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高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学习方法:1、诵读法 2、讨论法 3、分析法学习过程一、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
2、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肺病、疟疾)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重阳节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二、诵读(音读、意读、情读)指导诵读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研习1、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哪八层意思呢?2、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3、? 3、 “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4、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5、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呢?四、内化训练:比较秋兴 其一 和登高 的相同点五、反思【教学目的】诗歌教学一直是困绕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上好一首诗呢?以往的经验多是词语解释,但诗歌又岂是能解释的?而如我们在本事诗中见到的将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敷衍成一个故事,也不是一个很好的解释的方式。克莱夫贝尔说:“感受力很强的人对于伟大东方艺术品中有意味的形式,不假思索的作出反映,而对那些被津津乐道的遗闻琐事和艺术的社会批评无动于衷。
4、”(有意味的形式 )要做感受力很强的人,我们须领悟作品的真正内涵与意味,以同作品被赋予的外在相区别开来。我研究了一些上诗歌似乎很成功的课例,都以故事开头,这固然有其“情感”上的优势,但开掘诗歌的境界却很有限,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不过是变相的词语解释,还谈不上对诗歌的个性阅读与深刻理解。对于诗歌及诗歌教学,对这次优质课教学,我想谈谈诗歌教学的发散性。所谓诗歌教学的发散性,是指诗歌教学的多面渗透力与影响力。诗歌教学之所以有这样的作用,全在诗歌本身的功能作用上。要完整地理解一首诗,我们要渗透于字词之中,玩味揣摩这些字词所构建的句链,并进而联句成意,含情成境,领悟作品通过字词所表达出的作者胸臆和他所要
5、表达的意趣。在这里,每一个字词都最大限度地发挥着作用,在结构上,在功能上的作用和意义。因为诗歌的语言本身就是简约的语言,所以“耐人寻味”要首先在字词上下功夫,此其一。其二,要充分地解悟一首诗,诗词的可能意义,它所涉及的范围都会因阅读者细细推敲和逐步探询而或有涉及。这样,就因此而形成阅读者主创性的一个创作构想而使作品生动、丰富起来。这就是接受美学的道理。我们寻思关键字语,玩味名言警句,反复研阅那些显示的内容,而我们的思维又不自觉地渗入到脱离作品个性之背后的一个阔大的场景与共性、特性之中,并不断地追寻着那个隐藏在幽暗忽微处的“道”与哲理。这样,作品不仅在范围,更在理趣上形成一次思想上的跃升。特别是
6、,当我们因为通过作品的某种暗示而进入作者的幽闭的心灵世界,解悟到他所理涉的玄想真在,达到一种洞然开豁的境界,则读诗不仅在文学,亦在修养上攫升着我们。所以,诗歌的教学所达成的理想之境,就是由实及虚,帮助我们完成宗教的、哲学的、道德的关怀与追想。其三,诗歌中抽象的具象更具有哲学上的审美趣味。诗歌具有美感特征并不在于它如何描写现实。写实的艺术是小说、散文或戏剧,诗歌是玄想的世界。所以诗人更像哲学家,但又不同于以枯燥逻辑演进的哲学构想。我相信,真正的大哲学家必是诗人。他要寻找与世界的联系,他要在现实之外去构造一个精神的时空,使庸凡的人也能够满足于精神上的对于超越尘世的追想。所以诗人的庄子谈到至味的音乐
7、是不要弹奏的,一弹出来就会没有味道了。因为它失去了丰富性与完美性。老子也说,大言希声,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也是这个意思。因而我们能常常看到那些诗人时常沉溺于他们手制的精神“童话” 、玄想与虚境之中而不能自拔。于是,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在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诗的能力”这个名目下可以简括地谈三点:能诵读和背诵,并读出诗的律美。把握诗歌意象,仔细品味诗歌意境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学过程】(播放背景音乐二泉映月 ) (打开投影)一、从美国“911”到中国唐朝“安史之乱”提问学生关于美国“911”和中国的“安史之乱” ,将两者相提并论有一个用意,即以美国比拟、遥想当年的唐朝的盛事与所遭受的灾难,
8、要借助于这种对比与联系以形成学生对过去类似年代的一种较为深刻的认知,并帮助学生培养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敬重意识,从而确立一种正义感与责任感;同时,要引起学生对战争或灾难的较深的感知与思考,并隐含着对中国未来的某种思考与关注,从而体现爱国主义的教育。当然,对于下文也是一个关涉。而我这样做,是想为全课定下一个恢弘的基调。至于学生会说些什么内容,还需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流程和老师的积极引导。这既要考虑到学生对于美国的某种认识和看法,还要着眼于本课的需要。时间也不宜过长。这一开头和有关环节可作如下设计:师:“同学们,听到这哀伤的音乐,会引起我们多少往事的痛苦的回忆啊。就在这个世纪初,在我们的大洋彼岸,发生了一
9、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 (幻灯:从美国“911” )生:“在 1240 年前,在中国的唐朝发生也一件山崩地裂的大事,就是安史之乱 。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生:师:“我们回首往事,我们中华民族走过了多少艰辛与苦难的岁月啊。谈到战争,经历或未曾经历的人们,都明显地带着一种深切的苦创意识。战争就是灾害与苦难。大多时候,分野很大的士林之间也都采取同一态度,孔子谈仁义,孟子无道齐桓晋文之事,墨子兼爱非攻,老庄处无为之世,行不言之教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一无例外,对于战争,或因战争引发的社会动乱,这些智者都表现出共同的道德倾向与文化认同那就是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甚至,战争越残酷
10、剧烈,则其人文情怀与文化关注就越强烈。”“如果说在一千多年前的那场人类灾难与浩劫,对我们来说多少有些陌生感的话,那么,通过一人,通过他的感受,可以使我们感受得更深刻而深沉些。他,就是我们要说的杜甫老人。 ”(幻灯:杜甫像)师:“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 。 ”2、教师小结:(幻灯)杜甫常常自称“儒生” “老儒” “腐儒” ,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 。儒家的入世精
11、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 “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杜甫的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杜甫展示苦难的同时歌颂生活于苦难中的人们相濡以沫的深情,以呼唤人们的良知和启沃人们的良心。早年的志向:“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十载长安的屈辱和辛酸,和人民共同饱尝的战乱、饥饿之苦,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是杜甫思想决定性的因素。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 。梁启超赞美杜甫是“
12、情圣” 。三、感读登高 ;诵读1、学生自由读;学生个读课堂应当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支配。整体感知要阅读、讨论与广泛的交流。在信息的交互中扩大和丰富理解,是不可或缺的。在整体感知的阶段,不设置问题,还教学的自然状态,原生与无序的状态,以求得学生整体意识的建构。带问题的感知,因明显地使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点而不及其余的定向性,而不利于语感的培养。事实上,这种原生的整体感知阅读预示的是一种可能性,是在面与空间上的延展,因而是生动的、丰富的过程。2、读法指导:教师展示幻灯, (可在指定学生个读时)就具体内容进行指导。 (幻灯)阅读和欣赏诗歌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作的具体情境,充分调动想
13、象和联想。要注意体会作品的构思和语言的妙处,理解深刻寓意;要反复吟诵,细细品味作品的情思和韵味。登高于悲痛中渗透着杜甫伤时忧国的心情。诵读要注意作者通过景物、环境描写创造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朗诵要把诗作背诵下来,要适当运用手势、眼神、体态来表情达意。注意声音语调,速度要慢些,韵脚要拖长,声音要响亮。最重要的是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要让它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共鸣,做到声情并茂。登高表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沉郁,指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炼沉着和节奏上的铿锵跌宕。4、师示范读(有可能,两种读法)四、背诵(幻灯:背诵) (当堂背诵)五、学生感受
14、:把握意象,品味意境。1、学生名句欣赏、感受谈(个品) 。 (这个设计环节是使学生从自由粗放阅读到点拨细致阅读,符合读书的规律。 “名句欣赏”是进入作品的细部,就很多丰富的细节来谈谈学生的认识与感受,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让学生谈个人的感受时,无论哪一句,都要谈得具体,并可能地把原因说出来;但教师要辅以讲解、指点。下面是教师讲解的有关内容。“杜甫于 759 年秋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到了秦州,又于这年冬天展转流浪到成都。不久,由于蜀中军阀混战,他不得不流浪到梓州。764 年,正当他买舟东下,返回日益思念的洛阳时,他的好友严武被重任成都,杜甫立即赶回成都,筑草堂,这时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喜悦。但
15、是在 765 年春,严武突然去世,诗人又被迫东下,于 766 年春夏之交到达夔州。而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在夔州,山川雄壮,地势险要,高江急峡,古木苍茂,别有一番气象。杜甫在这里写下了很多歌颂山川和遣兴书怀之作,以及咏叹名胜古迹的诗篇。应当说,在夔州的生活是可以惬意的。但是,诗人毕竟是关心政治的人,在这里,一切无不勾起他的回忆,引发他的感慨。于是写下了那千古名诗登高 。 ”“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 ”(可就写
16、了哪些景物设问)“三、四句从大处着眼。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 ,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 (这两句先让学生充分感受,再谈。 )“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设问:看看有哪九重悲哀?)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
17、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 ” “结尾二联中的艰难苦恨 ,包含了多少时代与人生的悲辛的内容,被认为是诗歌有意露出的马脚 ,也就是所谓的眼 。 ”(此处设问:“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的内容?)(并就这两句设问,说出诗人在此时的情态动作的等等可能的情形是怎样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是感伤,那么,接下来当是“借酒消愁” ,可是,诗人又因“潦倒新停浊酒杯”而只能与仰天长叹了!)六、研究性阅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一部分为或讲机动内容。视课堂具
18、体的时间而定。1、学生辨析:“颓唐说”与“沉郁顿挫说” 。要让学生意识到,一是杜诗的“家国身世”的感慨;二是要联系杜甫其他的诗歌来证明杜诗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三是可以联系其他作家的作品来说明这一类作家创作的共同特征,比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四是从中国诗歌所呈现出的抒情性和道德审美性的倾向性去认识。 ;五是联系文中名句分析。2、想象的空间(这一部分为创造性理解,教师朗读下文。也可以让学生发挥,作创造性理解,而教师只作点拨,重点是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艰难苦恨”的创造性理解。 )一个人流落他乡,如果他常年飘零,那样的心绪肯定是非常难受的。而他如果他又体弱多病,那悲凉的意绪肯定
19、是很浓的。在一个讲究平和安定、重土安迁的中国,如果到了晚年仍颠沛流离,那情形自是凄不可言。而如果他连一个可倾诉的人都没有,那么,其荒凉、孤独的心境又似霜天雪霰,冰寒不堪。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这个人为什么这么苦呢?且先不要这样问,我们再看看他如霜的两鬓,失意颓唐得连心爱的薄酒也不想去沾了的意绪,就会有些直接的感知,他苦而痛,内心百结不解,忧虑如焚。那么是什么让他弄成这个样子的?且先也不要这样问,让我们再看看他的目见耳闻吧。他心事重重,登上高处,想一抖而轻松一回,哪知疾风射眸,老泪涟涟,又禁不住青猿悲啼于山林之间,更不忍视于急风中盘旋不下的忧心之鸟。唉,他叹息一回,还是看看别的吧。然而不忍见而所见
20、自排空而来,又似翻江倒海,山坼地裂般。在他面前,那细窣无声的落叶此时如雄壮的野马沸腾于猎猎的战原之上,无边无际,萧萧訇轰,好惊心动魄啊!那奔腾不息的江水又如另一支雄狮猛虎的战团,滚滚而来,势不可当,逼视压人,让人毫无退缩之地。那么,他的灵魂都震动了。是的,青猿悲啼如那舞台上的主唱,秋鸟飞旋似那台上的舞者,而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就是那庞大的交响乐奏。这时你感到的就是声声嘶啼和那躁动的急舞与那粗重悲壮的震撼之音!这不是一个人在悲啼私哭,也不是一群人在哀号哭吐,因为这是“无边”与“不尽”的铺天盖地的震慑与悲怆。这是一个民族的悲痛,一个伟大民族沉沦的悲痛。时间仿佛已煎熬了上百年,也仿佛万里一片都是苦难。
21、这是哪个民族的不幸?哪个民族有这样的不幸?这只能是伟大的唐朝的不幸!是的,一个伟大的唐朝的被群鬼所害,大厦正在崩塌,正在轰毁,那钢骨折断之声如天崩地裂!再回头看看,那漂泊,多病,孤独,颓唐的苦命人,他正在看着。他目击,他亲临,他逃亡,但千里万里都只共演奏着一样的悲剧,他又彷徨于无地,他不知如何是好。他沉静在悲怆之中,那忘忧物已是没有丝毫的吸引力了。这是一个一千多年前的人的苦痛,我们今人读之,仍震撼于那个时代的巨变和那种巨变在人们心灵里产生的巨痛。这是一个历史的悲壮的记录,一个需要认真反思与变革的记录,一个后世欲登上辉煌颠峰时代的人们不可不读的警示记录!正好历史又为我们上了一课。在我们的大洋彼岸
22、, “”正深刻地印刻在每一个文明世界的人们的心中,也一下子让我们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感受到了好多好多的东西。(吴礼明杜诗登高解读 )七、诗教(以下为师说辞)我们感受杜甫的思想情怀,感受着它载负着几千年的人世沧桑与苦痛的心灵历程,带着强烈的悲怆意识,我们深切地感到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心音。我们体味它,如同慢饮着一杯苦酒,也如细细地敲打着一段情绪的金饰。席慕蓉氏说:我如金匠,日夜锤击敲打只为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不知道这样努力地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光泽细柔的词句是不是也有一种美丽的价值(诗的价值 )也许这种苦难所带来的人生的迷惘与遗憾,揭示出一种生存状态,让我们更深入地触及到世界的真在。当我们细细地品
23、味这种感觉,在有节奏的韵律中,我们的情感似乎可以按时离开那挣扎而纷繁的甚至是偏执的所谓人世间,感叹着,历数着,抚慰着自己纯人生的路程与心灵深处的某一个颤动。于是苦难升华了,我们默认了这样的事实,反而丢下了包袱,顿然自觉轻松了许多。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反对的世界上的野蛮战争?我们有反省战争的深刻认知,这是鄙弃野蛮与愚昧,兼具宽大、包容与尊重的表示,它穿透千世的时间隔膜,纵横万里的空间遐思,必然撇开近视与浮华的功利意识,这是对人的深切的认同与对生命在内的所有可珍惜的轸念。这种认同同时又深深的根植于对几千年文明的痛定思痛而作出的恒久选择,因而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杜甫与我们历史上的那些志士仁人一样,他们
24、关注人类命运的存在与走向,他们虽然不能给这种关注以高妙的定位,但本能中的良善与所见所闻人间的惨像使他们看到人性沦丧所造成的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他们总是要诉诸可感可触的典型形象以警醒后人。这究竟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怀啊!然而在作严肃的战争思考与历史与社会的批评时,我们曾经浅薄的嘲笑过古人的智慧,例如老子,他有“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太平社会的追想,只要对春秋战国的大混乱有较深刻洞察的人,在历经人世的沧桑与命运的劫难后,都会珍惜在人世间留给地球的美丽的幻影,都会在五千言的道德律中深涵智慧老人的人生执着与苦苦追寻,尽管那也许只是个吹不大的鲜丽的泡影而已;然而只要它能映出你我粲然的笑意,显现彼
25、此快乐的心境,那么,我们便感到了不枉于一生一世的经历了。我们还是来感读穆旦先生那深沉的诗句吧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无尽的呻吟和寒冷,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幻灯)忧国忧民的“忠” “爱”精神。对生命更高的期待:“忧患意识” 。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呼唤良知和启沃良心。【作 业】 (选一) (幻灯)1、搜索关于“登高”的话题;2、试比较本诗与李白庐山谣诗(节选):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百波九道流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