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三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 10 课时 备课人: 杜顺有1-3-3 第三课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教学目标1.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了解改革开放的方针,感受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3.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经历的几个阶段;通过具体事例,领会我国外交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所取得的成就。教学重点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外交政策教学难点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小组讨论、具体事例探究、讲述法教 学 过 程引入新课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是怎样抑制中
2、国的?之后美国 华态度是否发生过变化?导入新课讲述新课1. 中美关系变化 让学生观察图 1-39 至图 1-42,阅读图片说明。然后,提出以下问题。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出图片反映的核心内容。(50 年代:美国在外交上孤立并遏制中国,中美关系敌 、紧张;1971 年:美国代表团访华,双方开始接触,关系出现转机;1972 年:关系改善;1979 年:中美建交。)为什么在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 华态度有所转变?中美关系出现好的势头?(从美国方面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尼克松在一份报告中曾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 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
3、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从中国方面看,与美国关系正常化可起到牵制苏联,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的作用。因此,改善两国关系是双方的共同要求。) 2. 上海合作组织 可先借助世界政区图及有关图片资料, 这部分内容作简要说明,帮助学生理解“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我国的意义。然后,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这一组织的成立 国际形势产生了哪些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上海合作组织” 我国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标志;组织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2001 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每年
4、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2003 年世界财富论坛;2004 年世界遗产大会。1971 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 年中美建交;同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接着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新课小结学生复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作业本本节内容初三历史与社会教案第 11 课时 备课人: 杜顺有1-4-1 第四课 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 1教学目标1.运用史实,说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以及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任务。2.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说明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多极化趋势;通过具体案例,认识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是威胁和平的主要因素,体会和平 世界发展的意义,树立热爱
5、和平的情感。3.比较、分析相关数据和资料,知道南北问题的渊源、表现,认识南北 话和南南合作 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作用。4.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中国的现状及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树立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教学重点 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教学难点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小组讨论、具体事例探究、讲述法教 学 过 程引入新课查讲 911 事件提出问题:“这些事件说明了什么?” “这些事件都是 当今世界和平的极大威胁,如果我们整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结果将会怎样?”在学生得出和平重要性的基础上,导入新课。讲述新课1. 苏联解体 结合图册提出以下问题
6、。解体后的苏联分裂为哪些国家?(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摩尔多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苏联解体带来的主要变化是什么? 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 峙格局的终结,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同时它还宣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2. 北约东扩 可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让他们利用地图分别负责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组同学结合苏联解体和前面学过的华约组织的相关内容,分别列出华约组织的成员和苏联解体后的 15 个国家名称。一组同学则利用图 1-45,列出北约几次扩张的国家名称。
7、然后将两组探究的结果呈现给所有学生,并提出以下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五十多年来,华约组织和北约组织成员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时加盟的国家有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 8 个国家。北约组织成立初的成员有美国、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挪威、荷兰、葡萄牙和英国 12 个国家;1952 年土耳其和希腊加入,1955 年联邦德国加入,1982 年西班牙加入。1991 年华沙条约组织宣布解散,其中一些国家先后加入北约,过程如图 1-45 右边的文字解说。)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华约与北约力量的消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8、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阵营势力的削减和资本主义阵营的扩张,也表明了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受的挫折。)活动中, 还应紧紧围绕本专题后的问题展开,让学生作出较为合理的回答。第一次:华沙波兰、布拉格捷克、布达佩斯匈牙利;第二次:维尔纽斯立陶宛、塔林爱沙尼亚、里加拉脱维亚、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索非亚保加利亚。苏联解体导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正处在向新格局过渡的重要时期。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力量 比的失衡,使原来被美苏争霸所掩盖的各种矛盾、争端凸显出来,甚至形成 抗冲突。当今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些民族冲突、南北 立、贫富差距和宗教争端等
9、,就反映了这些情况。此外,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包括欧盟和日本等在内的国家集团或世界强国同时并立,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在新的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没有形成前,这一局面还将在较长时间里存在下去。3. 祈盼和平与挑战和平 这一部分的案例较多, 可直接利用教材上的内容展开。建议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每组负责一个案例。学生根据案例后的问题,结合具体案例展开讨论。 应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提示学生结合其他三个案例思考问题。最后,每组可由一个代表作总结性发言。 学生的发言, 应注意加以引导,提高他们客观、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建议 联系最新的时事热点, 教材的内容进行拓展。相关的案例有,20
10、04 年 3 月 11 日西班牙马德里火车站发生的爆炸事件,以色列暗杀巴勒斯坦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兰提斯等一系列事件反映出来的巴以冲突的进一步加剧等。通过联系国际时事和焦点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结合新闻报道,关注最新的国际问题,并加深 本部分内容的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了世界力量 比的失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恐怖主义力量的增长,民族矛盾的激化,南北贫富差距的拉大,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在北约轰炸南联盟、巴以冲突和轰炸伊拉克事件中,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顾国际社会的反战呼声,干涉其他国家事务,以霸权、强权的野蛮行径在世界各地推行自己奉行的一
11、套价值观念。它既是战争的组织者,又在战争中推波助澜,使地区冲突加剧,世界更加不安定。“911”恐怖袭击就是恐怖分子 美国政府的一次报复,但它却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世界和平造成极大威胁。新课小结学生复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作业本初三历史与社会教案第 12 课时 备课人: 杜顺有1-4-2 第四课 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 2教学目标1.运用史实,说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以及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任务。2.通过具体案例,认识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是威胁和平的主要因素,体会和平 世界发展的意义,树立热爱和平的情感。3 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中国的现状及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
12、挑战,树立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教学重点 当今世界的另一个主题发展教学难点 发展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表现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小组讨论、具体事例探究、讲述法教 学 过 程引入新课图片导入,给出几幅表现南北差距的图片,通过南北发展的鲜明差距,引发学生的好奇,由此导入新课。讲述新课1. 南北差距 1995 年 3 月在哥本哈根举行了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处理南北关系问题上各国首脑各持己见,现将外国有关发展中国家的报道摘录如下:材料 1:加蓬总统奥马尔邦戈说:你们利用了非洲,而当你们吃饱了肚子的时候,你们却要非洲不要那么别扭。材料 2:赞比亚总统说,发展中国家受到了他们
13、所欠的千百亿美元债务,以及 他们的出口的限制和为改善他们的经济而实施的国际计划的束缚。材料 3:古巴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指出:虽然这里的与会者们有着崇高的理想,但是在一个原材料贱买工业品贵卖因而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世界上,是不会有社会发展的。最需要人才的国家,人才被掠夺;利率越来越高;外债高达1.5 万亿美元,造成严重恶果;资金从穷国流向富国。他指出,在存在妇女和种族歧视的地方,是不会有人权的。在自私自利的地方,是不会有团结的。他还揭露了霸权主义和任何借口 第三世界小国的干涉。他说,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有社会发展的。让学生联系教材中的三个案例与上述材料,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国际
14、会议上有不同的声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发展中国家从自身现实的经济状况出发,客观陈述了目前南北差距愈拉愈大的现实,希望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而南北之间不平等贸易、发达国家 第三世界国家出口的限制是南北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具体到非洲国家之所以社会发展落后,既有当年西方国家殖民统治的历史原因,也有南北经济不平等、不公正的现实原因。) 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南北矛盾?(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南北之间的经济关系实现真正的公正合理、平等互利;把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世界发展的重点,发展中国家也要搞好自身的发展;反 把政治问题同经贸问题混为一谈,在处理经贸关系时不得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15、1999 年发达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 24 652.57 美元,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 213.46 美元,二者的差距为 24 439.11 美元(注意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单位保持一致)。发达国家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位于南半球。由于历史上英、法等国家在亚非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长时期的殖民征服、掠夺或统治,列举起来比较困难。建议根据八年级学过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提炼、说明。如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中国曾遭受英、法、美、日、德等多个国家的殖民掠夺等。2. 数字 比 可直接利用教材展开活动,让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出现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16、。虽然自 20 世纪 50年代后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但在经济上仍然没有摆脱被剥削、被掠夺的地位。西方大国变换手法,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来加强 发展中国家的渗透和控制,也就是经济霸权主义政策,教材中所列举的 外贸易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种贸易状况会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的不平等现象,由此埋下战乱、疾病等不安定的种子。3. 非洲苦难的延续 可提前准备有关非洲的地图、自然风情和人们生活场景的图片,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史地知识,说一说自己 非洲大陆的印象。教师可插讲“三角贸易:-然后,让学生结合图 1-54 及相应的文字材料,以卢旺达种族冲突造成的大屠
17、杀为例,了解非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着重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根源。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材料,与其他同学展开交流讨论,就教材中列出的三点原因,分别作出自己的说明,由此体会“发展”的意义。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可指导学生根据材料中的具体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不要求学生作出完整而全面的解释,只要能够正确认识其中包含的意思即可。新课小结学生复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作业本初三历史与社会教案第 13 课时 备课人: 杜顺有2-1-1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1教学目标1.通过事例和资料,说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2.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统计图表,了解
18、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理解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和世界人口现状之间的关系;了解世界不同发展程度国家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初步理解人口合理发展的意义。教学重点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重重矛盾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小组讨论、具体事例探究、讲述法教 学 过 程引课紧扣课题“一道难解的题” ,设置悬念“我们迫切需要解的题是什么?” “这一课,我们要探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道重大命题,这道题关系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解答难度很大,但我们不得不去尝试解决,它是什么呢?” 。导入讲述新课1. 引导学生读图 2-1 至图 2-3 及其文字说明,并结合八年级学过
19、的相关历史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图 2-1 中的人为什么要崇拜太阳呢?(一方面,那时的人们 大自然充满了恐惧;另一方面,大自然赐予他们必要的生活资料。)图 2-2 反映了我国东汉时期的社会场景。东汉时期,我国还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农业社会。)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人口不多,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着自然。)图 2-3 反映的是哪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生活?(工业社会。)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来说,人类在史前时期和农业文明早期, 自然界的改造能力较为有限,自然环境更多采取的是“崇拜”“顺从”。在农业文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改造”
20、自然,在大地上留下壮观的人文景观,如梯田等。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可以比较自由地凭借自己的意志来“征服”和“改造”自然。但随之而来的人地关系的紧张化,迫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求人地协调的发展道路。2. 从现实社会中感悟 通过展示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破坏前后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教材上治理塔里木河的两种建议的利弊。塔里木河流经塔里木盆地,地处亚欧大陆深处,远离海洋,周围高大山系环绕,气候极端干旱少雨,地面大部分地区被流动沙丘覆盖。塔里木河流域的城市主要都集中在河流两侧。塔里木河水为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水源。塔里木河萎缩和流域内生
21、态环境恶化除了部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居主导地位。治理方案一,可以最大可能地减少中游水资源的蒸发和流失,保证下游水量。但是耗资巨大,管理难度较大,而且还会 中游地区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塔里木河流域存在的问题。治理方案二,是一个综合了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方案,从政策、工程、生态建设等多个层次着手解决问题,在目前的实践中已初步获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小结 学生复述新课的主要内容作业 作业本本节部分初三历史与社会教案第 14 课时 备课人: 杜顺有(2-1-2)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2教学目标1.通过列举事例,说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2.结合生活中
22、的资源,知道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认识到人类的过度索取是导致资源短缺和资源耗竭的主要原因。教学重点 人口因素在整个 PRED 系统中的关键作用教学难点 人口问题的根源和表现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小组讨论、具体事例探究、讲述法教 学 过 程引课 通过提问 1949、2003 年中国、世界人口数量世界人口的增长带来了哪些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些问题。”由此导入新课。讲述新课1. 地球上能养活多少人 首先,让学生读图 2-5,完成下列表格。人口数量 所需时间010 亿 1020 亿 2030 亿 3040 亿 4050 亿 5060 亿 然后,可让学生把上述表格
23、中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以人口数量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并根据折线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完成活动要求的内容。100 年、30 年、15 年、12 年、12 年;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第一种观点是乐观主义者的态度,第二种观点是悲观主义者的态度,第三种观点是理性主义者的态度。 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口数量应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 不同国家人口问题 首先,可把学生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组,以小组形式分别讨论印度和日本的人口问题。然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代表分别站在自己所讨论国家的立场上,阐述自身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如果时间允许的话, 可适当补
24、充印度和日本(或德国)由于各自的人口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资料(见“参考资料”)。这样的课堂活动除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外,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 不同地区人们的生存策略和生存状态的理解和宽容。印度面临的是人口增长过快问题,而日本面临的是人口增长过慢的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不仅会给国家的资源、环境带来压力,容易造成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给教育、住房、就业等带来的巨大的压力。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一个国家的人口应适度发展,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新课小结学生复述新课
25、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作业本初三历史与社会教案第 15 课时 备课人: 杜顺有2-1-3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3教学目标1.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和资料,说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2.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统计图表,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理解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和世界人口现状之间的关系;了解世界不同发展程度国家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初步理解人口合理发展的意义。3.列举实例,说明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知道世界上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全球性教学重点 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的分类教学难点 资源和发展的关系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小组讨论、具体事例探究、讲述法教 学 过 程引入新课直接提问
26、:“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资源,那么大家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直接或间接运用到哪些资源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讲述新课1. 身边的资源 首先,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挑选其中的几项加以解释,说明它们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然后, 可选择其中的几项,引导学生从反面思考自己的不当行为会给 资源和环境造成哪些不利影响。比如,购物不用布袋而用塑料袋,经常不关紧水龙头等。最后,可引导学生 上述提到的资源进行分析。看看其中有哪些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哪些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可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购物使用布袋,可以减少塑料的使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石油等非可再生资源;节省纸张,
27、回收废纸,不买贺卡,可以节约森林资源;一水多用、随手关紧水龙头可以节约水资源;少用罐装食品和饮料可以节约矿产资源;拒绝过度包装也可以节约多种资源;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可以减缓非可再生资源的耗竭速度;使用节能灯具可以节约能源资源;拒食野生动物、不穿野生动物皮毛制作的服装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分类回收垃圾,回收废电池、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一方面可以实现某些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防止垃圾 其他资源造成污染。2. 一次性消费品来龙去脉 首先, 可引导学生分析一次性筷子流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资源。一次性筷子的原材料消耗的是什么资源?在木材和筷子的运输过程中要消耗什么资源?在加工筷子的过程中要消耗什
28、么资源?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生活用品(可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根据活动要求展开讨论(提示:可让学生逆向研究)。最后,各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研究结果。2. 资源枯竭问题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课堂活动,具体步骤视情况而定,可参考以下思路。 展示人与资源关系的演变过程。人类自身再生产在不断进行,渔业资源也在不断更新再生。 在活动进程中,逐步考虑人口适度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商业性捕鱼强度加大、捕鱼技术逐步更新、保鲜技术改进、渔业资源更新速度减慢等不同因素,让学生思考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新课 学生复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小结布置作业作业本初三历史与社会教案第 16
29、课时 备课人: 杜顺有2-1-4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4教学目标1.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和资料,说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2.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统计图表,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理解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和世界人口现状之间的关系;了解世界不同发展程度国家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初步理解人口合理发展的意义。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的全球性特征教学难点 环境和发展的关系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小组讨论、具体事例探究、讲述法教 学 过 程引入新课直接提问:“你们知道哪些环境问题?” “其中,有哪些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为什么说它们是全球性环境问题?” “这些环境问题 我国造成了哪些影响?”
30、由此导入新课。讲述新课1. 气候变暖 我国的可能影响 无论是讨论我国农业还是沿海地区的受影响状况, 都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制造者“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仅是我国自身的问题,还是全球共同面 的问题。它的出现,也是由世界性的环境因素共同促成的。首先,让学生阅读图 2-11 及其文字资料。在此基础上, 提出以下问题。全球变暖,我国北方降水并无明显增加甚至会减少,这会给我国北方地区带来哪些影响?(进一步加剧我国北方的干燥程度,进一步加剧北方水资源的短缺程度,进一步加剧北方的沙漠化。)这些变化会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哪些不利影响?(一是影响农业用水,二是影响土壤的结构。)然后,让学生回顾七年级第三单
31、元中有关我国海岸线和沿海地区地形特点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全球变暖 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让学生把海平面上升 50 厘米后,可能达到的最高潮位与码头顶部海拔高度进行比较,如果前者大于或等于后者,港口就有可能被淹。并根据计算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海平面上升后 沿海地区产生的影响。最后,如果时间允许的话, 还可补充全球变暖 极地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影响的相关资料。有些地方的作物熟制会发生变化,北方地区的干旱程度将加剧(见上)。海平面上升 50 厘米后,可能被淹没的我国港口有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湛江、海口等城市港口。海平面上升将加剧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破坏程度,加大沿海城市的洪涝威胁,减弱
32、港口功能,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问题,造成沿海湿地损失,改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增加一些珍稀濒危生物的生存压力,同时造成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 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直接威胁,严重影响沿海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 世界各地的环境问题 可事先收集有关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图片和资料(见“参考资料”),也可事先发动学生一起收集。然后,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 12 个环境问题,让学生查阅新华词典和其他资料,然后就这些问题(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后果,以及自己的感受。)展开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用最简洁的语言(或限时)汇报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分析原因时,注意引导学生突
33、出人为因素的影响。新课小结学生复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作业本初三历史与社会教案第 17 课时 备课人: 杜顺有2-2-1 第二课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1教学目标通过各种图表和统计数据,了解我国人口的特点;列举身边的典型事例,说明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给资源、环境与社会带来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树立人口忧患意识。教学重点 我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教学难点 人口数量和人口文化素质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小组讨论、具体事例探究、讲述法教 学 过 程引入新课直接提问:“关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想必大家 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了解和各种各样的看法,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由此导入新课。讲述新课1.
34、 我国人口数量基本状况 可给学生展示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从历史到现在),提出以下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如何?(增长较慢。)从新中国成立到 1978 年间,我国人口总量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经济文化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再加上政策的鼓励,使得人口增长速度很快。)1978 年以来,我国人口总量是怎样变化的?(持续增长。)请预测一下,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总量会怎样变化?并说明你的理由。(人口总数还将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会减慢。其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很大。)我国人口一直在持续增长,即使是在实施计划生育后都是如此
35、。这里应注意: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人口一直高速增长,这很容易理解,但 于实施计划生育后,我们人口总数为什么还是持续增长,学生们可能会产生疑问, 此 应适当引导(可参考“内容点析”)。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给教育、住房、交通等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总数持续增长,即使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由于人口基数很大,所以人口增长速度也没有明显减少。国家 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美国 巴西 澳大利亚单位面积人口数8.51 3.06 130.58 29.18 19.43 2
36、.47在我国,单位面积上生活的人口是其他国家的几倍,我国人口 国土的压力比其他国家要大得多。2. 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文化素质人口的比例较低,文盲率却很高。由此说明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人口素质低,环境意识薄弱,不仅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程度很低,还会破坏它们;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会受传统生育观念的限制,不利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等等。3. 我国老龄化 我国 65 岁以上人口数量的变化有什么特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65 岁以上人口比重越来越大,我国的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在此基础上, 还可补充现实生活中有关老龄化带来的系列问题的实例(见“参考资料”),让学生进一
37、步认识我国的老龄化。我国的老龄化和日本的老龄化产生的社会背景有什么不同?(日本是发达国家,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有较大的差距。)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说我国的老龄化会给家庭带来哪些影响?(一方面加重家庭负担;另一方面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青少年人口越来越少,老龄人口越来越多。在我国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会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压力。4. 如何看待“人口”与“人手” 让学生分成两组,代表正反两方,通过辩论的形式进行讨论,到底是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在指导学生展开辩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活动最后,并不要求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到底支持哪一方或反 哪一方的结论; 上述两方的每一条说
38、法都是从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出发的,有正确的一面,但都没能全面地分析人口问题。 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上述观点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人口的多坏并不是绝 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发展的和辩证的观点来看:人口多并不全然是“负担”,也并不必然是“负担”,重要的是人口数量应与社会的资源、环境相协调。新课小结学生复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作业本初三历史与社会教案第 18 课时 备课人: 杜顺有2-2-2 第二课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2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数据和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资源忧患意识。教学重点 我国资源的特点教学难点 我国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
39、 经济建设的负面影响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小组讨论、具体事例探究、讲述法教 学 过 程引入新课直接提问:“有很多人说我国地大物博 ,想必大家 这句话已有一定的了解和看法,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由此导入新课。讲述新课1. 我国矿产资源 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总量在国际处于什么地位?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人均占有量的矿产资源有哪些?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有哪些?大宗支柱矿产的人均占有量如何?总量:总体来看总量丰富,但大宗支柱矿产在世界上地位偏低,而用量不大的矿产具有较大的优势;品种:齐全;人均占有量:有很多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总体来说是不足。在我国占优势的矿产中,有相
40、当一部分是用量不多,市场上容量过剩的矿产品,而我国短缺的矿产,却有不少是需求量大的支柱性矿产品。我国许多矿产资源短缺,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 我国国土资源 学生可以结合七年级上册的相关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山地多,不利于发展农业,不利于发展交通,区域开发成本较高;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如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比较恶劣;荒漠化严重地区,如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劣,不利于发展农业。3. 我国耕地资源利用问题 本地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城市建设乱占耕地问题;农村土地资源闲置与浪费问题。使得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进一步加剧了耕地资源的不足。4. 我国资源存在的问题
41、我国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种类都很丰富,但人均都不足;水资源也存在人均不足的问题;于土地资源,山地、丘陵、高原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开发难度大; 于矿产资源,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开发难度也大;土地资源中的沙漠化、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水资源的污染也非常严重;森林资源的滥砍滥伐等;水资源浪费严重;由于受技术条件等的限制,我国很多地方的矿产资源开发程度很低; 于土地资源,存在严重的闲置、荒废现象,此外,农村建房、建坟等占用耕地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小结 学生复述新课的主要内容作业 作业本初三历史与社会教案第 19 课时 备课人: 杜顺有2-2-3 第二课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3教学目标通过各种资料
42、或数据,了解我国的环境问题;列举实例,说明我国存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通过了解这些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树立环境意识。教学重点 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教学难点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 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小组讨论、具体事例探究、讲述法教 学 过 程引入新课直接提问:“你注意过菜市场和超市里的人们,他们都是用什么来盛装他们的物品的?” “这些塑料袋最后都到哪里去了?它们会 我们生活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由此导入新课。讲述新课1. 白色污染的危害 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然后逐一讨论解决活动中的问题。也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就发
43、生在他们自己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他们谈谈白色污染带来的危害,以及他们 这些问题的感受。于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关系问题, 可稍加拓展,补充下列资料。20 世纪 90 年代,淮河水遭受严重污染,部分河段变成废水。位于淮河干流上的重要城市蚌埠,一直依靠淮河供水。淮河污染使自来水厂的水源发生极大的危机,城市一度闹起了水荒。市民下班第一件事就是买水,或买几元一瓶的矿泉水、纯净水,或买几角一桶的井水。学生可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白色垃圾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会污染环境、会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会妨碍农业生产。人们在大量使用塑料制品后,废弃的塑料制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
44、制造这些塑料制品也消耗了大量资源。因此,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反映了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越大。2. 制造白色垃圾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到处都充斥着白色垃圾。但 于这些白色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学生们很少去思考这个问题。因此,活动就以一个普通人一天的生活为题材,实际上是从小处着眼,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一件很小的事、一个很小的动作,就能增加一件白色垃圾。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以下问题。自己或家人在生活中的哪些场景下,会制造出白色垃圾?其中,哪些是必要的?或可以用其他方式解决的?新课小结学生复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作业本初三历史与社会教案第 20 课时 备课人: 杜顺有2-3-1 第三
45、课 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 1教学目标1.运用相关图表、数据等资料,感受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就,树立科学的人口观。2.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从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学重点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教学难点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理由及其意义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小组讨论、具体事例探究、讲述法教 学 过 程引入新课直接提问:“我国自 1978 年起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你们知道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哪些成就吗?”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学习。讲述新课1. 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的贡献 由于教材上的活动步骤较具体
46、、活动内容较详细, 可直接按照教材上的安排开展教学活动。实施“晚婚晚育”政策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控制人口数量,二是提高人口素质。 于第一点,活动中已有涉及。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建议 可就第二点稍加拓展。在教学中, 也可 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例如,可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制作成折线图,然后分析这些图表所反映的问题。图 2-23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图 2-24我国妇女生育率的下降,这两幅图都反映的是计划生育政策 控制人口数量的贡献;图 2-25我国成人文盲率下降,图 2-26我国每百万人中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长,这两幅图都反映的是计划生育政策 提高人口素质的贡献。生育 社会其他方面的积极贡献有
47、:人们的预期寿命在不断提高;婴儿死亡率越来越低;贫困人口越来越少;人均拥有病床位数的提高,等等。20 岁结婚生子,100 年能有 5 代人,如果 25 岁结婚生子,100 年只有 4 代人。由此可见,晚婚晚育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2. 计划生育与生活质量 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根据教材要求,调查相关数据。然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分析这些数据。在经济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家里的子女越多,个人的消费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会减少,整个家庭的生活消费支出将上涨。国家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人口越多,整个国家的消费支出将增多,但个人的平均消费水平将降低。新课小结学生复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作业本初三历史与社会教案
48、第 21 课时 备课人: 杜顺有2-3-2 第三课 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 2教学目标1.运用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解决资源危机的措施,树立节约利用资源的意识。2.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从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学重点 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教学难点 全方位解决资源问题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小组讨论、具体事例探究、讲述法教 学 过 程引入新课直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自然资源并不丰富,有些自然资源还出现了短缺,可你们知道有哪些缓解资源危机的办法?”然后,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总结,由此导入新课。讲述新课
49、1. 南水北调 我国天然水系的分布有何特点?(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在此基础上,可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我国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数据:如我国华北平原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40%,但水资源量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6%。 还可收集一些关于洪涝灾害和旱灾方面的新闻报道和图片:如长江流域发生洪水;北方地区持续干旱缺水;西北地区发生严重旱灾,人畜饮水困难等。我国天然水系的分布会 我国水资源在分布上带来哪些问题?(资源分布地与资源消耗地分离,加剧了地区水资源不足。)长江干支流的自然流向无法解决广大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因为这些地区不属于长江流域的范围。南水北调工程把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都联系起来了,形成了“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利用黄河贯穿我国西部和东部的天然优势,通过黄河 水量重新调配,可协调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 水资源的需求关系,达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优化配置目标。2. 节水灌溉 可收集我国各行业消耗水资源的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