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年人教版必修3 第11课《师说》学案2.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435163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年人教版必修3 第11课《师说》学案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5-2016年人教版必修3 第11课《师说》学案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5-2016年人教版必修3 第11课《师说》学案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5-2016年人教版必修3 第11课《师说》学案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5-2016年人教版必修3 第11课《师说》学案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师说学案“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韩愈是卓越的散文家、诗人,更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思想方面力主儒学,排斥佛老;在文学方面反对六朝浮夸艳丽之风,提倡文以载道,词必自出;在为人处世方面不平即鸣,光明磊落。他不仅传承了儒家的教育思想,还第一次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使千年儒风得以发扬光大。学习本文,一要学习韩愈抨击流俗、敢为人师的精神,二要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 ,韩愈 35 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针对人们在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

2、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 “道”在即师在,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3、 ”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韩愈(768824)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昌黎韩愈” ,世称“韩昌黎” 。曾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捕蛇者说 马说 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1注字音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庸知 近谀苌弘 老聃郯子 李蟠解惑 择师解押解 择 择菜句读 经传读读书 传 流传2

4、.识通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_”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_” )3解多义4辨活用吾从而师之(_)吾师道也(_)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则耻师焉(_)小学而大遗(_)5分古今例句 古义 今义学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而 吾从而师之无 是故无贵无贱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众人 今之众人小学 小学而大遗不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文 年十七,好古文6.明句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师不必贤于弟子(_)不拘于时,学于余(_)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7积名句(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韩愈师说 ) (2010上海高考)(2)人非

5、生而知之者,_?(韩愈师说 ) (2010福建高考)(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 (韩愈师说 )(2010 山东高考)(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 (韩愈师说 ) (2009安徽高考)(5)爱其子,_;于其身也,_,惑矣。 (韩愈师说 )(2008 全国高考)答案:1yng chng tn ji ji du d y dn pn z zhi zhun chun2授 否3老师/学习/从师/以为师 道理/ 风尚/从师之道 解答 /解围/消释,化解 放弃/丢弃/ 脱离/赠送 固定的/寻常的 /时常 代词,他们/指示代词,这些 /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表示宾语前

6、置 /代词,指“六艺经传 ” 代词,他/代词,他们/代词,他/代词,他的/语气词,表猜测4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圣人、愚人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求学的人 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用来的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跟随并且 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不论,不分 没有 风尚 道理,道路 一般人 大多数人小的方面学习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不一定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秦汉的散文,与“韵文”相对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6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被动句 省略句7 (1)欲人之

7、无惑也难矣 (2)孰能无惑 (3)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点评:文章开头便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以此作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紧承,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 ,就隐含着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之中, “传道”是核心, “受业”是手段, “解惑”是“传道受业”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作者由主要到次要,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教师的责任,意义非凡。

8、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点评:这句话的意思是: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能竟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二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 ,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 “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 ,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 ,而不是韩愈自己。韩愈在文中一再用“君子” “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

9、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点评:“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均为宾语前置句, “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其正常语序应为“不知句读” “不解惑” 。前四句中, “句读之不知”和“或师焉”相呼应, “惑之不解”和“或不焉”相呼应。这句话的意思是:分不清句读,有的询问老师,解释不清疑问,有的却不向老师询问,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聪明在什么地方。这里作者仍是在强调从师的重要性,小事能从师,师亦只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而已,而对于真正的“惑” ,却耻学于师,这样的人怎能“见其明”呢?4是故

10、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点评: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出见解的精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1这篇以“师说”为题的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提示:本文的

11、中心论点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第三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 ”,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2本文虽然是一篇鼓励人们从师学习的文章,却体现了韩愈对“从师”问题的深刻认识,这种深刻认识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韩愈在师说中的对“从师”问题的深刻认识,至少体现在三个

12、方面。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 ,扩大到“传道”“解惑” ,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学道,唯“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个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

13、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3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试举例加以分析。提示: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例如第二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入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其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之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变化, “其皆出于此乎”

14、,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 ,是用肯定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 ,是用惊诧语气作判断。 “同”中有“变” ,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立意高远 结构谨严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奇奔放,气势高昂,一波三折,而又结构谨严。 师说是韩愈散文中的名篇,充分体现了韩愈散文的特点。具体说来,这种特点在本文中有如下体现:一、立意深远,高屋建瓴。 师说从大处立论,又善于从阔处行文。首先强调从师的渊源和重要性,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职责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扩大到“传道” “受业” “解惑” ,接着文章以“师” “惑” “道” “耻”等为中心话题,列举

15、了“童蒙之学”与“成人解惑” , “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与做法,并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论证,从而将小学大遗、贵不及贱、今不及古、圣益圣愚益愚的不足为怪的缘由,揭示得入木三分,将“从师”的见解阐述得极为精辟,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给予痛彻的抨击。二、前后照应,结构谨严。 师说一文,首尾呼应,以“师道”与“古道”来互为印证。文章开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后文“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道”分明是“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从师之道。文中“传道”与“闻道”暗合, “解惑”与“惑之不解”勾连,还有“受业”又与下文“授

16、之书而习其句读”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相呼应,既指出古人从师的风尚,又点明今人耻于从师的陋习,既有对古人“必有师”的赞颂,又有对今人“耻学于师”的嘲讽,脉络贯通,处处钩连。体现了作者论证的严密和结构的谨严。总之, 师说立论庄重,观点鲜明,文章不仅耐读有味,而且还波澜迭起,情理交融,不愧为情激理切、气势浩瀚的一篇美文。一、语基落实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襄(xing ) 嗟乎(ji) 或不焉(b)B郯子(tn ) 句读(du) 阿谀(y)C老聃(dn ) 谄媚(xin) 经传(chun)D李蟠(fn ) 苌弘(chn) 贻误(y )2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

17、一项是( ) 。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没有。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本来。C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彼童子之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师道之不复,可知矣A和相同 B和相同C和相同 D和相同4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郡望为昌黎,世称“韩昌黎” ;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 ,故又称韩文公。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 ,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

18、” 。C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师说外,另有马说 祭十二郎文等。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二、阅读理解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 58 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19、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身:自己。D吾未见其明也 明:清楚。6 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批评指责的一项是(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20、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A BC D7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时候的圣人,虽然远远超出一般人,但还跟从老师请教;而现在的一般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B作者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C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作者所指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被士大夫之族轻视,但那些士大夫们的明智程度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在作者看来并不奇怪。8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21、于此乎?(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答案:1B 思路解析:A 项, “不 ”通“否” ,故其音应读作“fu” ;C 项, “谄”应读作“chn” , “经传”的“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应读作“zhun” ;D 项, “蟠”应读作“pn” 。2A 思路解析:A 项, “无 ”的意思是“不论” , “不分” 。3C 思路解析:中的 “之”都是结构助词,其中和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相当于“的”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和是指示代词,这些。4B 思路解析:B 项中的“ 白居易”应为“柳宗元” 。5D 思路解析:D 项, “明 ”的意思是“贤明,明达” 。6A 思路解析:此题可用排除

22、法, 是今人教育孩子的做法,作者没有批评指责的意味。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做法,是作者赞同的做法。排除这两句即可。7B 解析:B 项, “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 ,理解错误,作者并没有提及“先天条件” 。8 (1)圣人圣明的缘故,愚人愚昧的缘故,大概是从这里产生的吧?(2)如今士大夫的智慧竟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读韩愈梁 衡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 ,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

23、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

24、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凭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 。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

25、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

26、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 “陈言务去” ,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而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

27、李白就要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梁衡的文化散文美不胜收,这篇文章除了正面叙述有关史实之外,还用文学笔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身处逆境、不怨天尤人、爱民如子的知识分子形象。此外,作者还从不同角度烘托这一形象。一是与同处逆境的屈原、李白作对比,凸显韩愈的坦然;二是从人对逆境的心态赞美韩愈的精神。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国民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一个国家

28、能否人才辈出、后继有人的关键。 师说作为一篇第一次明确阐释教师职责、呼吁关注教育、注重从师学习的文章,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韩愈作为“不顾流俗” “抗颜为师”的先驱,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无疑也有示范作用。“好为人师”出自孟子离娄上 ,原文是“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是用来批评那些喜欢当别人的老师、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的人。但是韩愈却不顾流俗, “抗颜为师” ,招后进,办学校,兴师道。不仅开一代学风、文风,更教育了一代新人,传承了千年文化。联想当今时代,面对传统文化的弱化、庸俗风气的泛滥,你问了吗?你说了吗?你挺身而出捍卫或反对了吗?你敢对潮流说“不”吗?今天,我

29、们是不是缺少“好为人师”的风气,是不是缺少敢于向流俗说“不”的“韩愈”呢?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韩愈也批评唐王朝中后期“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 。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请不要认为自己暗自发力,留一手,可以一枝独秀、脱颖而出,其实那样只能封闭自己,最终使自己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也能促进自己;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有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以独当一面,就有用武之地。请牢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在一篇名为“当今社会将要

30、淘汰的八种人”中,有两种人列在其中。这两种人都与学习有关。第一种人,知识陈旧的人。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20 世纪 60 年代,知识倍增,周期是 8 年,70 年代减少为 6 年,80 年代缩短成3 年,进入 90 年代以后,更是 1 年就增长 1 倍。人类真正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现有知识每年在以 10%的速度更新。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人都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想靠学校学的知识“应付”一辈子,已完全不可能了。过去,我们对“终身教育”的理解是,一个人从上学到退休,要一直接受教育;现在,这一概念应当重新定义,终身教育,从摇篮到坟墓,应贯穿人的一生。那些“抱残守缺” 、知识陈旧的人,将是职场中的麻烦人。第二种人,不善学习的人。有些人虽然也想学习,但是不知道学习的方法,不能掌握学习的技术。这种人今后肯定“吃亏” 。处在当今这个学习型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关键在学习能力的较量。过去,我们把不识字的人称之为文盲,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是想学习而不会学习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