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五)(全国).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31923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五)(全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五)(全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五)(全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五)(全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五)(全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五) (全国)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17 题(22 分)问 竹 琦君故乡旧宅书房后面,是一方小小院落。自然地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竹林,枝条细长柔软,无论有风无风,都会发出沙沙之声。坐拥书城中,不时似闻细雨敲窗,苏东坡有诗云“风吹古木晴天雨” ,我倒觉得是“风吹细竹晴天雨”呢。如遇真正的下雨天,那更是淅淅沥沥,琮琮琤琤,天然的乐曲,使人心情宁静,俗虑顿消。父亲和我都是爱雨的人,因名书斋为“听雨轩” 。我从后山捡来许多松树的内皮,拣取波磔雅致的,拼成“听雨轩”三字,悬于门上,倒也古意盎然。父亲看得高兴,就随口吟示儿诗绝句一首:来源:学优高考网听风听雨一

2、春迟,抛却南华学赋诗。灯下为儿歌一曲,隔窗犹有竹相知。父亲不是诗人,他的诗都是乘兴而作,自嘲为“打油” 。我吟味再三,内心于感激中带着一份凄恻。父女相依中,不由引竹为知音。那时父亲的肺病已日渐沉重,避日寇于穷乡,药物缺乏。千辛万苦托友人自上海带回的退热药丸,总是远水难救近火。因此,他每天下午四五点以后,潮热渐渐上升,精神顿觉萎靡。只有在每天清晨,才扶杖到书房念金刚经读庄子 。我随侍在侧,看他脸颊一天天消瘦,语声一天天低微,内心的忧急和酸楚,难以名状。却又不得不忍泪装欢,陪他谈今论古。这是我们父女心灵最接近的时日,我焉能不爱惜每分每刻的宝贵光阴?下午扶着父亲在榻床上休息后,我回到书房看砚台余墨犹

3、浓,一室寂静中,只听到窗外细竹沙沙作声。我踽踽地漫步到竹林中,低低念着父亲的诗,真想问一声竹子,是否相知。还记得有一天,忽见老长工阿荣伯双手捧着一炷香在竹林中恭立膜拜,口中喃喃祝告。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是为我父亲祈祷紫竹中的观世音菩萨,他愿意借自己二十年寿命给我父亲,求菩萨保佑他健康长寿。我听了万分感动,也愿借无论多长的寿命给父亲。从那以后,阿荣伯和我,每天一人一炷香,在竹林中虔诚祈祷,无论风雨,从不间断。父亲精神较好的日子,也爱扶着拐杖在花园散散步,指点我什么花叫什么名称,应当如何照顾培养。可是后来体力日衰,散步都没有力气了,就躺在床上,命我去厨房为他熬药。他知我胆小,在晚上总尽量提高嗓子,为

4、我吟古人诗句,让我一边听诗声,一边走那一条黑黑的长廊,不至害怕。可是,渐渐地,他的嗓音沙哑了,连说话的微弱声音都听不清了。战乱中的生离死别,是人间最悲痛的事。父亲逝世后,我只身负笈上海,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老屋书房一角,已为日机炸毁。竹林也成一片废墟。对此满目疮痍,悲从中来。整理凌乱书籍残卷时,意外地发现用松皮拼成的“听雨轩”三字,跌落在墙角。父亲做的那首示儿诗 ,顿时涌上心头。不禁又跑到后院,徘徊良久。又忽然发现地面上到处冒出绿绿的笋尖,原来竹子虽被摧毁,而生机不灭,深埋土中的根茎,又长出新笋来。我大喜过望,不久的将来,这里又可蔚成一片竹林了。若是父亲健在,阿荣伯健在,对此一片新生竹林,将会

5、多么高兴、多么欣慰?父亲一定又将随兴濡墨,另赋一首示儿诗以遣兴了。我冥想着,低声问竹,在那几年面对日寇的狼烟烽火中,你是否一直和父亲的英灵相伴,做他的知音没有等得及竹子成林,我又匆匆告别了故土。到而今,那一片遥远的竹林,是否无恙?是否茁壮?问竹声中,我心澎湃。注释波磔:汉字书法的撇捺。 南华:南华经的简称。 南华经即庄子。14本文首段,作者写到自己“风吹细竹晴天雨”的感觉,将雨打竹声比作“天然的乐曲” 。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何作用?(6 分)15本文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内心于感激中带着一份凄恻”?(4 分)16 “竹”是本文的线索,从全文看,作者对竹先后怀有怎样的感情?文中多次写到“问竹”

6、,这样写有何妙处?(6 分)17文中“我”与“父亲”都以竹为知音,请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主旨。 (6 分)来源:学优高考网【参考答案】14. 表现了作者爱竹、爱雨的感情或更好地表现了作者对竹、对雨的喜爱,父女相守的欢愉;通过看竹听雨,以雨打竹声引发思念之情或为下文铺垫;衬托人物成长历程中因感时伤怀而不宁静的心情或衬托作者伤感的心情。 【评分标准:本题 6 分,每个要点 2 分。意思对即可】15. 一方面,这段时光是父女心灵最接近的时日,作者因父恩而感动或感激的是父女相依中或感激的是父女相依中,父亲通过示儿诗给予自己的关爱;一方面,作者又因父亲病重和不息的战乱而感到郁闷或凄恻的是父亲在战乱中病

7、情日益加重。 【评分标准:本题 4 分。 “感激”和“凄恻”的原因,各 2 分】16. (1)第一问:怀有父女相守的依恋和爱竹爱雨的喜悦;父亲病重的忧虑和求竹保佑的虔诚;看到竹林成为废墟的悲伤和看到新笋尖长出的大喜过望。 (2)第二问:多次写“问竹”:反复点题,深化主旨;使文章的线索清晰;强化了思乡怀亲的感情。 【评分标准:本题 6 分。第一问共 3 个要点,每点 1 分;第二问也涉及了 3 个要点,“点题” “明线索” “强化” ,各 1 分】17. 本文通过对家乡竹林的怀想或回忆与父亲相守,引竹为知音的日子,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或亲人)的真切怀念,对家乡故土的深切依恋。 【评分标准:本题 6

8、 分。 “思念亲人”和“依恋故土”两个要点,各 3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叩问灵魂 周玉奇来源:高考试题库 GkStK灵魂虚无缥缈,如何叩问?灵魂是否存在,众说纷纭,何必叩问?人是群居的动物,常爱走亲访友。然而,无论你如何地前呼后拥,如何的高朋满座,你的灵魂总是寂寞的。偶尔地叩问一两下灵魂,是为了使灵魂更寂寞、更深沉;是为了让灵魂在心中扎根。世界上真正有勇气叩问灵魂的人并不多。卢梭的忏悔录是一种叩问方式:一个 18世纪的法国平民思想家以忏悔的心情,谴责他不光彩的过去。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是另一种叩问形式:他像鲁迅先生那样,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袒露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

9、所有中国人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的丑陋,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一种爱的叩问。巴金老人在人生的暮年用他颤抖的手书写出一部随想录 ,这是要他的灵魂在大幕拉上之前登场,讲一番真话。共产党领袖瞿秋白在告别人世之际,他说了多余的话 。不管这多余的话是否多余,不管世人如何对多余的话说长说短,我私意以为, 多余的话是秋白对自己对他人灵魂的叩问,不管这叩问是和风细雨,是重磅出击,或是万箭穿心。多余的话并非多余,只有集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秋白才能一展胸襟。他在与世长辞之前似乎还要向人们贡献些什么。彭德怀上万言书,何尝不是以另一种方式对你我灵魂的叩问?显然,叩问自己或他人的灵魂不是人人愿做、人人敢做的。人的

10、叩问灵魂,或在夜深人静,或在年老力衰,或与死神接吻,或在痛苦中,或在病患里这也许是人与灵魂的距离此时最近的原因。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时对灵魂的叩问往往更真切、更动人。可以设想,春风得意的男男女女,如果要来叩问灵魂,不是让你觉得矫情,就是显得轻飘,这可能是灵魂距离他或她遥不可及的缘故吧!人的灵魂真的像个小精灵,让人捉摸不透。当你事业有成、情场得意、婚姻美满、体健貌美时,这小精灵不知躲到了什么地方睡大觉;一旦你苦了、病了、痛了、贫了、残了、不想活、或者不能活了,此时小精灵便随侍左右,嘘寒问暖。所以,物质世界多姿多彩的人较难叩问灵魂,而精神世界丰美的人,却能常常去拜访自己或他人的灵魂。人的

11、灵魂是应当不时叩问的。如此做来,它会使你时时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看一眼辛德勒的名单和拉贝日记 ,你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能不为人性的丧失和人类的杀戮汗颜?踏访重庆的红岩魂展览馆,面对泰坦尼克号的海底残骸,一边是人的毁灭,一边是爱的永生,你的灵魂还不出窍?“挑战者”号在升空 1 分 12 秒后,连同它的 7 名宇航员一起粉身碎骨,人类为叩问宇宙献身,同时,那种悲壮的场景又使人类的灵魂接受了一次伟大的洗礼。人是灵肉的集合体,人对灵魂的叩问不必偶尔发生在冥冥之中。人在顺境时不忘叩问一下自己的灵魂,实在难得。人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之中都不愿或不敢叩问灵魂,则注定他或她已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了。这便是叩问灵

12、魂的要义。14文章以两问句开头,有什么好处?(4 分)15文章第二段列举了很多名人和伟人的事例,是为了阐明什么道理?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6 分)16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应如何理解?(6 分) 17综合全文来看,人为什么要叩问灵魂?(“叩问灵魂”的意义是什么?)(6 分)【参考答案】14、 (1)提出了两个人们关心的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2)照应标题,使“叩问灵魂”的内容更加具体,针对性更强;(3)总领下文,是下文行文的总纲。 (答对两点即可得分)15 、(1)叩问灵魂不是人人愿做、人人敢做的,叩问灵魂需要勇气(世界上真正有勇气叩问灵魂的人并不多) ;(3 分)(2)解决了“如何叩问”的问题

13、,照应上文。 (3 分)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16、物质世界多姿多彩的人较难叩问灵魂,而精神世界丰美的人,却能常常去拜访自己或他人的灵魂。 (4 分)17、 (1)可以使灵魂更寂寞,更深沉;(2 分)(2)为了让灵魂在心中扎根;(2 分)(3)会使人时时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2 分)(4)可以使人类的灵魂接受洗礼。 (2 分)三、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 14-17 题。泰山很大 汪曾祺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

14、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 ,自是绝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就有点洒狗血注。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

15、装疯。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閟宫的影响, “齐鲁青未了” ,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 ,这话是说得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那不大适用。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 。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

16、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封禅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唐玄宗作纪泰山铭 ,文词华缛而空洞无物。宋真宗更是个沐猴而冠的小丑。对于秦始皇,我对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不大感兴趣。他是不是“千古一帝” ,与我

17、无关。我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他,对他的“蜂目豺声”印象很深。我认为汉武帝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是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个变态心理的难得的标本。这两位大人物的封禅,可以说是他们的人格的夸大。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实际上都不怎么样。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他横下心来,是可以不顾一切地上到山顶的。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于此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说一气。汉武帝恼了,自己规定了照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却谁也不让同去,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

18、死。他的死因很可疑,汉武帝究竟在山顶上鼓捣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道。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看来汉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灵验,为人所讥。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无字碑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乱云密雾中坐下来,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比较透亮了。我承认泰山很雄伟,尽管我和它整个不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承认伟大的人物确实是伟大的,尽管他们所做的许多事不近人情。他们是人里头的强者,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对名山大川、伟大人物的偏激情绪有所平息。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微小,我们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从某个意义上说

19、,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节选自汪曾祺散文泰山片石 ,有改动)注洒狗血:(戏曲演员)脱离情节而卖弄滑稽、武艺或做过火的表演。14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请加以归纳。 (6 分)答:_来源:GkStK.Com15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 ,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来源:GkStK.Com答:_16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 。 (6 分)答:_17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A作者的气质本不适合写泰山,但本文却写出了泰山之大,其巧妙之处在于作者独辟蹊径,回避了对泰山风光的描写而从文化角度去揭

20、示其博大的内涵。B文章中作者情绪由开篇的偏激转为愤懑,最后归于平和,这种情绪变化的过程实质是作者坎坷人生经历的艺术象征。C作者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选取了泰山上的秦刻石和无字碑两处小景进行描写,成功地表现了泰山的雄伟恢弘。D本文多处引用古诗、典故,提及不少名人轶事,不仅丰富了文章内涵,而且提升了文章品位,是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E文章感情真挚自然,有分析,有感悟,语言幽默活泼,笔力遒劲老到,与他的胡同文化一样,于嬉笑怒骂之中展示出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反思。【参考答案】14 【答案】从不同文化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从不同帝王的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从作

21、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文章共有 8 个自然段,分 3 部分。第一部分包括 1-3 自然段,写不同的人对泰山发出不同的描述,表现泰山宏伟阔大,实在难以描写。其中第 1 段选取诗经 、汉武帝、杜甫、李白、张岱;第 2 段选取徐志摩、周作人;第 3 段选取作者自己。第二部分是第 4 自然段。通过唐玄宗、汉武帝、秦始皇等伟人们对泰山的封禅的神秘,突出泰山的政治色彩,彰显其博大的政治内涵。第三部分是包括 5-8 自然段。通过作者自己二次登山的感悟,写泰山使“我”受到教育,从偏激走向平和,显出泰山的人文魅力。15.【

22、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在文章的第二段段首,那么它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毫无疑问应该是承上启下(过渡) 。题目要求作简要分析,就应该把上文(尤其是上一段)的大意,和下文(尤其是下一段)的大意概述出来,也就是说明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16 【答案】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

23、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常。【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首先结合语境, “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这是一种比喻说法,把泰山比喻成镜子,不同的人在泰山面前,都现出不同的形状。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信息,会发现作者主要写了文人、帝王和我三类人,文人详写杜甫与李白,帝王详写汉武帝与秦始皇。在泰山面前,杜甫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李白底气不足;秦始皇中途退回,显出伟人虚弱一面,汉武帝心理变态,把封禅搞得神秘莫测;我则在泰山的反观中,从偏激

24、趋于平和,认识自己微小平常,且更加安于微小平常。 17 【答案】A、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现代文阅读的能力。B 项盲目拔高。 “这种情绪变化的过程实质是作者坎坷人生经历的艺术象征”脱离文本,盲目拔高了文章主旨。C 项曲解文意。首先,作者并没有对“秦刻石和无字碑”进行描写;其次,作者选取这两处小景,也只是自己思想情感的一个转折点,并没有“成功地表现了泰山的雄伟恢弘” 。E 项无中生有。本文没有“展示出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反思” 。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孤独的普希金 肖复兴(1)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过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

25、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 (2)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心中便涌出许多普希金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3)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地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没有生命的塑像,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绝不会有决斗的刺激,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4)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高脚酒杯(5)当晚,和朋友

26、去拜谒普希金。天气很好,4 月底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而看不大清楚。我想更不会有痴情而又有耐心的人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神了。(6)此时,教育会堂舞厅中正音乐四起,爵士鼓、打击乐响得惊心动魄。红男绿女出出进进,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7)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在普希金广场的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飘飞着雪花或细雨的日子里,那里也会有人凭吊。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

27、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8)而这一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两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9)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10)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塑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11)在普希

28、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现今仍在世的老翻译家,一辈子专事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是如何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曾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住在普希金的身旁,相看两不厌,度过他的残烛晚年。(12)老翻译家或许能给这尊孤独的普希金些许安慰?许多人淡忘了许多往事,忘记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将美好的事物毁坏掉,当然便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怎么会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的思绪?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为了他的诗感发善良的感情!”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

29、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13)我忽然想起普希金曾经对于春天的诅咒啊,春天,春天,你的出现对我是多么沉重,还是给我飞旋的风雪吧,我要漫长的冬天的幽暗。(14)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15)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顶。他的手中拿着一架微型计算机正在算帐,很投入。他的额头渗了细细的汗珠。(16)我们又来到普希金像

30、的正面,心一下子更被猫咬一般难受。石座底部刻有的“普希金(17991837) ”字样中,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吗?(17)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们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14阅读第 7 段,作者写到“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让人沉浸在一种美好的诗意中” ,为什么写这个场景?(4 分)答: 15解说文中画线语句所表达的含义。(6 分)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 (3 分)答: (2)过去了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3 分)答:

31、16题目“孤独的普希金”有多层含义,请根据全文内容,加以解释。(6 分)答: 17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文章的主旨(6 分)答: 【参考答案】14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对普希金的爱戴、崇敬之情(2 分) ,对比衬托(或反衬)出大多数上海人对普希金的冷漠。 (2 分)15 (1)无论在时间上(1 分) ,还是在空间上(1 分) ,普希金距离当代大多数人十分遥远。普希金在心灵上(或精神上)距离人们遥远。 (或“人们对普希金所代表的文化或及精神(思想)十分陌生) (1 分)(2)对于过去那段践踏、毁灭文化的沉重历史,人们轻易地忘掉。人们沉浸在物质的享受和对金钱的追求中,没有人愿意在痛苦的磨砺中净化自己的灵魂。

32、 (3 分)(4 分, “过去的日历、春日的诱惑、凛列风雪” 。三点必须解释出来,各 1 分,意思对即可)16上海街头的普希金塑像无人拜谒。普希金的诗作无人阅读。普希金所象征的高雅文化,美好、崇高的精神备受冷落。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冷落普希金这种现象的否定态度。(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答对 3 点可给满分)17主题:通过三次瞻仰普希金铜像的所见所思所感(2 分)揭示出当代很多人只重视追求物质享受(如视觉的、听觉的、娱乐的、金钱的追求)而忽视了对高雅境界的追求,缺少了与崇高精神与思想的往来, (2 分)表达了作者既无奈又痛苦,既遗憾又忧虑的复杂情感。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33、 (15 分)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

34、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歌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 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

35、,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作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

36、叠的字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有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1根据文章的内容,解释第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4 分)(1)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 ;(2)一人的机锋,多人的

37、智慧: 。来源:学优高考网2依作者的观点,作为歌谣的生命的重叠,在诗歌中失去主要地位的原因是什么?(2 分)3歌谣在文字产生后被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什么?(2 分)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4 分)A音乐舞蹈是上古人民用作抒情的主要手段。B最初的诗歌都是保留了歌谣的原有形式。C乐器产生以后,徒歌便不复存在了。D乐工们演奏搜集来的歌谣是为了反映百姓的心声。E后来的诗经 ,原先是带谱儿的乐歌。5根据文中的叙述,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请分类简述诗经中诗歌的大致内容。 (3分)来源:学优高考网1 (4 分)(1)借他人(或现成的)歌曲来抒发自己的感情:(2)一人作出的佳句,实际上凝结了

38、众人的智慧。2 (2 分)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在诗中逐渐出现。3 (2 分)是作为奏乐和演唱而被记录下来的。4 (4 分)A E5 (3 分)风:搜索来的本国和别国民歌;雅:贵族为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山兵、打猎等作的典礼的诗颂:向君干上献的讽谏、颂美的诗。 (意思相近即可)六、阅读下文,完成 610 题。 (18 分)一日的春光 冰心去年冬天,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地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

39、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 ”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