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摘 要 .1前言 .1一、博客在中国的兴起及其背景 .1二、博客在中国的现状 .2(一)发展速度惊人 .3(二)从精英向大众人群迅猛扩展 .3(三)博客人群主体更加多元化 .3(四)博客服务商激增 .3(五)博客资源争夺激烈 .4三、博客在中国的发展 .4(一)与专业传媒组织互补并存 .5(二) 、向综合性、娱乐化多方面进军 .6(三)移动博客推动个人网络社会化 .6四、博客是否加剧社会分化 .7(一) 、博客点燃了平民复兴之梦 .7(二) 、博客起源于人们的普遍不满 .8(三) 、谁来监督博客的真实性 .9五、我对博客提的 建议 .9(一)不比数量比质量 .9(二)不比共性比个性 .
2、9(三)不比采用比效用 .10(四)不比位次比层次 .10六、结语 .10参考文献 .10博客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摘 要:现今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及应用的普及,网络的运用已经无处不在了。博客已经为中国的大部份人所用, Blog 的个人化使得博客们(blogger)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要采用最适当的方式对信息进行过滤与说明,使得他的博客日志能够为更多的人接受,使得他的思想和资源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博客现在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在未来它发的发展空间将是不可估量的。关键字:博客 现状 发展前言博客(BLOG)是英文 Weblog 的缩写,中文译名为“网络日志” ,而“Blogger”则是指
3、写“Blog”的人,指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 年 1 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 年博客用户规模持续快速发展,截至 2008 年 12 月底,在中国 2.98 亿网民中,拥有博客的网民比例达到 54.3%,用户规模为 1.62 亿人。在用户规模增长的同时,中国博客的活跃度有所提高,半年内更新过博客的比重在 2007 年底提高了 11.7%。博客数量的增长带来了用户聚集的规模效应。博客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它不仅是网民参与互联网互动的重要体现,也是网络媒体信息渠道之一;不仅是一种网络技术手段和单纯的制作网页的行为,更是一
4、种网络的文化现象。由于对博客本质的模糊认识以及自律性的淡薄,大众在通过博客获得了网络话语权的同时,引发的矛盾甚至侵权官司也越来越多。加强对博客引导和管理,对于促进和谐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一、博客在中国的兴起及其背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使人民的生活有了实质性的改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上升,中国百多年来悲情和屈辱的第三世界形象开始退去。中国的状况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中国成为一个实力正在迅速增长、逐渐改变国际力量对比的新兴大国。伴随着这种发展,公众对国家政治和对外关系问题的关心及参与程度大为提高。但是,改革二十五年来一手松(经济) 、一手紧(政治)的局面始终未曾改变。媒体
5、资讯的审查和控制制度与正在走向全球化轨道的中国经济形成落差。对重大问题变相的舆论一律依然是中国媒体的特色。当今一般中国百姓如果想要表达意见,很难在传统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期刊上自由实现。在这种情况下, 人民意志一旦发现网络这一崭新的表达和传播平台,就极为迅速地向两个出口宣泄:对外表现为网络民族主义;对内表现为网络批判现实主义。无疑这二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样毫无疑问地,这也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巨变的时期。消费主义正在逐步确立其在日常生活领域里的意识形态影响力。消费文化或曰大众文化已经迅速地喂养了几代新人 ,建构着他们感知、博客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表达和理解世
6、界的文化结构。在商品大潮的无可避免的冲击下, 崇高 、 伟大被无情地解构了,年轻人普遍显示出对政治的厌倦和对被商品淹没的世俗生活的亲近,争取更好的生活的世俗梦想导致了一种强烈的个体性意识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为对现实政治不感兴趣的广大人群提供了某种精神鸦片。大多数网民上网的目的不是谈论政治,而是阅读奇闻和流言、聊天交友、抒发个人情感和玩网络游戏。因此,网络在中国同时满足了人们参与和远离政治的欲望。中国民用与商用化的互联网,至今发展已逾十年。十年间,中国互联网以最浓缩的方式经历了一个新兴产业的成长与成熟过程。从 1998 年到 2000 年令人晕眩的顶峰迅速滑落至黑暗的低谷,度过了几年的沉寂
7、后,2004 年,互联网公司出现了新一轮的融资、上市热潮,中国互联网不再单纯是美国互联网的复制。互联网用户的规模化增长、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增值服务市场的融合、网络游戏的开拓发展等等,已经使得互联网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有了中国特色、中国个性和中国底蕴。到 2005 年,中国网民突破一亿大关,有一亿网民的规模做基础,任何一个互联网的应用,都将催生非常可观的产业。而 2000 年博客开始进入中国,并迅速发展,但都业绩平平。直到 2004 年木子美事件,才让中国民众了解到了博客,并运用博客。2005 年,国内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原不看好博客业务,也加入博客阵营,开始进入博客春秋战国时代。起初,
8、Bloggers 将其每天浏览网站的心得和意见记录下来,并予以公开,来给其他人参考和遵循。但随着 Blogging 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 Bloggers 发表和张贴 Blog 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不过,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Blog 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因为它也逐渐被应用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 。目前,BSP 商家风起云涌,已有数十家大型博客站点。在网络上发表 Blog 的构想始于 1998 年,但到了 2000 年才真正开始流行。二、博客在中国的现状如今的中国,最流行的网络概念不是 B
9、BS,也不是 MSN,而是“Blog” (博客) ;衡量生活时尚与否的不是“蹦迪”或做“背包一族” ,而是“今天你博客没有?”年轻人的告别对白不再是“bye bye” ,而是“给我你的博客” 、 “记得点击我的博客!”“博客” ,这种以网络日志和超文本链接作为基本构成要素的个人网页,这种被中国博客网的总裁方兴东誉为“每个人在网上可以随意布置的家”成为一种以燎原之势发展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 “博客”一词与“超女”等词汇成为 2005 年的流行语之一。在 2008 年中外博客发展现状比较分析中大概一半的人拥有不止一个博客,而超过 80%的人写博客超过了 1 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博客已经成为互联
10、网一种基础设施,由此可以博客已经不是新事物。博客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博客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情感体验和表达形态,改变着人们聚散的方式;它无限放大着人们对于未来信息世界的预想,它影响着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走向,甚至可能在今后一个时期,波及或影响着现实社会的民主决策过程。如果说 2002 年因为出现了第一批中文“博客” (blogger,写博客的人)而被称为中国“博客元年” ,那么,2005 年则可被称为“博客大众化元年” ,因为这一年, “博客”发展显示出以下特点:(一)发展速度惊人据权威研究机构调查报告显示:2005 年前三季度中国 Blog (博客)累计注册帐户数达到3336 万,比去年底翻
11、了一番。新浪 10 月初才正式有人上博客,此后短短两个月,每天除了巨大的浏览量之外,有超过 100 万的人在新浪注册了自己的博客。方兴东更大胆预言 2006年注册用户将翻 5 倍。据新华社 2007 年 12 月底的报道,中国内地网民超过 1 亿,其中的博客大概有近 1000万。iResearch 艾瑞市场咨询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个博客用户创建 1.5 个博客,推算可知2004 年中国博客数量为 150 万,2009 年可达近 4300 万个。据估计,从 2006 年起,3 年内,中国的博客用户将达 6000 万8000 万,占网民总数一半。 (二)从精英向大众人群迅猛扩展2002 年末至 2
12、003 年初的最早的那批中文博客,大都是技术和社会精英。但 2005 年大不同。据搜狐 10 月 12 日发布的全球中文博客发展报告显示:70%以上的博客用户月收入不足 2000 元或无收入,其中学生占了近一半。百度发布的信息显示,到 2005 年 12 月 19 日,在中文互联网领域,博客站点达到 3682 万个,博客人数达到 1600 万,平均每个 Blogger 拥有大概 2.3 个 Blog。与这种发展势头对应,几乎所有博客服务商都提出了“人人博客”的奋斗目标。(三)博客人群主体更加多元化除了普通大众,更多专业人士、文化名流、工商业界精英都拥有了 blog。 “名人博客”成为去年最抓人
13、眼球的现象,余华、余秋雨、冯骥才、刘震云、张海迪等一批国内知名作家,李亚鹏、徐静蕾、吴小莉、李湘、齐秦等影视娱乐界明星以及桑兰、李大双、李小双等体育明星都开了自己的博客。2005 年 10 月份以后,仅在新浪开了博客的公众人物就有 3000 人之多。(四)博客服务商激增出现群雄争霸局面。截至 2005 年 11 月底,中国博客服务商已达到 658 家,注册用户超过千户的服务商达到了 330 家。越来越多的网络运营商开始进入 Blog 服务领域。9 月 8 日,新浪开始为亿万网民提供博客 2.0 服务,成为国内首家正式推出 Blog(博客)频道的门户网站。博客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微软、Google
14、 和雅虎这类外资巨头,也分别向中国网络用户提供了博客页面服务。百度根据服务商收录的博客数量,排出了居于前 10 名的博客服务商名次:MSN Spaces、博客网、天涯博客、中国博客网、中华部落阁、Blog Bus、歪酷博客、博客园、网易博客、CSDNBlog、和讯博客、Do news 博客。(五)博客资源争夺激烈博客服务商面临市场洗牌。博客资源的多寡、优劣往往决定着一家博客服务商的生死存亡。因此,一进入 9 月份,随着 2005 国际博客大赛开幕,国内以博客大赛为名的博客(资源)争夺战也拉开序幕。先是新浪推出“首届中国博客大赛” ,几乎同时,搜狐于 9 月 25 日,推出“首届全球中文博客大赛
15、” ,10 月 12 日12 月 12 日,新浪与南方都市报又联合举办“同题博客征文” 。与此同时,新浪掀起名人上博客的高潮。这些争夺本身是传统网络运营商借助博客流量带动网站的点击率,用以发展其自身其他业务,其本质是一场互联网资源的二次调配。因此有人说,即便博客是垃圾,网站也会做,没有人会放弃洗牌后的制高点。无论从整个世界“博客”应用发展正处于蓬勃上升的阶段,还是从我国互联网用户扩展的远大前景来看,中国这场“博客”旋风还只是开始。2005 年第一季度,美国互联网用户中有 30%的人曾经登陆过博客网站。大约有 5000 万美国人曾经登陆过博客网站,平均每 6 个人中就有 1 个人浏览过博客网站。
16、这一数据与上年相比增长了 45%。有人预测,美国博客的人数到 2010 年将达到惊人的 5680 万。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市场,到年底网络用户已达到 1.11 亿人。并且,博客的数量,“韩国占了世界差不多 70%的份额,美国是 20%,而中国 10%还不到” 。因此,从市场来看,中国博客市场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从应用领域来看,博客将从目前的个人应用扩展到商业、政治、公共关系、教育、工作场所乃至社会运动等领域。因此,面对博客的发展态势,我们要有充分的问题意识,要针对博客应用的前景及其社会应用产生的后果提出问题,并借鉴国外博客发展经验及其研究成果对博客应用展开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但遗憾的
17、是,目前,业界和理论界最为关注的是博客的市场扩展与盈利模式(盈利是依靠收取博客服务费用还是取自广告和无线费用?除了风险基金外还能怎样融资?)而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还没引起关注。至少还有以下议题应该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三、博客在中国的发展博客文化,西方人认为博客是一种自助式网络出版工具,是一种草根媒体;美国博客的兴起是由于给了个人参与便利、免费的出版,给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向世界表达自己甚至表达政治见解的机会。在东方,博客则多用作交流的工具借助于互联网,实现更为良好的、更有深度的人际沟通。据全球中文博客发展报告显示:77的博客用户认为博客是“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而“想要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一些资
18、源” , “与其他 Bloggers博客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交流” 、 “希望自己的观点获得别人的支持”这类与人际沟通高度相关的功能的选择者分别为 54、48、44。认同“通过 Blog 辅助的研究/工作/学习”的博客用户相对较少。那么,在未来,我国的博客功能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话语价值在个人获得救助、在公共事件的讨论与问题解决中可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博客的平民精神将走向哪里?对出版发行将带来何种冲击?当社会各阶层群起博客之时,中文博客是否有望像美国一样战争博客、时事博客、知识类博客等将在网下的真实生活中显示出力量?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关注的。博客是否会发展为一种新型媒体?1998 年,个人博客
19、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案;2001 年, “911”事件使得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之源;2003 年,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中,由于主流媒体更拥护、跟随政府的宣传,许多人从国外媒体以及博客上寻找战争新闻。2004 年,博客在世界变为一个政治事件,尤其是在美国 2004 年的总统选举中,美国媒体被这种新的在线媒体所推翻;2004 年印度博客在海啸事件中再现奇效,它在收集关于救济行动信息和失踪人口信息的过程中发挥出色;2005 年伦敦地铁爆炸事件,伦敦市民获取最新动态的渠道依然是博客。西方博客已经开始以独立报道的姿态挑战传统媒体,在一些政治事件中,博客的影响力甚至大于主流媒体,主流媒
20、介经常介绍被博客制作的政治争议。人们欢呼这种革命性的在线媒介体系,相信将构成对主流媒介权力的改变。因此,博客研究者米丽莎沃尔认为“博客代表新闻业的一种新类别” 。而传统广播公司、电视台、互联网站都从其中看到了机会和威胁。有研究者对比了传统媒体和博客媒体的差别。(一)与专业传媒组织互补并存 博客网站发展迅速,但是业余传播力量要取代专业传媒组织的世袭领地,恐怕还不现实。对此,学者彭兰提出了两点解释:首先是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信息需求的充分满足。对现代社会来说,信息是一刻都不可缺少的,而且必须保证其全面性、稳定性。只有专业机构才能通过规范的、持续的信息采写、发布活动,满足整个社会的信息需
21、求。再是非专业人士参与网络传播,会导致信息的复杂化,人们很难判断什么信息是准确的。因此,从无数传播者中凸现出具有权威性、可靠性的发布者,成为一种必然。在这样的态势下,博客网站与专业传媒机构之间将形成一种互补竞争、相互渗透的关系。 1博客新闻成为专业媒体重要信源。目前,一些博客新闻最终还是要通过传统媒体的报道才能形成较大的舆论影响力,从受众注意力集中度和信息覆盖面来看,博客还远逊于专业大众传播机构。博客网站与专业媒体机构的合作已经开始。美国在线将“德拉吉报道”同步放到该公司网站上,每年美国在线支付 3.6 万美元作为各种开支的费用。借助于拥有 1400万用户的美国在线,德拉吉声名大噪,知名度帮助
22、他独家报道了 CBS 解雇著名华裔主持人Connie Chung 等一系列新闻。 博客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2博客在同题报道中揭露另一部分真相。美国学者大卫阿什德在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一书中指出,信息技术和传播范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个人和组织也日益以符合技术和媒介范式的方式行事,有意提供符合媒介范式的资料、信息,促其采纳,形成有利于自己意图的“新闻”和舆论。当专业媒体在这种复杂的社会控制网络中泥足深陷,期待从它们身上获得全面真实的信息就成为一种奢求,这时候来自博客的种种信息,也许可以让人们看到真相的另一面。 3博客报道成为专业媒体报道的延续。 有些博客网站专门将各大专业媒体的报道汇总后制
23、成链接群,这是对专业媒体报道的再度整合,在主题延展上自然更进一筹。有些对专业媒体上未予充分展开的话题,又在博客网站上作为专题持续性讨论, “博客中国”网站关于联想的转型问题的大讨论就是这样的例子。 4博客网站成为专业记者稿件的第二出口。 记者博客群体的出现绝非偶然,通常,专业记者能在媒体上刊登的内容,大抵只是其在繁复的采访中获得信息总量的十之一二,剩下的旁枝末节,纵使别有意味,也只能忍痛割舍。更有一些触及敏感地带的话题,被无情埋葬,博客网站正有挽救这些资讯的价值。另外,传统媒体还可以考虑利用博客网站作为补充出口,将其文字和摄影记者获得而未能在传统媒体上刊登的内容,在博客网站上披露。 (二)、向
24、综合性、娱乐化多方面进军 另一方面,和更多新生力量融汇贯通,是博客自身发展并带动整个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1从网络技术方面来看,有博客和 Wiki 的深度结合,博客和网络书签以及 Rss 聚合的结合,博客与社区的嵌套结合形成的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新模式等。 2从内容扩展方面来看,走出狭隘的超链接等技术的束缚,走出单纯的写作方式,博客有着施展自身魔力的更大舞台。BT 博客、博采、移动博客、视频博客、播客博客、图片博客、博客等,使得博客的概念越来越丰满。 3从与线下的互动方面来看,博客出版已经有人在实践了,与写博客的热情相比,博客出版目前还处于孕育阶段。虽
25、然在日本和国外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博客出版社,但目前在中国还只有少数几部博客出版物。我们可以预言,博客出版将会成为热门模式,先将作品通过博客传播出去,再进行印刷出版将成为个人出版的新形式。 总得来说,在和专业媒体互补发展的同时,博客的娱乐化也是不可避免的潮流。互联网天然是和娱乐联系在一起的,博客也不例外。博客游戏、博客电影、视频博客和音频博客都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 (三)移动博客推动个人网络社会化著名传播学者利文森预言,手机将超越互联网,互联网将成为手机的副手。用手机博客生活,必将是未来的大势所趋。目前,全球活跃的移动博客网站有上百家,其中大部分分博客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布在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
26、都拥有大量的忠实用户。可以预见,以分布式的互联网和手机为技术平台,以开放的个人为主体,以自组织的弱纽带为主要连结方式,双向度、多媒体方式的博客传播方式,不但将重新塑造媒体,也将变革整个社会。 网络社会化就是网络真正形成一个社会,而不仅仅是一种新媒体、新商务或新的交流方式。最大的特征就是个人成为互联网的主体,除了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外,在网络上也有一个自己的代表,能够体现自己的个性、思想和各种信息,同时也可以随时与外界沟通交流。概括地讲,网络社会化的核心就是个人网络化。 实现个人网络化的途径是什么?如今,博客就是个人网络化的“杀手级应用” ,它让每个个人都可以成为互联网中自主的主体。未来的博客将是
27、集成各种网络应用的中心:包括电子邮件、即时短讯、博客应用、协同办公以及留言讨论等,而且除了电脑,还可以通过手机、电视、电话等各种终端无所不在地进行博客。个人博客就是个人在网上的全面形象的代表,是以个人为基础的互联网各项应用的“枢纽” 。 由于个人网络化的完成,个人交流沟通成为自主的、系统的和全民的;企业信息化也就拥有了群众基础,有了鲜活的源头;知识管理就自然地全员参与,个人与组织知识形成互动;而在媒体传播方面,人人都可以发表才是天然的网络传播模式。网络真正构建起强大的公众力量,在互联网世界中构建出企业(商业力量) 、政府(政治力量) 、公众(个人)三股力量的鼎立格局,使互联网能够持续、平衡、健
28、康发展。未来互联网创新活力主要来自个人网络化的崛起,形成以网络为基础,以个人为中心的共同体。博客要是发展起来了,会否被政府关闭。我觉得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中国自秦统一六国之后对社会舆论的监管就很严厉,为何儒家思想能传播 2500 年?政府的作用。及至到现代也是一样,只是换了时间空间而已。当然现代的信息技术使我们这些走在时代前端的人能更容易接近事实的真相,但是普罗大众呢?就未必了。金字塔式的传播模式是社会的必然,总有人最快接收到最新资讯,而在底层的人是最后接收到资讯的,现在的博客还是只能传播给一小辍人,要到了能传播给普罗大众的时候,政府就会是另一种态度了。至于博客站在后发展时期是否会象以前的个人网
29、站那样强制关闭,我想这主要取决于当时博客网站对政府姿态的把握程度以及对站内信息的管理,一方面需要人气,一方面需要顾及到政府的底线,只有把握好当中的度,那才有生存与成功的机会。四、博客是否加剧社会分化最近,中国的博客们骂声四起:韩寒在自己的博客上公然与白烨叫板,导致后者博客关闭;高晓松加入战团起诉韩寒,骂战升级;洪晃在博客上公然大揭前夫陈凯歌短;粱永斌在博客上贬低蔡琴,声称“一个偶像在心中破灭”在口水战和花边新闻的冲击下,我们困惑了,平民话语权带来的究竟是什么?这种问题在美国也同样存在,请听美国著名专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博客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一)、博客点燃了平民复兴之梦从 2005 年 3 月
30、至今全球博客的数量已经增至三倍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博客点燃了平民复兴之梦,大量平民新闻工作者的产生,让人们有了更多获得信息的渠道。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拥有博客,而更重要的是,到底是谁在阅读博客。哈佛大学的 Berkman 中心有一个“世界之声”的博客系统,世界范围的博客可以通过它来互相学习和共享,他们雇佣了很多编辑来追踪有趣的博客内容,我在上面看到了用各种语言写成的博客。对博客们来说,与其说是竞争,不如说是多了交流的可能。博客扩大了信息交流和观点交流的途径。同时,它为新闻的扩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人们只要上网就可以进入新闻界,因为博客是免费的,写的东西非常容易粘贴上去,而且不用经过
31、繁琐的审查。博客使某些政治问题能够实现实况报道并且使公众能够普遍看到这些问题。写作博客的人们都是从兴趣出发,因此写作者更加得心应手,有的博客定位狭窄,集中在独特的爱好上,而其他的博客则野心更大,他们面向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博客作为政治资源,效率是非常惊人的。(二)、博客起源于人们的普遍不满出版物电子资源信息覆盖的内容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对它们的范围、倾向性、标准和总体质量不满。在美国的情况是这样,人们看到媒体传达的内容时,总会问: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信息吗?它们是否可靠?来源可以信任吗?我们如何分辨新闻与广告,新闻与诱导性的劝说,新闻与变相宣传?新世纪以来,人们认为新闻界越来越腐败,信息娱
32、乐界的兴起代替了新闻,夸大事实,严肃性大大降低,记者们热衷于参加媒体见面会和写报道,懒得做艰苦的调查,比起一些长期未被解决的问题来,我们更爱看那些政治丑闻和明星花边,电影明星的婚变比什么都重要。可是更糟糕的是,新闻开始带有某种倾向性,这些报道具有强烈的变相宣传意味,缺少公正和客观,他们总是找一些观点一致的专家评论一些眼界狭窄的观点,听这个人说的,跟另外一个说的没什么区别。2003 年 2 月,鲍威尔在联合国的演讲,论证布什政府有关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情况。美国媒体中没有人对这场演讲做批评性的评价。因为他们在报道时存在一个武断的前提,那就是一定要论证战争的正确性。因为很多人开始怀疑他们从传
33、统新闻报道中所获取的信息,博客正是根源于此。平民记者开始兴起,很多人阅读博客以验证他们读到的报纸媒体内容,或者干脆就以此代替了报纸。我开始信任博客作者,并进而评估我得到信息的意义,传统媒体在报道世界性事件时做的十分糟糕,人们只能求助于博客。博客加剧了社会间的分化和鸿沟?报纸领域与博客世界领域对比,差别非常明显。报纸领域包括广泛的一系列社会事件,而博客则跨越了地理与社会的界限;在阅读纸质报纸时,人们需要关注所有的方面,但在博客世界里,秉承的是“信息用户至上主义” ,具有选择性,而非普遍的阅读方式。人们现在在网络上,有选择地阅读自己喜欢和需要的东西,网络可以博客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让你忽略掉其他不喜
34、欢的东西,传统媒体就不能做到这点。博客正是这样的信息选择器,跟ipod 音乐播放器和 ipvo 播放器一样,我喜欢看棒球,它会让我只看到棒球,而没有什么老年妇女关心的问题。技术的设计是个人主义至上的,你可以定制你想要的内容。但同时也要看到,形成于博客世界的阅读和关注的习惯,产生了一些不幸的后果,关于争议论题,直接和有意义的论辩减少,同时,它加剧了社会间的分化和鸿沟。博客让人躲在了监管良好的大门之后,人们以为自己只是生活在同类人群中间,不受其他人干扰,我想,知道这种区分对于一个好的社会是必要的吗?初期网络空间似乎完全是开放和多元化的,现在似乎是博客和他的读者陷入了深深的陈规惯例之中。人们非黑即白
35、,只相信自己的倾向,只有两种立场,要么支持我们,要么反对我们,没有任何折中的态度。近期对于博客读者的调查中发现,人们通常来说只支持跟自己相同的观点,而根本没有兴趣去了解与自己相反的看法。 (三)、谁来监督博客的真实性另一个问题则是博客获得信息的可靠性和质量。对于传统新闻工作来说,有关新闻报道的职业约定是实证性。以学术界作为参照来说,科学家和学者通过发表成果,让其他同行来严格检验其真实性,这不能总保证不严谨的或是错误的观点不漏网,但起码让我们从根本上保持警惕性。在传统媒体中,新闻工作者有职业道德来保证自己的报道都是完全被证实和经得起考验的。然而网络和博客挑战这些约定,20 世纪 90 年代,莱温
36、斯基事件就是被人在博客上揭露出来,传统媒体对此顾虑重重,而被网络彻底抢了先,从此网络成为不可靠信息的来源天堂。网络信息缺乏多次考验后的真实性,充斥了许多阴谋理论,选举丑闻和个人相关的报道。最近有报道说,有的企业创立了自己的博客,他们用这个来诽谤那些质疑企业腐败的人。由此而产生的“博客诽谤” ,人们可以在博客上肆无忌惮地攻击他人,甚至散布完全虚构的信息。博客的长处就是提供多种多样靠不住的各类信息。人们只是去阅读有趣的东西,而完全没有兴趣去更正错误。而对于勤奋的读者来说,足够警惕的话,完全可以发现虚假与错误。但是如果人们只喜欢看到自己的喜好,则会无视批评与实证和纠正, “只要相信,就是真实的” 。博客世界能够轻而易举地散播肆虐的谣言和诽谤,而没有与报纸相应的“更正”页面,或者“致编辑的信函”用来纠错,浏览网页的习惯好像变得越来越狭隘。博客开始是受欢迎的,它加强共同发展和促进对话,本来人们可以更民主更平民化地传播信息,但博客世界发展起来后这个希望黯淡了,原本的共享却成为了冲突,分化与矛盾把平民复兴之梦再度推迟。五、我对博客提的建议(一)不比数量比质量写博客是一定要让别人看的,没有一定的数量也无所谓质量。但也不能单纯为了追求数量,连篇累牍地转载、抄袭、拼凑博文,虽可能有了一定的点击率,但不一定有人真的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