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k201803《宏观经济学专科复习题ok.docx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4368346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201803《宏观经济学专科复习题ok.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k201803《宏观经济学专科复习题ok.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k201803《宏观经济学专科复习题ok.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k201803《宏观经济学专科复习题ok.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k201803《宏观经济学专科复习题ok.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0 页一、名词解释1.结构性失业:经济产业的每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供应能迅速适应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不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2.费雪效应:根据费雪方程式,通货膨胀率1%的上升引起名义利率1%的上升。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之间这种一对一的关系称为费雪效应。3.货币幻觉 是指人们忽视货币收入的真实购买力,而只注意名义价值的一种心理错觉。4.效率工资 是指企业付给员工的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工资,这样的工资能够起到有效激励专业人员的作,可以提高生产率与企业经营绩效.5.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发的

2、纸币贬值值,物价上涨现象.6.庇古效应 又称“实际货币余额效应”,指物价下降所导致的实际余额的增加会刺激消费更多进行支出(消费)从而对经济产生一种自动调节作用的理论。7.货币中性 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8.名义利率 是央行或其它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利息(报酬)的货币额与本金的货币额的比率。9.摩擦性失业 是指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者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中所产生的失业.第 2 页 共 10 页10.实际汇率是指对名义汇率进行调整后的汇率,不同的调整方法对应不同的实

3、际汇率.一是指名义汇率用两国价格水平调整后的汇率.即外国商品与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另一是指事实上的汇率.11.实际利率 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12.小国开放经济 一个简化的有对外贸易的区域宏观经济系统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商品价格是由外部经济给定的.小国开放经济型经济是相对于大国开放经济实体发展而来的,小国开放经济形式主要是指该国本身具有的经济量及经济发展的实体成分并不是很大,多半这与一个国家的国土有直接的关系.13.古典二分法 是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两个互不相关部分的研究方法。当时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分为实际经济与货币,相应地经济学分为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14.实

4、际变量 实际变量不包含价格变动因素,名义的包含;把名义变量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就是实际变量.15.有效需求: 是指预期可给雇主(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亦即与社会总供给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2、计算题1.一国财政支出为8 000 亿美元, 税收8 000 亿美元, 出口为7 000 亿美元,进口5 000 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为0.5,自发消费为1 000 亿美元,边际投资倾向为0.3,自发投资为1 200 亿美元。试求该国的国民收入。第 3 页 共 10 页2.考虑有三种投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K 是资本(机器数量) 、L 是劳动(工人人数) 、H 是人力资本(工人中

5、大学毕业生人数) 。生产函数为: 31LY(1)推导出劳动的边际产量。人力资本量的增加如何影响劳动的边际产量?(2)推导出人力资本的边际产量的表达式。人力资本量的增加怎样影响人力资本的边际产量?(3)支付给劳动的收入份额是多少?支付给人力资本的收入份额是多少?在这个经济的国民收入核算中。你认为工人会得到多大的总收入份额?(提示:考虑人力资本的收益体现在哪里) (3分)第 4 页 共 10 页3.考虑用以下生产函数描述的一个经济:Y = F(K,L)= K 0.3L0.7(1)人均生产函数是什么?(2)假设没有人口增长或技术进步,找出稳定状态的人均资本存量、人均产出,以及作为储蓄率和折旧率函数的

6、人均消费。第 5 页 共 10 页第 6 页 共 10 页4.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投资I1405r,政府支出G50,求:(1)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2)若其他情况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OK解:(1)先求LM方程:由于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所以0.2y=200,y=1000.再求IS方程:由于y=c+i+g,所以:y=90+0.8(y-50)+140-5r+50,即y=1200-25r均衡收入为1000,均衡利率:1000=1200-25r,r=8,投资:i=140-5*8=100.(2)当政府购

7、买增加20时,则新的IS为 Y=1300-25r 此时均衡收入为1000,均衡利率:1000=1300-25r,r=12, 投资:i=140-5*12=80.5在一个包括政府的封闭经济中, C = 200 + 0. 8Yd, 式中 C 为消费,Yd 为可支配收入。如果给定投资 I = 100,政府购买 G= 300,转移支付TR= 150 和税率 T = 0. 25,那么:(1)在这个模型中,均衡收入水平 Y 是多少?(2)投资和政府购买乘数是多少? 第 7 页 共 10 页三、论述题OK1.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三种类型?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

8、场理论来反映.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及调整速度的看法是有分歧的.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能够得以出清,这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有黏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由于工资和价格黏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

9、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作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黏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的劳动,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总供给曲线.总之,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定,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

10、.2.在有技术进步的索洛增长模型中,储蓄率的变动对经济有哪些影响?人口增长对经济有哪些影响?第 8 页 共 10 页(1) (2)3.根据经济学理论,论述影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OK答: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错综复杂,从主客观两个角度,可将这些影响因素归并为两类:一是消费主体,一是消费环境。 (1)从消费主体看(主观角度) 第一,收入影响 理论上讲,潜在的消费需求,即消费欲望是无限的。但潜在的消费需求能否转化为有效需求则取决于众 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收入因素。长期以来,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而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缓慢, 居民消费底气不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开始摆脱

11、长期滞后的状态,与经济增速 渐趋同步,而农民收入增速却持续在低水平徘徊,这不仅造成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而且也造成 了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民占有的消费市场份额日益萎缩。 第二,分配影响 改革开放第 9 页 共 10 页以来,我国城乡之间、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城乡收入差距太大,造成社会财富过多 集中在城镇,农民实际购买力过低,从而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发展。城镇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目前, 在城镇内部已出现了高、中、低三个收入阶层。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其消费倾向也不相同。根据边际 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中等收入阶层主要是工 薪阶层,他们衣

12、、食已不成问题,但住、行目前还没有能力完全满足,出现“ 可买的都买了,想买的没钱 买”的消费断层状态;低收入阶层虽有着较强的消费倾向,但由于收入增速下降,消费需求也不断下降。第三,预期影响 预期是行为的先导,对人们的消费行为具有重大影响。当前,居民的收支预期变化对消费产生了不利影 响。一方面,是收入预期不确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摩擦性失业”,企业体制改革中追求效率引 起的减员增效,农村科技进步所释放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就业压力等,使城乡居民就业稳定 性减弱,再就业困难加大,与就业直接相关的收入不乐观。同时,社会各阶层收入构成中,工资等持久性收 入比重减少,其他临时性收入比重增加,

13、这种情形也不能形成可靠的收入预期,尽管收入总额增加,居民 仍不能 大胆消费。另一方面,是支出预期不确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还在进行中,居民对自己承担的改革成 本和新保障制度的保障程度预期不明,普遍心存疑虑,同时,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改革也增加了人们 的支出预期。收支预期相反方向变化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的即期增长。 (2)从消费环境看(客观角度) 这里所说的消费环境,主要是指客观上会对消费主体购买和使用消费品或享受服务过程施加影响的外 在因素。消费环境,既包括政策、信用等软环境,也包括消费行为赖以实现的必要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第 10 页 共 10 页第一,政策环境 很多现行的消费

14、政策大多是短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的发展。比如, 移动通信消费,目前的移动电话资费标准是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移动业务刚推出来时制定的,尽管后来 对部分项目做过一定修改,但主体结构和水平基本没有变动,而在此期间,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已发生了 较大的变化,业务成本大大降低,同时,我国移动通信,正在实现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目前仍然 维持如此高昂的资费标准,必然会影响移动通信总体消费的扩大。 第二,信用环境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令人担忧。一方面,市场交易中缺乏 诚信,失信行为普遍,企业间相互拖欠严重,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屡禁不

15、止,资本市场企业虚假信息、欺骗 瞒报等不乏其例;另一方面,由于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尚不完善,企业失信并不承担责任或承 担成本低。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银行为降低金融风险,不得不设置复杂的消费信贷条件,贷款利率过高, 贷款范围狭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信贷的发展,制约了部分居民的即期消费;另一方面,由于 对处罚企业失信行为的立法和执法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导致“ 消费者主权”缺失,消费者基本权利得不 到有效的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有效扩张。 第三,基础设施 消费基础设施是消费行为赖以实现的主要依托条件,没有必要的基础设施作支撑,很多消费行为将难以 完成。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在很多方面仍明显地受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制约。诸如,由于 居住面积的制约导致冰箱等家庭耐用消费品无法消费;公路建设速度与居民改善“行路难”的需要之 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使得汽车需求受到制约;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也在很大程 度上抑制了一部分农民消费的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经济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