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静宁县绿色果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阶段性工作总结一 、 基 本 县 情静 宁 县 位 于 甘 肃 省 东 部 ,六 盘 山 以 西 ,华 家 岭 以 东 ,东经 10520 10605,北 纬 3501 3545。东 、北 与 宁 夏 隆德 、西 吉 县 接 壤 ,西 、南 与 通 渭 、秦 安 县 毗 连 ,西 北 与 会 宁县 为 邻 ,东 南 与 庄 浪 县 相 依 。312 国 道 横 穿 腹 地 ,素 有 “陇口 要 地 ”之 称 。全县辖 5 镇 19 乡、392 个行政村、2319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47.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43.6 万人。县 境 南北 长 81 公 里
2、,东 西 宽 68.75 公 里 ,总 面 积 2193.9 平 方 公 里 。地 处 黄 土 高 原 丘 陵 沟 壑 区 ,海 拔 1600 2245 米 ,全县总耕地 147.2 万亩,山旱地占 92%。属 暖 温 带 半 湿 润 半 干 旱 气 候 ,年 均 气 温 7.1,无霜期 159 天,年均日照时数 2238 小时。年均降水量 479.3 毫米,可靠值 285 毫米,年蒸发量 1469 毫米。二、果品产业发展情况静宁县果品产业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起步发展以来,坚持行政推动、科技引导与典型带动相合,走高标准建园、规模化发展的路子。以适地适树为原则,实行品种优良化,栽植规模化,整
3、村、整乡、整区域规划,通过历届县委、县政2府不懈努力和 20 余年的持续发展,至目前,全县果园面积达到 40.4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 27.4%,农民户均 4.25 亩,人均0.92 亩。其中苹果 30.15 万亩,占果园总面积的 74.6%;梨 6.3万亩,占 15.6%;桃、李、杏等 3.95 万亩,占 9.8%。全县果园挂果面积 14.5 万亩,产量 16 万吨,产值 2 亿元,人均果品收入达到 450 元,其中苹果产量 15 万吨,产值 1.9 亿元,占果品总收入的 95%。建成了李店河流域 10 万亩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葫芦河流域 10 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优质苹果产业带,并形成了以
4、“312”国道为主线的西北部 10 万亩早酥梨产业带。 “南部苹果、北部梨” 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静宁县生产的红富士、秦冠苹果以其个大,果面光洁,无污染,果形端正,风味独特,质脆味美,色泽艳丽,可溶性固形物和 Vc 含量高,硬度大,酸度适中,极耐贮藏运输,货架期长,商品性好等诸多优点,产品远销上海、成都、重庆、深圳、东莞、新疆、内蒙、香港及东南亚各国市场,深受海内外广大客商和消费者青睐。2001 年,静宁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 和“全国经济 林建设先 进县” ,静宁苹果多次在国内、国 际果品展览展销会上获得殊荣。静宁县生产的烟富 2 号和静宁早酥梨获 2004 上海林博会“ 名特
5、优新奖” ,成 纪富士获“优秀展品金奖”、并在“2005 中国(深圳)果蔬展览会”上获“中华名果”称号。2006 年 7 月,李店河流域 10 万亩苹果标准化生3产通过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总局认证为出口基地;2006 年 8月,“静宁苹果 ”被国家 质量监督检验检 疫总局审查通过,成为“ 国家地理标志保 护产品” 。三、主要做法(一)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为了确保标准化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县上成立了标准化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组长,果业局、技术监督局局长任副组长,财政、科技、环保及基地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负责全县标准化基地建设的政策制定、区域规划、资金
6、协调、质量管理和市场开发。县委、县政府及各有关乡镇主要领导建立了各自的基地,签定目标责任书,并将基地建设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范围,每年都要召开标准化基地建设工作现场观摩会,有力地促进了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和全县果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二)强化科技培训,提升整体水平。针对我县果园规模化发展速度快,农民科技水平不高,绿色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的现状,我们把农民技术培训作为实施绿色标准化生产的关键措施来抓。每年由果业局牵头,工商、质监、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配合,对基地果农和经纪人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散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普及培训与提高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以“ 幼树早果丰产栽培4技术”,丰 产园以树
7、 体改良,铺砂、覆草、果园生草等地面覆盖技术,无公害农药使用,配方施肥,果实套袋,铺反光膜等一系列现代提质增效技术为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培训。几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 300 场(次),培训果农 30000 多人(次)。目前全县已有市级持证农民技术员 160 人,县级持证农民技术员 590 人,培训农民经纪人 500 多人,具有持证的经纪人322 人。通过果业科技培训和经纪人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务果能手”和果品 营销队 伍,果农的科技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果业营销市场逐渐趋于规范化,果产业整体效益显著提升。(三)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促进果业产业化发展。县上成立了县果业局,专门从事地果品产业的规划和管理工
8、作,现有管理人员和技术干部 28 人,其中管理人员 8 名,高级农艺术师 2 名,农艺师 10 名,助理农艺师 8 名。果业局又成立了县绿色果业协会、县果业服务中心。重点乡镇成立了乡级绿色果业协会,村级成立了 23 个果业分协会,会员2300 人。全县有 3000 多人常年专门从事果业的管理与技术服务工作,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县果业服务中心,专门从事果业生产中的绿色无公害农药、肥料等农资供应,为全县果品产业向绿色方向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四)制定地方标准和规程,促进果品生产规范化、专业化。按照 NY/T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452000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
9、50122001 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和 NY/T3912000 绿色食品苹果产地环境技术准则。制定了 DB62/T12482004静宁苹果地方标准和“静宁苹果” 生 产技 术规程,并分 别在基地内设立了标志牌,明确目标责任和生产技术规程,使基地果品生产严格按静宁苹果地方标准和“静宁苹果 ”生产技术规程 进行,使果品生产规范化、专业化。(五)建立健全检测体系和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了切实加强苹果上标准化生产质量管理,县上成立了静宁县果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站,购置了农药残毒速测仪、果实硬度计、酸度计、手持糖量计、土壤水分、养分速测仪等仪器设备,对果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测和技术指导,并委托农业部果品及苗木
10、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对我县果品进行理化指标和农残鉴定。确保基地产品达到国家绿色食品(苹果)标准。(六) 坚持龙头带动,加快产业化进程。为延伸果品产业链条,提高果品附加值,增加果品产出效益。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扶持、农户股份制参与等多种形式,在我县苹果主产区李店、仁大、治平及八里开发区相继建成果品气调库 7 处,贮藏能力 7.5 万吨,年贮藏增值 3750 万元;静宁县果品公司、常津公司、麦林公司、鑫龙公司等果品贮藏企业和出口企业,年直接出口果品 10000 吨,年创汇 500 万美6元。建成成纪酒业、鸿菲酸业等苹果加工企业;建成了甘肃省最大的果袋生产企业高原果袋厂,年生产果袋
11、 4 亿只,年创利税 600 万元;建成恒达纸箱、工业品公司纸箱厂等大中型包装企业 10 余家。果品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其它行业的蓬勃发展,为全县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四、存在问题及展望在苹果标准化基地建设中,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全县果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但是与全国果品产业发展起步早、基础好的果产区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果品生产者素质普遍较低,对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认识不足,积极主动性不够。二是资金短缺,果农生产扶持资金不足,宣传培训经费困难,手段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标准化生产区建设的顺利进行,无法在大型媒体上进行宣传推介,造成“ 静宁苹果” 品牌知名度不高。三是果品加工企业少,产业化程度低。四是果品质量检测人员缺乏,监控不力。五是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市场占有率低。在今后的果业生产中,我们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标准化生产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通过强化技术培训,增强果农标准化生产意识;完善服务网络,规范市场营销;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实施名牌战略,增加市场占有率,7立足“做大做 强” 静宁果 产业,为全县新 农村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二六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