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看待鲁迅撤出教材在中小学开学之际,鲁迅作品退出语文教材,又被提炼成新闻,形成一场文化争议。如同以往的鲁迅大撤退一样,中小学语文教材照例又遭遇了一番炮轰,鲁迅的文坛巨匠形象再次被细化描摹,作品价值也再次得到有力推送,特别是通过强化他的批评精神,来对教材里入选那些风花雪月与歌功颂德的文章,进行一番羞辱。也如同以往一样,教材的编辑出版方又是忙不迭地澄清辩解,不停地强调现在鲁迅文章仍然居各作家之首。总之,各种争议辩论,都没有抛开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承认鲁迅依然坐稳了文坛“老大”的位置。一看到鲁迅退出语文教材,那些专家学者立刻跳起来,恨不得每个人都搬出一套“鲁迅论” ,从鲁迅的出生到逝世,从鲁迅作品
2、的文本到价值,从鲁迅人生的每一次政治选择,来挑出可以标注伟大的文化元素,来证明鲁迅是不可抛弃的人。鲁迅不应被文学界抛弃,能代表鲁迅不可被教材抛弃吗?这样的逻辑思维实在太可怕了。要我说,这与那种权力通吃思维完全是一样的。一个拥有重权的警察王立军,成为各大高校的教授,成为拥有上百项专利的发明家,最后成为一个笑话。现在,我们是不是也要让鲁迅成为一个拥有文化霸权的作家,让他在任何文化体系和格局中,都得占山为王,一路绿灯,通行无阻呢?我做过多年高中语文教师,只想强调一个最简单的事实,那就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分层的。教师教学水平是分层的,学生接受能力也是分层的。鲁迅文章千好万好,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不
3、能在所有中小学生面前,具有绝对的普适性。鲁迅那篇风筝在初一教材中被换下来,原因不过就是考虑到初一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偏深奥”罢了,才换上更加符合这个阶段学生学习的史铁生作品秋天的怀念 。如果按照那种批评逻辑,对这样的调换进行上纲上线,结果肯定是让鲁迅和史铁生进行交战,来比比谁在文学领地站的位置更高。小个子的鲁迅和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要穿越时空比高矮,这样极其荒诞的文化笑话,不正符合现在很多人看待鲁迅退出语文教材的分析思维吗?鲁迅作品退出语文教材,固然容易想象,这会不会是教材编写者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会不会是一种文化人格怯懦的表现?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样惯性的文化争议,本身就标注着当前文化视角仍然没能走出权力意识的怪圈。更重要的是,这种总在忽视文化特定受众的批评,根本就没能真正站在公共立场来进行表达,更多还是一种文化狭隘,一种文化偏执。文化争议偏离相应的受众,这种争议也就注定成为空谈。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年太多鲁迅退出教材的争议,总是让语文老师不以为然,让学生没有任何共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