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考语文重点难点汇总(一).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4378934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重点难点汇总(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考语文重点难点汇总(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考语文重点难点汇总(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考语文重点难点汇总(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考语文重点难点汇总(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考语文重点难点汇总(一) 复习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较之“一模”前的系统、全面,下一阶段的语文复习应求精求实,要结合近期复习做题,特别是模拟考试中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计划,精选精练,着力解决一些重点和难点。一、循序渐进:制定备考计划。基础、阅读和写作是语文考试的三大板块,每个板块因其复习内容的差异,各有其复习规律和要求。以基础部分为例,它涉及词语积累、古诗文默写、文言文等基本内容。这部分内容面广量大,识记要求高,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根据这个特点以及一模前复习的积累,可每天安排一定的复习量。如一篇文言文,两个单元的字词,三首古诗的背诵等。这样就可以让这部分内容不断得到强化。要注意计划的制定一

2、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照搬别人的做法。此外,在复习中还要注意适时调整和补充,不可千篇一律。二、博采众长:突出重点难点。随着中考日益临近,老师都会安排一些往年的中考题及模拟卷进行针对性训练,这样可以培养做题的感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战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良好的考试心理。但做题对于复习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它还可以让自己及时发现在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上的薄弱环节。因此,做题过程中,要注意归纳和总结,特别是那些自己没有把握或容易出错的考点。一旦发现存在的问题,就要进行必要的强化训练,力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口语交际、名著阅读以及作文方面的审题训练等。只有如此,才能查漏补缺。三、对症下药:提

3、高阅读能力。不少同学对现代文阅读都或多或少地存有畏惧心理,课内课外花了不少时间,但实际效果却不太理想。这其中根本的问题在于把阅读训练当成了做题训练,久而久之,势必造成阅读能力的缺失。读懂文章是阅读的前提,如果无视这一点,就无法提高阅读训练的预期效果。为此,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写作内容、表现手法或文章主旨等不同角度精选阅读篇目,如对写人叙事的、写景状物的、托物言志的进行专题训练,以图解决读懂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再结合阅读基本能力考查点,进行相关专题训练。如整体把握能力、语言品味能力、手法赏析能力、概括提炼能力、主旨感悟能力等。四、规范答题:完善得分手段。备考除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外,解题训练

4、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主要包括审题和答题两个方面。正确审题是准确答题的前提,为此,要注意如下三点:读清题干,弄懂题目要求;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准确理解题意; 此外,还要善于揣摩命题意图,判断要考查的知识点。在答题方面,着重强调如下四点:一是答题的完整性。不要仓促草率,丢三落四;二是答题的针对性,切忌答非所问; 三是答题的准确性。从答题的形式和内容方面均要按要求作答,避免不着边际;四是答题的规范性。无论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要书写清晰明确。在作文方面,也要注意扬长避短。在主题、选材、结构以及语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结合不同的命题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假想”模拟训练,储备必要的写作素材,掌

5、握一些写作技法。这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题目,就能做到心中有数、轻松应对。初中语文诗词鉴赏之常考知识点一、考查对诗意的理解对诗词大意理解的考查,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考查,是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内容的考查频率极高。如 2008 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 20 题:“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再如 2009 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 21 题:“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考查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我们回顾初中阶段所

6、学古诗词,就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大致归纳如下: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

7、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二、考查对语言的品味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近年来河南中考古诗

8、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语言品味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查重点字词的精妙。从遣词用语、修辞方法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 (2)考查诗句蕴含的深意。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予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3)考查诗词曲中的名言佳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语言运用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在复习中,我们不仅要熟背古诗词曲,还要结合一些诗句用心揣摩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1)清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2)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9、万树梨花开” 。 (3)含蓄隽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4)言简义丰,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5)平实质朴,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6)简洁明快,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考查对写作技巧的分析对分析技巧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2)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抒怀、寓情于景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层层深入、由景生情、卒章显志等。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等。 (5)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如朴素自然、雄浑奇拔、清丽明媚等。这里,我们对诗

10、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做以简单归纳,希望在做分析诗歌写作技巧这一类题的时候加以灵活运用。1.诗歌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寓情于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托物言志: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河落日圆“。(4)动静结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虚实相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以小见大,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以乐景写哀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8)诗情画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运用典故,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0)运用修

11、辞: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拟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对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2.艺术风格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昌龄的雄健浑厚,高适、岑参雄浑奇拔,韦应物的清新典雅,韩愈的奇特新颖,李贺的忧郁激愤,元稹的艳丽浅近,刘禹锡的清峻明朗,李商隐的清丽俊逸,杜牧的含蓄绰约,李煜的伤感细腻,欧阳修的清丽明媚,范仲淹的苍凉悲壮,晏殊的明朗疏淡,

12、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缠绵悱恻,黄庭坚的自然流畅,秦观的情真意切,李清照的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辛弃疾的气势雄壮。四、考查对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的掌握对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的考查,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从不单独命题,也不纯粹考一些死记的知识,但它灵活地穿插在诗词赏析题中。中考语文备考:写好作文要注重生活感悟2007 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首次采用 150 分制,考试时间仍为100 分钟。总分分值改变而考试难度不变、题量不变、考试时间不变,考生答题压力增大。怎样才能不丢分或少丢分呢?这是 2007 届考生即将面对的问题。离 07 年中考还有七个半月,我们怎样利用这

13、一段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来年语文中考增添一份获胜的砝码呢? 中考语文试题包括两大部分,即阅读和写作,其中阅读为 87 分,写作为 63 分。其阅读部分又包括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部分,它们的分值分别为 38 分和 49 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针对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三项来进行训练。文言文:注重知识梳理07 年中考文言文考查内容涉及到古诗文默写、加点词语解释、课内文言语段阅读和课外文言语段阅读。考察的知识点包括积累古诗文名句、解释重点实词、用现代汉语解释句意、理解文段内容、体会文中人物或作者感情、发表个人阅读体会以及积累文学常识等。据此,我们可以对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梳理,并有针对性地复

14、习。比如,古诗文默写可以按照教材规定的背诵篇目,有计划地进行复习;重点实词的掌握可以以中考文言诗文考试新篇目点击为依据,把附录中文言文常用实词简表作为复习重点;对于句意、文意的理解以及情感体会类的题目,则需要沉浸文本、严格审题,准确答题。而对于课外文言语段,考题不会太繁太难,平时注意选择一些故事性强、包涵哲理的、在某一方面(如词语、作者或文章中心)与课内文章相关的文段进行训练,一般来说,都能较好把握。所以,大家只要牢牢掌握课内知识,将其灵活运用于课外,就可以轻松应考了。现代文:注重能力培养课外现代文阅读最能检验考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其中包括理解能力、审题能力和答题能力。07 年中考现代文阅读部分

15、包括两个语段,共 49 分,其中一段以记叙为主,30 分;另一段以议论为主,19 分。考查范围从看拼音写汉字到概括文意再到谈谈看法等,既注重知识也注重能力,但万变不离考试说明中涉及的 22 个测试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要认真听课,和老师、同学一起吸取教材中优秀范文的精华,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还要认真答题,将每次练习和测试都作为中考的演练,不仅要注意答题的质量,也要注意答题的速度;此外在老师讲评时要做好笔记:圈画题目要点,记录老师的答题思路、方法和标准答案,归类总结答题方法等。在这个学习训练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看看文段内容是否正确理解、审题是否严谨、思路是否正确、答题语言是否准

16、确、答题速度是否合理等等。作文:注重生活感悟07 年中考作文满分 60 加 3 分,其中中心和材料 25 分、语言 25 分、思路和结构 10 分、书写规范整洁给 2 分、无错别字或仅一个错别字 1 分。中考作文,一般都为命题或半命题作文,多选择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中考优秀作文的标准是感情真挚、见解独特、选材恰当、语言流畅、思路通畅、结构安排有特色。如何有效进行写作训练和准备?首先要积累。生活中的细节是写作素材的宝库,平时可以写日记或周记,记录真实、具体的生活事件,体味生活中的哲理;或者关注媒体上的新闻事件、社会话题等,让自己了解生

17、活、认识社会,这些都可以帮助自己积累材料,也可以为写作注入灵感。对于作文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可以阅读优秀作文,借鉴一些好材料、好语言,学习好的拟题、构思之法。其次要练习。练习时要有规划,比如,按题材分,可以从自我、家庭、学校、社会入手进行训练;按表达方式分,可以从记叙(写人、记事) 、抒情、议论角度进行训练;可以进行专项训练,如拟题、选材、语言、开头、结尾等。中考作文以记叙为主,同学们练习时要侧重写人记事。再次要修改。同学们完成作文后,要对照中考作文标准,多次修改。最好多与同学交流,取长补短。对于作文基础较好的同学,修改时可以在构思和语言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文章形式更新颖、表达更生动,力争在中考

18、作文中得满分或一类文。修改后,把自己满意的文章誊抄到作文本上,做好积累。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考答题不允许使用涂改液,同学们平时就要注意书写规范,不涂抹;还有电脑阅卷会使扫描后的字缩小,同学们平时还要注意字要写得工整大方。再者,有两个以上的错别字就要扣除 1 分,所以,平时还要及时纠正错别字,打好基础。中考语文:要学会在比较基础上展示鉴赏能力人们的阅读行为,通常可分类为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等等,上海市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三学生应该“能理解一般现代文的内容,能用分析、归纳、比较、质疑等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能自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初步鉴别能力和评价能力”的目标

19、要求,就囊括了以上各种阅读行为。值得引起初三师生关注 的是近年中考语文试卷呈现了将分类阅读综合起来的发展趋势。2008 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孩子和书的第 17 题(原试卷题号) :“如果将第段画线内容改为他偷了您的书,您不仅没有骂他,还给了他点心和水 ,两者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说说理由”( 原文“他偷了您的书您没有骂他 还给了他两块点心,是白皮的,一杯水,放了糖”)。试题要求将原句与改动句比较,体会两者语言呈现出的表达效果方面的差异。与原句相比,改动句被删去了一些字词,标点符号也有所变化。尽管改动句仍然通顺,原文表层的信息也依旧保留着,但是原句深层的思想情感内涵被丢失了。原句中表述的那些细

20、节“两块” “是白皮的” , “一杯” , “放了糖”非常具体真切地表现出“她”的“善良、真诚”和“我”刻骨铭心的感激之情。原句用了三个省略号:“他偷了您的书您没有骂他还给了他两块点心,是白皮的,一杯水,放了糖”与上文“他顿了一下,似乎为了唤起她的记忆” ;下文“年轻人的话使她渐渐记起了一件往事”相呼应,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我”真挚的感恩之情以及“她”助人为乐的“善良”之心。与改句相比,原文更能表现“我”对此事印象深刻,更真切地表现“她”的善良。这道试题的解题过程,是一次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鉴赏过程,充分体现了比较与鉴赏结合的命题倾向。同样,2007 年上海中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

21、最后一题也考查了相同的阅读能力:将第段与下面一段文字作比较。你认为哪一段作为文章的结尾更好?为什么?(70 字左右)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退休了。也许,他这时候仍在放风筝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地被断腿钉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希望刘老师不至于如此,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原文第段:离开

22、他已经近三十年了,但他仍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永远陪伴着我的心,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试题将比较、鉴赏、表达等语文综合素养融于一题,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两种不同的结尾文字进行比较赏析,并用规定的 70 字左右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命题者在命题说明中明确表示本题的意义在于:“(1)试题具有较大的思维含量,要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比较两段文字,在比较中体会不同语言的表达效果,凸现对文学作品的初步鉴赏能力。(2)试题的答案呈开放性,强调学生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发现,来形成自己的评价意见,考生可以有不同的

23、感受与评价,这有利于凸现考生的创新意识,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发展创新思维有一定的作用。(3)试题对表达的字数有明确要求,考生的见解必须以一段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就把鉴赏评价与写作表达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有利于体现考生的学习综合素养” 。上海连续两年的语文命题实践和 2005 年中考命题组的说明提醒我们,中考语文中“整体阅读”理念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由围绕单一的文本,要求整体地把握材料的中心和主旨,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把握文本的表述特点,向不同文本,不同写法比较鉴赏的方向发展,更强调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类试题能更清晰体现考生对阅读对象实行感受、理解和辨析的过程,体现

24、考生从阅读文本的具体感受出发,由直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较为理性的认识层面的过程。这个思维质量提升与表述的过程,能充分体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差异,这真是上海二期课改最令人关注的焦点。中考语文丢分的六种不良答题习惯考试分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除了知识、能力、技能、技巧和心态以外,良好的答题习惯也不可忽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将往届的一些学生的中考试卷答题情况作了一些分析与总结,发现了一些会导致丢分的不良答题习惯,现在将它们整理、归纳出来,奉献给大家。为了帮助大家克服它们,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提供了一些做法,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一、检查试卷不认真,匆忙作答考前五分钟,学生得到试卷后,首先应该认真检

25、查试卷:科目、张数、页数、题数,有无漏印、破损、污毁等异常情况,确认无误后,填写有关的信息如姓名、考号等,然后利用这几分钟时间大致了解试题,考试铃响再开始答题。但常有同学为了抢答题时间,不顾此时不得答题的禁令,匆忙开始作答,到后来发现试卷异常情况,必须更换试卷,白白损失了宝贵的考试时间,影响自己的心情,得不偿失。更有甚者,只顾蒙头答题,出了考场,才知有些题在某张试卷的反面,自己根本没注意到,白白丢分,悔之晚矣。正确的做法是:依照规则行事。写好密封线内项目后,停笔翻看试卷,了解其大略:题数、题型、分布,对重点的题如作文先用时间细读,让自己有个初步的构思;然后,大致划分自己的作答顺序,做到对整个考

26、试的应对策略心中有数。若你们能照此长期坚持,按部就班,就应该不会出这个问题了,还可起到缓解心理紧张的作用。二、分配时间不适当,书写潦草语文试卷 120 分钟完成 120 分的题,基本上是 1 分钟做 1 分的题。时间分配的基本原则是:适度从紧,稍留空余。试卷前面的基础题,一定要用心分析,尤其是鉴赏题、语言运用题;阅读要充分,要速读和精读结合。这两部分要用足 45-50 分钟时间,但也不能久拖不决;作文用时一般在 45-50 分钟,其中审题不得少于 10-15 分钟,想好了再写,最好先拟个提纲,这样可避免写到一半发现离题万里,又才推倒重来的重大失误。真正构思好了,40 分钟足够写出一篇 600-

27、700 字的文章。这样,整份试卷完成后就有二十分钟左右的检查时间。但常常有同学并不懂如此科学地分配时间,而在一些题目上过分纠缠,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做后面的题目的时候,为了赶时间不得不加快速度,这样又会导致字迹潦草,从而导致一些隐性的失分因素,尤其是作文这个主观性极强、书写量极大的部分,更容易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之中。三、审题不仔细,定势思维考前,我们往往会做大量的模拟题训练,对提高大家解题能力无疑是有效的,但也可能造成大家的定势思维:习惯于认为某知识点的题型考法就是固定的某种模式。而在考试时,一旦出现的题目稍有变化,有的学生很容易死守老套,上当受骗,造成失分。因此你们在考试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看

28、清题目的原因。四、不熟悉答题程序,懒打草稿有许多学生认为,语文考试不同于数理化,无须计算,所以可以不用打草稿。其实,很多语文题是必须打草稿的,因为它要求准确、精练。虽说现在多数简答题已经取消字数限制,但我们在做鉴赏题、文言翻译题、现代文阅读简答题、仿写题时,仍然应该打草稿。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不起作用,却在答了一段文字后,发现自己已经把答题空白填满,还没有说到点子上,于是又来添改补充,把卷面搞的很不美观。既如此,何不先在草稿上写好改好,再一气呵成作成一语中的精美简练的答案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文。考场时间紧,作文不可能完全拟好草稿再重抄一遍,但是也应该先画好“蓝图” ,再“按图施工” 。

29、这样才不至于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情况。当然,作文草稿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有人喜欢打腹稿,做到成竹在胸;有人喜欢拟提纲,将文章材料、结构、主题罗列得一清二楚,然后按部就班、一气呵成,这样肯定没有什么大问题。在此,我们推荐“拟提纲”的作法,毕竟多数人的思想是“想不清楚,写下来才慢慢清楚起来”的。无论如何,那种不打草稿,写到一大半才发现“离题万里”的人,最是愚蠢!五、不能切题、答非所问有的考生在遇到有些问题不知道怎样答题时,不是认真分析题意,找到答题的突破口,而是喜欢漫天撒网,乱写一通,却确中不了要害。尤其在鉴赏题上,总是把“中心明确,语言优美,首尾呼应”之类的话一股脑铺在卷子上,希图“碰”上

30、一点分;还有些人,老怕遗漏要点,总以为答的越多,就是越全越好。殊不知,不仅不能得分,还白白浪费了宝贵的答题时间,真是得不偿失。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就一定要注意掌握答题规范:一是要学会规范答题用语,如解答古诗鉴赏题,就必须了解古诗按题材划分的类型、表现手法的种类、不同的语言风格特点等;二是掌握“问什么答什么 ”的原则,力求不枝不蔓,确中要点。六、不了解自身特点,不能扬长避短有的学生经常在考试以后的总结中,提到自己的许多缺点错误,找一些客观理由,如粗心、慌张、遗忘、动作慢、思维短路等,而不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更有甚者会因此而害怕考试,一考就害怕的不得了。其实,这些问题(有的不算缺点,而是

31、人所共有的在重要时刻就会出现的正常心理反应,如慌张,暂时的思维空白)更应该在考试前想出相应对策,针对自身个性特点,扬长避短,以避免考试中出现大的失误。如平时粗心的学生,可以在每次考试开始时,就在草稿纸上写上一个大大的“细心”警醒自己。易于慌张者,可以尝试先做作文,使自己的心理能量在写作中得以释放,因为作文只要看清了题目(话题) ,是不大可能因紧张而导致大的答题失误的,说不定还可能借助紧张而来的思维活跃超水平发挥,写出佳作来;等到写完作文心情放松平稳之后,再带着成功了一大半的喜悦来做其他题目,就好多了。如果遇到思维短路,就应该赶紧转到其他题目,决不能在那里死耗时间,说不定,过一会,短路的地方就贯

32、通了,豁然开朗了!至于平时动作就慢的人,一定要先设定好大体的各大题答题时间,用电子表报时提醒自己(声音小一点 ),还可以有意把表拨快几分钟。总之,了解自身特点,才能避免扬短掩长,而作到扬长避短。再通过养成好的考试答题习惯,逐渐使自己的“短”变成“长” ,这样,高分和成功不就非君莫属了吗?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身实际,在平时的学习中克服这些不良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争取在将来的中考中考出让自己满意的分数。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与文言文虚词用法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 “,者” , “, 也” 。另一种是用“则

33、”“皆” “乃” “为” “即” “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1) “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 “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 “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 “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 “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 “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7)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8) “者,也

34、” 。陈胜者,阳城人也。(9) “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 “,也” 例:夫战,勇气也。(11) “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二、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1) 、省略主语a 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 蒙后省c 对话省:例(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 ) (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狼 )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 (4)

35、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三、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 “何” ,疑问代词, “之”

36、,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2.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

37、“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 “为” “为所” “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有标志词语:a “为”表被动:天子为动。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 “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 “有者” “得无乎”“如何”

38、“奈何” “然则”等。(1) “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 “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3) “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4) “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5)何以.例:何以战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相当

39、于“而且” , “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学而时习之”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接着” ,或不译。如:温故而知新。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假如”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 :“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

40、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三)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 【之】1.用作代词:(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41、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 (他们) 、 “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代人,作宾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

42、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 ,即“宋有何罪“ )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3、用作动词,可

43、译为“到” , “去” , “往” 。如:已而之细柳军。【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 ,“它的” 。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 “它” “不能加 “的”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 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 那些“那里“ 。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

44、山记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 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便” ,或译为“原来是” “已经是” 。例如:故木受绳

45、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二)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 “就“ 。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 ,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 )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 虽然“倒是 “。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 【以】1.

46、用作介词。(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 按照“ 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何以战?“(曹刿论战 )(二)起提示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 ,可译为 “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 ,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47、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 )2.用作连词。(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 而且“并且“ 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 (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可译“而“来“ 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 3.复音虚词“以是 “是以“ ,相当“

48、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 “在方面”“在中” “向” “到” “自” “从” “跟” “同” “对” “对于” “给” “由于” “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有时可译为 “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 “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为】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 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中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