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略谈中国翻译研究的局限性及其不成流派的原因 张 瑶 贾文波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流派的形成是研究深化的一个表现,流派意识体现了清晰的理论意识。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 在翻译学是否成立、翻译定义、翻译标准等方面还处于一个争论的状态,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流派。本文分析了我国翻译研 究中学术流派眉目不清的若干原因。事实上,中国翻译研究在理论研究的深入度、研究的独立性、国际交流、学术研究氛 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不足。 关键词】翻译研究 流派 理论意识 学术研究中的学派或流派一般指具有共同理论背景或者理 论方法特征相似的若干研究者所形成的群体。流派的形成是研究 深化的一个表现流派意识体现了
2、清晰的理论意识。因此,某一 学科的发展史往往体现为学科内不同学派或流派的此消彼长、相 互继承或互为补充、共同发展。那么我国翻译研究领域的情 形如何笔者认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的同 时还没有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的流派。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将阐 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 一、中国翻译研究在理论上的局限性 世纪后期,特别是最后年问,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取得 了突出的成就各种新理论层出不穷。翻译理论家开始打破学科 壁垒,纷纷以其他学科的各种理论为依托建立了各种翻译理论 模式。不能否认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文献对理论方面的很多问题 例如翻译标准定义都曾有过类似的讨论,甚至有同样的观点思 路和做法:或者在翻译
3、的基本问题上各种翻译的标准具有一定的 继承性。中国翻译界没有形成明确的流派 那些零星的翻译标准 并不能构成体系。我国有十分灿烂的文化交流史 曾经涌现出无 数闻名世界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从玄奘到严复,从林纾、鲁 迅瞿秋白到傅雷他们的翻译和翻译思想 “至今仍有方法论和 价值论的生命力“(刘宓庆:) 。但是在肯定中国传统翻 译理论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翻译研究与批评在理论性上 有明显的局限与偏颇。钱冠连先生不久前谈到我国语言学家不 热衷于成体系的理论创造,学派、流派意识淡薄,以至于长期维 持有学术而无学派的现状 (钱冠连) ,笔者认为这个分析 是很准确的。 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具备自己的理论支柱、研
4、究对象、内 在体系和研究方法。国际学术研究界普遍认为一个成熟完善的 现代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形成的重要标志 就是具备严密的属于系 统、理性的话语规范、客观的理论框架、完整的分析手段 稳定 的解释力等等使一个理论成为一个可证实、可证伪、可操作 可互动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王宏军) 。 基于此点严格的说中国翻译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就 翻译的定义来说 我们也没有达成统一的规范化的认识。在中国 很多人给翻译下了定义,诸如北宋赞宁 ”翻也者,如翻锦绮 背 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宋僧法云 ”如翻锦绣,两面俱华 但左右不同耳” 鸠摩罗什的 ”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昧乃令 呕哕也 “:老舍的 “翻译不是结结巴巴
5、的学舌 而是漂漂亮亮的再 创造 :傅雷的 翻译如临画如伯乐相马”重神似,不重形似 ”; 翻译家萧乾的 翻译好象走钢丝,实在艰难 ;郭沫若的 创作 是处女,翻译是媒婆 ”等。传统语言学阶段的这些比喻带有强烈 的主观性,不能准确揭示翻译本质并且违反了给概念下定义必 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即 不得用含混的语词定义不得用比喻代 定义” 。因此,上面这些翻译的比喻算不上翻译的定义。同样,中 国译学理论和古典诗词中一些独特的概念术语一旦被译成英 语,意义大多受到曲解。同时我们自身对翻译学术研究中的一 些术语概念的表述也不甚规范、系统,这导致中国的翻译研究 在国际译学界受到局限。另外,翻译标准五彩纷呈翻译标准一
6、 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也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翻译界 就此产生过激烈的争论提出过许多标准,这些翻译标准理论属 ”经验式 ” 随想式”的散论笼统抽象模糊,缺乏系统性 和精密性。 二、中国翻译不成流派的原因探析 总的来说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多种因素,其中包括学术 的和非学术的因素,主要是洽学方法和思路观念上存在的一些 问题。 在总体倾向上不善于上升至理论多止于经验体会 究其原因,大约和东方式的模糊思维方式有关。但是,如果 缺乏理论上的提炼,一些研究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比如对 我国传统译学除总结其观点、挖掘其内涵以外还非常需要梳 理其理论脉络,建立较为清晰的概念体系。又如,由于翻译的复 杂
7、性质 很多人都早就感觉到单凭语言学、文学等某一学科来 解决翻译研究中的诸多问题是不行的,却又很少有人明确地做出 这种归纳。 在具体方法上不求深入 缺乏严谨精密的研究精神 点到为止重视悟性,以不言而言之这是一种启发式的教 学方法,也是写文章的一种策略但对于学术研究来说仅仅 点 到”却是远远不够的。问题总是弄不清楚不停地 ”初探 ”,结 果只能是重复劳动,多年在原地打转 研究止步不前。笔者认为, 不仅是翻译研究任何门学科要发展,研究者的理论意识和方 法论意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对这一点,翻译界不是没有 人提过但还是任重道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英汉语比较研究 会几次全国研讨会上都把理论意识和方法论
8、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的 商场现代化年月(中旬刊)总第期 -Page 2 字 研 讨 内容提出来予以强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个问题对我国翻译 研究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治学传统,我国学界在方法论特 点上的强项是定性方法和综合性方法定量方法和分析性方法相 对较弱,这种现象在治学方法乃至学风方面的负面影响比如研 究的随意性、缺乏承继观念、缺乏严谨的论证习惯等 在相当大 的程度上阻碍了我们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充分注意到无 需将方法论的重要提高到不适当的程度、以至于以繁复的程序掩 盖了内容的苍白 和课题选择、资料的整理和利用有关)这一前 提下针对我们的弱项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方
9、法和程序对研究 质量的保障意义在这方面我们还是有 ”课 ”要补的。 缺乏对外交流 翻译作为人类带有普遍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必然有许多 共性或规律,各民族必然积累了可以相互启发和借鉴的经验无 视或鄙视国外译论并不符合吸收人类一切有用的文化成果的精 神。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 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译介 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 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实际上从我国 目前的译论研究状况来看 我们对国外的译论了解和研究不是太 多了 而是太少了,太片面了。 最近几年,我国翻译界开始注意主动地对外
10、交流,努力融入 当代的国际学术社会争取同步发展。但是就总体而言还远 远不够,基本上形不成整体印象。不介入则无以比较,无以提 高 而失去理论源流的撞击和融汇学派,流派也就没有了基础。 即便是关起门来专心致志地搞它一个 “中国学派 ”没有比较也 无从说起。 学术讨论气氛存在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术界内部的讨论气氛一直存在一些问 题。争鸣和交锋总是比较敏感学术争论很容易个人化,情绪化 批评弄得像大批判会攻击不会讲道理,而接受批评会变成一件 很严重的丢面子的事。有时争论者自己倒没什么反而是周围的 气氛使之复杂化。正常、健康的讨论习惯仍然处在艰难的诞生过 程当中。当然,刚刚过去不久的那个年代给人们留下
11、的创伤尚未 完全愈合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也在起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是只有充分的讨论,不断质疑、去伪存真、相互补充、相互 启发 才能弄清事实、讲清道理,推进研究的发展,为形成具有 某种理论特色的学派或流派创造条件 同时,活跃健康、卓有成 效的学术讨论,也是学科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一个体现。 ”自谦 ”的误置 的确学派、流派一般是自然形成、可以公认的,底气不足 自立一个学派也没用。但是 其一本文所说的实际上是一种学 派意识 体现的是理论思路上的清晰和自觉 这对每一个研究者 都是有意义的 而平时观察他人研究成果时看到的所谓理论上的 “路子 其中就蕴含着学派或流派的朦胧意识 其二学术本是 囝 商场
12、现代化。 。年月(中旬刊)总第期 公器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才是对学术的负责。需要注意的是 来自另一个方向的问题,即以非学术的因素自立门派如有意强 化地方色彩,却缺乏学术上的特征,这对手学科缓展来说倒确实 是没有多大意义。 三结语 流派的形成需娄发展蓟一定骱段,有了一定的积累才有可能 而我们目前并不是两手空空近二十年来国外翻译理论的引进更 是丰富和活跃了国内的译学研究这其中所蕴含的价值是不应忽 略的。为避免二十年后仍在 “重新发明轮子 在分析我们现有 的研究成果时,还是看得细一些为好指出问题的同时,我们自 己需要调节整理并且最重要的,就是应具有明确而清晰的理论 意识并以方法论的手段予以保障 其实 流派云云只是袭象 其实质是理论研究的状态问题。眼睛只放在圄 多卜,自然看不见我 们自己有什么研究;看不出理论的绵延线索一味从头开始,也 不免盲目:若果真连 ”理论”二字都避之唯恐不及中国的翻译 研究也就只能持续地 ”模糊 ”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