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 出处“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 ”国语鲁语上“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王国维殷商制度论“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左传高祖本纪A. 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B. 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C. 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D. 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答案】D【解析】 “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 “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
2、贡重,周之制也”都能反映天子和诸侯国国君之间的关系,故选D;“列尊贡重”反映不出是否是姬姓诸侯国,故排除 A;三则材料只有第二则与东方诸侯国有关,故排除 B;分封制下,周天子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C 的说法本身就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C。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史料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历史研究需要从若干个相同或者不同类的史料中找出其共性的东西,从而确定史料的真伪。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孤证不立” 。所以这一题一定要根据几个文字材料的大意找出其共同之处,就是可以推论出的史实了。2. 史记李将军列传讲述了李广一生,在汉文帝时期为中郎将,无所事事;后来在
3、汉武帝时期成为一位抗击匈奴的重要将领,威震北边,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说明A. 社会环境影响个人成就B. 时代变迁影响对人物的评价C. 英雄人物推动历史进程D. 统治者的好恶决定战争胜负【答案】A3. 北宋时,在与辽、夏等边境地区设置的贸易场所榷场里面,书画交易只是偶然出现,并未形成气候。到了南宋时期,宋金边境的榷场遂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兴盛起来。据此可知A. 两宋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B. 书画回流蕴含宋人对故国依恋之情C. 南宋时期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很高D. 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答案】B【解析】北宋时期,与辽、夏等边境地区进行贸易时,书画交易不常见,而
4、到南宋时则成为常见的“由北向南回流” 现象,这是因为南宋偏安江南,对故国存在浓烈的依恋和思乡之情,书画交易就是其表现,故选 B;A 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 与题干无关, D 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CD。4. 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 ,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A. 经济的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 经济转型加速思想近代化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答案】A【解析】 “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是在肯定对财富追求是人的天性使然,这种追求世
5、俗价值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市民阶层的需求,故选 A;明末清初,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故世俗化不是其儒学主流,故排除 B;当时经济领域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经济并没有在明末发生转型,故 C 也不符合史实;D 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 ;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 ,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 ;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5. 据
6、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 “意在武夷山茶” ,但开放近 9 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直到 1853 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 19 业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机器制茶业兴起B. 海关关税的降低C. 国内政局的变动D. 因际茶市的扩大【答案】C6. 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论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行为的重要影响是A. 重新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B. 减少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危机C. 使晚清保守思
7、想大行其道D. 推动了传统思想与民主科学的结合【答案】B【解析】康有为之所以把重塑孔子形象看的很重,是因为他要将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传播到中国,为了更好的宣传,就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所以 B 符合题意,而 A 不符合题意;康有为通过这种做法是在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故没有出现 C 所述结果, 故排除 C;他的做法推动了传统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的结合,而不是与科学民主的结合, 故 D不符而合题意,所以排除。7. 1943 年春节,有记者报道太行根据地乡村民众过年的情况:旧历元旦,驻在各村的团体机关与驻地民众一同举行团拜,机关领导还和村代表携带礼物,慰问村中抗战烈属;演新戏、开晚会等是最常见
8、的娱乐;有些村的民众不辞远途去凭吊左权将军的陵墓。据此可知A. 根据地村民的文化素养普遍提开B. 传统节日受重视的程度有所下降C. 根据地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 民俗节日呈现出革命动员的特征【答案】D【解析】材料中“机关领导还和村代表携带礼物,慰问村中抗战烈属”显然是中共利用民俗节日进行革命宣传,D 正确;A 中普遍提升说法绝对;B 中民众重视程度材料没有体现;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符合抗战时期经济形势,C 错误。8. 在 1961-1962 年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一方面支持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走美苏之间的中立道路;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法国等欧洲国家与美苏保持距离。这一做法A. 维持了印度支那
9、地区的长期稳定B. 使中国在西欧赢得了广泛的盟友C. 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D. 发挥了大国应具有的政治影响力【答案】D【解析】题干只是说到在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中国所做的努力,并没有提到结果是否达到了目的,故 D 符合题意,但是 ABC 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ABC。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
10、题的训练和积累。9. 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泛偕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其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由此看出,罗马法与近代社会相契合的是A. 古罗马的民主与共和精神B. 自然法中的人人平等原则C. 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D. 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原则【答案】C【解析】哟材料“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其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可以得出二者重视的是人的基本权利,C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和人人平等的内容,AB 不正确;罗马法本身不包含三权分立的内容,D 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罗马法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罗马法对近代西方的
11、法律的影响有所掌握,罗马法是近代西方法律的源头,对近代西方的法律原则和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选项寻求二者的共同点即可。10. 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 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 (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 。这一变动趋势年代阶层(职业) 1560 年 1700 年贵族、绅士、教士 100% 100%商人、律师、政府官员 100% 100%(伦敦)店主、制造业者 40% 90%(乡村)店主、制造业者 30% 60%农场主(含自耕农) 50% 75%农牧业雇工和佃仆 15% 15%茅舍农(含牧民) 20% 20%A. 有利于
12、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B. 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C. 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D. 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答案】A【解析】表格中“制造业者”是识字率从 1560 年 30%到 1700 年上升到 90% ,这一变化有利于工业革命中制造业工人水平的提高,便于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A 正确;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是工业革命之后,B 错误;C 中基础教育普及说法绝对,排除;表格难以说明社会政治稳定,D 错误。11. 1792 年,法国授予美国人乔治华盛顿,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托马斯潘恩等法国公民身份,随后托马斯潘思还被选举为国民公会议员。此举表明法国A. 争取美国对欧洲联合的支持B. 对
13、美国政体的完全接受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殖民主义D. 对美国革命精神的认同【答案】D【解析】1792 年正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对美国人采取的授予公民权等做法,表明了法国革命者对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美国革命的一种认同,故选 D;当时没有欧洲联合的可能,故 A 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A;法国革命后所采取的政体形式并不与美国完全一致,故 B不符合史实;C 错在了“ 反对殖民主义”,故排除 C。12.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期间批判斯大林,导致苏联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开始怀疑社会主义道路,并对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了动摇,这丝毫不亚于一颗原子弹的威力。苏共党内变故、社会主义阵营思想动乱、乃至被西
14、方国家传播利用都是它带来的恶果。由此可见A. 改革不能超出经济领域B. 苏联人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C. 意识形态稳定十分重要D. 苏联完全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答案】C【解析】题干是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为苏联党内变故和社会主义阵营动乱等带来了严重消极影响,据此可以得出,C 符合题意;ABD 的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政治上力图构建新型的乡村统一战线,理顺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关系,以参议会为载体,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民主政治基础。经济上成立了劳动互助的村庄,农民已不是一户一户各不相关的各自劳动,
15、而是为着一个确定的生产任务而奋斗;另一方面互助合作运动对于克服众所周知的乡村个人主义的思想起了很大作用。文化上对于乡村教育,赋予了中共政治社会化的内涵与目标。这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即便在小学教育中亦是如此。在陇东分区,各完小均以群众报 、 解放报 、 陇东周报作为教材,选择了大量报上的文章,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生产展览会的意义在哪里” 、“打倒国民党的特务政策”等等。以上摘编自乡村建设的延安道路材料二 1933 年山东省政府决定在山东进行县政建设实验,由梁漱溟主持的研究院进行改革。首先,乡设乡学、村设村学以代替原来的医、乡、镇公所。实质是实行“政教合一”
16、的自治制度,即以“村学” 、 “乡学”作为乡村的自治组织。在建立的村学中,设有小学部、成人部、妇女部。村里还为失学儿童设有共学处,因陋就简,随处施教。在乡学中,一般设有高级小学部或职业训练部等,供村学学众进一步学习。通过这些措施到 1937 年,邹平已接近扫除文盲的边缘。另外研究院大力兴办农业合作社,到 1936 年底,已经成立了棉花运销、蚕业产销、林业生产、信用、购买、机织等多种合作社,计 307 所,社员 8828户。已收股金 12422 元,七七事变后,日本进攻山东,梁漱溟离开,邹平乡村建设实验至此结束。以上摘编自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陕甘宁边区与山东地区
17、乡村建设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陕甘宁边区和山东地区的乡村建设运动。【答案】 (1)相同:措施全面;重视基础民主建设;重视生产的合作互助;重视学校教育。不同: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全区推行;民主范围更广泛;政治性强;效果显善。山东地区:个人主持(或机构主持) ;个别试点实验;政教合一的自治制度;被迫中断。(2)都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教育的普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但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建设措施符合时代要求,巩固了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山东地区的乡村建设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矛盾和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
18、国难以成功和推广。【解析】 (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比较。相同:由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二者采取的措施都包含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所以可以得出二者的措施都很全面;由材料一中的“以参议会为载体,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民主政治基础”和材料二中的“实质是实行政教合一 的自治制度”可以得出二者都重视基础民主建设;由材料一中的“成立了劳动互助的村庄”和材料二中的“大力兴办农业合作社”可以得出二者都重视生产的合作互助;由材料一中的“对于乡村教育,赋予了中共政治社会化的内涵与目标”和材料二中的“村里还为失学儿童设有共学处,因陋就简,随处施教。
19、在乡学中,一般设有高级小学部或职业训练部等,供村学学众进一步学习”可以得出都重视学校教育。不同:陕甘宁边区:根据所学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是由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所以其措施都是在全区推行;由于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抗日,所以中共在边区采取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措施,使得民主范围更广泛;由材料一中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生产展览会的意义在哪里” 、 “打倒国民党的特务政策”可以得出政治性强的特点;由“为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民主政治基础”、 “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即便在小学教育中亦是如此”等信息可知其效果显善。山东地区:由材料二中的“由梁漱溟
20、主持的研究院进行改革”可以得出由个人主持(或机构主持)和个别试点实验;由“政教合一” “乡村的自治组织”可以得出政教合一的自治制度;由“梁漱溟离开,邹平乡村建设实验至此结束”可以得出最终被迫中断。(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首先要注意这两个地方都是在进行改革,所以都有其顺应现实的积极之处,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来思考作答,即政治上,都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经济上,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上,都推动农村教育的普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但由于二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二者政权的性质也有差异,所以要看到二者还存在不同的结果。具体来说,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建设措施
21、因为服务于抗日的需要,所以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它巩固了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而山东地区的乡村建设代表的是国民党政权利益,其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矛盾和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难以成功和推广。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表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国历史著作关于鸦片战争主要观点的对比。时间 名称 主要观点1903 年商务印书馆中国历史教科书只介绍了战争过程和南京条约的内容1907 年宏文馆中国历史讲义南京条约后, “鸦片输入已多,由是国势遂衰,内忧外患交迫已矣”1913 年中华书局新制本国史南京条约后“法美俄等国,皆援例缔约。交涉始多,于是流毒遍于中
22、国矣”1922 年商务印书馆新著本国史以毒物的蔓延与通商大局的发展为题讲述鸦片战争1929 年中华书局高中本国史对江宁条约的内容作了详细的介绍,其中“协定关税”对中国影响最大1930 年北新书局高中本国史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第一步1933 年世界书局初中本国史是中国外交的失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中国现阶段的落后与困难归因到这场战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国人对鸦片战争危害的认识日益加深。由于中国长期天朝上国的意识和闭关锁国的影响,中国对近代外交观念认识不足,因此1903 年的版本只
23、介绍了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南京条约的内容,说明还没有认识到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与危害。随着清王朝统治的瓦解、民主革命的兴起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国人对近代民族危机加深和社会落后的反思日益加深。此后的版本对鸦片战争所带来的鸦片泛滥和国家主权受损等危害进行了讲述,说明对鸦片战争危害的认识日益加深。总之,随着近代社会不断发展,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人对鸦片战争的认识逐渐深化。(观点和总结,论述部分。其它观点言之有理也可得分,论述部分注意史论结合。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根据题干所给的表格进行分析,就其中的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归纳出一个论题,然后进行简要阐述,阐述需要做到史论结合。由表格可以
24、看出,1903 年版的著作内容是“只介绍了战争过程和南京条约的内容”,1907 年则涉及到了背景,1913 年涉及到了结果和影响, 1922 年和 1929 年则对相关内容又有了新的补充,故据此可以得出“中国人对鸦片战争的认识逐渐深化”的论题,然后结合题干中的时间选择任何两点或更多信息以及所学知识,从其深化的表现和原因角度分析即可阐述清楚。点睛: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一般考查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能力,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所以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题目的要求到底是什么,而不能受所练习的题目影响,问什么答什么,注意主题和观点
25、是有区别的。非常需要注意的第一点是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15. 【历史-选修 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承天太后,名萧绰,辽景宗皇后,江圣宗生母,先后以皇后和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 40 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执政期间,不但信任宗室、外戚和契丹诸部有才能的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参考宋朝制度和法令,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摒除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旧制,增加维护封建秩序的内容,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司法和行政机构。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
26、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辽历代皇帝都意夺取黄河以北之地。北宋亦想收回燕云之地,承天太后与北宋签订“澶州之盟” ,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开展互市贸易,辽朝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辽承天太后政革的历史影响。【答案】 (1)重视团结汉族士人;学习中原王朝的制度;倡导儒家文化,改变契丹旧俗;重视农业,轻徭薄賦;调整与北宋的关系。(2)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推进了辽
27、朝的封建化进程;与北宋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符合人民愿望,有利于社会发展;加速了北部民族地区的开发,促进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统治,增强了辽朝的国力,使之逐渐进入全盛时期。【解析】 (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由材料中的“重视任用汉官”可得出重视团结汉族士人;由“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 “参考宋朝制度和法令,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等信息可以得出学习中原王朝的制度;由“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可以得出倡导儒家文化,改变契丹旧俗;由“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
28、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可以得出重视农业,轻徭薄賦;由“承天太后与北宋签订澶州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开展互市贸易 ”可以得出调整与北宋的关系。(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 应该根据所学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原则和方法,就承天太后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分别评价和分析,如: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对辽朝发展来说就是推进了辽朝的封建化进程;由改善与北宋之间的关系来看,结果与北宋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这符合人民愿望,也有利于社会发展。还有就是整体上来评价这些改革措施对辽朝的影响,即加速了北部民族地区的开发,促进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统治,增强了辽朝的国力,使之逐渐进入全盛时期。点睛:选
29、修模块的考题一般都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根据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相关分析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所以一般情况下,考查内容均不是选修课本上的基本史实。这就需要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相关时空范围的必修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迁移过来回答有关问题。当然,也有部分问题是通过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答案的。总之,选修的题目需要活学活用,没有选修教材的知识作为依托,考查内容和形式有很大的自由度。这希引起考生的关注。16.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到 1942 年,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降到只相当于德国的三分之一。德国
30、凭借很高的工业和科技水平,生产出众多称雄世界的先进武器。例如世界上最早的导弹和最早的喷气式飞机,德国生产的“虎” 、 “豹”型坦克、各种枪支都被公认为是世界最好的。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的武器,与它的工业机器的特点相似,外观显得粗糙笨拙,产量却很大。苏联武器制造业有一个名言:能大量生产和适用的武器才是最好的武器。据计算,德国一辆“虎”型坦克的价格相当于六辆苏联的 T-34。因此,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德国只生产 1800 辆“虎”型和 5500 辆“豹”型坦克,苏联却生产了近50000 辆 T-34。当时作战飞机主要需要用铝来制造,苏联的铝产量又不到德国的四分之一,便一面用国产和进口的铝继续
31、制造一些铝制战斗机,同时制造大量生产用木材作为机身的战斗机。空战中苏军损失虽然大,却补充方便。因此制空权在 1943 年以后就落到苏联手中。摘编自李涵主编档案揭密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细节(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期间德国与苏联武器生产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军在武器落后的条件下却获胜的原因。【答案】 (1)特点:德国:追求高质量、先进性;成本过高、产量偏低。苏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工艺粗糙,但产量大。(2)原因:低成本武器方案更易支持长期战争消耗;国家工业化的实现为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体制便于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辽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员提供了雄厚的战争资源;国
32、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大力支援;德国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失道寡助。【解析】 (1)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由材料中的“德国凭借很高的工业和科技水平,生产出众多称雄世界的先进武器”可以得出追求高质量、先进性;由“德国一辆虎型坦克的价格相当于六辆苏联的 T-34”、“德国只生产 1800 辆虎 型和 5500辆豹型坦克”等信息可以得出成本过高、产量偏低。苏联:由材料中的“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的武器,与它的工业机器的特点相似,外观显得粗糙笨拙,产量却很大”可以得出工艺粗糙,但产量大;由“一面用国产和进口的铝继续制造一些铝制战斗机,同时制造大量生产用木材作为机身的战斗机”可
33、以得出苏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2)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由材料中的“空战中苏军损失虽然大,却补充方便”可以得出低成本武器方案更易支持长期战争消耗;结合所学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的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可以得出这为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的建立使得社会主义体制便于国家集中人力物力;结合苏联的国情中辽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员来看,这提供了雄厚的战争资源;再结合所学二战的相关知识可知,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大力支援和德国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失道寡助,也是苏联取胜的原因 。17.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问答下列问题。材料吴敬梓,康熙四十年(1710)出生在“科第仕宦
34、多显者”的一个官僚家庭。他深切渴望有朝一日能在科场上大显身手,二十三岁中秀才,之后一直没有中举。在逐渐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他对举业由热衷到失望,从而潜心创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以后,他不知不觉地对新鲜信息已有所吸收。他认为读经书,做学问,要采取的不在宋儒下盘旋,亦非汉、晋诸贤所能笼络”的态度,并公然斥责当时的理学家“于经生制举业外,未尝寓目,独好窃虚谈性命之言,以自便其剧陋” 。儒林外史以深刻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反对八股取士的办法,无情地讽刺和嘲笑了那些热衷功名富贵的人,并剖示了科举制度对他们的毒害。吴敬梓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这种政治文化的外显层次
35、上,而是发展到宏观的民族文化的深隐层次, 儒林外史触及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的问题,即知识分子在八股取士的牢笼下如何冲破精神罗网的问题。在艺术上,讽刺大师吴敬梓是用饱蘸辛酸泪水的笔来写喜剧,来描绘封建主义世界那幅变形的图画的。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林外史的历史价值。【答案】 (1)科举取士扼杀人才成长;理学僵化,束缚知识分子思想;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新观念冲击传统思想;君主专制强化,政治黑暗腐败。(2)批判了明清科举取士对读书人的毒害及其时代弊端;反思当时知识分子的出路与精神解放问题;反
36、映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日趋没落。【解析】 (1)背景:根据“在逐渐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 “吴敬梓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以后,他不知不觉地对新鲜信息已有所吸收” “深刻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反对八股取士的办法” “并公然斥责当时的理学家”分析总结。(2)价值:根据“深刻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反对八股取士的办法,无情地讽刺和嘲笑了那些热衷功名富贵的人,并剖示了科举制度对他们的毒害”得出批判了明清科举取士对读书人的毒害及其时代弊端;根据“触及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的问题,即知识分子在八股取士的牢笼下如何冲破精神罗网的问题”得出反思当时知识分子的出路与精神解放问题;根据“来描绘封建主义世界那幅变形的图画的”分析得出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日趋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