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建筑企业的现状与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高速发展,特别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建筑业取得了巨大的增长。受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十一五”期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保持 20%以上的速度在飞速增长(如图) ,2010 年建筑业总产值已高达 95206 亿元,实现了五年翻一番的增长,建筑业占 GDP 的比重,已经从2005 年的 5.53%增长至 2009 年的 6.58%。在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迅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困扰和制约着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建筑企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1、建筑业产业集
2、中度低下,利润水平偏低。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谢菲尔德对美国产业中企业的市场份额与利润率进行的回归分析,证明集中度与利润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市场份额每增长10 个百分点,利润率可以提高 23 个百分点。看下图可以发现十一五期间,前三年我国建筑业产业集中度(CR8)不断下滑,但2009 年间有了较大的提升,从 2008 年的 16.33%增长至 2009 年的17.92%。然而 2009 年产业集中度有较大提升的同时,产值利润率却出现了下滑。再参考日本学者植草益根据业内前八位的行业绝对集中度指标(CR8)对市场结构的划分(如表 1) ,中国的建筑产业属于低集中度的分散竞争型产业,处于过度竞争状态。从企
3、业数量上来看,我国共有建筑企业 9 万余家。极低的市场集中度和众多的建筑企业,带来了我国建筑业的激烈竞争,导致了整体建筑行业利率水平持续偏低,而我国工业产值利润率却可高于建筑业一倍左右。表 1 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市场结构粗分类 细分类 CR8 值(%)极高寡占型(D) 70CR 8寡占型高、中寡占型(G) 40CR 870低集中竞争型(J1) 20CR 840竞争型分散竞争型(J2) CR8202、建筑企业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投资导向及行业壁垒等历史原因,大多建筑企业的产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大家都是以相同的组织形式、相似的管理方式及相近的生产水平,仅是以价格差
4、异作为主要手段进行非有效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导致经营规模做得再大,经济效益亦无法上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亦很难提高,这一点造成了我国建筑业生态与建筑业发达国家的巨大差别。3、建筑企业人才缺乏问题突出。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各地高精尖项目的出现、建筑业海外拓展的步伐加快以及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需要大量的高端建筑业人才,由于人才的匮乏,造成我国建筑行业的技术含量与国际差距较大。人才学家指出,我国建筑业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约为 25%30%,而在发达国家达到 70%80%。人才缺乏跟产业规模增长过快有关,2010 年增长率达 24%,即使整个产业都很重视人力资源建设的情况下也不可能满足如此快的产业扩展
5、速度,再加上老总和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的建设,只愿意用人而不愿意培养人的情况长期存在等因素,快速发展的业务与日益短缺的人力资源矛盾愈发严重。4、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我国建筑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这些发展主要体现在“量”的增长,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没有实现“质”的飞跃。虽然我国建筑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核心的项目管理水平却与十年前无多大差别。5、建筑市场存在秩序混乱的现象。由于管理体制和有关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监督不力,致使建筑市场秩序混乱。如招投标过程中弄虚作假,业主规避招标、假招标;承包商转包、违法分包、挂靠、越权承接工程等,仍然屡禁不止;地方保护、部门分
6、割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滥用职权干预工程承发包,腐败现象和经济犯罪案件仍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的竞争秩序,又造成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频发,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6、建筑业节能减排压力巨大。2008 年我国单位 GDP 能耗是 4.6万吨油当量/亿美元,是德国的 5.8 倍,印度的 1.3 倍,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世界总体的 1/4,而建筑业是我国资源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最大的产业,我国建筑业规模接近 10 万亿,消耗全球每年森林砍伐量的 49%,钢材、水泥占全球每年消耗量的 50%,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近 40%,排放污染也与此相当。二、国家
7、政策引导、加强行政监管,是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外在条件。(一) 、健全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行政监管,改善建筑业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1、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市场。应根据世界通行的法律法规体系,对现有的建筑业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修改或补充,形成与世界水平接轨的全国统一标准。废除数量繁杂的地方标准,改变地方割据的市场局面。规范市场,完善招投标等制度,逐步实现市场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化。建立健全诚信制度,为建筑业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当前建筑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假招标、假投标、围标、串标、商业贿赂等均与当前社会诚信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关。为此,建议政府在建筑业率先进行建立
8、行业诚信制度,明确建筑业企业的社会诚信标准,企业诚信记录和向行业、社会发布的方式,企业失信行为的处罚体制与机制等。2、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壁垒,避免地方企业对地方政府过分依赖,推进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的形成,增强工程建设和招投标活动的透明度,同时加强政府行政监管,避免招投标活动中出现“暗箱操作” 、 “明招暗定”等违法现象和行为。3、建立严格的市场准人和清出制度,解决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问题。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实施严格的资质审查,从“源头”上把住市场准入关,同时建立市场清出制度,对资质实行动态管理。对存在的转包、违法分包、挂靠、无证承包或越级承接工程业务等违法行为,一经发现
9、,要给予通报批评、予以公开曝光,不但要给予该单位直接负责人以严肃处理,还要对该单位实施重新核定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直至清出建筑市场的严厉处罚。(二) 、调控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建筑市场结构失衡的局面。1、我国建筑行业内大、中、小企业数量比例不合理,大型、特大型企业的数量过多,小型企业比例偏低,导致的竞争格局缺乏层次性。为此,政府应该提高特级企业标准,对特级企业重新资质审查并严格控制特级企业数量,这就把建筑业企业从资质定位上压减了数量,控制了规模,促使大企业做优做强,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同时,严格实行资质管理,促使不同序列的施工企业在相应的平台上有序竞争和流动,有效提高产业
10、集中度,改善建筑市场供需关系,进而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2、打破地方政府的“保护伞” ,对连年亏损且“屡教不改”的企业,该倒闭就倒闭,该兼并就兼并,同时政府应制定好“企业退出援助政策”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国有企业由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划出调整援助资金,帮助企业和职工顺利退出,并做好下岗工人再就业工作。(三) 、建立与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承受能力允许的环境保护战略、政策和制度体系。如制定相关建筑节能条例、开征环保税等来引导建筑企业绿色施工,减少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把环境考核列入建筑企业年检、资质复审、评优创杯等考核内容,如环境标准达不到就一票否
11、决制;积极推进企业通过 ISO14001 环境管理标准认证,在投标评分时把通过环境标准认证的企业加分。三、调整结构、不断创新、绿色施工,是建筑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 )推进企业结构调整,是建筑施工企业摆脱困境,重现生机的有效途径和措施。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一是根据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定位,改变企业功能雷同、结构单一的形式,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突出重点,把发展潜力较大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最大限度地拓宽施工领域,努力扩大市场份额;二是果断退出非优势产业,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同时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2、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实现组织结构精干高效化。在组织结构上应以
12、科学合理布置,为企业产业发展提供保证,满足公司集约化经管管理的要求。从以职能管理为中心改变以流程管理为中心,组织结构的“层级制”改变为“扁平型” ,要在功能上起到推动公司转型业务的发展;在能力上进一步增强部门间的团队合作,保证资源有效、快速配置;要在管理上为下属组织,提供业务服务、支撑、管理与监控。(二) 、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长盛不衰,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不断实施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以创新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1. 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度改革和构造合理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实行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各司其职,
13、有效制衡、责任明确、协调运转的制约机制。2、技术创新。一要加大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二要高薪引进人才,集聚以施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辅助的技术创新人才;三要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四要把握技术创新的方向,重点放在产品结构调整、工艺水平和装备现代化,以及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3、管理创新。实行集约化和信息化管理,建筑企业把过去的人海战术、资源浪费等粗放式管理不断向集约化、信息化管理转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信息浩如烟海,只有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数字化、程序化、标准化” ,完善动态远程监控体系,才能改变目前项目管理中的“因人而异”的弊端,提高企业管理和效益水平。(三) 、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筑企业要大力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施工方式,采用低能耗、低噪音施工机械设备,完善建筑施工中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等措施,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建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