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锈钢勺叉类检测标准编号:版次:1.1日期:2009.10.26版次 修 订 说 明 修订者 日 期1.1撰 写 审 查 核 准人员日期1 目的(1)确定不锈钢勺叉类产品的一般品质要求.(2)概述不锈钢勺叉类产品的检测标准及不良品分类标准(有特殊要求除外) 。2 适用范围适用于一般不锈钢勺/叉类产品,包括一般汤勺、茶勺.咖啡勺、漏勺、提勺、饭勺、舌勺、面条勺、计量勺、餐叉、鱼叉、汤匙,以及其他可划分到此类的产品的检测参考标准。3 抽样检测标准:参照不锈钢家居用品通用检测标准4 包装要求参照不锈钢家居用品通用检测标准5 材质零件及材料要求参照不锈钢家居用品通用检测标准6 产品要求6.1 安全性
2、要求:不可有锐边,缺口,毛刺,尖点,棱角,断裂等缺陷,即便是叉也不能危害到人体安全,如在正常使用下伤及顾客的手部。不符合此项要求且危害到人体安全的均列为危险缺陷,这种缺陷一个就退货。不符合此种要求但并不足以对人体安全造成危害的列为严重缺陷。6.2 尺寸与外观要求:(1)弧度,勺弯深度,漏孔,齿距一致符合图纸,齿尖成 1.8-1.4 毫米正方形或圆形(2)表面为普通布轮光,亮光效果,允许白光,整体光亮度需均匀一致.(3)边缘光滑圆润,无皱边,无变形.(4)表面不可刮伤,碰伤,歪头,锈迹,凸点,粗砂印,磨边过度,变形,压伤,凹痕 (5)叉齿必须平齐,齿尖需倒角,齿尖大小一致,齿缝不能有发黑,发黄,
3、脏污等现象.(6)花行必须以图纸或确认样相同,柄部,颈部凸出的部位不可抛光过度,要有立体感.(7)花纹清晰明显,允许轻微花纹模糊,模糊面积不可以大于 1 毫米*毫米.(8)表面允许有1 毫米*毫米面积 2-3 处无深度轻微刮花.(9)正面允许有 0.2 毫米以内的麻点 2 个,背面允许有 0.3MM 以内的麻点 3 个以内,但麻点间距不小于 20 毫米,整体不允许出现 1 个 0.5 毫米以上的麻点、沙眼(10)字麦必须清晰,在 30 厘米内可看清为准.机械字麦反面不可有明显痕印迹,与图纸位置前后正负 1.0 毫米,居中度正负 0.3 毫米.整批一致(11)产品不可磨边过度,两边需对称,颈部边
4、缘允许有 250#金刚砂纹.(12)产品表面不可有手印,抛油,水迹等污物,必须清洁干净.(13)颈部高度允许公差正负 1.0-1.5 毫米以内;头部高度允许公差正负 1.5-2.5 毫米以内,厚度允许公差正负 0.2 毫米以内,勺深度允许公差正负 0.5 毫米以内,全长允许公差正负 1%.其他部位允许公差按照图纸要求尺寸. 不符合以上要求的列为严重或轻微缺陷。7 一般测试/测量项目参照不锈钢家居用品通用检测标准8 特殊测试、测量、安全及性能测试测试测量项目 产品范围 强制要求 样品数量硬度测试 所有产品 选择 S-1方法 用金属硬度探测计对准产品主要面,测量不锈钢硬度1要求 硬度要求 48HR
5、C 以上(根据不同材质有不同要求)耐腐蚀性测试 所有产品 强制 S-1方法 腐蚀测试:100:1 的盐水 60 度浸泡 6 小时,表面允许有轻微锈迹,锈迹必须可擦拭干净,不可有直径大于 0.3MM 的腐蚀凹痕.2要求 如有腐蚀现象则整批产品材质不合格跌落测试 所有产品 强制 S-2方法 将产品自 1 米的高度从不同方位向坚硬地面自由落地 10 次,产品无爆裂、断裂,扭曲、变形、松散等严重问题(高度按产品重量定)3要求 如出现爆裂、断裂,扭曲、变形、松散等算严重缺陷强度测试 所有产品 强制 S-14方法1.将产品放于电子称平台,产品于电子称称盘 20 度角,施加60N 力,组装件产品允许弯曲不可
6、断裂; 2.将其置于测试机平台,在各点让其受力 0.7N/MM 或任一处受力 100N,保持受力10 秒,受力测试后没有出现永久性变形大于 1MM要求 有断裂或永久变形均算做严重缺陷9 产品缺陷分级表产品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无锐边,缺口,毛刺,尖点,棱角,断裂 形状、尺寸、颜色正确 无生锈 无灰尘、污迹 组装必须正确、牢固。以下为最常见的缺陷分类,但并不包括可能发生的全部缺陷,分类标准仅供参考。缺陷 危险 严重 轻微材料不良项目- 尺寸 / 形状 / 颜色 / 材料不符合要求 包装不良项目潮湿/发霉 包产品装混/装错 配件不齐 贴纸错/漏/位置不符 胶袋无印字/打孔 唛头/印刷错/漏 装箱要求不符 外观 / 工艺不良项目- 锐边/缺口/断裂/毛刺/尖点/棱角(可导致人体伤害) - 锐边/缺口/断裂/毛刺/尖点/棱角(或不导致人体伤害) - 污迹 / 油迹 /锈迹 - 表面粗糙 / 表面刮花 - 色差/亮度不均 - 勺叉变形 / 弯曲 - 厚度不平均 - 抛光不良:刨光暗影/过分创光/刨光不良 - 焊接不良:焊点虚焊/批峰/焊渣 - 生锈、氧化 其他外观/工艺不良缺陷 测试不良 耐腐蚀测试不良 其他测试不良 产品测量不良尺寸不符合要求 条码扫描不良 对具体的缺陷问题进行严重、轻微缺陷分类请参照主次问题的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