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高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登高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二、学习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三、作者作品: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
2、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
3、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四、解读课文登高Error! 哀景哀情五、基础巩固3杜甫的登高一诗,被后人称为七言律诗的典范之作,你认为哪些地方可称为“典范”?提示: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有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作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
4、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 。从一生漂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4公元 767 年的重阳节,杜甫在夔州独自登高,写下了即景抒怀的七言律诗登高 。请谈谈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触发的思考与感慨。点拨 前两联写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有六种景物:无生命的景物,写了夔州的急风、秋天的高爽、清白色的渚和沙; 有生命的景物,写了猿的哀啸、鸟的盘旋。颔联写远景,写了飘落的无边落叶,流不尽的滚滚东去的长江。 “无边” “不尽”写出了雄阔的气势,“萧萧” “滚滚”使人联想到草木摇落之声、长江
5、汹涌之状。在文学作品中,秋天、落叶、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对死亡的焦虑。诗人面对苍凉肃杀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英雄难再!5 登高中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试分析其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点拨 此联从大处着笔,境界壮阔,融视觉、听觉于一个画面。写秋天肃穆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 “落木萧萧”引起诗人“悲秋”之感, “长江滚滚”引起诗人对身世的感慨。 “无边” “不尽” ,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登 高杜 甫风急
6、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6.登高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这首诗中包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7.后世评论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是诗人用“一生辛酸化出的” 。请根据你的理解试作简要分析。6思路解析:诗人的情感包蕴在具体的诗句中,可以从“万里” “悲秋” “作客” “百年” “多病” “艰难” “潦倒”等词中体会出来。参考答案:有作客思乡的情思,天涯孤独的怅惘,悲秋苦病的愁苦,人在暮年的感叹,无力报国的苦闷。7思路解析:这首诗包含了作者一生的辛酸,可以结合诗人的经历以及诗歌的“万里”“常作客” “百年” “独登台”等词来体会。参考答案:此二句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万里,地之远;秋,时之凄惨;作客,羁旅愁情;常作客,久旅他乡;百年,年老迟暮;多病,衰疾缠身;台,高迥处;独登,无亲朋。这些正是诗人晚年处境的真实反映,是诗人一生悲苦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