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愦愦(ku) 恁地(nn) 剖判(pu)埽(so) 芜秽(w hu) 着意(zhu)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直Error!(2)及Error!(3)合Error!(4)机Error!(5)乎Error!(6)之Error!第 4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名词作形容词,上等的)(2)圣贤教人(形容词
2、作名词,圣贤之人)(3)用之则愈明(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第 5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若是中人之资质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中间人。(2)须大段著力古义:仔细。今义:长距离;长时间;长篇幅。(3)古之学者为己古义:学习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4)且须分个内外古义:“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 “外”指学习是为了炫耀自己。今义:方位词,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判断句)译文:这就是没有克制自己的功夫。(2)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判断句)译文:这就是天理与人欲交锋的关键。(3)君子喻于义。(状语后置句)译文
3、:品德高尚的人懂得理义。(4)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状语后置句)译文:这(就要求) 必须先明白事理,(然后) 再勇猛地去做。(5)乃为人欲引去。(被动句)译文:却被人的欲望牵引而去。常识速览识 作 者 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朱熹(1130 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理学家、教育 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集注 周易本义等 书。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 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朱熹的理学思想,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
4、 ,到孟子的“舍生取义” ,再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时的态度与主张。知 经 典 理学之经典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四书占 51 卷, 五经占 29 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 40 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 20 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议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朱子语类的主要特点:一是朱熹晚年精要语多,可纠正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见;二是朱子语类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在其文集中是言之甚简或完全阙如的,可以弥补其文集之不足;三是朱子语类与其他理学家
5、语录多谈理性不同,上自天地之所高厚,下至一物之微,无所不谈,范围广泛。从这三个特点可知其价值之高, “历千载而如会一堂,合众闻而悉归一己” 。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 1: 解惑: 疑问 2: 解惑: 疑问 3: 解惑: 整体感知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欲问题、义利问题。一则: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相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二则:朱熹所说的“天理”即是心之本然,而“人欲”即是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作者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越是修养不高的人,越要努
6、力克制私欲。三则:朱熹引用孔孟的话阐述自己的义利观,认为“为义”还是“为利”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读书为了提升自己就是“义” ,而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是“利” 。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一则,回答问题。1本则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熹有怎样的读书观?_【答案】 朱熹不但是著名的理学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对贪多。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
7、因此,朱熹所讲的读书法,是与他的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勤读书 有智慧更聪明熟 读 多 用 心精 读 勤 思 考 2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请联系现实分析这段话。_【答案】 读书是有方法的,根据读书的目的去选择读书的方法。若要把握书中的精髓,读书就应该坚持不懈,若浅尝辄止,就不能掌握义理、获得知识。有些人读了书,之所以记不住、说不出, “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但在信息爆炸的当代,若要扩大知识面,一目十行,观其大意的速读也是必不可缺的能力。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才是高效的读书法。二、阅读课文第二则,回答问题。3朱熹认为
8、怎样才能够“去人欲”而成“克已”之功?_【答案】 一是要经常洒扫收拾思想的污垢,克制自己的不合理的欲望。二是遇到事情不能随便放过,要明白事理,做出正确的选择。三是资质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磨砺培养“克己” 的能力。四是要有谨慎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加强学习。4本则文字中“大路” “小路”分别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_【答案】 大路、小路分别指的是天理、人欲。因为人们“无克己工夫” 才舍大路而取小路,外物无穷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5朱熹在教育方法上有何特点?_【答案】 首先,朱熹态度和蔼,利于沟通。朱熹语言通俗,犹如家常之语却含有
9、深意。其次,朱熹善用生活俗事作喻,便于启发。朱熹以“小路”“大路”分析“ 私欲”和“天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再次,朱熹因人施教的方法很切合实际。朱熹将教育对象分为“圣人之资”“贤人之资”和“中人之资”三个层次,教以不同的方法,很有针对性。最后,引用论语语句加以劝勉,很有说服力。三、阅读课文第三则,回答问题。6第三则选文讨论的主旨是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有怎样的联系?_【答案】 义就是道义原则,利就是利益。重义轻利,是儒家一贯的立场,也是朱熹在这一章语录当中要讲明的问题。义利问题来源于孔子所说的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论语 里仁)很明显,孔子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和小人的
10、分界。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一方面认为,作为统治阶级,应该实行奖励生产、开荒救灾、薄赋赈济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措施,从这个角度来说, “利” 不能否定;另一方面,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应该重义轻利,讲义不讲利。朱熹对此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所谓义,就是“天理之所宜 ”(论语集注 里仁),这是说,符合天理所当做的,就合乎义。而利则是“人情之所欲 ”(论语集注 里仁),是“人欲之私”(孟子集注梁惠王上)。由此可见,朱熹把义利问题等同于理欲问题,把孔孟关于义利的关系从理学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在朱熹看来,每个人要加强道德修养,主要的就是要严守义利之区别。朱熹说
11、:“ 学无深浅,并要辨义利。 ”(朱子语类卷十三)这和文中所说的是一个意思,即义利之辨是学者的“切身事” 。读 书 须 读 到 不 忍 舍 处 ,方 是 见 得 真 味 。读 书 必 须 读 到 不 忍 心 放 弃 之 处 ,才 真 正 读 出 了 书 的 真 趣 。若 读 之 数 过 , 略 晓 其 义 即 厌 之 ,如 果 只 读 过 几 遍 ,大 致 明 白 它 的 要 义 就 满 足 了 ,数 :几 。过 :遍 ,次 。厌 :满 足 。欲 别 求 书 看 ,则 是 于 此 一 卷 书 犹 未 得 趣 也 。想 要 另 外 找 书 来 读 ,那 就 是 对 这 一 卷 书 还 没 有 领
12、 悟 它 的 意 旨 。盖 人 心 之 灵 ,天 理 所 在 , 用 之 则 愈 明 。人 心 的 性 灵 ,是 由 天 理 所 决 定 的 ,勤 于 用 心 则 更 加 明 白 事 理 。只 提 醒 精 神 ,终 日 着 意 ,看 得 多 少 文 字 ,穷 得 多 少 义 理 。提 神 醒 志 ,整 天 用 心 ,可 以 读 很 多 的 文 章 ,研 究 透 很 多 的 道 理 。Error!徒 为 懒 倦 ,则 精 神 自 是 愦 愦 ,只 是 懒 散 倦 怠 ,那 么 精 神 自 然 是 昏 乱 不 清 醒 ,实际意义。天理:指的是心之本然。 它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提醒精神:提神醒志。着
13、意:用心。穷:穷究。愦Error!只 恁 昏 塞 不 通 ,可 惜 !如 此 迷 糊 而 不 通 达 ,可 惜 啊 ! 恁 nn:副 词 ,如 此 ,这 样 。问 :“寻 常 遇 事 时 , 也 知 此 为 天 理 , 彼问 :“平 常 遇 到 事 情 时 ,也 知 道 这 是 心 之 本 然 ,那 是为 人 欲 。 及 到 做 时 , 乃 为 人 欲 引 去 , 事人 的 欲 望 。等 到 做 的 时 候 ,却 被 人 的 欲 望 牵 引 而 去 ,事 情已 却 悔 ,如 何 ? ”做 完 又 后 悔 ,该 怎 么 办 呢 ? ”乃 :却 。为 :表 示被 动 。引 :牵 拉 。曰 :“此
14、便答 :“这 就 是是 无 克 己 工 夫 。没 有 克 制 自 己 的 功 夫 。 克 己 :约 束 、克 制 自 己 的 言 行 和 私 欲等 ,使 之 合 乎 天 理 。工 夫 :同 “功 夫 ”。这 样 处 , 极 要 与 他 埽 除 打 叠 , 方如 果 这 样 ,特 别 要 帮 他 洒 扫 收 拾 思 想 行 为 ,才 能 够得 。克 制 自 己 。埽 :同 “扫 ”。打叠 :收 拾 、安 排 。如 一 条 大 路 ,又 有比 如 有 一 条 大 路 ,又 有一 条 小 路 。明 知 合 行 大 路 ,一 条 小 路 。明 明 知 道 应 该 走 大 路 ,合 :应该 。 然 小
15、路然 而 小 路 前面 前 有 个 物 引 著 ,自 家 不 知 不 觉 行 从 小 路 去 ;及 至面 有 个 东 西 吸 引 着 ,自 己 就 不 知 不 觉 向 小 路 走 去 ;等 到前 面 荆 棘 芜 秽 , 又 却 生 悔 。走 到 前 面 却 发 现 荆 棘 丛 生 荒 秽 不 堪 ,却 又 心 生 后 悔 。此 便 是 天 理 人 欲 交 战 之 机 。这 就 是 天 理 和 人 欲 交 锋 的 关 键 。著 :同 “着 ”。芜 秽 :荒秽 不 堪 。机 :关 键 。 须 是 遇 事 之 时 , 便 与 克 下 ,不 得 苟 且 放 过 。必 须 是 遇 到 事 情 的 时 候
16、 攻 克 下 来 ,不 能 的 时 候 ,就 把 事 情 随 便 放 过 。克 :攻 克 ,战 胜 。苟 且 :随 随 便 便 。 此 须 明 理 以 先 之 , 勇 猛 以 行 之 。这 就 要 求 必 须 先 明 白 事 理 ,然 后 再 勇 猛 地 去 做 。若 是 上 智 圣 人 底 资 质 ,不 用 著 力 ,如 果 拥 有 圣 明 之 人 的 资 质 ,不 用 努 力 ,上 :上 等 的 。底 :的 。著 力 :用 力 ,努 力 。自 然 存 天 理 而 行 , 不 流 于 人 欲 。 若 贤 人 资 质 次 于自 然 而 然 会 依 天 理 行 事 ,不 会 被 人 欲 左 右
17、。如 果 贤 人 的 资 质 低 于 圣圣 人 者 , 到 遇 事 时 固 不 会 错 , 只 是人 的 资 质 ,遇 到 事 情 时 本 来 不 会 出 错 ,只 是先 也 用 分 别 教 是 而 后 行 之 。预 先 也 要 用 不 同 的 方 式 教 他 然 后 再 去 做 事 。次 于 :低 于 。分别 :不 同 的 方 式 。若 是 中 人 之 资 质 , 须 大 段 著 力 , 无 一 时 一 刻如 果 只 有 中 等 人 的 资 质 ,必 须 仔 细 努 力 ,没 有 一 时 一 刻不 照 管 克 治 , 始 得 。不 照 应 自 己 、克 制 自 己 ,才 能 依 天 理 行
18、事 。 大 段 :仔 细 。照 管 :照应 。克 治 :同 “克 制 ”。 曾 子 曰 :仁 以 为 己 任 ,曾 子 说 :以 实 现 仁 德 于 天 下 为 己 任 ,不 亦 重 乎 ? 死 而 后 已 ,不 亦 远 乎 ? 又 曰 :不 也 是 很 沉 重 吗 ? 到 死 才 能 停 止 ,不 也 是 很 遥 远 吗 ? 又 说 :战 战 兢 兢 ,如 临 深 渊 ,如 履 薄 冰 。 而 今战 战 兢 兢 ,就 好 像 站 在 悬 崖 边 上 ,又 好 像 踩 在 薄 冰 上 。从 今而 后 ,吾 知 免 夫 ,小 子 ! 直 是 恁 地 用 功 ,以 后 ,我 知 道 怎 样 避 免
19、 身 体 损 伤 了 ,弟 子 们 ! 应 当 这 样 地 用 功 ,方 得 。”才 能 战 胜 人 欲 ,依 天 理 行 事 。”不 乎 ? :反 问 句 ,不 是 吗 ? 直 :应 该 ,应 当 。 廷 秀 问 ;“今 当 读 何 书 ? ”曰 :“圣 贤 教 人 ,都廷 秀 问 :“现 在 应 当 读 什 么 书 ? ”答 :“圣 贤 教 导 人 ,都提 切 己 说 话 ,不 是 教 人 向 外 ,只 就 纸 上 读 了 便 了 。是 从 自 身 说 话 ,不 是 教 导 人 装 点 门 面 ,只 在 书 上 读 了 就 算 了 。切 己 :切 身 。向 外 :学 习 是为 了 装 点
20、门 面 ,炫 耀 自 己 。自 家 今 且 剖 判 一 个 义我 现 在 姑 且 分 析 一 下 义利 。试 自 睹 当 自 家 , 今 是 要 求 人利 。试 着 自 己 观 察 一 下 自 己 ,现 在 是 要 求 别 人 了知 ? 要 自 为 己 ? 孔 子 曰 :解 自 己 ? 还 是 要 自 己 为 了 提 升 自 己 ? 孔 子 说 :君 子 喻 于 义 , 小 人 喻 于 利 。品 德 高 尚 的 人 懂 得 理 义 ,品 德 低 下 的 人 只 计 较 利 害 得 失 。又 曰 : 古 之 学 者 为 己 , 今 之 学又 说 :古 代 学 习 的 人 是 为 了 提 升 和
21、充 实 自 己 ,今 天 学者 为 人 。 孟 子 曰 :习 的 人 是 为 了 装 点 门 面 做 样 子 给 别 人 看 。孟 子 说 :亦 有 仁 义 而 已 矣 ,何 必 曰 利 ! 孟 子 虽 是只 要 有 仁 义 就 足 够 了 ,何 必 谈 利 ! 这 虽 然 是 孟 子为 时 君 言 , 在 学 者 亦 是 切 身对 当 时 的 国 君 说 的 话 ,对 学 习 的 人 来 说 也 是 跟 自 己 有 密 切 关 系事 。 大 凡 为 学 ,且 须 分 个 内 外 ,这 便 是 生 死 路 头 !的 事 。但 凡 研 究 学 问 ,必 须 分 个 内 外 ,这 便 如 生 与
22、死 的 区 别 !今 人 只 一 言 一 动 , 一 步 一 趋 ,便 有 个 为 义现 在 人 只 一 言 一 行 ,一 举 一 动 ,就 有 个 是 为 了 义 还 是为 利 在 里 。 从 这 边 便 是 为 义 , 从 那 边为 了 利 的 问 题 在 里 面 。从 这 边 讲 就 是 为 了 义 ,从 那 边 讲便 是 为 利 ; 向 内 便 是 入 圣 贤 之 域 ,就 是 为 了 利 ;读 书 为 了 提 升 自 己 就 迈 入 了 圣 贤 的 行 列 ,向 外 便 是 趋 愚 不 肖 之 途 。读 书 为 了 向 外 人 炫 耀 自 己 便 是 迈 向 了 愚 蠢 不 正 派
23、的 道 路 。时 君 :当 时 的 君 主 。不 肖 :不 才 ,不 正 派 。 这 里 只 在 人 札 定 脚 做 将 去 ,这 里 只 要 求 人 踏 踏 实 实 地 做 下 去 , 札 定 脚 :踏 踏 实 实的 。札 ,立 住 、扎 根 。 无 可 商 量 。 若 是 已 认 得没 有 什 么 可 商 量 的 。如 果 是 已 经 懂 得这 个 了 , 里 面 煞 有 工 夫 , 却 好 商 量 也 。 ”这 个 道 理 了 , 里 面 再 有 奥 妙 , 却 也 是 好 商 量 的 。 ”煞 有 :很 有 。 课内素材朱熹论读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快乐和兴趣是读好书的前提
24、,因而,朱熹很能够体会读书所带来的心灵愉悦。关于读书的快乐,他说: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拨琴一弄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而读书要达到怎样一种境界呢?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中表达了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一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而自由自在的境界,像清澈见底的池塘,映照着天光云影。特别是诗的后一句,说明人要心灵澄明,就要时时补充新知,已经成为人们读书开智的座右铭。【应用角度】 “读书的快乐” “读书的境界” “旧学与新知”等。热点素材校园学霸叔程启坤浙江财经大学 5
25、3 岁保洁员程启坤,8 年借阅校图书 馆 2 800 本书,年均 350 本,几乎一天一本的节奏!人称“校 园学霸叔” “少林扫地僧” 。程启坤刚到学校时特羡慕学生, 现在能边读书边工作,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着筛选、提炼,并 形成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他的心情变得愈来愈平静。如今,网络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你还愿意平心静气停下来看本书吗?看书后是不是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或观点呢?【媒评文摘】 读书跟权利财富、身份地位无关,书是精神的粮食。无论是做好本职工作,还是加强自我修养,都要崇尚读书学习,增强读书的自觉性。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恒心,还要学用相长、知行合一,读有所思,发掘并珍视自己发自内心的那缕微光
26、。新浪网基 础 巩 固 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明知合行大路 合:应该B略晓其义即厌之 厌:厌恶C直是恁地用功 直:应该,应当D里面煞有工夫 煞有:很有【解析】 B 项,厌,满足。【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解析】 C 项,第一个“何” ,与“如”连用,表“是怎么样” ;第二个“何” ,疑问代词“什么” 。A 项,之,结构助词“的” ;B 项,连词,表顺承关系;D 项,动词,是。【答案】 C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B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C圣
27、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D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解析】 A 项, “工夫”同“功夫” ;B 项, “著 ”同“着” ;D 项, “克治”同“克制” 。【答案】 C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方是见得真味B须大段著力C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D却好商量也【解析】 大段:古义,仔细;今义,大部分,形容数量多,重要的、主要的。【答案】 B5下列各句与“小人喻于利”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而今安在哉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解析】 D 项与题干中句子均为状语后置句。A 项,定语后置句;B 项,判断句;C 项,宾语前置句。【答案】 D阅 读 提 升 层 阅读
28、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为太守陈宠功曹 ,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
29、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30、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 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 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 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 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 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 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解析】 解答客观型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给出的四个选
31、项的差异,排除干扰项。 “好侠” “尚气力”是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且都是王涣年少时的性格特点,这两句间应该断开,故排除 C、D 两项;“敦儒学”是重视研习儒学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故选 B。【答案】 B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 ,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 ,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才 ,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 京” “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解析】 “师”单独使用不
32、表示国都。【答案】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 ,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 ,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
33、才干 ,仍然忙得无法分身。【解析】 “仍然忙得无法分身”这一句理解错误。文中的意思是: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尽他们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没有畏避退缩。【答案】 D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思其德, 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译文: (2)一岁断狱, 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译文: 【解析】 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等。(1)“弦歌” , 名词用作动词,奏乐歌咏。 “荐” ,祭祀。后省略宾语“之” 。 “祠”后省略“于” , “为立祠安阳亭西”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为(之)(于)安阳亭西立祠” 。(2)“狱 ”,案
34、件。 “威风猛于涣”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威风于涣猛” 。“文理”一词古今异义,古义为“条理” 。【答案】 (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县人。其父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崇尚气力,多次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后来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重视研习儒学,学习尚书 ,诵读法令,大体了解了其主要旨义。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时,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绝不留情。陈宠名声大震,入朝担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
35、陈宠叩头辞让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贤明有才能的人,让主簿镡显弥补疏漏、匡正过失,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 ”和帝十分高兴,王涣由此开始出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朝廷让他担任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境内安定太平,商人可以在道路上停宿。那些放牛的人,总说将牛交给王涣,始终没有发生互相侵犯之事。王涣担任温县县令三年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依法整肃下属各郡,教化和声威大行。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以公平正直立身处世,处
36、理政事能做到宽严得当。那些含有冤情、长期诉讼,而历届官员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评判的案件,王涣无不详尽细致地弄清事情的真伪,消除大家的疑惑。他又能用奇异的方法,多次揭发隐藏未露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对他称颂叹服,认为王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王涣病逝。无论是城中百姓还是路过此地的人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相互集资,引来上千人以酒洒地祭奠他。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子、桌子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都说平常带粮食到洛阳,被士卒和官吏所掠夺,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再没有被官吏侵夺冤枉,所以前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
37、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祠堂全部毁掉,只特别下诏让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自从王涣去世以后,朝廷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选拔洛阳县令,(但挑选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以剧县县令渤海人任峻补任洛阳县令。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尽他们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绝不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的职位上离世。语 言 运 用 层 10朱熹春日一诗中写道“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请围绕“无边光景一
38、时新”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要求:描写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 60 字。_【解析】 扩写时应注意体现“新春”景象的特点,修辞手法使用恰当,语言生动流畅。【答案】 初春时节,湖那边的远山已从沉睡中醒来,树木稀稀疏疏地散落在山坡上,笼着寒烟,像怀揣着无限的心事。断流的河床在明媚的阳光下睁开了眼睛,又像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把春的信息铺展开来。岸边的柳条柔柔地垂下来,梦幻般轻盈地舞蹈着,田里的春苗犹如嬉戏的女子,恣意舞动她们嫩绿的衣装。潮润的南风吹来,那混合着花草泥土清香的气息,直钻人心,让人像痛饮甘露似的感到陶醉、清爽。11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
39、不得改变原意。教练在赛后分析会上对我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行的深入剖析,使我对自己在这次比赛中由于骄傲自大、轻视对手导致的严重失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作出了坚决改正错误,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保证。_【解析】 本题考查长句变短句。首先分析长句包含几层意思,然后将每一层的意思各用一个单句概括。注意单句之间的逻辑顺序。【答案】 我在这次比赛中出现了严重失误,赛后分析会上,教练对我比赛中的表现进行了深入剖析,我进一步认识到失误的原因在于我骄傲自大、轻视对手,并保证坚决改正错误,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12微博,以“短、灵、快”为特点,只需三言两语,就可记录下自己某刻的心情、某一瞬的感悟。请
40、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材料和一幅新闻漫画,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条微博。武汉晚报报道:眼下正是初三学生备战体育中考冲刺期,不少学校在加强训练之余,也做足了“安全功课” 。就连跑个步,跳个绳,也要学生和家长签个“安全责任书” 。跑步也要签安全责任书?_【解析】 根据题意,应将新闻材料和新闻漫画结合起来,选择学校、社会、家庭、学生自身中任何一个作为评论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明确,措辞要得体,用词要准确。【答案】 (示例一) 学校的决定是出于无奈,目前法律对校园安全事故缺少明确的责任划定,一旦出事,舆论常把并不属于校方的责任推到学校,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使得校方对开展稍有风险的体育活动都害怕。以致出现连跳绳、跑步都要签安全责任书的极端现象。(示例二) 安全固然重于泰山,但学校不要忘了自己的职责:对学生实施体育教学,提升其身体素质,是学生应尽的职责,不容逃避,也不能因噎废食。学校可以多想一些积极应对的办法,加强安全管理。(从学校、社会以及其他任意一个角度来谈都可以,但必须言之成理,语句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