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占主导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政治腐败) 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激化矛盾) 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从思想上
2、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 (被征服) 3、评价: 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统
3、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开元盛世) 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 (光武中兴) 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 (贞观之治)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
4、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自然灾害。 3、认识 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
5、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经济: 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 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政治: 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
6、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 ,多出现治世。 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调整和
7、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
8、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
9、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
10、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 、产量数(增加) 、人口数(增加) 。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秦朝灵渠。汉武帝治河。隋朝大运河。唐朝大面积治河。 五代钱塘江海塘。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
11、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商品种类繁多;中原市场形成;封建城市兴起。 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海外贸易发达。 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互市; 资本主义萌芽。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
12、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13、评价: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 ,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
14、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
15、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处于封建
16、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
17、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占主导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政治腐败) 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激化矛盾) 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秦汉
18、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 (被征服) 3、评价: 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
19、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开元盛世) 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 (光武中兴) 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 (贞观之治)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统治阶
20、级内部矛盾激化。 (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自然灾害。 3、认识 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1、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经济: 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 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政治: 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
22、价 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 ,多出现治世。 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
23、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
24、“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
25、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
26、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 、产量数(增加) 、人口数(增加) 。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秦朝灵渠。汉武帝治河。隋朝大运河。唐朝大面积
27、治河。 五代钱塘江海塘。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商品种类繁多;中原市场形成;封建城市兴起。 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海外贸易发达。 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明
28、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互市; 资本主义萌芽。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
29、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 ,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30、 2、历史的启示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
31、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
32、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
33、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目录: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九、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一 古代军制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
34、 岁、女 15 岁) 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
35、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 )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 ;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
36、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 ,下联“常熟 ”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 人,但因昌黎 (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 、 “苏赵郡” ,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 , “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 、 “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 “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
37、子太师”的省称, “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称爵名】 训俭示康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 ,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38、。梅花岭记 “和硕豫亲【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 “四人者,庐陵【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
39、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 (小二、古代职官【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
40、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 ,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 ,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
41、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岳阳楼记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中的“谪”就是贬官。(6)黜。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 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三、天文历法【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42、”“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 kang、氐 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 mao、毕、觜 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
43、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 ”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44、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参宿是益州(今四川) 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 )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星宿 角亢氐房心 尾箕 斗牛 女 虚危 室壁 奎娄 胃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翼轸国 郑宋 燕 越 吴 齐 卫 鲁 魏 赵 秦 周 楚星宿 角亢氐房心
45、 尾箕 斗 牛女 虚危 室壁 奎娄胃 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翼轸州 兖州豫州 幽州 江湖 扬州 青州 并州 徐州 冀州 益州 雍州 三河 荆州【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 ,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 ,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 ,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
46、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北斗】又称“北斗七星” ,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 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
47、何历历。 ”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 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 ,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 “虹”实际上是“晕” ,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
48、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