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暨南大学12级免疫复习.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4370553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暨南大学12级免疫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暨南大学12级免疫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暨南大学12级免疫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暨南大学12级免疫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暨南大学12级免疫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名解 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 ”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天然免疫: (又称非特异性免疫) 种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乃经遗传而获得,而并非针对特定抗原,亦称天然免疫。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个体接触特定抗原(决定基)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决定基)而发生反应。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记忆性;作用慢而强。 抗原:能与 T、B 的 TCR 或 BCR 结合,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1)免疫原性 (2)免

2、疫反应性免疫原性: 抗原被 T,B 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 或 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答应(活化的 T/B 细胞或抗体)的能力.抗原性:(免疫反应性)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答应效应物质(活化的 T/B 细胞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半抗原: 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如药物、多糖、类脂等。 。载体:赋予半抗原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分子,即为载体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共同抗原:两种不同的物质间有相同或相似的表位(抗原决定簇) ,称为共同抗原交叉反应 : 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其他抗原之间的反应,称交叉反应Forss

3、man 抗原 :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胸腺依赖抗原 :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大分子化合物,血清蛋白等B 细胞产生抗体时,必须 T 细胞辅助,TD-Ag,又 T 细胞依赖性抗原.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某些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 T 细胞辅助,TI-Ag,又称非 T 细胞依赖性抗原.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 2%20%T 细胞或 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2佐剂 : 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齐注射到机体,能增强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抗体 :是由 B 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4、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多克隆抗体: 用含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物质免疫动物,刺激多个 B 细胞克隆所获得的免疫血清(含多种抗体的混合物)单克隆抗体:一个 B 细胞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ADCC :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抗体 Fab 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 Fc 段与杀伤细胞(NK 细胞,巨噬细胞等)表面 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补体系统:由 30 余种血清蛋白、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构成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分泌的

5、、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小分子多肽物质的统称白细胞分化抗原:指白细胞(及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正常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多为跨膜糖蛋白黏附分子: 指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多为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中,以配体-受体形式发挥作用.MHC: 是位于哺乳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的产物是参与抗原提呈和 T 细胞激活的关键分子,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HLA:HLA 作为基因研究时称 HLA 复合体

6、,它位于第 6 号染色体短臂上 6p21.3,全长 4000kb。它是为 200 个以上基因座位组成的基因复合体;是迄今已知基因中等位基因多态性最高的基因复合体;其多态性与疾病的遗传易感性有明显关系(人的 MHC 称为人来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复合物)单元型: 指染色体上 MHC 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免疫细胞: 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包括造血干细胞、APC、淋巴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红细胞。3TCR 复合体:TCR 为所有 T 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与 CD3 结合,形成 TCRCD3 复合物。TCR 的作用是识别抗原。BCR 免疫应答:BCR 直接识

7、别抗原的 B 细胞决定基,由 Ig 和 Ig 传递特异性识别信号细胞免疫应答: T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转化为致敏 T 细胞(也叫 效应 T 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的细胞中时,致敏 T 细胞(效应 T 细胞)对抗原的直接杀伤作用及致敏 T 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的协同杀伤作用体液免疫应答:成熟 B 细胞遭遇特异性抗原,则发生活化、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通过产生和分泌抗体发挥清除病原体的作用免疫耐受:指在一定条件下,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弱应答或无应答状态中枢免疫耐受:胚胎期及出生后免疫系统未成熟的 T、B 细胞在中枢性免疫器官接触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

8、受。*外周免疫耐受:成熟的 T、B 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接触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独特型抗原:是 TCR,BCR 或 Ig 的 V 区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序列所构成的抗原表位。免疫调节:免疫应答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相互促进和抑制,形成正负作用的网络结构,并在遗传基因的控制下,完成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抗原内影像:抗独特型抗体可以有两种,分别针对抗体分子的可变区支架部位和抗原结合部位,抗独特型抗体中 AB2 针对抗原结合部位的,因其结构与抗原表位类似,并能与抗原竞争性结合 AB1,因而这一型抗独特型抗体被称为体内的抗原内影像Arthus 反应 :一种实验性局部 III 型超敏反应

9、. 1903 年 Arthus 发现用马血清经皮下反复免疫家兔数周后,当再次注射马血清时,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超敏反应: 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变应原: 能选择性激活 CD4 Th2 细胞与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 IgE 抗体应答的物质。4*AICD:AICD 即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Fas 广泛表达于各种细胞表面,包括淋巴细胞,FasL 只表达与活化的 T 细胞/NK 细胞,特别是 CTL。把 Fas 启动的效应细胞的凋亡称为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ctivation-induc

10、ed cell death ,AICD)。问答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免疫细胞-担负免疫功能的主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成熟和工作的场所中枢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指机体对外来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保护作用;应答过强或持续过长超敏反应;应答过低或缺如免疫缺陷病。2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系统通过调节网络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相对稳定;自稳机制发生异常自身免疫病。3.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5指免疫系统识别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的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异常肿瘤

11、发生或持续病毒感染。中枢和外周淋巴器官的成分和功能 骨髓(bone marrow):造血器官,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B 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胸腺:培育和输出成熟的 T 细胞;产生胸腺激素,进行免疫调节;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淋巴结:T 细胞和 B 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淋巴结是针对淋巴液中抗原的免疫应答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过滤和清除异物。脾脏:T 细胞和 B 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脾脏是针对来自血液中抗原的免疫应答场所,也是体内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补体成分) ;血液过滤作用。粘膜淋巴组织: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产生

12、分泌型 IgA。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一、异物性 1.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异种物质、异体物质)2.未与宿主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自身物质。(隔绝的自身成分和修饰的自身成分)二、理化性质(一)化学性质 天然抗原多为大分子有机物。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 多糖及多肽也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 (二)分子量大小 要求分子量一般在 10.0kD 以上。 (三)化学结构的复杂性必须有较复杂的化学组成和特殊的化学基团(要含有大量的芳香族氨基酸)。(四)物理状态环状直链;聚合单体;颗粒性可溶性(五)分子结构和易接近性 分子结构是指抗原分子中一些特殊化学基团的立体构象。 易接近性是指抗原表面这些特殊的化学基团与淋巴

13、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相互接触的难易程度。 易接近性常与这些化学基团在抗原分子中分布的部位有关。 Ab 的基本结构,抗体的功能区及其功能,1. 重链与轻链(同一天然 Ig 分子中的两条 H 链和两条 L 链的氨基酸组成完全6相同)重链(heavy chain, H 链):约 450-550 氨基酸,根据重链恒定区抗原特异性不同,可将重链分为 5 种: 链(IgM) 、 链(IgD) 、 链(IgG) 、 链(IgA) 、 链(IgE) 。 (括号内为其相应 Ig)轻链(light chain, L 链):约 210 个氨基酸,根据轻链恒定区抗原性不同,分为 和 两种;在不同种属的动物 和 链的比例不

14、同(人:2:1,小鼠:20:1) 。2可变区和恒定区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 区):为 Ig 重链和轻链中靠近 N 端 MP3 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占轻链 1/2 和重链 1/4 或 1/5;不同抗体其 IgV 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有较大差异,并决定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超(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在 VL和 VH中,某些特定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高度可变,此为 HVR,轻、重链各有 3 个 HVR。*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CDR):超变区乃抗体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位

15、置,此为 CDR。*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FR):V 区中非 HVR 部位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相对保守,此为 FR。V H和 VL各有 4 个 FR。VL和 VH的 3 个 CDR(HVR)共同组成 Ig 的抗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负责识别及结合抗原,从而发挥免疫效应。恒定区(constant region,C 区):为 Ig 重链和轻链中靠近 C 端 MP3 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占轻链 1/2 和重链 3/4 或 4/5。在同一种属中,同一类重链和同一类轻链 C 区氨基酸的组成或排列比较恒定。介导 Ig 多种生物学功能。3铰链区(hinge region)位于 C

16、H1 和 CH2 之间可转动的区,含丰富的脯氨酸;易伸展弯曲,有利于 Ig V区与抗原互补性结合;有利于暴露补体结合位点;易被木瓜蛋白酶、为胃蛋白酶等水解。4、结构域(domain)Ig 的多肽链分子可折叠成若干个由链内二硫键连接的球形结构。每个球形结构约由 110 个氨基酸组成,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故称为功能区。5其它成分J 链(书 P38 图 4-5)由浆细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一种糖蛋白。IgA和 IgM 含有 J 链可稳定 Ig 多聚体的成份。分泌片是分泌型 IgA(sIgA)的一个辅助成分,由粘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保护 sIgA 的铰链区免受蛋白酶的水解破坏,介导 IgA 二聚体的

17、转运。Ab 类型和功能,一、同种型(isotype)是指同一种属所有正常个体 Ig 分子共同具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同种型决定簇主要存在于 Ig 恒定区内。可刺激異種動物產生針對該抗體的免疫應答二、 同种异型(Allotype)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产生的同一类型 Ig 分子具有特异性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主要表现为 Ig 分子的 CH 和 CL 上的一个或数个氨基酸的不同,是由于不同个体的遗传基因决定的,故又称为遗传标志。7三、 独特型(idiotype)是指不同 B 细胞所产生的 Ig 分子 V 区所具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独特型抗原决定簇可刺激机体产生抗独特型抗体(抗抗体),参与免疫调节抗体的水解片段

18、,Ig 的酶解片断v 1 木瓜蛋白酶(papain)v 2 个 Fab 段结合抗原v 1 个 Fc 段 结合细胞v 2 胃蛋白酶(pepsin)v F(ab)2 段:双价抗体活性v pFc段: 无生物学活性5 类抗体的特点,1、IgG血清中的主要抗体成分(75-80%) ;半寿期长(20-23 天) ;出生后 3 个月开始合成,3-5 岁接近成人水平;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均属 IgG 类;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 Ig,发挥自然被动免疫功能;具有活化补体经典途径的能力(IgG3IgG1IgG2) ;具有调理作用、ADCC 作用和结合 SPA 等;参与型、型超敏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的抗体也属

19、IgG。2、IgM五聚体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分子量最大,不能穿过血管壁和胎盘;个体发育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 Ig,脐带血中 IgM 增多,提示可能存在宫内感染;机体感染后最早出现的 Ig 是 IgM,半衰期短;天然的血型抗体、类风湿因子是 IgM;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为 IgM 单体;结合和激活补体的能力最强;调理吞噬和凝集作用比 IgG 强。3、IgA分为单体的血清型和二聚体的分泌型 IgA;分泌型 IgA 主要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产生,存在于唾液、泪液、乳汁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分泌液中和黏膜表面,是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初乳中的 sIgA 可对婴幼儿发挥自然被动免疫作用;调理吞

20、噬、中和毒素。4、IgE是血清中含量最低的 Ig;主要由呼吸道、胃肠道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属嗜细胞抗体,可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 FcR 结合,介导 I 型超敏反应。5、IgD血清中含量低(1%) ,其生物学作用尚不清楚;mIgD 可作为 B 细胞分化成熟标志,成熟 B 细胞同时表达 mIgM 和 mIgD。补体的三条活化途径及其异同,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 C1q 启动激活的途径为经典途径,又称第一途径或 C1 途径。 (书上:指激活物与 C1q 结合,顺序活8化 C1r、C1s、C2、C4、C3,形成 C3 转化酶( 42Cba)和 C

21、5 转化酶( 423Cba)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MBL 途径(MBL pathway):由细菌的甘露糖残基与机体急性期蛋白 MBL 结合启动激活的途径。 (书上:指由血浆中甘露糖结合的凝集素(MBL)直接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进而依次活化MASP1、MASP2、C4、C2、C3,形成与经典途径中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旁路激活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而从C3 开始激活的途径称为旁路途径。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MBL 途径主要激活物质 抗原-抗体复合物 某些细菌/内毒素 细菌甘露糖残基/M

22、BL起始分子 C1q C3 MASP参与成分 C1C9 C3、C5C9、B、D C2C9C3 转化酶 42Cba3()CbP42CbaC5 转化酶 3n3意义 再次感染或感染后期,参与特异性免疫初次感染或感染早期,发挥固有免疫效应同旁路途径C3 是血浆中浓度最高的补体成分,是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成分。C3 转化酶使 C3 裂解为 C3a 和 C3b 是补体活化级联反应中的枢纽性步骤。旁路途径是最早出现的补体活化途径,是抵御微生物感染的非特异性防线。三条途径出现的先后顺序:旁路、MBL 和经典。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效应是在细胞膜上组装 MAC 所介导细胞溶解效应。42Cba423ba9补体的功能

23、,1、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溶菌、杀菌和细胞毒作用:补体激活产生 MAC(生物学效应:溶解红细胞、血小板和有核细胞;参与宿主抗细菌和抗病毒防御机制) ,形成穿膜的亲水性通道,破坏局部磷脂双层,最终导致细胞崩解。调理作用:又称促吞噬作用,血清中的调理素(补体和抗体)与细菌或其它颗粒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炎症反应(1)趋化作用(chemotaxis):吸引吞噬细胞向炎症部位移行聚集的作用,具有趋化作用的物质称趋化因子。C3a 和 C5a,C567 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吸引具有相应受体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向补体激活的炎症区域游走和聚集,增强炎症反应。(2)过敏毒素作用:C3a,C

24、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可使表面具有相应受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支器官痉挛等局部炎症反应。2、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清除免疫复合物:细菌或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结合 C3b/C4b 后,在循环中被吞噬细胞吞噬;细菌或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结合 C3b/C4b 后,若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CRI)的 RBC 和血小板结合,则可形成较大的聚合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和脾脏,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凋亡细胞3、参与适应性免疫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参与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参与免疫记忆。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1)均为

25、低分子量的多肽或糖蛋白(2)大多数是细胞受抗原或丝裂原等刺激活化后产生,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3)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同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4)通过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5)具有高效性、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局限性和短暂性(6)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10IFN 的类型,I 型干扰素:IFN-、INF-;来源于白细胞、成纤维细胞、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白细胞产生 IFN- 和少量 IFN-,成纤维细胞主要产生 IFN-。功能:抗病毒感染、抗肿瘤生长, 免疫调节(较弱) 。II 型干扰素:IFN-,由活化的 T 细胞和 NK 细胞产生;功能:免疫调节;提

26、高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增强 Tc 细胞和 NK 细胞的杀伤活性;抑制 Th2 细胞形成,下调体液免疫应答;趋化作用;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次要) 。 (两种比较 P61)型干扰素(IFN-、IFN-) 型干扰素(IFN-)主要产生细胞 白细胞、 成纤维细胞 活化 T 细胞、NK 细胞主要诱生剂 病毒 抗原、 促分裂原热稳定性(56,30min)稳定 不稳定酸硷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分子量 1.92.3 万 2.02.5 万生物学作用 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弱)免疫调节作用,抗病毒、抗肿瘤(弱)干扰素(interferon, IFN) 因具有干扰病毒复制的作用而得名。 分

27、类:分为 IFN-、IFN-、 IFN- 三类。I 型 IFN:IFN-、IFN-,主要由白细胞、成 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产生。II 型 IFN:IFN-,主要由活化 T 细胞、NK 细胞产生。HLA 的组织分布,HLA 抗原类别 分子结构 组织分布 功能I 类(A,B,C)重链(链) 2-m(非MHC 基因编码)所有有核细胞表面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 CD8 结合,对CTL 的识别起限制作用类(DR,DQ,DP) 链,链淋巴样组织中的各种细胞表面(APC,活化的 T 细胞)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 CD4 结合,对 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HLA-I 类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

28、表面11HLA-II 类分子的仅表达于淋巴样组织中的各种细胞表面,如 APC 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和人的活化 T 细胞MHC 的多态性,多态性(polymorphism)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allele)。指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别(群体概念)。 MHC 多态性的意义:利于群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及应付各种病原体的侵袭,从而维持种群的生存;实现对机体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可用于个体识别,但不利于寻找同种移植物供者。 MHC-I 类和 II 类分子结构,MHC-I 类分子结构 (1) 肽结合区(a1/a2):结合抗原肽(抗原结合槽) (2) Ig 样区(a3):与 CD

29、8 结合(3) 跨膜区: 固定 HLA-I 类抗原于膜上(4) 胞浆区: 信号转导(5) 2-m:维持 I 类分子空间构型的稳定性(15 号染色体基因编码)组织分布: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MHC-II 类分子结构 (1) 肽结合区(a1/ 1):结合抗原肽 (2) Ig 样区(a2/ 2):与 CD4 结合 (3) 跨膜区:固定 HLAII 类抗原于膜上 (4) 胞浆区:信号转导. 组织分布: 专职 APC、活化 T 细胞和胸腺上皮细胞MHC 的功能,1)作为抗原呈递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作用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处理后,必须与 MHC、类分子的肽结合区结合形成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体,该

30、复合体经转运表达于抗原呈递细胞的表面,才能被相应的淋巴细胞识别,从而启动免疫应答反应。所以说提呈抗原是 MHC主要的生物学功能,并由此派生出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和这一功能相关的一系列表现。T 细胞以其 TCR 实现对抗原肽和 MHC 分子的双重识别。形成 T 细胞在抗原识别和发挥效应功能中的 MHC 限制性。12被 MHC 分子结合并提呈的成分,可以是自身抗原,甚至是 MHC 分子本身。由此,MHC 参与构成自身免疫性,并参与 T 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和分化。MHC 是疾病易感性个体差异的主要决定者。造成这差异的机制是与 MHC 分子的抗原提呈功能密切相关。MHC 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性。 由

31、于不同 MHC 分子加工提呈的抗原肽往往不同,这一特点赋予不同个体抗病能力的差异。这在群体水平有助于增强物种的适应能力,推动生命的进化。(2)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MHC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调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经典的类基因为补体成分编码,参与补体反应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生。非经典类基因和 MICA 基因产物可作为配体分子,以不同的亲和力结合激活性和抑制性受体,调节 NK 细胞和部分杀伤细胞的活性。炎症相关基因参与启动和调控炎症反应,并在应激反应中发挥作用。一、参与抗原加工和提呈MHC 分子的抗原结合凹槽选择性结合抗原肽形成 MHC 分子-抗原肽复合物以 MHC 限制性的方式供

32、T 细胞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二、参与 T 细胞限制性识别双重识别 三、MHC 分子的其他生物学作用* 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限制性* 参与免疫调节* 参与 T 细胞分化及中枢耐受的建立MHC-I/II 相关的 Ag 提呈途径,()MHC-I:內源性抗原主要通過 MHC-I 類分子途徑加工與提呈。, 內源性抗原的加工與轉運:完整的抗原需在胞質中降解成抗原肽,才能進行轉運。細胞內蛋白首先與泛素結合,泛素化蛋白呈線性進入胞質內的蛋白酶體而被降解。, MHC-I 類分子的生成與組裝:MHC-I 類分子 鏈和 微球蛋白在中合成,MHC-I 類分子中的 鏈立即與伴侶蛋白結合。

33、, 抗原肽MHC-I 類分子複合物的形成與抗原提呈:在伴侶蛋白的參與下,MHC-I 類分子組裝成二聚體,其 鏈的 和 功能區構成抗原肽結合槽,與適合的抗原肽結合,形成複合物。MHC-II:外源性抗原主要通過 MHC-II 類分子途徑加工與提呈。, 外源性抗原的攝取與加工:外源性抗原進入體內後被所識別與攝取。, MHC-II 類分子的合成與轉運:在中新合成的 MHC-II 類分子 鏈和 鏈折疊成二聚體,並與相關恆定鏈結合成九聚體。, MHC-II 類分子的組裝和抗原肽的提呈:MHC-II 類分子的 和 功能區是形成抗原肽結合槽,其兩端為開放結構,與之結合的最適抗原肽13約含個氨基酸。NK 细胞杀

34、伤靶细胞而不能杀伤自身正常细胞的机制, 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 靶细胞溶解; 通过 FasFasL 途径 靶细胞凋亡; 释放细胞毒性物质(TNF、LT 等); ADCCT/B 淋巴细胞的分子表面标志及功能,B 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1、B 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组成:识别、结合抗原的胞膜免疫球蛋白+传递刺激信号的Ig(CD79a) /Ig(CD79b)异二聚体膜免疫球蛋白(mIg)B 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浆细胞不表达)mIg 表达于所有成熟 B 细胞和B 细胞瘤表面,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主要作用是结合特异性抗原。CD79a 和 CD79b(Ig/Ig)Ig/Ig 功能:作为主要的信号转导分子,转

35、导抗原与 BCR 结合所产生的信号;参与 mIg 链的表达和转运。替代性 BCR 复合物表达于 Pre-B,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结构;H 链共价结合于 5 链, 5 链非共价结合和 VPre-B 链, 5 链和 VPre-B 链组成轻链(L);功能Pre-B细胞受体与骨髓中一些至今还不清楚的配体结合,产生 Pre-B 进一步分化必不可少的信号。2、辅助受体(B 细胞共受体)CD19/CD21/CD81/Leu-13(CD225)CD19 与 CD21/CD81/Leu-13(CD225)非共价相联,形成一个 B 细胞特异的多分子活化辅助受体,增强 B 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3、协同刺激分子C

36、D40组成性地表达于成熟 B 细胞,配体是 CD40L表达于活化 T 细胞;CD40 和CD40L 的结合是 B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在 B 细胞分化成熟和抗体产生中起重要作用。CD80/CD86CD80/CD86 在静止 B 细胞不表达或低表达,在活化 B 细胞表达量增加;与 CD2814结合,提供 T 细胞协同刺激;与 CTLA-4 结合,抑制 T 细胞活化。其它黏附分子表达在 B 细胞的黏附分子有 ICAM-1(CD54)、LFA-1(CD11/CD18) ,也具有协同刺激作用。丝裂原的膜结合分子B 细胞表面表达多种能结合丝裂原的分子,如 LPS 受体美洲商陆受体可直接诱导静止 B 细胞

37、活化、增殖和分化。T 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1、TCR-CD3 复合物TCR 的结构和功能TCR 是所有 T 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与 CD3 分子结合,形成 TCR-CD3 复合物。由两条不同肽链构成的异二聚体,两条肽链均跨膜,由二硫键相连。TCR 分为 TCR 和TCR 两种类型。功能识别抗原。CD3 分子的结构和功能CD3 是 T 细胞的重要分子。有、 五条肽链,均为跨膜蛋白。组成、 二聚体分子。五条肽链均能转导 TCR 的信号,胞浆区有ITAM(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功能转导 TCR 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2、CD4 和 CD8 分子CD4 和 CD8 是 T 细

38、胞辅助受体;CD4单链跨膜蛋白;CD8双链跨膜蛋白。功能辅助 TCR 识别抗原,参与抗原刺激 TCR-CD3 信号转导;CD4 分子还是 HIV囊膜糖蛋白 gp120 受体。3、协同刺激分子及其受体CD28/B7:在抗原诱导的 B 细胞中,CD28/B7 结合,为 T 细胞活化提供重要的协同刺激信号。 CTLA-4/B7:给已活化 T 细胞抑制信号。ICOS(inducible costimulator):与 CD28 有同源性,表达于活化的 T 细胞。调节活化 T 细胞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 T 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促进 T 细胞增殖。LFA-1/ICAM1:促进 T 细胞与靶细胞或 AP

39、C 间的粘附作用,增强细胞介导免疫应答。CD40/CD40L:B 细胞应答的协同刺激信号,参与 TD-Ag 诱导的免疫应答促进B 细胞增殖分化、Ab 产生和类别转换,及诱导记忆 B 细胞形成。LFA-2(CD2)/CD58(LFA-3):又称绵羊红细胞受体,表达与 95%成熟 T 细胞,155070%胸腺细胞及部分 NK 细胞;介导 T 细胞与 APC 或靶细胞之间的黏附,介导T 细胞旁路激活途径。4、丝裂原结合分子T 细胞表面有多种识别丝裂原的膜分子,丝裂原与膜分子交连后,可刺激静止状态的 T 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淋巴母细胞。最常见的 T 细胞丝裂原 植物血凝素(PHA) 、刀豆蛋白 A(C

40、on A) 。5、其它表面分子T 细胞活化还表达许多与效应功能有关的分子,如细胞因子受体及诱导细胞凋亡的 FasL(CD95)。T/B 细胞亚群及功能,T 细胞亚群及功能CD4+T 细胞亚群的效应功能Th1 细胞功能主要效应: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免疫,特别是抗细胞内病原体的感染,也是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效应细胞。效应功能与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IFN- 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其杀伤已被吞噬的病原体的能力;IL-2/IFN-/IL-12 增强 NK 细胞的杀伤能力;IL-2/IFN- 协同刺激 CTL 的增殖和分化;TNF 直接诱导靶细胞凋亡,促进炎症反应。Th2 细胞功能主要功能: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

41、进 B 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抗体的生成与类别转换,增强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在变态反应和抗寄生虫感染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因为 IL-4 和 IL-5 可诱导 IgE的生成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2、CD8 +杀伤性 T 细胞的功能又称为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ell,CTL),主要作用特异性杀伤靶细胞。杀伤机制:分泌穿孔素、颗粒酶、颗粒溶解素及淋巴毒素等直接杀伤靶细胞;通过 Fas/FasL 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B 细胞亚群及功能B 细胞亚群: B-1 细胞和 B-2 细胞产生抗细菌抗体而抗微生物感染产生多反应性自身抗体清除变性的自身抗原产生致

42、病性自身抗体诱导自身免疫病NK 的功能,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病毒或胞内寄生菌感染的靶细胞,杀伤机制同 CD8+T 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和介导炎症反应16 某些抗原(寄生虫)刺激 NK1.1+T 分泌 IL-4,诱导 Th0 向 Th2 分化, 参与体液免疫,诱导 Ig 类别转换,产生特异性 IgE 某些病毒性抗原作用下,产生 IFN,与 IL-2 共同作用,诱导 Th0 向 Th1分化,增强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一、效应 T 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合成和分泌多种效应分子:多种细胞因子、细胞毒素* 表达多种膜分子- CD40L提供 B 细胞活化第二信号,并活化 M - FasL

43、杀伤靶细胞;也可抑制 T 细胞过度活化- CTLA-4抑制 T 细胞过度活化- 高表达 CD2 和 LFA-1增强 T 细胞与靶细胞的亲和力- CD45RA 转变为 CD45RO 使效应细胞对抗原刺激更敏感 *发挥效应时不再需要共刺激信号二、Th1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 * Th1 细胞对巨噬细胞的作用释放多种细胞因子- 激活巨噬细胞: IFN-、CD40L-诱生并募集巨噬细胞:IL-3、GM-CSF、TNF、MCP-1* Th1 细胞对 T 细胞的作用产生 IL-2,促进 Th1 和 CTL 增殖,放大免疫效应。* Th1 辅助 B 细胞产生调理性抗体* Th1 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产生 L

44、T 和 TNF-a,活化中性粒细胞,促进其吞噬杀伤作用Th2 细胞的生物学活性1 辅助体液免疫应答TH2IL-4,5,10,13 B 增殖分化浆细胞2 参与超敏反应炎症 释放的 CK 可激活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超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三、CTL 介导的细胞毒效应 特异性识别与结合阶段: -效-靶细胞通过黏附分子非特异性结合-(CTL)TCR-肽/MHCI(靶细胞)特异结合 CTL 的极化:TCR 及共受体向效-靶接触部位聚集细胞骨架、亚细胞结构及胞浆颗粒向靶细胞重新排列和分布 17 致死性打击阶段:-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穿孔素(perforin) 靶细胞坏死颗粒酶(gran

45、zyme)靶细胞凋亡- FasL /Fas 和 TNF/TNFRI 途径 介导靶细胞凋亡体液免疫应答的机制,初次免疫应答 病原体初次侵入机体所引发的应答。 初次体液免疫应答特征: - 须经一定的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 产生抗体以 IgM 类为主;- 抗体总量较低;- 抗体亲和力较低。再次免疫应答 同一抗原再次侵入机体,记忆性淋巴细胞可迅速、高效、特异地产生应答,此即再次免疫应答。 再次免疫应答的特征:- 记忆性 B 细胞作为 APC,与记忆 T 细胞相互作用;- 激活免疫应答的抗原量明显减少;- 潜伏期明显缩短;- 抗体产量高,维持时间长;- 抗体以 IgG 为主,亲和力高。 抗体产生

46、的规律,18影响免疫耐受的因素,(一)抗原因素 1.抗原类型:异物性越小,越易诱导耐受;单体蛋白易诱导耐受。耐受原:小分子、可溶性、单体、表位密度高免疫原:大分子、颗粒性、聚合体、多种表位2.抗原剂量:抗原剂量过低或过高均可诱导免疫耐受,低剂量不足以引起应答,高剂量可诱导 T 凋亡或活化调节性 T. TI 抗原:高剂量 B 细胞耐受TD 抗原:高剂量 T、B 细胞耐受(高带耐受)低剂量 T 细胞耐受(低带耐受) 3.抗原免疫途径:口服抗原诱导 SIgA 产生,易致局部粘膜免疫,但导致全身耐受。(耐受分离)静脉注射/口服腹腔注射皮下/肌肉注射4.抗原决定基特点以雞卵溶菌酶蛋白免疫小鼠可能导致免疫

47、耐受5. 注入抗原的同时加佐剂不易引起免疫耐受,低剂量抗原长期在体内易致耐。(二)机体因素 机体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年龄)胚胎期新生期成年期 动物的种属和品系(遗传)大鼠、小鼠(胚胎期,新生期) 有蹄类、灵长类(胚胎期) 免疫抑制措施的影响自身免疫耐受的机制,免疫细胞在中枢器官的阴性选择自身反应性 T、B 细胞在胸腺与骨髓发育过程中,其 TCR 及 BCR 分别与微环境基19质细胞表面表达的自身抗原肽-MHC 分子呈高亲合力结合,从而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致克隆消除。 T cell,TCR-CD3:MHC+self peptide; B cell,mIgM-Ig /Ig :self antige

48、n.高亲和力结合,启动细胞凋亡,导致克隆消除(阴性选择)。四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疾病,IV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一)T 细胞致敏阶段胞内寄生菌、某些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等抗原性物质经 APC 加工处理后,能以抗原肽:MHC-II/I 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 APC 表面,CD4 +初始 T 细胞和 CD8+CTL 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 T 细胞,即 CD4+Th1 细胞和 CD8+效应 CTL 细胞;有些成为静止的记忆 T 细胞。(二)致敏 T 细胞的效应阶段1.炎性 T 细胞(TH1 细胞)的作用炎性 T 细胞形成后,当再次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相应致敏抗原接触时,释放 TNF- /IFN-/IL-2 等多种细胞因子,在抗原存在部位形成以单个核细胞侵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2.效应 Tc 细胞的作用效应 Tc 细胞与具有相应致敏抗原的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并相互作用,可通过分泌穿孔素/丝氨酸蛋白酶和 FasL 等细胞毒性物质使靶细胞发生溶解破坏或发生凋亡疾病1 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多发生于胞内寄生物感染,如结核杆菌等分枝杆菌和某些原虫感染等.结核菌素试验为典型的实验性传染性迟发性超敏反应2 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通常是接触油漆/染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