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安陆一中 2019 届文科综合试题(三)历史试题1.周王和诸侯的关系一方面是君臣,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契约关系。因此周王对于诸侯A. 可依据分封制管理B. 可以随时剥夺其封地C. 拥有完全的支配权D. 不能干涉他们的事情【答案】A【解析】周王和诸侯的关系一方面是君臣,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契约关系,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有规则限制的,具体来说这一规则就是分封制的规则,所以周王对诸侯之间既有权利又有义务,所以周王就可以依据分封制的规定进行管理,故选 A;只有诸侯不遵守分封制的规则时,周王才有权力剥夺其封地,故 B 错在了“随时” ,排除 B;由于双方具有君臣关系,还具有“契约关系” ,所以 C 错在了
2、“完全” ,故排除 C;由于双方有“君臣关系” ,故 D 错误。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 ,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这一题需要准确理解“一方面是君臣,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契约关系” ,BCD 都属于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故不符合题意。2.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
3、是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答案】D【解析】据材料“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将孔子法家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思想界百家争鸣,不是统一趋势,故A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故 B 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故 C 项错误;各派将孔子任意塑造,说明当时思想比较自由,故 D 项正确。故选 D。3.史载:“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
4、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该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 西周封邦建国B. 秦朝设郡置县C. 汉朝行“推恩令”D. 元朝广设行省【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可以看出是对诸侯国的描述;从“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可以看出是对郡的描述。既存在郡县又存在诸侯国的情况出现在汉朝初年,从“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可以看出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 ,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错在西周时期不存在郡县;B 选项错在秦朝不存在诸侯国;D 选项时期不对。点睛:本题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核心内容,本题中最关键的内容就
5、是“诸侯”和“郡” 。历史上出现诸侯国与郡县并行的现象只有汉朝初年。汉朝初年,郡国并行,行政区划呈现“斑马式”的特点。时代一旦确定,其他选项都被排除。4.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如A. 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B. 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C. 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D. 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答案】B【解析】A 属于法家的主张,故排除;C 中的“追求平等”属于墨家的主张,但墨家不维护地主利益,故 C 的说法不符合题意;D 属于儒家思想主张,故排除;儒、墨、道、法四家学说都有关于治理国家的主张,也都希望实现自己阶层的人生理想,故 B 属于
6、其共同之处。5.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 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B. 政府掌握土地的减少C. 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D. 奴婢社会地位的下降【答案】A【解析】北魏奴婢、耕牛的授田实质上是归属门阀士族的,故这一变化反映了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故 A 项正确;政府掌握大量土地是均田制的前提,唐初政府掌握的土地没有减少,故 B 项错误;唐初均田制正在盛行,故 C 项错误;唐代奴婢地位应该比北魏地位上升,故 D 项错误。6.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
7、 。由此可见,隋唐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A. 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B. 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C. “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D. 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秦汉时,人民造反,多是农民与士(读书人)结合,容易成功。宋明时,人民造反,多是农民而已,士(读书人)减少了,容易失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实行科举制,使读书人通过读书做官参与到政权当中来,扩大了统治基础,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大一统”格局,故 AC 项错误;“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和“隋唐制度”无关,故 D 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
8、 “隋唐制度” ,联系所学隋唐的科举制的意义分析解答。7.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 ;“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这表明A. 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B. 行省是临时性机构C. 行省不是地方政府D. 行省与郡县无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分析元代行省制“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根据分析得出元代行省制具备地方最高地方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特性,这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
9、集权的专制表现,故 A 项正确;行省制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而且是中国省制的开端,非临时机构,故 B 项错误;行省制是地方一级行政制度,故 C 项错误;行省与郡县均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两者所处时代不同,题目中并未提到郡县制,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8. 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常借画讽刺时弊。有些画家还直接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中国绘画艺术的繁荣B. 中国小说、戏剧的繁荣C. 中国城市经济的兴盛D. 中国政治的腐朽黑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直接为通俗小
10、说、剧本等作插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城市经济的兴盛,市民文化繁荣,故 C 正确。绘画艺术的繁荣,不属于原因,应该是现象,故 A 排除。中国小说繁荣在明清时期,故 B 排除。中国政治的腐朽黑暗与卖画度日无关,故 D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影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特点9.元史记载,1278 年诏谕福建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A. 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B. 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C. 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D. 当
11、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答案】D【解析】根据“诏谕福建行省” “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可知,元朝政府鼓励对外贸易,D 正确;材料反映政府鼓励对外贸易,无法体现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排除 A;“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说明东南岛屿诸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 “周边各国”表述错误,排除 B;材料反映政府鼓励对外贸易,不能够直接得出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C 错误。点睛:本题容易误选 A,应该紧扣材料“诏谕福建行省” “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分析解答,材料只是政府鼓励对外贸易的诏谕,无法体现对外贸易十分兴盛。10.(明朝)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洪武
12、二十七年,朱元璋曾令户部移文天下,课百姓种植桑枣。每里百户,种植枣桑秧苗二亩,违者谪戍边。这些政策A. 推动了家庭手工业兴起B. 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开辟C.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信息是说明朝政府从立国开始就鼓励百姓种植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数量多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选 C;A 错在了“兴起” ,家庭手工业应该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汉武帝之后,不应该是明朝,故排除 B;自然经济解体的时间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 D 也不符合题目所述时间,排除 D。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
13、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这一题根据时间就可以将 ABD 排除,可以大大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11. 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A. 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 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14、C. 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 D. 加强对六部的监察【答案】D【解析】据材料“明太祖废丞相后又制定半印勘和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明成祖时期设立,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的目的,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关系的意图,故 C 项错误;“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说明明太祖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 D 项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正确提取关键信息“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 ,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再现内阁的史实,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2.嘉靖皇帝曾指责王阳明“放言自恣,诋毁先儒,号召门徒虚声附和,用诈任情
15、,坏人心术。近年士子传习邪说,皆其倡导” 。这说明王阳明心学A. 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 B. 背离了传统儒学C. 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 致良知不合君主愿望【答案】A【解析】【详解】嘉靖皇帝曾指责王阳明“放言自恣,诋毁先儒” ,显然说明程朱理学统治思想受到王阳明的思想的挑战,王阳明反对封建传统意思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故 A 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仍是理学思想发展,并不是背离了传统儒学,故 C 项错误。心学思想也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致良知不合君主愿望,故 D 项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一些皇帝和王公大臣崇佛,佛教势力逐
16、渐膨胀起来。一些佛寺的高级僧侣不仅插手国家政治事务,还借机扩大经济势力,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式佛教庄园经济发展起来。佛教高级僧侣依靠政治经济特权, “侵夺细民,广占田宅” ,并招揽许多失地农民在佛寺土地上耕种,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社会上把这些在佛教庄园里耕种的农户称为“佛图户” 。这些“佛图户”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种树建房等各种杂务。 “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级僧侣的严格监管,基本上没有自主性。 “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佛教庄园里务农,不准随意离开,实际上已沦为佛教庄园的依附农民。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
17、园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依照惯例,官府对庄园的僧侣(尼)、 “佛图户”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选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北朝末年,周武帝统治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周武帝声称要“求兵于僧众之中,取地于庙塔之下” ,下令焚毁佛寺四万多所,佛寺土地财产充公;释放佛寺及佛教庄园的僧尼、 “佛图户”达三百多万,释放的僧尼、 “佛图户”一部分充实军队,一部分恢复其国家户籍,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比较佛教庄园经济与传统小农经济的异同。(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周武帝灭佛、禁佛运动产生的重大影响。【答案】 (1)同:都
18、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都受封建地租剥削。异:庄园经济下土地全部为寺庙封建主占有,农民没有土地;小农经济下自耕农农民拥有少量土地。庄园经济下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性,缺乏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生产积极性较高。庄园经济下农民受寺庙封建主的控制,向寺庙交租服役;小农经济下农民受国家控制,向国家(或地主)交租服役。(2)影响:扩大了兵源;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解析】【详解】 (1)同:根据“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 “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
19、商品交换” ,并结合所学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析归纳。异:根据“并招揽许多失地农民在佛寺土地上耕种,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 “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级僧侣的严格监管,基本上没有自主性” “官府对庄园的僧侣(尼)佛图户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结合所学从小农经济下土地所有制、积极性、赋税缴纳方法等角度总结概括。(2)影响:“求兵于僧众之中,取地于庙塔之下”有利于扩大了兵源;“佛寺土地财产充公” “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由“一些佛寺的高级僧侣不仅插手国家政治事务,还借机扩大经济势力”可知,周武帝灭佛、禁佛运动有利于打击佛教势力,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佛寺土地财产充公” “
20、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生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观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
21、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业市镇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虽经王安石变法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观点三:赞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答案为参考答案一和参考答案二的综合。观点四:不赞成材料中关于宋
22、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观点。西方文艺复兴时代,西欧国家在非洲、亚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同时,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反封建、反教会,建立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之,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欧洲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时代。而宋代虽然商品经济获得突破性发展、儒学复兴、文学艺术和科技也有极大发展、海外贸易兴盛,但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不具备社会转型的特征。观点五:不赞成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结束了自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自 960 年建立到 1279 年灭亡,历
23、时 300 多年;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宋代与亚洲、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商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评述型试题,以“关于宋代观点”的文字材料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解答本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首先归纳材料的观点,然后迁移所学知识、选取论据进行论证。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
24、,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特点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朝中期,州县借口弥补所征赋税银两在熔铸中的损耗,于正赋之外而任意加增税额(火耗) 。顺治和康熙皇帝先后颁布过禁令:官吏征收钱粮,私加火耗者,以犯赃论。但是,在低俸禄制度和官僚体制下,不仅屡禁不止,反而有增无减。到雍正时,积弊已久,农民不堪重负。为解决由于州县加增火耗和滥摊派而引发的严重的社会问题,雍正果断决定实行耗羡归公和高薪养廉之制。耗羡归公后,耗羡银的用途主要有三:一是用于各官养廉;二是弥补地方财政亏空;三是冲地方公务之费及“通省遇有不得已之费,即可支应。 ”此举先由山西
25、、河南开始然后推行全国。摘编自佟春林雍正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雍正年间耗羡归公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耗羡归公制度的意义。【答案】 (1)背景:官场吏治败坏;农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尖锐。(2)意义: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整顿吏治;完善财政管理制度。【解析】(1)依据材料“州县借口弥补所征赋税银两在熔铸中的损耗”的信息从官场吏治败坏、农民负担加重以及社会矛盾尖锐等角度思考回答。(2)依据材料“耗羡归公后,耗羡银的用途主要有三:一是用于各官养廉;二是弥补地方财政亏”的信息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以及增加政府收入等角度思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