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专题七、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教师用卷).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31379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专题七、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教师用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专题七、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教师用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专题七、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教师用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专题七、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教师用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专题七、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教师用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国 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高三 语文卷 (七 )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元康三年,先零遂与诸羌种豪二百余人解仇交质盟诅。上闻之,以问充国,对曰:“观匈奴欲与羌合,非一世也。臣恐羌变未止此,且复结联他种,宜及未然为之备。”后月余,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奴借兵,欲击鄯善、敦煌以绝汉道。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 充国曰:“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然

2、羌戎小夷,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充国至金城,须 注 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陈,会明,毕,遂以次尽渡。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令军勿击。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务,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初,罕、开豪靡当儿使弟雕库来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后数日果反。充国引兵至先零在所。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兵至罕地,令军毋燔聚落刍牧田中。

3、罕羌闻之,喜曰:“汉果不击我矣!”豪靡忘使人来言:“愿得还复故地。”充国以闻,未报。靡忘来自归,充国赐饮食,遣还谕种人。护军以下皆争之,曰:“此反虏,不可擅遣。”充国曰:“诸君但欲便文自营 ,非为公家忠计也。” 语未卒, 玺书报,令靡忘以赎论。后罕竟不烦兵而下。(节选自汉书 赵充国传)注须:等到。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 傍:临近 B.此皆骁骑难制 制:制服C.诸君但欲便文自营 营:考虑D.令靡忘以赎论 赎:赎罪解析:傍:临近,是动词。此处应作名词,旁边。答案:A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 /欲渡

4、/湟水道厄狭/ 充国徐行/驱之B.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 重欲渡湟水/道厄狭/ 充国徐行/驱之C.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 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D.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 /重欲渡湟水/道厄狭/ 充国徐行/驱之解析:原文标点: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答案: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充国为人沉勇有谋略,通晓兵法,并熟悉民族事务。在抵御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赵充国审时度势,立下丰功伟绩。B.少数民族之间订立同盟,皇帝心中不安,询问赵充国。赵充国认为少数民族之间联盟并非第一次,应及早做好防范。C.

5、皇帝担心赵充国年老不能为将, 故意以需要多少军队来试探他。赵充国表示难以预测, 需要亲临前线才能制定方略。D.罕羌首领靡忘向赵充国表示希望回到原来的土地 ,率族人归降。赵充国赐他们粮食让他们回去,这与朝廷想法一致。解析:皇帝是担心赵充国年老,也询问过赵充国匈奴的情况,但这不是试探赵充国能否胜任。答案: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羌戎小夷,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译文: (2)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译文: 答案:(1)然而羌戎只是个小小的夷族,不久就会灭亡,希望陛下把此事交给我老臣去处理,不必为此事多担忧。(关键词:然、愿、属、勿、忧)(2)

6、这是穷途末路的敌寇,不可逼迫太紧。缓慢驱赶他就只顾逃走而不顾其他,追急了他们就会回过头来决一死战。(关键词:穷寇、迫、走、则、还)参考译文:赵充国字翁孙,陇西郡上蓟县人;他为人沉着勇敢而又有雄才大略,从小仰慕将帅的气节,因而学习兵法,通晓四方蛮夷的事情。元康三年,先零羌的首领与羌族各个部族的首领二百多人,解除仇约,交换人质,订立盟约。皇帝听到后,向赵充国询问。赵充国回答说:“匈奴想与羌族联合,并非是这一世的事情。臣下恐怕羌族人的变化还不是到此为止,况且又联结其他部落,应在事情未发生之前有所准备。”此后一个多月,羌侯狼何果然派遗使者到匈奴借兵,准备进攻鄯善、敦煌,以绝断汉朝通西域的道路。当时,赵

7、充国已七十多岁,皇上认为他已老了,派御史大夫丙吉去询问谁可为将,赵充国回答说:“没有人能超过老臣的了。”皇上又派人去问他说:“将军估计羌敌兵力如何,我们应当使用多少军队?” 赵充国说:“听了上百个报告,不如亲自去一见。兵家之事很难料测,臣愿意到金城去看看,然后呈上作战方赂。然而羌戎只是个小小的夷族,不久就会灭亡,希望陛下把此事交给我老臣去处理,不必为此事多担忧。”皇上笑着说:“好。”赵充国到达金城郡,等到兵员已满一万骑兵的时候,就准备渡过黄河,但又恐怕被敌军中途拦截,当夜派了三校人马不声不响地先渡黄河,渡河后就在岸上安营列阵,到了天亮,一切都准备完毕,于是按次序全部渡过了黄河。敌军有数十百骑兵

8、,在汉军旁出出进进。赵充国说:“我士卒马匹刚渡河疲劳,不可驰马追逐。这些羌人骑兵都骁勇很难制服,又恐怕这是诱兵之计。攻击敌人以全歼为目标,微小的利益不值得贪图。” 命令军队不许出击。赵充国经常把远远地派出侦察兵为要务,行动时必定作好作战的准备,停下来必定坚固营垒,特别能够保持稳重,爱抚士卒,先谋划而后作战。 当初,罕羌、开羌的首领靡当儿派他的弟弟雕库前来向都尉告密,说先零羌想造反,过了几天,先零羌果然反了。赵充国领兵到达先零羌的地方。敌人长久屯聚,懈怠松弛,望见汉朝大军,就抛弃车辆辎重,想渡过湟水,但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就慢慢地行军驱赶。有人对赵充国说,追逐战利,行动宜快。赵充国说;“这是穷途

9、末路的敌寇 ,不可逼迫太紧。缓慢驱赶他就只顾逃走而不顾其他,追急了他们就会回过头来决一死战。”汉军到达罕羌的地方,赵充国命令军队不许焚烧村落和在田里打草放牧。罕羌听到这一消息,就高兴地说:“汉军果然不攻击我们!” 罕羌首领靡忘派人来说:“希望回到原来的地方。” 赵充国将情况上报,没有得到回报。靡忘亲自前来归顺,赵充国赐给他酒食,遣送他回去谕告同部落的人。护军以下的将吏都出来与赵充国争论,说:“这是造反的敌寇,不能擅自遣送回去。”赵充国说:“诸位只想完全依从文书为自己打算,不是为国家忠心着想。”话还未讲完,皇上盖有笺印的回报到达,命令将靡忘以赎罪论处。后来罕羌竟然不用兵力就被征服。二、阅读下面的

10、文言文,完成 58 题。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党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孰。

11、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中、郡决曹。会昭帝崩,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定国上书谏。后王废,宣帝立,大将军霍光领尚书事,条奏群臣谏昌邑王者皆超迁。定国由是为光禄大夫,平尚书事,甚见任用。为人廉恭,尤重经术士,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咸称焉。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定国食酒至数石不乱,冬月治请谳,饮酒益精明。永光元年,春霜夏寒,日青亡光,上以诏条责曰:“郎有从东方来者,言民父子相弃。方今年岁未可预知也,即有水旱,其忧不细。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各以诚

12、对,毋有所讳。” 定国惶恐,上书自劾,归侯印,乞骸骨。数岁,七十余薨。(选自汉书 于定国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妇辞不杀姑 辞:供词B.条奏群臣谏昌邑王者皆超迁 超:破格C.其决疑平法 决:决定D.定国食酒至数石不乱 乱:紊乱解析:决:判决,断案。答案:C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公父子执法公正的一组是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 以孝闻,必不杀也 因表其墓 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 于定国为廷尉 ,民自以不冤 冬月治请谳 ,饮酒益精明A. B. C. D.解析:是于公的推断,是后一个太守所为,指于定国酒量大。答案:B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3、A.东海孝妇屈打成招含冤而死 ,致使郡中大旱三年。于公为此据理力争,促使太守自省,孝妇的冤屈得以昭雪。B.于定国为官忠直,昌邑王即位,行为淫乱不堪, 为此定国上书直谏。后昌邑王被废,他因规谏有功受到重用。C.于定国为人谦恭,特别尊重人才,即使地位低下之人也以礼相待,受时人称赞。他决案公正,受到朝廷褒奖。D.永光元年,天下出现异常情况,皇上因此下诏, 责令臣下出谋划策 ,应对灾荒。于定国引咎辞职,告老还乡。解析:“ 太守自省 ”错,前一个太守判东海孝妇死刑 ,后一个太守才为之昭雪。答案:A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译文: (2)

14、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党在是乎?译文: 答案:(1)孝妇服侍我,自己过得非常清苦,我觉得她无子守寡非常可怜。我老了,不可以长期连累年轻人,该怎么办呢?(关键词:事、勤苦、亡、累、丁壮、奈何)(2)孝妇不应当死,但前任太守强行断案,究其根源大概是在这里吧?(关键词:当、强断、咎、是)参考译文: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他的父亲于公是县里的狱吏、郡决曹,决断狱案很是公平,犯法的人于公判决之后,他们都不怨恨。郡中为他立生祠,号称于公祠。东海有孝妇,年轻守寡,没有孩子,赡养姑姑非常尽心,姑姑想让她改嫁,她始终不肯。姑姑对邻居说:“ 孝妇服侍我 ,自己过得非常清苦 ,我觉得她无子守寡非常可怜。我老了

15、,不可以长期连累年轻人,该怎么办呢?”后来姑姑自缢而死 ,姑姑的女儿状告她于官府:“ 这个妇人杀了我母亲。”狱吏逮捕了孝妇,孝妇的供辞不承认自己杀了姑姑。狱吏验问铐打,孝妇自我诬陷而伏法。所有案卷呈报上去后,于公认为这个孝妇赡养姑姑十余年,以孝名闻远近,一定不会杀了她。太守并不听从,于公争辩,但不能够有什么结果,于是怀抱着他所有的东西,在府上痛哭,因此托疾辞去。太守最终断定斩杀孝妇。结果郡中枯旱三年。新太守到任后,占卜其中的缘故,于公说:“孝妇不应当死,但前任太守强行断案,究其根源大概是在这里吧?”于是太守杀牛亲自祭祀孝妇冢,并借此表彰其墓,天立刻降大雨,这一年收成很好。郡中因此更加敬重于公。

16、于定国从小就向父亲学习律法,父亲死后,定国也任县里的狱吏、郡决曹。当时正逢汉昭帝驾崩,昌邑王被征召继位,行为荒淫秽乱,于定国上书劝谏。后来昌邑王被废,宣帝即位,大将军霍光领尚书事,分条奏请皇上破格提拔那些规谏过昌邑王的大臣。于定国因此成为光禄大夫,平尚书事,很受重用。于定国为人谦虚恭谨,尤其敬重精通经术的士人,即使是地位低下徒步前来拜访之人,于定国也都以平等礼仪对待,照顾周全,尊崇备至,学士都称赞他。于定国断案公允,尽可能体恤鳏寡孤独之人,嫌疑犯人都从轻发落,格外注意保持审慎的态度。朝廷称赞他说:“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没有冤民;于定国为廷尉,百姓都自认为不冤枉。”于定国很能喝酒,饮数石也不会醉,

17、深冬时节请他办案议罪,喝酒之后更加精明。永光元年,春季降霜夏天寒冷,太阳阴暗而无光,皇上分条下诏责备说:“一个从东部来的郎官,说那里的老百姓父子相互抛弃。今年的收成还尚难预料,一旦有水旱之灾,后果很难预料。公卿大臣你们有什么可以防患于未然,或救难于已然的办法没有?大家以实相告,不要有所隐讳。”于定国见此诏书,内心惶恐,于是上书引咎自责,归还侯印,乞求告老还乡。数年后,于定国七十几岁逝世。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刘文静,字肇仁,自言系出彭城,世居京兆武功。倜傥有器略。大业末,为晋阳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善。寂夜见逻堞传烽,咤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

18、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太祖之徒欤!殆天启之也。”寂未谓然。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文静喜,挑言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大连州县,小阻山泽,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诚能投天会机,奋臂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王笑曰:“ 君言正与我意合。” 乃阴部署宾客。 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

19、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 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对曰:“昔在大将军府,司马与长史略等。今寂已仆射,居甲第,宠赉不赀。臣官赏等众人,家无赢,诚不能无少望。”帝曰:“文静此言,反明甚。”李纲、萧瑀明其不反,裴寂言:“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帝遂杀之,年五十二。(选自新唐书 刘文静传)注高祖:李渊。 秦王:李世民。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20、一项是A.乃阴部署宾客 阴:暗中B.而延见群下 延:延请C.李纲、萧瑀明其不反 明:知道D.今天下未靖 靖:安定解析:明:证明。答案:C来源:学优高考网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 /有怨言 /拔刀击柱曰/当斩寂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B.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 有怨言/拔刀击柱曰/ 当斩寂/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C.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 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 当斩寂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D.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 言拔刀击柱 /

21、曰当斩寂/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解析:原文标点: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 ,遂下吏。答案:B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文静才干卓异,有识人之明。早在李渊还是唐公镇守太原时,刘文静就察知他胸怀大志,与李氏父子深相交结。B.刘文静深受李世民器重。刘文静认为李世民能成大业, 李世民也认为刘文静是可以共谋大事之人,不惜屈尊探狱。C.刘文静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刘文静自居才高功大,鄙视裴寂更不满自己位居其下,多次与裴寂争执,结下仇怨。 来源: 学优高考网 gkstkD.刘文静结交裴寂,交友不

22、慎。刘文静因心怀怨愤被李渊认为有反叛之心,裴寂趁机落井下石,刘文静最终被冤杀。解析:刘文静自恃才高,但没有居功自傲,目中无人,也没有鄙视裴寂。答案:C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译文: (2)诚能投天会机,奋臂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译文: 答案:(1)如你所说,现在正是英雄用武之时。我们二人岂能始终漂泊贫贱呢?(关键词:君、豪英、资、终、羁贱)(2)如果您确实能顺应天命抓住机遇,振臂高呼,那么天下就不难平定。(关键词:诚、投天、会机、奋臂、定)参考译文:刘文静,字肇仁,自称祖籍彭城,世代居住在京兆武功。豪爽洒脱有才能谋略。大业末年,任晋

23、阳令,和晋阳宫监裴寂交好。裴寂夜晚见巡逻兵在城垛上传递烽火,叹道:“天下正乱,我将在哪安居?”文静笑着回答说:“如你所说 ,现在正是英雄用武之时。我们二人岂能始终漂泊贫贱呢?”高祖为唐公镇守太原时,文静观察到他胸怀大志,加深交往。见过秦王后,对裴寂说:“唐公之子,不是平凡人,豁达神武,是汉高祖、魏太祖一类的人啊!大概是上天要让他兴起了。”裴寂不以为然。不久刘文静因与李密是姻亲获罪下狱,秦王见没有其他可以商议的人,就私下去探视他。刘文静大喜,就用言语激秦王说:“皇上到南方巡游 ,军队拥堵在河、洛一带,盗贼如蜉蚁一样集结在一起,大的连接州县,小的占据山泽为险阻,数以万计,有待于真正的君主收编并任用

24、他们。如果您确实能顺应天命抓住机遇,振臂高呼,那么天下就不难平定。如今晋躲避盗贼的人全都聚集在此,我刘文静向来了解其中的豪杰,一旦号召,即刻就可得到十万军队。击鼓入关,威震天下,帝王大业就成功了。”秦王笑着说:“你的话正与我的心意相合。” 于是暗中部署宾客。唐公登上天子之位后,刘文静升迁为纳言。当时唐公时常招引贵臣同榻而坐,刘文静劝谏说:“现在天下没有不臣服的,但接见臣下,说话还称姓名。皇帝的座位庄严尊贵,屈尊与臣子同席而坐,这正是王导所说的太阳附着万物啊。”皇帝说:“ 我虽然顺应天命,过去的好友又怎能忘记?你还是不要介意。”刘文静自认为才能比裴寂要强得多,又屡建军功,而裴寂却只凭故旧恩宠官位

25、高于自己,心中不平。每次和裴寂谈论政事多持反对意见,于是有了矛盾。曾经与弟弟散骑常侍刘文起饮酒时喝醉了,口出怨言,拔刀击柱说:“ 一定要杀了裴寂。 ”刘文静的妾失宠后,便告诉了她的兄长,其兄于是上告刘文静谋反,于是刘文静被交给执法官审讯。皇帝派遣裴寂、萧瑀审讯罪状,刘文静回答说:“过去在大将军府,司马与长史地位大致相等。如今裴寂已官居仆射,居住高等宅第,宠遇和赏赐的财产极多。臣的官位赏赐与众人相等,家无余财,确实不可能没有怨望之心。”皇帝说:“ 文静这话, 造反之心已很明确了。”李刚、萧瑀都证明他没有造反,裴寂说:“刘文静有权谋好诡辩,而且秉性猜忌阴险,激愤时常不考虑后果,恶言叛逆已暴露验明,

26、如今天下尚未安定,恐怕会成为后患。”皇帝于是杀了他,终年五十二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6 题。 石守信,开封浚仪人。事周祖,得隶帐下。从世宗征晋,遇敌高平,力战,迁亲卫左第一军都校。从征淮南,为先锋,下六合,入涡口,克扬州。恭帝即位,加领义成军节度。太祖即位,李筠叛,守信与高怀德率前军进讨,破筠众于长平,斩首三千级。又败其众三万于泽州,获伪河阳节度范守图,降太原援军数千,皆杀之。李重进反扬州,帝亲征至大仪顿,守信驰奏:“城破在朝夕,大驾亲临,一鼓可平。”帝亟赴之,果克其城。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

27、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 帝曰:“ 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 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赍甚厚。已而,太祖欲使符彦卿管军,赵普屡谏,以为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复委以兵权,太祖不从。普曰:“惟陛下深思利害,勿复悔。”太祖曰:“ 卿苦疑彦卿 ,何也?朕待彦卿厚,彦卿岂负朕耶。”普对曰 :“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 太祖默然,

28、事遂中止。开宝六年秋,加守信兼侍中。太平兴国九年卒,年五十七,赠尚书令,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来源:学优高考网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钜万。尤信奉释氏,在西京建崇德寺,募民辇瓦木,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选自宋史 石守信传)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亟赴之 亟:急速B.市田宅以遗子孙 市:购买C.君臣之间无所猜嫌 猜:揣测D.不可复委以兵权 委:委托解析:猜:猜忌。答案:C1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石守信能征善战的一组是遇敌高平 ,力战 下六合 ,入涡口,克扬州 破筠众于长平 ,斩首三千级又败其众三万于泽州 降太原援军数千,皆杀之 今天命已定,谁复

29、敢有异心A. B. C. D.解析:是与敌军相遇,属于常规作战,不能说是能征善战,降太原援军算得上善战,但此项的重心在“ 皆杀之 ”,此项重在说石守信杀戮太甚,指石守信忠心。答案:C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守信先是事奉周太祖,在周朝屡建大功,得到重用; 后来助宋太祖登上帝位 ,并多次率军平定地方节度使叛乱。B.宋太祖直言自己因担心黄袍加身的重演睡不安稳, 众大臣听后心中惊骇 ,第二天都乞求解除兵权。太祖达成心愿。C.杯酒释兵权后,宋太祖想由符彦卿掌管军队。赵普认为符彦卿名位已盛 ,又以太祖自己负周世宗为例,力谏不可。D.石守信兵权被释后,听从太祖的意见专心敛财

30、,不顾百姓死活。他兴建寺庙, 征调民力却不给钱,百姓深受其苦。解析:石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可见石守信不是因为兵权被夺才专心敛财。答案:D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城破在朝夕,大驾亲临,一鼓可平。译文: (2)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译文: 答案:(1)攻破城池在朝夕之间,皇上御驾亲临,可以一鼓作气扫平。(关键词:破、朝夕、大驾、一鼓)(2)人谁不想富贵,一旦有人把黄袍加在你身上,即使你不想当皇帝,那可能吗?(关键词:孰、欲、汝、不为、其、可得)参考译文:石守信,开封浚仪人。事奉周太祖,得以隶属帐下。跟随周世宗征伐晋阳,在高平与敌相遇,奋力

31、作战,升迁为亲卫左第一军都校。跟随征伐淮南,担任先锋,攻下六合,进入涡口,攻克扬州。恭帝即位,加领义成军节度使。太祖即位,李筠叛乱,石守信与高怀德率领先头部队前去讨伐,在长平击溃了李筠的部队,斩首三千级。又在泽州打败了他的三万人马,俘获假河阳节度使范守图,降服太原来的援军数千人,把他们全部杀掉。李重进在扬州反叛,皇帝亲征,到达大仪顿,守信派快马驰报:“攻破城池在朝夕之间,皇上御驾亲临,可以一鼓作气扫平。”皇帝急速赶去,果然攻克了这座城池。乾德初年,皇帝趁晚朝与石守信等人饮酒,正喝得尽兴,皇帝说:“我没有你们就到不了今天的地位,然而我为天子,还不如当节度使时快乐,我整晚都没有安稳地睡过觉。”石守

32、信等人磕头说:“如今皇上的天下已定,谁还敢有二心呢,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皇帝说:“ 人谁不想富贵,一旦有人把黄袍加在你身上,即使你不想当皇帝,那可能吗?”石守信等人拜谢说:“ 臣下愚钝 ,没有考虑到这些,希望陛下怜悯我们。” 皇帝说 :“人生如白驹过隙 ,不如多积累金钱、购买田宅留给子孙,欣赏歌儿舞女以享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忌,不也很好吗。”石守信拜谢说:“ 陛下想到这些,可谓是让死复生让骨生肉(恩重如山或再生之德)。”第二天 ,都声称有病 ,请求解除兵权,皇帝依从了他们,都因为他们散官回家,赏赐非常丰厚。之后,太祖想让符彦卿掌管军队,赵普多次进谏,认为彦卿的名望和地位已经很高了,不可以再

33、把兵权委托给他,太祖不听。赵普说:“ 希望陛下深思利害,不要后悔。” 太祖说:“你苦苦怀疑彦卿,为什么?我对待彦卿很优厚,彦卿又怎么会辜负我呢。”赵普说:“ 陛下为什么能够辜负周世宗呢?”太祖沉默无语,这件事于是作罢。开宝六年秋,加授石守信为侍中。太平兴国九年,石守信去世,终年五十七岁,赠尚书令,追封威武郡王,谥号武烈。石守信多次担任藩镇重任,专好聚敛财物,积累钱财数万。特别信奉佛教,在西京修建崇德寺,招募百姓运送砖瓦木料,驱使逼迫得很急,却不给工钱,老百姓多受其苦。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0 题。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郑刚中,字亨仲,婺州金华人。登进士甲科,由秦桧荐于朝,桧主

34、和议,刚中不敢言。金归侵疆,桧遣刚中为宣谕司参谋官;及还,除礼部侍郎。复遣刚中为川、陕宣谕使,谕诸将罢兵,寻充陕西分画地界使。金使乌陵赞谟入境,欲尽取阶、成、岷、凤、秦、商六州,刚中力争不从;又欲姑取商、秦,于大散关立界,刚中又坚不从。兀术遣人力求和尚原,刚中恐败和好,于是割秦、商之半,弃和尚原以与金。朝廷命刚中为四川宣抚副使。刚中治蜀,颇有方略。宣抚司旧在绵、阆间,馈饷不继。刚中奏:利州在潭毒关内,与兴、洋诸关声援相接,乞移司利州。自是省费百万。刚中始至,即欲移屯一军,大将杨政不从,呼政语之曰:“刚中虽书生,不畏死!”声色俱厉,政即听命。都统每入谒,必庭参然后就坐。吴璘升检校少师来谢,语阍吏

35、,乞讲钧敌之礼。刚中曰:“少师虽尊, 犹都统制耳,傥变常礼,是废军容。”行礼如故。奏蠲四川杂征,从之。时刚中于阶、成二州营田,抵秦州界,凡三千余顷,岁收十八万斛。先是,川口屯兵十万,分隶三大将,刚中请分利州为东、西路,诸裨将领安抚者皆罢,从之。弛夔路酒禁,复利州钱监为绍兴监。秦桧怒刚中在蜀专擅,令侍御史汪勃奏置四川财赋总领官,以赵不弃为之,不隶宣抚司。不弃牒宣抚司,刚中怒,由是有隙。不弃颇求刚中阴事言于桧,桧阳召不弃归,因召刚中。刚中语人曰孤危之迹独赖上知之耳桧闻愈怒遂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选自宋史 郑刚中传)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

36、归侵疆 侵:侵占B.寻充陕西分画地界使 寻:不久C.又欲姑取商、秦 姑:暂且D.弛夔路酒禁 弛:设置 解析:弛:解除,废止。答案:D1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刚中语人曰/孤危之迹独赖上/知之耳/ 桧闻愈怒/遂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 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 B.刚中语人/曰孤危之迹/独赖上/ 知之耳/桧闻愈怒遂罢/ 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C.刚中语人曰/孤危之迹/独赖上知之耳/ 桧闻愈怒/遂罢责桂阳军居住 /再责濠州团练副使/ 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D.刚中语人曰/孤危之迹独赖上/知之耳/ 桧闻愈怒/遂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

37、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解析:原文标点:刚中语人曰:“孤危之迹,独赖上知之耳。” 桧闻愈怒,遂罢贵桂阳军居住;再贵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答案:C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刚中是成也秦桧,败也秦桧。当年因秦桧的推荐,郑刚中仕途通顺且坦荡; 后与秦桧反目成仇,被秦桧迫害致死。B.郑刚中很有民族气节。秦桧力主议和, 郑刚中不敢非议,但在面对金使的强横所求时,他敢于针锋相对,据理力争。C.郑刚中胸怀大局能屈能伸。兀术派人强求和尚原, 郑刚中担心和好局面被破坏 ,被迫割让秦、商土地,放弃和尚原。D.郑刚中精于经划调度,威震巴蜀。主蜀期间,郑刚中恩威并施, 把

38、军政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部下杨政等先后折服。解析:郑刚中因治理四川时独断专行而遭到秦桧忌恨,秦桧只是贬了郑刚中的官,文中没有说秦桧将郑刚中迫害致死。答案:A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少师虽尊,犹都统制耳,傥变常礼,是废军容。译文: (2)不弃颇求刚中阴事言于桧,桧阳召不弃归,因召刚中。译文: 答案:(1)少师虽然尊贵,还是都统制,倘若改变常礼,这是废弃军容。(关键词:尊、犹、傥、是、废)(2)赵不弃极力寻求郑刚中秘事告诉秦桧,秦桧假装召不弃回来,趁机召回刚中。(关键词:颇、阴事、阳、归、因)参考译文:郑刚中,字亨仲,婺州金华人。进士甲科及第,由秦桧推荐给朝廷,秦桧主张和议,

39、郑刚中不敢表明看法。金国归还侵占的土地,秦桧派遣郑刚中担任宣谕司参谋官;回来后,任礼部侍郎。又派遣郑刚中担任川、陕宣谕使,告谕众将停战,很快充任陕西分画地界使。金国使者乌陵赞谟入境,想全部索要阶、成、岷、凤、秦、商六州,郑刚中力争不答应;又想暂且索取商、秦,在大散关立界,刚中又坚决不答应。兀术派人力求和尚原,刚中怕败坏和好,于是割让秦、商的一半,舍弃和尚原给金。朝廷命刚中为四川宣抚副使。刚中治理四川,很有方略。宣抚司以前在绵、阆之间,粮饷供应不上。刚中上奏:“利州在潭毒关内,与兴、洋诸关声援相接,请求把官署搬到利州。”从此节省百万费用。郑刚中刚到时,就想迁移一军去屯田,大将杨政不听从,刚中叫来

40、杨政对他说:“刚中虽然是一介书生,但不怕死!”声色俱厉,杨政立即服从命令。都统每次来谒见,必须在庭中参礼后才就座。吴璘升检校少师来谢恩,告诉守门吏,请求上报要求平等的礼节。郑刚中说:“少师虽然尊贵,还是都统制,倘若改变常礼,这是废弃军容。”行礼还像往常一样。刚中上奏免除四川杂税,皇上听从了。当时郑刚中在于阶、成二州营田,到秦州边界,共三千多顷,年收入十八万斛。以前,川口屯兵十万,分别隶属三大将,刚中请求分利州为东、西路,众副将兼任安抚使的都罢免,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解除夔路酒禁,恢复利州钱监为绍兴监。秦桧恼怒郑刚中在四川独断专行,命令侍御史汪勃上奏设置四川财赋总领官,任命赵不弃担任,不属宣抚司

41、。赵不弃将文书送到宣抚司,郑刚中大怒,从此有了嫌隙。赵不弃极力寻求郑刚中秘事告诉秦桧,秦桧假装召不弃回来,趁机召回刚中。刚中对人说:“孤独危险的迹象,唯有依赖皇上知道了。”秦桧听说后更加恼怒,于是罢免他,责降桂阳军居住;再降为濠州团练副使,安置复州处分;再移到封州,去世。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124 题。缪昌期,字当时,江阴人。为诸生有盛名,举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年五十有二矣。有同年生忌之,扬言为于玉立所荐,自是有东林之目。张差梃击事 ,刘廷元倡言疯癫,刘光复和之,疏诋发讦者,谓不当诧之为奇货,居之为元功。昌期愤,语朝士曰:“奸徒狙击青宫 ,此何等事,乃以疯癫 二字庇天下乱臣贼子,以奇货元功四字没天下忠臣义士哉!”廷元辈闻其语, 深疾之。给事中刘文炳劾大学士吴道南,遂阴诋昌期。昌期即移疾去。天启元年还朝。刘一燝以次辅当国。其冬,首辅叶向高至。小人间一燝于向高,谓欲沮其来,向高不悦。会给事中孙杰承魏忠贤指,劾一燝及周嘉谟,忠贤遽传旨允放。昌期急诣向高,力言二人顾命重臣,不可轻逐,内传不可奉。向高怫然曰:“上所传,何敢不奉?”昌期曰:“公,三朝老臣。始至之日,以去就力争,必可得也。若一传而放两大臣,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