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 .2一、引言 .2(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21、研究背景 .22、研究意义 .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3二、中国劳动标准理论概述 .5(一)中国劳动标准的特点 .5(二)中国劳动标准的发展 .6三、中国劳动标准与国际劳动标准的比较 .8(一)国际核心劳动标准 .8(二)中国劳动标准的优缺点 .13四、如何完善中国劳动标准体系 .16(一)健全中国劳动标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6(二)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7(三)具体对策 .18五、结论 .19【参考文献】 .20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劳动标准【摘要】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经济已经逐步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由此导
2、致更多的劳动者参与到各种新兴产业中,从而使得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用工关系更加复杂。在中国“劳动标准”的定义是说对于劳动者各项工作福利条件的规定,通俗来讲就是说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享受到最低劳动保障,主要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工资、奖金、收入等) 、劳动条件(劳动持续时间、劳动环境等) 、劳动福利(各种法定节假日、五险一金、生活待遇等)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者权利(结社自由、言论自由、罢工权、集会权)等作出的规范准则。 “劳动标准”是国际劳工组织自 1919 年成立以来推广到国际法范围的概念。在全球化背景下审视中国的劳动标准,相对于国际劳工标准来讲,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不断完善中国的劳动标准
3、,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屡次提出要在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中写入“社会条款” ,达到强制推行“国际劳工标准”的目的,但是完全适用国际劳工标准并不符合中国的劳动关系,因此,我国应当尽快对劳动体系进行改革完善,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挑战。本文笔者将中国的劳动标准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中国劳动标准的特点及现状,并着重分析了中国劳动标准与国际劳动标准在每个方面的优势与劣 1势。基于我国劳动标准的不足,总结出我国对于劳动保障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应对措施。【关键词】全球化;国际劳动标准;中国劳动标准;应对措施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研究背景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4、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渐渐的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中国的各项发展都将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因此,经济全球化在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和发展的同时,也渗透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劳动关系作为产业关系的基本内容,一定会被世界经济冲击,因此劳动者与雇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势必会出现矛盾与冲突, ,正式为了缓解甚至是消除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劳动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中国的劳动标准也成为势在必行 2。对于中国而言,劳动力输出属于重大的国际劳动问题,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比较廉价,因此中国出口的产品竞争力一般比较占优势。在这种背景下,发达国家认为我国的劳动标准相比较国际劳动标准比较低,也就相对于构成了劳动力的倾销,在市场经济中属于不
5、公平竞争。为此很多发达国家对于劳动标准没有实行国际劳动标准的产品实行限制进口。2、研究意义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促进了中国劳动者与雇佣者之间关系的不断变更。过去的经济规则处于计划经济为主导并且利益的共同体单一性的劳动关系,逐渐的转变成市场自主经济规则下的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竞争关系。虽然经济规则在不断完善,但是经济规则下的劳动争议事件也在不断的增多,尤其是近些年的群体性纠纷不断的递增,从侧面揭露了我国的劳动标准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转型。中国现阶段使用的劳动标准阻碍着市场经济不断前进,在未来会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隐患。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雇佣者之间最简单的
6、社会联系,它是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前进的重要原因,因此讨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劳动标准,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因为我国属于出口大国,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限制已经对中国的出口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劳动标准进行研究,才能更好的看清国际劳动标准的本质特征,才能更好的完善我国的劳动标准。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的劳动者权利的确有很多的不足,不仅是在就业标准、劳动工时、劳动环境等最基本的权利方面没有较为完整的保护,而且在劳动福利、工作报酬等方面存在着更为严重的问题。从这个理论实际中,中国的劳动标准应当有所改进。因此无论处于何种原因,我们都应当有效的提高我国的劳动标
7、准,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劳动标准地下造成的贸易障碍,促进我国的出口顺利进行。(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最早开始研究劳工标准问题应当源于欧洲大陆的国家瑞典,当时瑞典著名大学的戈特汉松根据他的博士论文出版了一本名为社会条款和国际贸易(Social Claus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的书籍,并于 1983 年出版了英国版本。术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标准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在 1994 年 12 月,欧洲的一次全球性专题研讨会上,各专家学者认为一些劳动标准、劳动环境标准比较低的“不公平比较优势”的待遇,这种比较优势应该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消除。在 1994 年纪念国际
8、劳工组织成为 75 周年的大会上,对于国际劳工标准有了新的进展,沃纳,森吉博格(Werner Sengenberger)和邓肯坎贝尔(Duncan Campbell)共同出版的 国际劳工标准和经济相互依存 一经出版,就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争论。2001 年 12 月 4 日在美国华盛顿举办了一次题为“多哈回合之后的贸易与劳工标准研讨会”,会后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巴格沃蒂和美国科德尔赫尔研究所(Cordell Hull Institute)主任休科比特(Hugh Corber)共同主编并出版了名为 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劳工标准 论文集。该论文集的作者都是研究劳工标准问题的一些著名学者,比如布朗和马
9、斯克斯等。学者们认为虽然多哈回合谈判一开始并没有将劳工标准的实施列入议程,但假如到 2007 年 7 月多哈回合谈判仍然没有结果的话,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就有可能在体制中重被提起。总之,国外对于劳工标准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将劳工标准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国外对于劳工标准的研究开始于 19 世纪 80 年代,但限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研究不够充分,直到 19世纪 90 年代,发展中国家产业链异军突起,对发达国家的劳动产业有了猛烈的冲击,发达国家对于国际劳工标准的研究才越来越深。(2)研究的团队相对稳定,各专家学者之间及时相互交流给劳工标准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事研究工作的专家与
10、学者,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劳工标准,甚至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已经被政府采纳,进入到实践阶段。比如美国的学者博拉斯基就负责关于劳工标准的谈判,种种事实显示出,国外关于劳工标准的研究已经持续很久,并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3)虽然专家学者对于劳工标准的谈论无时不在,但争议的焦点比较集中,主要是关于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低劳动标准是否构成不公平竞争,另外就是在全球实行统一的国际劳动标准是否可行,最后讨论的是如何有效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劳工标准。2、国内研究现状中国国内对于劳动标准的研究相对比较晚,并且研究层面比较浅,国内的专家与学者也对劳动标准有所讨论,但都只限于概念性的劳动标准,对于具有实践性的劳动标
11、准并没有太多,因此中国的劳动标准正处于初级阶段,并且没有相关的全面系统研究。在中国,对于劳工标准的研究也有以下观点:(1)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在贸易组织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中国劳动标准应当向国际劳工标准看齐,并逐渐同步,从客观规律上将,国际核心劳工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提高劳动者的地位和实际情况,同时使用国际劳工标准也是国际经济条件下的发展需要。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如何一步步的适应从较低的劳动标准向国际劳工标准转变是需要亟需考虑的问题。中国学者对此也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尽管中国的劳工标准在很多地方仍有许多不足,但就其发展方向来看,同步于国际劳工标准已经势在必行。因此,中国应从
12、理论和实践上做好准备。(2)但另一方面,国内仍有很多专家与学者认为中国仍旧需要坚持本国的劳动标准,不能被国际劳动标准所同化,那样对中国的劳动市场冲击很大,会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张斓强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劳动标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劳工标准慢慢趋同,但是在不能确认我国的国情如何与国际劳工标准相适应的情况下,如果强制性适用国际劳工标准会导致中国的劳动关系体系混乱,得不偿失。因此是否使用国际劳工标准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中国劳动标准理论概述(一)中国劳动标准的特点由于各种综合原因,我国国内很多企业的生产条件、劳动待遇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现阶段中国劳动标准最
13、主要的问题,但纵观中国的整个劳动标准体系,亦有其特点:1、我国劳动标准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劳动标准低下主要集中在特殊的几个行业,比如说纺织服装业、制鞋业、玩具业、煤矿业、电子组装业。以前几年的“富士康”跳楼事件为例,劳动标准低下,劳动者劳动福利少,劳动环境单一,休息休假时间没有保障,导致劳动者对于事业没有信心 3。以深圳的电子企业为例,电子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主要是由于劳动力成本低下而相对提高的,劳动力低廉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劳动者不但长期工作加班熬夜,并且没有响应的加班补偿和福利,更不用说国家规定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待遇,加上工作环境比较差。2、劳动力流动受
14、到限制,劳动标准难以在实践中适用劳动力的内部流动是中国整个社会需要不断完善和解决的问题,由于部分城市人不愿意从事一些危险、困难、肮脏的工作,造成这部分工作无人接手,而一些没有文化基础的人不断涌入城市相应的缓解了这种紧张情况,很多农村人就补充到这些岗位上来,但随着时间推进,这部分岗位的劳动力已经达到极限,并且这些没有文化基础的低廉劳动力仍旧不断涌入,久而久之,一些城市就会不断提高这些岗位的政策,希望吸收都更加有素质和更加专业的人才。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同样的一个岗位,一个大学生的劳工标准与一个农民的劳工标准如果相一致,对于苦读数年的大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相对提高大学生的待遇标准,就会对处
15、于同一岗位的农民来讲有失公平。因此如何定义统一的劳动标准在司法实践中遇到了难题。3、中国的贫富差距较大,不同行业的劳动待遇差距较大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讲,最廉价的就属劳动力的输出,这里的劳动力不仅仅是指卖力气的苦力,只要是在劳动关系中付出劳动的一方就可以统称为劳动力。加之中国改革开放前期的政策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先富带动后富,但是随着利益的增加,先富起来的这批人就成为占据有利资源的人,手中掌控着生产资料,就会掌控着劳动力,因此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多。这种差距导致一些人先天就有优势,占据有利资源,因此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员往往干的是最脏最累最不讨好的工作,但得到的劳动报酬却是最少的。中国自古以
16、来就喜欢“做官” ,因为封建社会的残余思想,手里握住权力才会有安全感,因此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参加“公务员”选拔,现在公务员的各种福利待遇相对于一般的劳动者来讲,是可望不可即的,即使是同样的一个公务员岗位,处在不同地区,福利待遇也是相差万别,因此中国劳动标准难以趋于均等。(二)中国劳动标准的发展我国属于 1919 年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但由于中国处在当时的国情,直到 1971 年联合国才恢复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劳工组织中的席位。但在初期,迫于各国的政治打压,ILO 对我国实行了一系列不公正的限制措施,并取消了中国在劳工组织的高级职位等,随着后期我国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加上中国相应的政
17、策改变,我国与 ILO 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如果深究中国劳动标准的发展,可按照中国改革发展时间来说明:1、旧中国时的劳动法理念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大列国侵略者强行在中国开设工厂,这也是中国早期工人阶级的形成阶段,与此同时,清政府也积极开设各种手工业、纺织业的工厂。中外资本家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强制工人加班加点获得劳动力,但是又压榨工人的劳动报酬,因此当时的劳动条件极为恶劣。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工人的待遇相对有所提高,要求清政府承认工人的结社权、罢工权,同时提高工人的劳动报酬、减少工作时间、延长休息休假等,迫于工人运动的压力,清政府第一次颁布了调整劳动法律关系的规定,也
18、是中国劳动法的雏形。但当初的劳动标准只是为了保护劳动者最基本的生存权利。2、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劳动法理念自 1927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政权逐渐重视劳动立法,制定了很多关于劳动法规。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当时的国情决定了在改善工人劳动标准的同时,又要维护某些抗日民族资本家的利益。当时的立法对于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3、建国后的劳动法理念(1)改革开放前,在刚刚的建国初期, 劳动法就依照当时的苏联政府进行完善,因为当时中国准备走共产主义社会并且很多法律法规都时处于初期阶段,所以当时对于劳动立法主要是成了工人组织也就是所谓的工会,帮助工人共同解决劳动福利待遇的问题。但后
19、来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计划经济,所以劳动法律法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形同虚设 4,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劳动法律法规再一次搬上日程。(2)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因劳动关系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严重。中国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切身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007 年, 劳动合同法 、 劳动争议调节法 、 促进就业法三个法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的劳动标准法律体系迈入到一个新起点,也是中国劳动法律开始完善的时刻,虽然在现在看来,当时的法律法规仍旧有很多的瑕疵。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巨大,因为劳动者对于自己的权利有了新
20、的认识,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了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清楚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未来劳动法律体系的发展劳动关系必须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的完善和规范,随着中国入世带来的影响,中国的劳动法律体系会越来越趋同于国际标准,这是发展的必然,中国如果想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席位,就必须要和世界接轨。因此,在中国想要完善劳动标准,仅仅依靠劳动合同法是远远不够的。就目前出现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劳动标准与国际标准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中国正处于劳动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但是相信在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领导下,
21、劳动法体系一定会不断完善,创建一个更加和谐、美满的社会。三、中国劳动标准与国际劳动标准的比较(一)国际核心劳动标准国际劳工标准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国际劳工公约,另一种是建议书。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虽然都属于国际劳动立法文件,但其法律效力是不同的。国际劳工公约经国际劳工大会通过后,提交成员国批准;公约一经批准,成员国必须遵守和执行。而建议书则是提供成员国制定法律和采取其它措施时的参考,不需要成员国批准,因而没有必须遵守和执行的义务。 从 1919 年第 1 届到 2004 年第 92 届国际劳工大会,国际劳工组织共制定了185 项国际劳工公约和 195 项建议书。这些公约和建议书都是采取单行
22、法的形式,每一个公约或建议书只包括某一项劳动问题或问题的某一方面的规定。国际上有人把这些公约和建议书的汇编总称为国际劳工法典 。截至 2005 年 2月 16 日,现有国际劳工公约 185 项中,共得到 177 个成员国的 7259 次批准。国际劳工标准的内容涉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方方面面的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劳工标准首先关注的是有关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工人健康,如限制工作时间、禁止妇女和未成年人做夜工、规定最低受雇年龄、规定星期日休息,设立工厂监察制度、防止工业灾害、禁止使用有毒原料等事项;其次是关于实行社会保险、赔偿工人损失,如规定工伤和职业病赔偿、疾病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工人赔偿
23、的最低标准和争议处理等事项;再次是关于失业和工资方面的,如设立职业介绍所、规定最低工资等事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劳工标准逐步指向维护基本人权,进一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促进充分就业以及诸如劳动行政管理、跨国公司、劳动环境、非全日制工作之类的新问题。公约和建议书规定的事项,几乎涉及劳动问题的所有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国际劳动法体系。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劳工组织高度关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层面问题,并陆续制定了新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 国际劳工组织对其制定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按其内容分了 14 大类。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监督机制,国际劳工标准可分为核心劳工标准、优先性
24、劳工标准和一般性劳工标准。我国常常将国际劳工标准分为三大类,即基本人权类、劳动管理类、特殊人群类。因此国际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动标准有所不同,差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与国际的就业标准比较中国人喜欢给每个行业的人贴上标签,比如大家想到环卫工人就会想到一个穿着橘黄色的老头或老太太,肩上担着一把笤帚,如果是联想到白领,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个打扮时髦的女子身着职业装,带着眼镜,拿着公文包。因此中国的就业标准划分的十分明确,有很森严的等级制度。基于社会出身的就业与职业的歧视在中国劳动就业市场中是普遍存在的 5,虽然这种歧视是被严厉禁止的,在中国主要表现是因为农村户籍或者缺少某个特定城市的户籍而造成的就
25、业机会或待遇不均等,甚至是由于干部出身家庭或者是工人身份家庭的不同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待遇不平等。在中国政治、文化、地位、贫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往往对就业不平等进行了妥协,在意识上认为就业不平等是正常现象,一旦对于就业平等的机会出现,又显得不知所措。就好比现在有种现象,公务员拿着纳税人的钱,其义务就是服务于纳税人,但是这些人往往对纳税人冷眼相看,对于纳税人提出的问题能拖就拖,甚至根本就不理会纳税人的申请,大家对这种现象司空见惯后,一旦有公务人员认认真真替纳税人办事,纳税人就显得很高兴,很感激,但是却忘记了这种事情本来就是纳税人应该履行的义务,只是让纳税人给惯成了这种态度。就业歧视在中国的体
26、现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农村户籍的歧视中国对于户籍的就业态度不同是基于中国在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所决定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户籍相当于世袭制度,一般很少农民能够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户籍身份。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户籍的人员就业机会增加,但整体来看,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人员选择就业的机会远远小于城镇户口。(2)针对不同劳动地区的劳动者的户籍歧视尽管现如今中国对于户籍的改革从未停止,但是对于某些地区来讲,户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在北京的律师行业,没有北京户口,就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档案转移到北京,就没有办法取得北京的律师执业资格证,无法以北京律师的身份在北京执业。这只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可见当前中国的一线城市中依旧保留着严格的落户限制,这就导致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因为户籍的借口,降低员工的福利待遇或者是拒绝录用 6。(3)基于劳动者家庭出身的歧视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打击各种“大老虎” ,基于家庭出身就业机会和待遇不公平的现象被逐渐曝光。首先,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世袭制度的观念就直接限制一部分人无法公平竞争。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与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交织出一个庞大的关系网,这就导致一个人如果拥有较好的出身,就间接有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相应的就业选择的机会就越大。因此出身贫困家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