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模拟3.doc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4338389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模拟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模拟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模拟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模拟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模拟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语 文模 拟 考 试 3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擂鼓/擂台 慑服/嗫嚅 跻身/缉拿 B矗立 /抽搐 遒劲/泅水 牌坊/作坊C街巷 /巷道 惊蛰/桎梏 解数/解甲 D消遣/缱绻 挣扎/挣钱 信笺/签署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000 年悉尼奥运会结束后,白岩松离开了东方时空,另外创办一个叫子夜的新栏目。白岩松信心百倍,以为 3 个月节目就可以出台,但由于种种原因,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节目一直没有播出。从一个炙手可热的主持人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吃闲饭的人,白岩松感到迷茫和失落。性情温和的他开始在家里发脾气

2、。妻子想到用母爱的力量来温暖白岩松,她知道最听母亲的话了。于是,她把白岩松的母亲接到了北京。母亲的到来让白岩松欣喜若狂,他不想让母亲看到自己的失败,看到他的失意与颓废。于是,他努力在母亲面前打起精神。晚上,母亲常常坐在白岩松的身边,和他聊白岩松小时候的趣事,聊母子俩走过的不平凡的人生旅程。白岩松的心态渐渐释然:走到这一步,并不是自己没有努力,而是客观原因使然,不应该再苛求自己。就这样,自信、幽默、风风火火的白岩松又回来了!A信心百倍 B炙手可热 C吃闲饭 D 释然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六名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事迹令在场的学子们心潮起伏,会场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他们开拓

3、进取精神的敬意。B 我的零点时刻是朱军的一本新作,书中记录了他 1997 年至 2011 年的春晚感悟和人生转承。读这本书,你会发现“零点时刻” 不仅是该书的主题,同时也是朱军对人生的感悟与理解。C目前西方世界通行的外文准则约定,各国不应干涉他国内政,而且在发生人道主义危机的情况下,其他国家有责任进行人道主义干涉。D2012 年 1 月初,温家宝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防止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 。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

4、论。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 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关于国学到底“ 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但居然演变成一种“ 轻浮 ”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A B C D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醒心亭记曾 巩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 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 ,使巩记之。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以见夫群山相环

5、,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

6、幸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 滋:滋扰B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 涯:水边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憾:怨恨D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殁:死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C则其心洒然而醒徐而察之D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7下列各句编成了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 的一组是 (3 分) 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

7、狄鸟兽草木之生者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A B C D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写欧阳公以“ 醒心” 命亭,而曾巩为这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 贯穿全文。B本文虽为“记” ,却主要围绕欧阳公的“ 醉”“乐”“醒”展开议论,体现了曾巩散文平正周详而长于议论的特点。C作者指出欧阳公“醉” 只是标线, “醒”方是实质, “乐”则是体现,而这种“ 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的山水之乐。D正如韩愈诗所说:“ 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 ”欧阳公筑亭题名的含义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

8、旨所在。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 分)(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3 分)(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3 分)(3)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4 分)10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7 分)梅花绝句陆游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见梅何应龙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并赏析其修辞效果。 (3 分)(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4 分)11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9、。 (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 (6 分)(1)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2)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 氓 (诗经 )(4)蜀道之难, , 。 蜀道难 (李 白)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中国画的“写意性”中国画表现物象、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中国画家对生活中的实体形象在提炼、概括当中,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它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那么,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写意性 ”。把“写意”视为笔墨形式,是

10、明以后的事。中国画的“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观,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是迥异于西方美学的另一种美学体系。它理应包括从经营意象、塑造形象、表现思想主题的整个创作过程。如果把“写意”简单地看成是笔与墨之间的一种形式和单纯的绘画技法问题的话,就会妨碍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神似论”所以成为中国古代画论中的一支巨流,因为“神”是主宰形貌的精神本质。所谓“ 形无神不活,神无形而不存 ”,表现物象,没有 “神”,不管“ 形”怎样鲜明、逼肖,也很难生气郁勃。所以把写“神 ”、表现“神韵”“神似”作为塑造形象的最高表现。中国画在注重“神” 之外,还更注重 “意”,因为“ 神”多在物“意”之中,轻

11、“ 形”与其说是基于重“神” ,毋宁说是为了表“ 意”。因为从艺术表现看, “意”是构成“ 神似”、 “神韵 ”的重要条件。 “意”既是中国绘画的绘画观,又是创作方法。“意”的内涵在中国古典绘画中是比较宽泛而多义的。 “意”除指画家的主观意志、情思、画的意旨、意蕴外,还指神似、神韵、意趣;也指艺术表现上的含蓄和精练概括,当然更指意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意” 的概念在绘画中似无严格的界定,这表明中国画在追求“意” 的表现上,是从对具体形象的表现发展为对作品画意的表现。“意”的基本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不到之到”。清人查礼在他的画梅题跋中论画梅时说:“画梅不要像,像则失之刻。要不到

12、,到则失之描。不像之像有神,不到之到有意。 ”中国画“ 不似而似 ”则似在“神” , “不到而到”则到在“意”,这是艺术的更高境界。“精而造疏,简而意足 ”,这虽说是宋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但它可以代表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原则。 “精” 之所以要“造疏” , “精”在中国画中所以未能长足地发展,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多以“谨细” 为忌。这在唐人的 历代名画记中就已提出:“ 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 ”“谨细”是指对物象外在形貌的过分刻画。张彦远的论画体有一段文字对我们了解这一审美原则,特剐是对理解中国画的重“意”很有帮助。他说: “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

13、患于了。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随着主观描写的增加,从塑造形象的写神、表意和追求自然浑成中生发机趣,进而又产生了表现画家自己思想、情意和主题内容的“写意”。但是无论是表现具体形象的 “神”“意” ,或是为表达画家思想感情和画中主题的“写意 ”,其基本方面都是相同的,这就是元人汤逅所说:“以意写之,不在迹象。 ”“不在迹象”并非不要依据客观“迹象”,而是说依据“迹象” ,但不为“迹象”所牵,是化客观迹象为主观迹象。表物象之“ 意”是画家在他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为了创造足以“达心”“适意”的艺术形象,可以不受客观对象拘束;当他创造“达心 ”“适意”的艺术想象并进而表现自然景色和社会事物时,不仅不受客

14、观对象的拘束,而且还可以用“运实入虚” 或“运虚入实”的手法创造画意。此外,中国历代画家、文人也以画“造意” ,这和他们的绘画观、审美理想紧密相联。他们把绘画看作和创作诗文一样,也是抒发胸臆的一种方式。他们之所以重“意 ”,正是为了以达其心、适其意。唐代王维的画更带有较强的主观抒情的性质,宋人画更多的是借助梅、竹的习惯寓意来比喻人的节气和情操。(选自 2009 年 12 月 12 日美术报 ,有删改)12 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 题选对两项给 5 分,选对一项给 2 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符合文章的两项是(5 分) A中国画的美学体系迥异于西方美学体系

15、,它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因此,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既缺乏典型性,也不真实。B中国绘画艺术的轻“形”,不仅是为了强调“ 神似”“神韵”,更是为了表“ 意”,因为“神似”“ 神韵”的构成离不开“意” 。 C. 中国画的创作, “意” 贯穿始终;。从审美构思、形象塑造,到思想主题表达,都离不开“意 ”, “意”既是手段,也是目的。D中国古典绘画力求避免“谨细” ,是因为“精”在中国画中未能得到长足发展,因此, 只有“ 精而造疏 ”,才能“简而意足”。 E.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为了使艺术形象足以表达画家思想感情,在创作时,常常可以不依据客观物象,不受客观物象的拘束。13能够体现中国画“ 不到之到 ”的审美

16、原则的一项是( 3 分) A形无神而不活,神无形而不存。 B “意”的概念,似无严格界定。 C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D. 宋人多以梅寄寓人之气节情操。 14 “不患不了,而患于了” 中的“了”指什么?为什么中国画 “患于了”?(4 分)15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画家是怎样做到“达心”“适意”的?(4 分)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和 “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写所选试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怅对花魂王充闾去年中秋节前两天,妻子打来电话,说家里的昙花已经绽蕾,马上就将开放,催我快速回去观赏。 推开屋门,只见妻子正全神贯注地观察着那盆平素并不引人注意的昙花。在扁平的叶状新枝的边缘,翠玉般的花蕾,无风自荡,颤颤摇摇,似乎不胜负载;过了一会儿,竟和电影特写镜头里的一模一样,逐渐地,逐渐地张开了,中心闪现出一簇黄澄澄、金灿灿的花蕊,每一茎都像纤细的金丝,又像粉蝶的触须,在微微地颤动。四围的层层花瓣上的每根筋络,还在拼力地向外舒展,仿佛要把积聚了多年的气力和心血,尽情地倾泻无遗。有人嫌它花时太短,稍纵即逝。其实,这是过苛的挑剔。生命无论短长,关键是看它有无

18、亮色;没有亮色的生命,再长也不过是一片虚空。只要能在“一现”之中,像一颗陨星冲入大气层之后,能在剧烈的摩擦中发出耀目的光华,同样称得土星云灿烂。 据说,昙花原属热带植物,为了避开日间的燥热,便躲在深夜里开花。史载,南宋画家、词人张铉当牡丹开放时,招邀好友举行赏花盛会,宾客齐集后,吩咐开帘通气,立刻满座皆香,然后伴以歌姬舞女,檀板清樽,喧腾彻夜。我想,这种“厚爱 ”如果施之于昙花,肯定是难以忍受的。 我默坐一旁,仔细地端详着这隽秀的幽姿。超逸,雅静,妙相庄严,这哪里是花?分明是一颗怦怦跳动着的心!此刻,我既满怀着兴奋,也夹杂着一种酸楚与歉疚,不觉慢慢地沉浸在如烟往事的回忆里。 记得是暮春时节,一

19、位朋友赠给我一段昙花的叶状嫩枝。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顺手将它插在一个幼苗尚小的菊花盆里。十几天后,它竟扎下根须,渐渐长大起来。我于养花纯属外行,如何给水施肥,全然不懂。有时看盆里发干,就随手将一大杯凉茶倒进去。赠花的朋友发现后,嗔怪我硬拉着李逵去跟张顺泅水。原来菊花耐湿,而昙花喜干。我这么“一锅煮 ”,岂不苦了它也!此后,我就把它移进另一个小花盆里。转眼间,一千个昼夜过去了,这株昙花却硬是在寂静的秋夜里悄然开放,把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和盘托出,给人们以爱的温馨和羡的享受。 冰心老人写过这样的诗句: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想到

20、这些,我益发觉察到心中留下的缺憾。我筹划着,明春一定买个大花盆,满装上肥沃、松软的腐殖土,早早地把它移植过来,殷勤、合理地加以培护。 呀!昙花巨大的花冠已经垂了下来,花瓣全部闭合了。再看那青葱的枝叶,似乎也渐形枯萎。这该是长期疏于管理、养分匮乏所致。昙花,昙花!为着绽放一朵奇葩,竟然使尽浑身解数,最后力尽而竭!做人果能如此,也就很够标准了。自然界的花卉自有其生长的规律,本与人事无关。但事有可鉴,理有可通,有时一些物象也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怅对花魂,我蓦然记起随园诗话中记载的一则轶事。一个叫陈浦的老寒士,带着自己的诗稿,请求当时的诗坛巨擘袁枚评点。袁枚日夕游宴于权贵、才女之中,对这个寒士的诗稿

21、并未重视,随手放在一边。几年后想起了这件事,取出诗稿细细品玩一遍,发现作者原是一个才分很高、颇有造诣的诗人,诗稿中不乏一些传世之作。他便忙着打听其人下落。不料,这位老寒士早已在贫病交攻之下黯然故去。袁枚满怀深情地录下已故诗人的七绝: “贫归故里生无计,病卧他乡死亦难。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怜身后识方干!”然后,凄然地在诗话里写道:“呜呼!余亦识方干于死后,能无有愧其言哉!” 这里说的方干,是唐代的诗人,很有才识,科场失意后,息形山林,郁郁以终。后来,朝廷发现了他的才干,追认他进士及第。但逝者已矣,已经于事无补了。这种情况,今天不是也时有出现吗?16作者认为昙花之“ 魂”是什么?(4 分)17面对昙

22、花, “我” 为什么 “既满怀着兴奋,也夹杂着一种酸楚与歉疚”?(5 分)18常见的昙花之作,大多取“赞” ,而本文却取“怅”,你认为恰当吗?既然写“怅”,为什么还花那么多笔墨去写昙花之美?请作简要分析。 (6 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国首善陈光标陈光标是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现任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 年,陈光标光荣当选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近 10 年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 8.1 亿,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善” 。2010 年 9 月,他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50 余亿人民币)。2011 年 3 月,日本发生 9 级大地震,陈光标自己组织 12 人的慈善团队赴日救灾。

23、陈光标如此慷慨,他究竟有多少钱呢?去年 10 月 12 日发布的2010 胡润百富榜显示,被称为“中国首善 “的陈光标以个人财富 35 亿元排在今年百富榜第 406 位,五年累计捐赠额多达 9 亿元。“这个数字,根据现在我们企业的发展,应该差不多。” 陈光标曾表示。也有数据说,陈光标预计总资产不超过 50 亿元人民币。无论是 35 亿还是 50 亿,陈光标都绝对算得上是中国的有钱人,但是绝对算不上是中国最有钱的人,他甚至连南京的首富都算不上。陈光标的裸捐逻辑陈光标进入公众视野,并以高大的形象深入人心,始于 2008 年那场巨大的灾难汶川地震。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陈光标就调集了 60 台工程机械

24、与 120 多人的救灾队千里救灾,救回 131 个生命,其中他亲自抱、背、抬出 200 多人,救活 14 人,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有关机构称赞他是” 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陈光标形象不断被推高。2010 年 9 月,在比尔盖茨与巴菲特中国慈善行的前夕,陈光标对外宣布,他将在死后捐献出自己的全部财产。裸捐让陈光标在2010 年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在陈光标“裸捐“ 的号召下,已经有超过上百名国内企业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响应。陈光标在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一封信中说,发出倡议:每个富人应该意识到,能够成为富人是幸运的,但你拥有的财富绝不可以仅仅属于自己个人,你有责任

25、为他人,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更多地回报社会。对于裸捐的意义,陈光标做出了如下解释:“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当我们活着的时候,能够轰轰烈烈地为自己的国家干一番事业,创造财富,创造就业,创造文明和进步,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同样,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兄弟姐妹共享,自己清清白白地离开这个世界,更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我经常说,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陈光标的裸捐逻辑是如此淡定,他说,“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通过这种理

26、念来唤醒人们的灵魂与良知,并且是在呼唤这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陈光标的“裸捐 ”善举以及今年以来在中国台湾等地的高调行善,在海峡两岸不断发酵,引发不同反响,既有人为他喝彩,也有人说他是在趁机炒作、沽名钓誉。“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陈光标理直气壮地说, “你说我沽名钓誉也好,贪图名誉也罢,我都认了。”“ 我就要高调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来做,你来和我争 中国首善 这个称号。 ”无疑,盖茨和巴菲特发起“赠予誓言” 运动,以劝使数百名美国亿万富豪在生前或身故后捐出一半家产,已有 40 位富豪承诺捐款,可以说劝募成绩斐然。而现阶段,陈光标为中国富豪显然做了榜样,会让更多富豪行

27、动起来,参与到社会慈善事业中。有学者指,客观地讲,陈光标的“裸捐” 行动,可以被视为一些有远见的中国富豪开始追求道德成熟的最新迹象,他们正日益在乎社会公众的评价,将行善当作其社会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刘选国日前撰文指出,“对于陈光标式慈善,社会赞誉的多,批评质疑的也不少。我认为,陈光标式慈善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推动是无可置疑的,其慈善观对于正思考散财之道的中国第一代创业者来说,具有极大示范效应。”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陈光标高调慈善的意义和价值也许就在于尝试。他就像一个过河的卒子,单枪匹马地和严阵以待的“王 ”对峙。用陈光标自己的话说,“我打算多试几种方法,希望起到火车头作用,但愿

28、我的经历,可以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制度化和产业化形成做点事情。”当很多富豪还在为财富来源的正当性纠结的时候,陈光标们的举动,无疑又对个人占有巨额财富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提出了质疑,更对很多人孜孜以求创造财富帝国的雄心,从目的、价值和意义三个方面,提出了挑战。更有学者指出,中国人的财富伦理,亟需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资源,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能更好地获取普世认同的财富观念。孟子滕文公上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为富而仁,因仁而富,只有回到传统文化中,将富与仁相结合,当下时代的财富暴增,才能找到合理的伦理归宿。19陈光标说:“ 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 ”请简要概述陈光标的财富理念的内涵。 (4 分)

29、20陈光标高调捐款,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5 分)21对于陈光标高调慈善捐款,有人为他喝彩,也有人说他是在趁机炒作、沽名钓誉。你如何看待他的善举。 (6 分)五、本大题 2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22图徽设计贵在富有创意,用简单的图形寄寓深刻的含义,右图是读者杂志的徽标,画面是一只绿色的小蜜蜂。请从杂志社和读者两个角度对其含义加以简洁的说明。要求:80 字以内。23请把下面关于“ 科学发展观 ”概述的长单句改为三个短句。要求:不改变其原意,60 字左右。科学发展观是在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前提下,按照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0、的一种方法论。六、本大题 1 小题,60 分。“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老张小李;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大叔阿姨;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同事邻里;好人就在身边,也许就是自己!”在最近这两年里,“最美”这一个称谓非常地流行,最美女儿、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孕妇、最美司机上述的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不少于 800 字;请不要套作或抄袭。模 拟 考 试 3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题号分值答案说 明1 3 C Alili,shni,jj; Bchch ,qiqi,fng fng;Cxinghng ,zhzh,xiji ;Dqin

31、qin,zhngzhng,jinqin。2 3 B 炙手可热:指手一挨近就感觉到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贬义。3 3 B A 成分残缺, “表达” 缺少主语,在“响起”后面加“的 ”;C 关联词使用不当,把“而且 ”改为“但”;D“防止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有误,把“防止”改为“确保”。4 3 D 第一步,确定首句。比较两句,其中第句中的“有兴趣” 跟“国学热”在内容上紧密相联,故选。第二步,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序。第 句中的“本是”与第句的“但”构成转折关系;第 句中的“轻浮的文化争论”与第句中的“随便地进行谈判 ”在内容上紧密相联;而第 句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对第句的解说;第 句与第

32、 句构成递进关系。5 3 A 滋:滋生、蔓延。6 3 C A 以:连词,表目的/连词,表原因;B 焉:兼词,于此/疑问代词,什么;C 均表修饰关系;D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7 3 A“其心洒然而醒”是“乐”的实质,虽然是“ 或醉且劳” 者之乐,但是也是欧阳公之乐;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可知这不是“公之乐” ;由“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可知均是“公之乐”;是写同游者的“喜”与“幸” 。8 3 C“这种乐 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错。原文已经说明,欧阳公的“乐”是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国君无为不治,

33、百姓安居乐业,人才各显其能,万物自然生长。9 (10 分)(1)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或”1 分, “则”1 分,句意 1 分(2)欧阳修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判断句式 1 分, “名之”1 分,句意 1 分(3)而我又可以凭借文章寄托声名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不应该感到欢喜幸运吗?“得以”1 分, “之”1 分,反问 1 分,句意 1 分10 (7 分)(1)比喻。(1 分)梅花绝句把梅花比作雪堆,形象生动地突出梅花之盛。(1 分)见梅把梅花比作从天而降的美人,形象生动地写出梅花的孤独和外形美。(1 分)(2

34、)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看到梅花盛开的惊喜之情。(1 分)梅花绝句写诗人冒着严寒去赏花,惊喜发现满山的梅花盛开。见梅写诗人在空旷寂寥的环境中发现梅花的掠喜。(分析 1 分)不同点:梅花绝句突出诗人对梅花的痴情。(1 分)见梅突出诗人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心情。(1 分)11 (6 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3)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12 (5 分,选对一项给 2 分,全对 5 分,多选不得分)BC(A 原文是 “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实性

35、”,并不等于“ 所塑造的形象不真实”;D“精在中国绘画中得不到长足发展 ”并非“中国传统绘画力求谨细” 的原因,这是因果颠倒;E 原文是“并非不要依据客观迹象”。 )13 (3 分)C(“不到之到” 是追求“ 意似”, “不到”中的“ 到”指对物象外在形貌的过分刻画。A 这是说明“ 形” 与“神”的关系;B 这是说明“意”的内涵在中国古典绘画中是比较宽泛而多义的;D 这是说明文人以画“造意” 。 )14 (4 分,答对一点给 2 分)“了” 指绘画中的“谨细”(或“ 形貌彩章,历历具足” ) 。 因为过分追求“了” ,就难以表“意 ”(或“就无法达到神似”,或“ 就无法做到不到之到”) ,就会

36、失去中国画的特征(或“ 就违反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原则” ) 。15 (4 分,答对一点给 2 分)依据客观“迹象”,但不瘦客观对象拘束,可以运用“运实入虚”“运虚入实” 的手法去创造画意。 (或“ 不为客观迹象所牵,化客观迹象为主观迹象” 。 )可以用画直接抒发较强的主观情绪,也可借助画的物象寓意来传达情感、志向等。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6 【主题概括】 (4 分)不理会周遭环境,在短暂的生命中,竭尽全力绽放全部的美丽(或“把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和盘托出” ) 。 4 分。 “不理会周遭环境”1 分, “短暂的生命”1 分, “

37、竭尽全力”1 分, “绽放全部美丽”1 分。意思对即可。 17 【句意体会】 (5 分)因为“我”看到了昙花之魂(或 “观赏到昙花为绽放一朵奇葩,把积聚多年的气力和心血,尽情地倾泻无遗的全过程”) ,所以满怀兴奋;但想到如此美丽的昙花,待遇竟如此菲薄,生命竟如此短暂,心中便感到酸楚;又因“我” 不懂昙花的特性,没有好好地照顾它,所以内心觉得歉疚。 5 分。答对一点得 2 分,答对两点得 3 分,答对三点得 5 分。意思相符即可18 【意蕴探究】 (6 分)恰当。因为本文是借昙花比喻那些有才能而生前未被赏识的人。对于他们的命运,作者深感唏嘘,因此用“怅” 而不用“赞”。作品之所以花那么多笔墨写昙

38、花之美,是要突出昙花之“ 魂 ”,从而为下文的“怅对昙花”作铺垫。 6 分。 “恰当”1 分, “借昙花喻人才 ”1 分, “有才能而生前未被赏识”1 分, “对其命运深感唏嘘”1分;“突出昙花之 魂”1 分, “为怅对昙花作铺垫”2 分。意思相符即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9.(4 分)陈光标向人们传达这样一种财富理念:人活着能创造财富,创造文明和进步,是幸福和快乐的;人死后,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帮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人,更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 第点 1 分;第点 2 分;第 点 1 分。20.(5 分)陈光标认为财富从社会中来,应回归到社会,服务于社会。 他

39、想通过做慈善,唤醒人们灵魂和良知,呼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他想引领更多富豪行动起来,参与到社会慈善事业中。尝试着带头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使之形成制度化和产业化。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答出三点给 4 分,答出四点给 5 分。21.(6 分)我认为陈光标的善举值得肯定和发扬。陈光标的慈善捐款帮助了很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人。陈光标的善举为中国富豪树立了榜样。 无疑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个人占有巨额财富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提出了质疑,更对很多人孜孜以求创造财富帝国的雄心,从目的、价值和意义三方面提出了挑战。答出中任一点给 2 分,答出 3 点可给 6 分。答其他不同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可酌情给分。五、本大题 2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22 (6 分)(1)杂志社(编辑)要做辛勤的蜜蜂,从文艺百花园中采集智慧的花朵,酿成甜香的蜜,奉献给读者。 (2)读者要像蜜蜂勤劳采集花粉酿蜜一样,广泛浏览文章,获取智慧的汁露。答对一点给 3 分,扣住“绿色” 作答也是一个好的得分点,意思相符即可23 (6 分)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一种方法论。它的总体要求是实行统筹兼顾。它的前提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每 写 一 个句 子 给 2 分 , 答 案 要 包 含 原 句 的 所 有 信 息 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