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津市一中2014年下学期第一次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本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60 分钟。 命题:尹丽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2、 “每逢佳节倍思亲” ,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宗法制。下列对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B大、小宗的身份是一成不变的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D等级森严,大宗对小宗有统辖权3、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
2、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4、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这套“制度”包括 行省制度 皇帝制度 郡县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A. B. C. D.5、根据西周分封制,受封诸侯必须:定期向周天子朝觐述职 随从周天子作战 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为周天子镇守疆土A
3、B C D6、下列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最相近的是A.中央集权制 B.郡县制 C.中央官制 D.皇位世袭制7、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了A.皇权至高无上 B.三公九卿互相制约 C.秦律严苛细密 D.丞相大权独揽8、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主要是由于:A郡县官吏必须由上一级任命并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完全由皇帝和中央控制,官吏不能世袭9、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
4、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210、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A宋代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受理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是文人出身11、 荀子儒效篇 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反映了分封制具有浓厚的 A宗教色彩 B宗族色彩 C神权色彩 D皇权色彩12、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
5、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皇权不断加强 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13、下列选项中,通过限制地方来加强中央的措施有: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度 唐朝三省六部制 宋朝设立文臣知州、通判 明朝废丞相、设殿阁A. B. C. D.14、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
6、省具体执行 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15、宋朝大臣文彦博曾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明显地体现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 )A皇权高度加强 B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结合C皇权制度与神权制度的结合 D以 官 僚 体 系 为 工 具 的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正 式 形成16、黄仁宇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说:“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帝国跨地过广-于是采用一种“斑马式” 的管理,就是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文中的“斑马式” 管理应该对应的制度是
7、A分封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17、下列古代的官职,按职能分组不同的是A太尉、通判 B丞相、参知政事 C御史大夫、刺史 D郡守、巡抚 18、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19、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地 地 地 地方 方 方 方 年代 年代 年代 年代 3A B C D20、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九品中正制” 相关的是A
8、.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C.龙生龙,凤生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21、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 礼崩乐坏”的局面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22、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
9、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3、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 “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家天下24、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25、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 ,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
10、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0 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 分)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 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
11、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元史 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4(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4 分)(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 ”的具体措施有哪些?(6 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 分)27、 读 下 列 材 料 , 回答问题(18分)【
12、 材 料 一 】 “论 中 国 政 治 制 度 , 秦 汉 是 一 个 大 变 动 。 唐 之 于 汉 , 也 是 一 大 变 动 。 但 宋 之于 唐 , 却 不 能 说 有 什 么 大 变 动 , 一 切 因 循 承 袭 。 有 变 动 的 , 只 是 迫 于 时 代 , 迫 于 外 面 一 切 形势 , 改 头 换 面 , 添 注 涂 改 地 在 变 。 纵 说 它 有 变 动 , 却 不 能 说 它 有 建 立 。 ”【 材 料 二 】 “只 因 宋 初 太 宗 太 祖 不 识 大 体 , 立 意 把 相 权 拿 归 自 己 , 换 言 之 , 这 是 小 兵 不放 心 大 臣 , 这
13、 也 罢 了 。 但 因 宋 初 承 袭 五 代 积 弊 , 社 会 读 书 人 少 , 学 术 中 衰 , 反 对 的 也只 晓 得 唐 制 不 如 此 而 已 , 并 未 能 通 揽 大 局 , 来 为 有 宋 一 代 定 制 创 法 。 ”以 上 均 摘 自 钱 穆 中 国 历 代 政 治 得 失 【 材 料 三 】 “倘 使 我 们 说 , 中 国 传 统 政 治 是 专 制 的 , 政 府 由 一 个 皇 帝 来 独 裁 , 这 一 说 法, 用 来 讲 明 清 两 代 是 可 以 的 。 ”请 同 答 :( 1)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说 明 材 料 一 中 秦 汉 和 唐
14、朝 政 治 制 度 “大 变 动 ”分 别 指 什 么 ?(6分 )( 2) 据 材 料 二 分 析 宋 朝 在 政 治 体 制 上 未 能 有 “大 变 动 ”的 原 因 有 哪 些 ?(4分 )( 3) 据 明 清 相 关 史 实 说 明 材 料 三 中 “政 府 由 一 个 皇 帝 来 独 裁 ”的 观 点 。 (8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 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
15、,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 ,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10 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4 分)5(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