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药理学(第6版)2第二章_药物效应动力学.ppt

上传人:saw518 文档编号:4376150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第6版)2第二章_药物效应动力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药理学(第6版)2第二章_药物效应动力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药理学(第6版)2第二章_药物效应动力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药理学(第6版)2第二章_药物效应动力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药理学(第6版)2第二章_药物效应动力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二章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2,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的方式和类型二、药物作用的特异性、选择性和两重性三、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二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一、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二、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 第三节 药物的量效关系,第二章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3,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的机制,作用强度与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临床适应症等。,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的方式/类型,第二章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4,1. 药物作用(微观):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2. 药物效应(宏观):是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机能的改变,指药物作用的

2、结果。,二者稍有区别。如阿托品对眼的作用是阻断M-R,而其效应则是扩瞳。,区别什么是药物作用?什么是药物效应?,5,(一)药物作用的方式 按药物作用部位分:1. 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液前在用药部位直接产生作用。如口服硫酸镁的导泻作用。2. 全身作用(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也称为吸收作用。临床药物绝大多数都是吸收后显效的,如对乙酰氨基酚的解热镇痛作用。,6,(二)药物作用分类 按用药目的分: 1. 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子,如P-G(青霉素)治疗脑膜炎。,2. 对症治疗(治标):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如吗啡镇痛,阿斯匹林解热。,原则:急则

3、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应采用标本兼治的措施!,7,(三)药物的作用性质 (1)调节功能:调整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水平。 兴奋(亢进):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作用称为兴奋。引起兴奋的药物为兴奋药,如咖啡因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 抑制(麻痹) :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作用称抑制。如镇静催眠药苯二氮卓类或巴比妥类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抑制作用,此类药物称抑制药。,8,(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和抑瘤,达到治疗目的作用。 (3)补充不足(补充治疗):补充机体某些物质如维生素、激素、微量元素不足。,9,二、药物作用的特异性、选择性和两重性,1. 药物作用的特异性(spec

4、ificity) 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具有的专一性,专一性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如ISO、AD、NA与a、-R结合,而对其他受体影响不大。,10,特点,2.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 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作用。,选择性高的药物大多药理活性较强,使用针对性强;选择性低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差,不良反应较多,但作用范围广。,11,产生原因: (1)药物的化构、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组织结构的差异;,(2)机体生化功能及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的差异,如碘; (3)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不

5、一样,如治疗量的洋地黄对心脏有较高的选择性,中毒量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12,(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预防作用:提前用药以防止疾病或症状发生的作用。,1、防治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并产生防治效果的作用,治疗作用:药物针对治疗疾病的需要所发生的作用。,13,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子,对症治疗(治标):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14,三、药物的不良反应,1、历史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1877年氯仿麻醉意外致死 1937美国使用乙二醇作磺胺药的溶剂造成100多人死亡 1959年反应停事件 1960年氯碘喹所致的亚急性脊髓视N炎(SMON事件),15,16,2、 我国于1989年正

6、式成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订了相应法规,如新药药理、毒理研究指南等。,17,3、不良反应的种类,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是由于药物所引起的、较严重、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如庆大霉素(GM)引起的N性耳聋。肼屈嗪引起红斑狼疮。,一般情况下是可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18,不良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三致” 反应、药物依赖性等。,19,(一)副作用(副反应)(side reaction) :药物在常用量(治疗量)下发生 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随着用药目的的不同, 副作用与防治作用在一定

7、条件下可互相转化。如阿托品。,产生的原因: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特点:是药物固有的作用。可以预料,难以避免。,20,(二)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指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过大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和慢 性毒性, 致癌、 致畸、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反应范畴。,特点:反应比副作用大,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可预料和避免的。,产生原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21,(三)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过敏反应):指少数有过敏体质的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无法预知,与药使用剂量及疗程无关。用药理拮抗剂解救无效。,产生原因:

8、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药剂中杂质、或自然界中类似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用药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机体组织损伤、功能紊乱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22,特点: (1)反应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 (2)反应性质、严重度差异很大,与剂量和给药途经无关。,(3)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4)临床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 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23,(五)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如巴比妥类。,(四)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又称

9、治疗矛盾,如四环素引起的菌群交替症。,24,(六)特异质反应(idiocrasy):又称特异性反应,是指少数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产生的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该反应和遗传有关,与药理作用无关,大多是由于机体缺乏某种酶,使药物在体内代谢受阻而致。,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25,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者,服用伯氨喹、磺胺、呋喃妥因等药物可发生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引起紫绀、溶血性贫血等。 乙酰化酶缺乏者,服用异烟肼后易出现多发性神经炎,服用肼屈嗪后易出现全身性红斑狼疮样综合症。 假胆碱脂酶缺乏者,用琥珀酰胆碱后,由于延长了肌肉松弛作用而常出现呼吸暂停反应。,2

10、6,(七)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包括躯体性和精神性(即习惯性及成瘾性),都有主观需要连续用药的愿望。,(2) 成瘾性:指使用麻醉药品如吗啡后,产生欣快感,停药后出现严重戒断症状(生理功能紊乱)。,(1) 习惯性:由于停药引起的主观上不适的感觉,精神上渴望再次连续用药。,27,按国际禁毒公约规定,依赖性药物分类:,麻醉药品:如吗啡、大麻等可产生生理依赖性。 精神药品:如镇静催眠药、中枢兴奋药、致幻药等 其他:烟草、酒精等可产生心理依赖性。,28,(八)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回跃反应。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压,停药次日血压激烈回升。,29,小 结,30,第二节

11、 药物的作用机制,一、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一)受体的概念 1受体(receptor)能与配体特异性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和引起效应的大分子物质(主要为糖蛋白或脂蛋白,也可以是核酸或酶的一部分)。,31,2. 受点:受体某个部位的构象具有高度选择性,能正确识别并特异地结合某些立体特异性配体,这种特异的结合部位称为受点。,3.配体(ligand):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配体。是指内源性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质或结构特异的药物。,32,(二)受体特性,(1)特异性 (2)敏感性 (3)饱和性 (4)可逆性 (5)变异性,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与解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药物解离后仍是其原形。,同一受体可分布在

12、不同组织器官,且兴奋时产生不同的效应。膀胱逼尿肌的M受体兴奋,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括约肌的M受体兴奋,膀胱括约肌舒张,33,(三)跨膜信息传递的受体类型生物活性物质与受体结合后-受体构象变化-引起信息转导过程。根据受体蛋白结构、信号转导过程、效应性质、受体位置等特点,可以把受体的跨膜信息传递机制分为下列六类:,34,1、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由配体结合部位及离子通道两部分组成。如N-胆碱受体、GABA-R 、甘氨酸受体等。R兴奋时离子通道开放,细胞膜去极化,产生效应。,35,36,2、G-蛋白( GPr )偶联受体是由一大类通过G蛋白介导其生物效应的膜受体组成。多数神经递质及多肽激素类的受体需要G

13、pr的介导其细胞作用,如生物胺、激素及N递质等R (AD、Ach和5-HT等)。GPr分Gs、Gi,可激活AC、磷酯酶C(PLC)及调节Ca2+、K+通道。,37,38,39,40,3、酪氨酸激酶受体是结合细胞内蛋白激酶范围(通常为酪氨酸激酶)的膜受体,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小板生长因子等的受体。当该受体被激动后,能促进酪氨酸激酶残基的磷酸化,激活细胞内蛋白激酶,增加蛋白合成,产生细胞的生长分化等效应。,41,5、细胞因子受体由细胞外和细胞内两部分形成双分子聚合体,当与适当的配体结合以后,可参与特异性基因调节过程,如白细胞介素受体。,4、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细胞内受体或核受

14、体)指甾体激素受体与亲脂性的激素等结合,形成复合物,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产生作用。,42,(四)受体调节指受体与配体作用,使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发生变化。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有两种类型:,43,(1)受体脱敏(受体的下调):指长期使用激动药,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如哮喘病人用肾上腺素,产生耐受性。 (2)受体增敏(受体的上调):指长期使用拮抗药,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升高的现象。如长期使用-R拮抗药普萘洛尔后突然停药,可出现肾上腺素受体上调而引起反跳现象,诱发高血压。,1.向下调节(衰减性调节)和向上调节(上增性调节),44,(1)同种调节:配体作用

15、于其特异性受体,使自身的受体发生变化。 (2)异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对另一种配体的受体产生调节作用。如-肾上腺素受体可被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所调节;-氨基丁酸(GABA)受体可受苯二氮桌调节。,2.同种调节和异种调节,45,(五)受体与药物结合(受体动力学),多数药物与受体上的受点结合是通过分子间的吸引力(范德华力、离子键、氢键形成药物受体复合物。受体与药物结合引起生理效应,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亲和力和内在活性。,1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46,2. 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 效应力) :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活产生生物效应的能力。是药物

16、本身内在固有的药理活性。内在活性是药物最大效应或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47,与受体结合的药物,根据其结合后产生的反应,可分为三种类型:,(2)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内在活性弱的药物。具有激动药和拮抗药双重特性。,(1)激动剂(兴奋药):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药物。,48,(3)拮抗剂(阻滞药):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药物。, 竞争性拮抗药:可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可逆的。使激动药亲和力降低,不影响内在活性。故量效曲线平行右移,最大效能不变。, 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并用,虽不争夺相同的受体,但他与受体结合后,使激动药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均下降。故量效曲线右移,

17、最大效能降低。其结合多是不可逆的。,49,(六)细胞内信号传导,多数信息转导需要第一信使、第二信使及第三信使的转导。 1、第一信使:指多肽类H、N递质、细胞因子等,能与特异性R结合,调节细胞功能。 2、第二信使: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它调节各种蛋白激酶和离子通道。 当R与药物或配体结合后,细胞内第二信息增强,分化、整合并传递给效应器才能发挥效应。,(1)cAMP ATP AC cAMP PDE 5-AMP、D1、H2受体激动药,通过Gs作用AC活化cAMP; 、D2、Ach受体激动药,通过Gi作用 AC 抑制cAMP (2)cGMP GTP GC cGMP 心肌抑制、

18、血管扩张、肠腺分泌,51,(3)肌醇磷酯 1、H1、5-TH、M受体兴奋腺体分泌,血小板聚集,神经细胞活化,细胞生长、代谢、分化,Ca2+释放。,(4)Ca2+ :对细胞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如肌肉收缩,腺体分泌,血管缩舒、心脏兴奋、白细胞、血小板活化等。细胞内Ca2+的来源:一是从胞外内流,二是胞内肌浆网的钙池释放。前者受膜电位、G蛋白等调控,后者受IP3(1、4、5三磷酸肌醇)作用而释放。,52,3、第三信使指细胞核内外信息传递的物质,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参与基因调控、细胞增殖与分化、肿瘤的形成等过程。,53,二、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1. 影响酶的活性,抑制:如新斯的明竞争性抑制Ach

19、E;奥美拉唑不可逆性抑制胄粘膜H+- K+-ATP 酶(抑制胃酸分泌)。 激活:如尿激酶激活血浆溶纤酶原; 增加:如苯巴比妥诱导肝微粒体酶; 复活:如碘解磷定能使AchE复活。,54,2影响离子通道硝苯地平等钙拮抗剂,阻碍钙离子内流,缓解脑血管痉挛。,3. 影响生理物质转运如利尿药抑制肾小管Na+K+、Na+H+交换而发挥排钠利尿作用。,55,4. 影响代谢 抗癌药通过干扰细胞DNA或RNA代谢过程;还有磺胺类、喹诺酮类,干扰细胞核酸代谢过程。,5影响免疫 免疫增强药:如丙种球蛋白 ;免疫抑制药:如环孢霉素。,56,6. 理化反应 化学反应:抗酸药中和胃酸以治疗溃疡病。二巯基丙醇络合汞、砷等重

20、金属离子而解毒。甘露醇提高血浆渗透压而产生组织脱水作用等。,7. 补充机体缺乏的物质 如铁盐、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等。 还有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甲状腺素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等。,57,第三节 药物量效关系,量效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关系。,(一)药物剂量 1. 无效量:不出现效应的剂量。2.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或最小浓度)。,58,最大有效量(maximal effective dose): 药物产生最大效应所需使用的剂量。 极量(maximum dose) 国家药典规定对某些药物允许使用的最高剂量。 5.治疗量(常用量):比阈剂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

21、 6.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7.致死量(lethal dose): 导致死亡的剂量。,59,60,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弱连续增减的量变。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质反应: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表示。 必需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二)量效曲线 :以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以药效为纵坐标作图所得的曲线。表示药效随剂量的变化而变化。,61,(2)效能: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此时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强。,强度高的药物,用量小,而效能大的药物疗效较好,各有特点。一般来讲药物的效能更为重要。,(1)强度(效价):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要的剂量。剂量与效价成反比。,62,(3)半数效应浓度或剂量(ED50):反映药物的作用强度。,半数有效量(ED50):使全部实验动物半数产生有效的作用所需的剂量。 半数中毒量(TD50):使全部实验动物有一半中毒所需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使全部实验动物有一半死亡所需的剂量。,63,(4)治疗指数(TI):TILD50/ED50。 是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此数值越大,表示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间距离越大,越安全。,(5)安全指数(SI) :LD5/ED95的比值。 (6)安全范围:是指最小有效量和中毒量之间的距离。,64,预 习 第三章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祝学习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