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退而不休成为我市很多老年人的现状http:/ 2009-10-21 10:31 来源: 发表评论 (0)编者按:10 月 26 日是重阳节。我市早在 1990 年就已步入老龄化城市行列,全市 60 周岁以上老年人 18.03 万,占总人口的 12.8%,且每年以 3.5%的速度增长。在这个五彩斑斓的社会,老人们又书写着怎样的人生惊喜,叙述着哪些新鲜热辣的话题?本报将陆续关注老年人话题。她今年满 55 岁,照理说,还有两个月,她就要离开这个停留了 30 年的英语讲台。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她和学生却没有多少惆怅,因为他们都知道,退休后她还将返聘,继续教学生涯。陈兆明,这位退休后立即再就业的老师,表
2、示她极其乐意开始事业的 “第二春” :“现在还可以教,不想待在家里,那样没什么意思,比较孤寂。”她说,她的返聘,也是继续与学生的情缘,与同事的交流。“一眨眼工夫就退休,其实真的挺不习惯。” 今年 2 月年满 55 岁,目前已经离休的某社区主任珍姨就说,其实自觉还可以继续工作,却想着还是把岗位让给年轻人。不过,退休后将近半年的时间,珍姨还是社区的万事通,同事只要工作上有问题得不到解决,都会请教她。记者随机采访了十位离退休不久的老人家,其中有 6 位表示 “有机会的话,愿意继续工作” 。而目前,有就业愿望并且实现再就业的离退休老人基本都集中在高级技术、教师、医生等较为专业的岗位,为数不多。市教育局
3、老干科科长周旺根透露,目前全市逾 5100 离退休教师中,有再就业愿望且为所在学校返聘的并不多。但该局并没有忽略这部分宝贵的资源。据介绍,大部分离退休教师都没闲着,经常与年轻老师一起做学生的德育工作,利用他们多年的经历与学生进行沟通,同时不断与在职老师交流经验。他透露,我市创建教育强市时,大部分镇区的地方志都出自离退休老师之手。在大部分人的概念里,医生是越老越值钱,今年 74 岁还在石岐区一药店当值的老中医陈国光就认为,老年人再就业,最好有更多的自由性,“想休息时可以休息。” 采访中,记者发现,做生意也是部分老年人青睐的第二职业。有人就认为,老年人再次走上岗位,是跟年轻人“抢饭碗” 。而今年
4、70 岁才真正退休的某饮食企业管理者陈柄就认为,老年人再就业尽管是分了职位,却是与年轻人公平竞争,让年轻人更有危机感,而在岗位上还能给新上岗的年轻人以指导,岂不是一举两得?点评用足生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一个精明、奋进的集体当懂得很好地利用这笔不可再生资源。无疑,老年人的体力并不占优,然而,谁能说老年人的智力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差呢?反之,当老年人逐渐适应这个信息时代,其专业特长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不仅能发挥积极作用,也能成为在职者的引领。家庭里、社会上,老年人都希望发挥余热,继续专业研究也好,在家含饴弄孙也罢,他们一直想的是:“我还有用。“ 或许,这就是他们对生命的态度-用足生命。 陈健儿农村老年人
5、生活现状研究 樊金娥 刘建坤(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 本文以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试图通过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 状研究,了解整个东北部分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生活现状。此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 相结合的方式,对某村的 125 位老人就其生活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与个案访谈。研究发现, 在某村老年人生活中 90%以上老年人的住房存在安全隐患,多数老年人享受不到医疗保 障,多数老年人在经济上要依赖于子女,部分老年人精神生活较少受到子女关注,老年人文 化生活内容单调形式极其单一。并针对某村这些老年人生活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对策 建议,期望通过此次对部分老
6、年人生活情况的调查,为农村老年人生活理论研究提供数据与 文献资料,并扩展老年人生活实证研究的范围。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 生活状态; 困境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 2007)02-0016-10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 1.32 亿,占总人口的 10%,中国已经进入老 龄化国家的行列。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 73%,农村老年人是推动我国进入老 龄社会的主体(贾海龙,管雷,中国中西部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黑河学刊.2005,05)。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人生活问题日益突显。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相继将“三农” 问题和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政府工作日程上来,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重 视和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决心。为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政府不断加大农村扶贫工 作的力度,但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普遍偏低,住房条件、医疗卫生条件 差,老年人占有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面临很多困难。而 专家学者对农村老年人现实生活状况的研究,由于我国城市老年人的文化水平与个人修养等 综合素质普遍较高,提出的问题也较为深刻,容易引起专家、学者、政府乃至社会的关注, 往往把研究重点放在城镇老年人身上,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普遍低于城镇老年人,在老年人 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仍默默无语,于
8、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就很容易被社会忽视,农村老 年人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问题的研究忽视了农村老年人现实生活状况的研究是不完整的 。研究农村老年人的现实生活状况,发现农村老年人现实生活中的困境,解决存在于农村老 年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和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文献研究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迎来了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上升到 10%以上,农 村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大部分。与城市老年人相比较,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因 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提到政府工
9、作日程上的同时,农村老年人逐渐受 到专家学者的关注。此前对农村老年人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研究视角:1、关于农村老年人养老状态研究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梁鸿指出,现行状况下养老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 年人的生活自给与自理能力,农村老年人“活到老做到老” 这种行为模式,大大降低了农村 的养老压力。现行农村养老问题的焦点是养老经济保障,尤其是农村女性老年人口的养老问 题。中国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障才刚刚起步,尤其是针对目前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其保障程度 还非常低,几乎是一个“空白”。即使在苏南一些很富裕的农村地区,老年人每年能从集体 获得一定数量的补贴,但这种补贴金额很小,根本
10、无法靠它来维持日常生活。因此在这种客 观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活动周期要比城市老年人长,与城市老年人不同,农村老年人 在 60 岁以后,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并依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自 己的生活。杨宗传系统论述了家庭养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服务和居住方式等多方面内容。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这几方面都出现了从家庭提供为主向社会提供为主过度的趋势。由于市场经济是一 种竞争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年轻人为了更好地参与竞争,就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学 习和工作上,照料老年人的精力会相对减少。因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代 替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劳动的生产方式,必将带来人们生活方
11、式和家务劳动的现代化、社会 化,并引起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的家庭养老方式发生变化,使老年人生活由家庭负担的比例有 所下降,由社会服务的比重逐渐上升。当然,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的根基较深,这 种转变只能是渐进的。廖鸿在其所做的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中提到,人口老龄化将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 题,从一些国家的经验来看,必须在老龄化高峰前二三十年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储备资 金,以应付老龄化高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压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众 多,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低,城乡发展不平衡。因此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立足于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现有水平,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采取适应
12、农村实际情况的办法, 走一条新的社会保险发展道路。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的张文娟、李树茁、胡平在“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性别差 异研究”中,研究了慢性疾病,认知能力,老年人得到的日常生活上的照料和经济帮助因素 分别对男性和女性生活自理能力的不同影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指老年人独立应对日常生 活活动的能力。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基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该能力的丧失也是老年人健康 预期寿命的终结。二是应用社会设施的生活自立能力,它衡量的是老年人进行社会活动的能 力。就目前农村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而言,女性的生活自理能力低于男性老年人。造成这 种差异主要是由于慢性疾病、认知能力、老年人得到的日常生活上
13、的照料和经济帮助会对其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笔者了解到,赵细康在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主观评价分析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农村老年人对 家庭和谐状况和个人日常生活功能评价较高,对经济收入,营养状况和生活满意度则评价较 低。生活质量在客观和主观方面存在着分离和非正相关的现象。这说明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美 德对维持和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家庭仍然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的主 要载体,对日常生活功能评价较高说明农村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较强,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相对较轻。张文娟、李树茁所做的“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显示: 子女在中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网中占据核心地位
14、,其提供的代际支持是基于父母经济、生理状 况的恶化产生的需求。在农村目前的社会经济和养老保障体系现状下,代际支持成为许多子 女的负担,如果过于沉重,将会导致代际关系恶化和主观生活质量下降。分析结果显示,起 居帮助对子女过于沉重,成为导致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下降的主要因素。儿子在农村老年人的 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代际支持极大的影响着老年人的主观生活质量。目前农村 地区的年轻劳动力外流现象逐渐普遍,居住距离的拉大减少了他们和父母接触的机会,引起 老年人家务帮助和日常生活照料资源的减少,但是外出打工带来的经济状况好转使外出儿子 成为老年人经济支持的主要提供者,弥补了其他帮助的不足。父母的要求,性
15、别偏好,居住 空间距离对代际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蒲新微在“当代老年人的生命状态及其价值” 中指出,老年人以其丰富的人生彰显了巨大的 生命价值,但这种价值却由于当代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被遮掩 了,面对这种境遇,老年人面对即将来临的现实生命之终结主要呈现出顺应自然归根复命的 释然心态,乐天知死、超越死亡的生死境界,反思生命以施教化的价值关怀,自由自觉休闲 生命的理想追求这样几种心态。笔者还了解到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概括了老年人生活的基本方面,包括老年人住房情况 、医疗情况、代际关系、精神生活,老年人医疗保健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等内容。华中师 范大学
16、政法学院的余松林于 2003 年 8 月-9 月在湖北黄石进行了老年人问题调查,调查发现, 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但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很低;家庭赡养形式简 单,年轻人负担加重;老年人社会化保障程度低;治病困难,医疗水平低下;精神文化生活 匮乏,情感交流对象狭窄。可见,农村老年人生活问题十分突出,有待于解决。2、关于农村老年人生活状态的社会因素研究 贺寨平在“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何种人提供何种支持” 中提到,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 亲属在提供支持的过程中起着首要的作用,而在亲属中,儿女的作用最大。一些重大的实际 支持和情感支持都来自子女,特别是养老的支持主要来自于儿子。这种情况
17、有几方面原因造 成:一是,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农村居民老年以后主要依靠的就是亲属特别是 子女。二是,传统的赡养模式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就有“靠儿不靠女” 的传统,即 ,家庭的赡养主要依靠儿子而不是女儿。现在农村这种情况并没有改变,因而养老和一些实 际支持还主要依靠儿子。三是,这种情况还因为农村的妇女地位低下而加强,由于女性在家 里往往没有决策权,充其量只有建议权,所以其对于父母的支持特别是经济支持更加难以实 现,这也体现在兄弟的支持要比姐妹大。对中国农村家庭老年人来自孩子的经济收入分析得出结论,按现有孩子数划分的农村老年人 家庭平均日常消费支出额随着现有孩子数的增加而逐渐提高,
18、在 2 个孩子至 6 个孩子之间是递 减的递增;而当老年人家庭现有孩子数达到 5 或 6 个时,家庭平均日常支出却迅速下降,这与 该研究的理论假设之一“老年父母日常生活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子女,即父母无积蓄或积蓄 不足,无其他收入”是吻合的。研究还表明,目前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支出的来源主要依靠孩子的数量,但当孩子过多时 ,生活水平将大幅度降低。农村老年父母来自孩子的生活支持不仅要靠有一定数量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收入获得能力(人力资本水平)的大小(高低),孩子受教育水平越高, 对父母到老年时的经济支持程度越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越有保障。相反,过多的生育孩子 而他们又得不到较好的人力资本投资
19、,不仅是孩子不具有较大的收入获得能力,而且父母也 无法从孩子那里获得有保障的经济支持。 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的高低依赖于子女的多少和子女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一般地说,现有 4 个子女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较之其他老年人要好得多。换言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仍主 要依靠有更多的子女。尽管子女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会弥补孩子数量少的缺陷,但在经济发 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孩子的质量(人力资本)还不能够替代数量在养老方面的效应。 3、关于农村老年人生活状态的研究特点 回顾相关研究,可以了解到学术界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理论研究涉及范围广泛,但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缺乏可操作性。虽然以往的理
20、论研究能对老年人生活中显现的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针对所研究的问题提 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但有些对策建议由于受到社会现实和地区差异等因素的限制,不能 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即对策、建议缺乏可操作性。而且从文献的数据来源介绍 中我们可以发现,某些理论研究中使用的数据来自于撰写文章一年之前甚至几年之前的调查 研究,数据明显陈旧、老化。第二,实证研究范围狭窄。实证研究主要是指社会调查,调查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被局限在 东部发达地区或中西部落后地区,几乎没有涉足东北地区老年人的调查。而且很多农村老年 人生活状况调查研究涉及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只对老年人生活状况进行了简单的
21、现象描述,虽然认识到一些老年人生活的特征对老年人生活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但并未对 其产生原因及如何应对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从对以往研究的回顾我们认识到,对东北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理论上 能够为农村老年人生活理论研究提供数据资料,并扩展农村老年人生活实证研究的范围;实 践上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东北农村地区老年人生活的实际情况,为提高东北农村地区老年人 生活水平,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标服务。某村地处吉林省松原市的中西部地区,该地区以农业、畜牧业为主要产业,是东北农村地区 的典型代表。通过对某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可以获得东北农村老年人生活现 状的典型资料,为解决
22、东北地区老年人生活问题,提高东北地区老年人生活水平提供理论与 现实依据。二、对农村老年人现实生活状态的调查1、调查方法与研究路径本次调查研究采取问卷法与个案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象为松原市某村老年人,调查时间 为 2006年 4 月 1 日-2006 年 4 月 30 日,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农村 125 位老年人中随 机抽取了 80 位老年人进行调查与访谈。共回收有效问卷 58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72.5%,并 获得个案访谈资料 6 份。调查内容包括: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是否有老伴;住房状况;经济收入来源 ;与子女关系;老年人健康、医疗状况;家庭设施;子女赡养情况;
23、老年人精神状态等。访 谈主要涉及老年人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与子女关系,老年人精神状态,子女供养情况等 。调查取得的数据录入 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某村老年人现实生活状态的调查结果 某村地处吉林省松原市的中西部地区,该地区丘陵与平原交错。当地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 主,草原面积广阔。最近几年由于环境恶化,连年干旱,且多风沙,经济发展居全市中下等 水平。农村总人口 1721 人,60 岁以上的人口 125 人,占总人口的 7.2%。该村共 427 户,老年人共 67 户 。根据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 10%的标准和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我国老年 人口每年增长200 万,
24、引自北京晨报 2006 年 6 月 19 日第 53 版),农村将在未来 10 年内进入老龄 化社会。第一,农村老年型家庭的比例在上升目前国内外对于老年家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这里我们说的老年人家庭主要是指家庭 成员构成中含有老年人的家庭,包括有老年人与其子女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和有一位或两位 老年人组成的家庭。农村老年型家庭的比例在上升。根据 1990 年农村计划生育调查,在 1990 年,农村家庭总数为 346户,老年人家庭为 42 户,占所有家庭的 12.1%。根据本次调查所得的数据,农村现有居民 户数 427 户,其中老年人家庭 67 户,老年人家庭占总户数的 15.7%,目前在农村
25、每一百个家庭 中就有 15.7 个老年人家庭,这说明农村老年型家庭的比例正在以每年 0.225%的速度上升。 第二,农村老年人的现实生活状况表现首先,是物质生活状况。老年人住房状况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有 32.8%的老年人居住的是旧式土坯房,27.6% 的老年人住的是砖平台 ,19%的老年人住的是砖挂面的房子,20.7%的老人住的是瓦房。这些老人中,20.7% 的老人 居住的瓦房是与其子女一起居住的,这些老年人居住的瓦房多数是在其子女结婚前老年人与 其子女共同建造的,在其子女结婚后老年人仍然在和子女共同居住。在 32.8%的土坯房和 19% 的砖挂面房子中有 90%以上是老年人单独居住的,这些
26、老年人单独居住的房子多数是老年人 在其子女结婚后由老年人筹集资金,由其子女负责施工建造的。这些房子已经居住了 15-30 年,对于砖挂面和土坯房来说,这样的使用年限是很令人吃惊的。因为一般土房子可以使用 8-15 年,砖挂面房子可使用 10-18 年,这些老年人居住的房子 90%以上已经超出了使用年限。 老年人医疗状况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有 37.9%的被访者认为身体状况一般,同样比例的老年人认为身体状 况良好,有 24.1%的老年人身体多病。在被访问者中仅有 8.6%的老年人每年参加一次身体健 康状况检查。享受医疗保险的老人占 20.7%,所有这些享受医疗保险的老人都是企事业单位 的退休职工
27、,即非农业户口居民。还有 79.3%的老人不享受医疗保险,这部分老人都是农业 户口,从这一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人享受医疗保险的人数接近于零。在被访问的老年人中,44.8%的老年人经常服药,这里也包含一些回答身体状况一般和良好 的老人。有些老年人经常服药是为了降糖或抑制高血压病发作,经济条件好的子女愿意给老 年人购买此类药品,有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子女能在老年人提出买药的要求时花老年人给的钱 或想办法借钱给老年人买药。还有部分老人为了缓解白天劳动带来的疲劳服用镇痛片之类的 药品,这些老年人很多已经对镇痛片产生生理依赖,因为此类药品价格便宜而且容易买到, 他们主要是自己购买。被访问的这些老人
28、患病时的主要就医去处有乡镇医院、诊所、县市医院。有 100%的老人没有 去过类似于结核病防治中心等专业病医疗机构。其中请医生上门诊断的占 1.7%,这种就医方式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发生:其一,老年人病 的很重,已经不能独立去医疗机构就医,或在其子女亲属的陪同下仍不能去医疗机构治疗, 子女只好请医生上门为老年人诊断;其二,老人行动不便又没有子女或亲属在身边陪同,只 好让邻居请医生上门诊断。同时由于请来的医生主要是乡镇诊所的大夫,他们在诊断时只随 身携带了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和药箱,并没有现代化的化验诊断设备,诊断方式不够科 学,其诊断结果也难以令人信服。但由于受到交通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子女也没
29、有更好的办 法为老年人治病,老年人自身也只能对医生的诊断结果表示认可,在调查中一位老年人这样 说:“将就着治吧,治成什么样就算什么样吧!”。笔者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在老年人就医方式问题上还存在着这样几种现象:有 62.1%的老年人在其子女的陪同下去诊所就医,因为诊所的收费便宜,而且有些诊所的医 疗设备要比乡镇医院齐全,服务态度好,有专业的护士照顾老年人,一旦老年人需要输液, 子女又忙于农事,子女可以放心地把老年人留在诊所输液,等子女从地里回来再把老年人接 回家。有 6.9%的老人到乡镇医院就医,据了解这些老人大多是医院医生或护士的亲朋好友。去医院 就医是出于对老医生的信任,在农村的乡镇医院里有几
30、位行医多年的老医生。但这些老年人 自己和其子女大多不在医院买药,因为医院的药贵而且还得收取挂号费,能够确诊后,这些 老人的子女就到诊所或药店给老年人买药。还有 29.3%的老人去县、市医院就医。这些老年人的子女在乡镇机关、县城或市区工作,家 境相对较为富裕。有的年轻人为其父母购买了老年人医疗保险,有的老年人的子女有医疗保 险卡,老年人可以用其子女的保险卡就医。 老年人经济上对子女的依赖状况其一,57.6%的老年人经济上完全依靠子女的供养。其中 94.4%的老年人与子女共同居住,还 有5.6%的老年人单独居住。这些在经济上完全依赖子女的老年人 90.2%年龄在 60-75 岁之间, 仅有 8.8
31、%的老年人年龄在 75 岁以上。他们都已经不再参加体力劳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这 部分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都由其子女负责。这些老年人很少追求穿着打扮,他们的很多衣服已经穿了几年,除非子女主动给老年人买衣 服否则老年人是不会提出要换新衣服的。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一日三餐都与子女在一起 吃,但子女很少为了让老年人增强身体免疫力而单独给老人做菜。有的家庭自家饲养奶牛, 年轻人会在每天早晨为老年人热一杯牛奶,为老年人补充营养。其二,32.8%的老年人经济上部分依赖子女。这部分老年人都不与子女共同居住。这些老年 人的年龄集中在 60-70 岁,其中 85.4%的老人仍然在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但因为耕地
32、数量少, 有时收成又不好,参加农业生产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子女在老年人经济困难时会给老 年人一定数量的经济支持。还有 14.6%的老年人由于身体状况不好,不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他们都依靠自己的手艺(如有的老年人做豆腐,有的老年人做糖葫芦)或出租现有的耕地 来赚钱维持生活。由于他们的这些手艺活受到季节的限制,一年中只有几个月有经济收入, 而且收入又不多,大部分时间没有经济来源,日常家庭开支只能靠子女的经济支持。其三,经济上完全靠自己的老年人。这样的老年人在农村占 9.6%,他们也都不与子女共同居 住。他们当中有 16.7%的老年人享受养老保险,他们养老保险的收入足够应付农村地区的低 消费水
33、平的生活。还有 41.7%的老年人有一定的积蓄,在经济上也完全依靠自己,并且在子 女遇到经济困难时能给子女提供帮助。剩下的 41.7%老年人的子女都在外地打工,子女可能 一年或两年才回来一次,子女不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援助,老年人只好出租耕地并给饲 养牲畜的农民放牧来维持日常生活开支。这些老年人都曾经向子女索要养老费,但由于子女 本身经济紧张或儿媳的反对等原因,老年人至今尚未得到子女的养老费。 其次,是精神生活状况。一是与子女一起居住的老年人,对自己精神生活状况的认知评价主要表现为:64%的老年人认为他们过的很幸福。这些老人与其子女的关系很和谐,在子女忙时能帮子女 照看孙子女或干一些力所能及
34、的活,并能为家庭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所以他们 在子女面前有一定的权威,能得到子女的尊重。他们很少干涉子女的生活,只要觉得年轻人 的行为是对年轻人自己或对家庭有利的,老年人都会允许年轻人去做。21%的老年人认为他们生活的还可以。虽然与子女(多数是与媳妇或女婿)发生一点点小摩 擦,但在家人的帮助下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化解矛盾,两代人之间相互嫉恨的事情很少发生。8%的老年人虽然与子女居住在一起衣食无忧,但有时老人确实感到很不自在,因为他们得看 年轻人的脸色行事。老年人有时生怕自己会妨碍子女的生活,心理时常会产生紧张、焦虑等 情绪。5%的老年人认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感到不愉快。两代人生活方式、处世
35、方式都不同,老年人 看不惯年轻人的行为,对年轻人的行为很不理解,子女也不喜欢老年人的唠唠叨叨,经常产 生误会,家庭关系紧张。“ 虽然不感到孤独、寂寞,但烦心的事太多了!宁愿出去串门也不 愿整天呆在家里,更不愿意帮年轻人做家务,因为他们(年轻人)太挑剔了,不是这个不好 就是那个不对,干脆让他们自己干得了,我只管好自己住的屋子就得了。”还有 2%的没有回 答,笔者认为原因不外乎家丑不可外扬。 二是单独居住的老年人,对自己精神生活状况的认知评价问题,主要表现为:57%的老年人感到孤独、寂寞。有些单独居住的老年人整日为生活忙碌,到晚上才想起“又 过了一天了,今天他们(子女)还是谁也没来,都忙啥呢?”4
36、3%的老人中,有的认为,“儿女都有自己的那摊子事,你惦记他们干啥?咱们老了啊,过 一天是一天了呗!”(说话时眼含热泪)其实他们是惦记儿女的,内心肯定感觉到了孤独与 寂寞,只不过不说出口罢了。就算有些子女不孝顺,老人也忘不了问寒问暖;有的认为,“ 活着就那么回事,能吃点就吃点,能喝点就喝点,死了什么都没了,啥都不是你的了,活着 时候就得心大点,凡事别想那么多”;有的认为,“ 活着就得有个目标,有个奔头,老 了也别懈怠了,还得往前奔啊。” 三是农村老年人在对与子女进行心灵情感交流的认知与评价上,主要表现为: 63%的老年人认为能在需要时与子女进行心灵和情感上的交流,能倾听子女的想法,子女也 能时常主动倾听生活琐事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