,正常人每人尿中肌酐排出量较恒定。2尿液肌酐病理性增多见于:(1)肢端肥大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2)消耗性疾病:如伤寒、斑疹伤寒、破伤风等。尿液肌酐减少见于:碱中毒、肾功能衰竭、严重进行性肌萎缩、贫血、瘫痪、进行性肾病、白血病活动期、硬皮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等。3血、尿肌酐同时测定,并进行内生肌酐清除率试验,可比较准确地评
44、价肾小球滤过功能。4影响本试验结果的因素:(1)进食肌酐丰富的食物(如烤牛肉等 )可导致生理性尿肌酐增高;(2)留取 24 小时尿液标本时应加防腐剂,以防尿肌酐被分解。尿溶菌酶参考范围:比浊法:5 0ugmL 时,试验即可阳性。对苯丙酮尿患儿此法较敏感;(3)许多物质(如对-羟基苯酮酸、尿黑酸、胆红素、乙酰乙酸、丙酮酸、对氨基水杨酸、氨基比林等)可与三氯化铁发生呈色反应,虽显色不同,但仍可干扰结果判断。尿 5-羟吲哚乙酸参考范围:比色法:10.4188.91umol2 4h临床评价:15-羟吲哚乙酸(5-HIAA)是 5-羟色胺的代谢终产物,通过肾脏从尿中排出,无生物活性而 5-羟色胺(5-HT)是色氨酸的衍生物。5-HT 在胃肠道嗜银细胞形成,由血小板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