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安徽专用):(十七)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民族艺术图案中,人民最熟悉的无过于龙凤图案。但专家学者说到它时,也很难说清楚。因为龙的形象由传说想象而成,反映到工艺造型设计中又不断发展变化,仅查几篇文献资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凤的问题更加复杂,由于数千年来用它做艺术装饰主题更广泛而普遍,它的形象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历来龙凤并提,且和封建政治紧密结合,龙凤图案成为封建装饰艺术的主题,同时也近于权威象征。但事实上两者却在历史发展中似同实异,终于分道扬镳,各有千秋。决定龙凤的地位并影响到后来的发展,主要是两个
2、故事:有关龙的是史记所记载的黄帝传说,鼎湖丹成乘龙引凤,群臣攀龙髯也有随同升天的。关于凤的是萧史吹箫引凤,和弄玉一同跨凤上天的故事。同是升天神话传说,前者和封建政治结合,后者却是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后来六朝人把“攀龙” “附凤”二词连用,其实二者应当分开。甲骨文字上的龙凤并无固定格式,但基本上可看出龙是个因时屈伸的灵虫,双龙起拱即成天上雨后出现的虹,可知龙在三千年前即有能致雨的传说或假想,并象征神秘。从青铜器花纹上看,凤顶有高冠,曳着长尾,尾上还有眼形花纹,样子和孔雀相差不多。古记称 “有凤来仪” “凤凰于飞” ,让我们知道这种传说中的灵禽,被当成吉祥幸福和爱情的象征是来源已久。在人民诗歌中,凤
3、和鸳鸯同为爱情象征;在封建宫廷艺术中则是龙凤并用,成为上层统治权威象征。龙历来代表一种权威或势力,汉唐以来,由于方士和尚附会造作,龙的原始神性虽日减,新加的神性却日增。封王封侯,割据水府,称孤道寡,龙在封建社会制度上占有一个特别地位。凤到这时和诗文爱情相联系,越来越少神性,和人民的感情日益亲切。元明清三个朝代中,龙始终代表一种神性,又成为九五之尊的象征,因此不能亵渎。而凤却和花中之王的牡丹结合, “凤穿牡丹” “丹凤朝阳”反映到工艺图案上,象征光明、幸福、爱情等,形象上也越来越秀美华丽,成为人民吉祥图案的主题,和人民的情感深厚而普遍。乡村平民女子的鞋帮或围裙上绣凤双飞或凤穿牡丹,谁也不能管;至
4、于赠给情人的手帕,绣凤穿花更加常见;至于民间俚曲唱本,开口离不了凤凰;凤的图案已不是宫廷所独用,早成为人民共同的艺术主题。也就是凤接近人民,人民因之丰富了凤的形象。因此,从表面上看,凤的抽象地位下降,不能和龙并提;事实上凤和人民感情打成一片,特别是在民间刺绣中被赋予无限丰富的艺术生命,得到不朽和永生。但是我们也得承认另外一种事实,在近百年来封建上层艺术成就中,丝绸锦绣袍服,瓷、漆和嵌镶工艺,金银加工,凡百诸精细造型艺术图案,龙的图案占有主要地位,凤只是次要地位。(摘编自沈从文龙凤艺术 )1下列关于“龙凤图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凤图案是人们熟悉的民族艺术图案,但在各个时代的工艺造型
5、设计中不断发展变化,专家学者也很难说清楚。B数千年来,龙凤图案以吉祥的形象成为我国艺术装饰的主题,被广泛、普遍使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C龙凤和封建政治紧密结合,其图案成为封建装饰艺术的主题,龙凤图案并用象征了上层统治权威。D从龙凤图案在古代艺术上的形象和传说来看,龙凤在历史发展中似同实异,人们对龙凤感情不完全相同。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论述龙凤形象的起源、传说,指出当初龙与封建政治相关联,可是凤却是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与政治无关。B第二段论述龙和凤很早就成为上层统治权威象征,并以龙在三千年前即有能致雨的传说并象征神秘和凤是传说中的灵禽作论据。C第三段论述汉唐以来
6、直至元明清,在封建朝廷或民间,有时龙主凤次,有时凤主龙次,有时龙凤并提。D全文通过龙凤两种形象的发展过程,来论述龙凤形象是如何逐渐成为中国封建政治相结合的形象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以后,凤和诗文爱情联系逐渐增多,和人民的感情日益亲切,因而,人民不断丰富它的形象,使它焕发了生机和活力。B由于方士和尚的附会造作,龙的原始神性虽然日渐减少,但又增加了新的神性,所以龙的图案在封建社会制度上一直地位特殊。C乡村平民女子的鞋帮或围裙上绣凤双飞,民间俚曲唱本开口不离凤凰;这表明凤的图案逐渐脱离宫廷,成为人民共同的艺术主题。D凤的不朽和永生,说明活在人民情感中的东西会在不
7、同的时代和人民的艺术创造热情结合,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中医文化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西方医学还没传到我国时,没有“中医”这个名词。此前, “中医”有很多称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每个名称都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关。例如, “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岐黄”来自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黄帝与被称为“天师”的岐伯讨论医学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 。 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又如鲜为人知的“橘井” ,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
8、母亲将有瘟疫流行,饮服井水泡橘叶可防治。第二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病人。为纪念其功德,后人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其中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话。意思是有病而不医治,却常常因为合乎医理而自己痊愈。这并不是让我们有病扛着不治,而是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人体常常通过自身调节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病痛往往不药而愈。这正是中医的奥妙:通过调节人体各项机制,使之达到平衡而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我们现在说的“中医”是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了区别中西医学,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 。1936 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
9、条例 ,正式以法律形式将中国医学命名为“中医” ,人们又称之为“汉医” “传统医学” “国医”等。中医的原理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来简单概括,就是“中和” 。汉代说的“中医” , “中”虽然不是“中和”之意,但“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却深得中医理论的精髓: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平衡,人才不会生病。如果阴阳失衡,疾病就来了。中医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就是说身体没有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为实现“中和”这一保持健康的最终目标,中医采用古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秘密。中医学中的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人就是气聚合在一起而产
10、生的,气散了形体就灭亡了;不光人体,天下万物都是气构成的;正是有了这个气,万物才生生不息,变化不止。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认为,人是由气聚合成的,气分阴阳,只有阴阳调和才能保持健康;人有五脏六腑、八脉十三经,脏腑是聚藏气的地方,经脉是疏导气的管道,脏腑的健康情况又通过经脉穴位,乃至发、牙、舌、耳、唇、眉、指甲、皮肤等外表器官表现出来,五脏分别对应五官、五色。中医专家可以通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出现的异常来判断疾病情况,并通过多种手段辨证施治,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它不光是一种
11、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是在中华文明这株万年巨树上结出来的硕果。尽管传统的中医学观念与源于欧洲现代科学的西医学并不能完全相容,但是我们应当乐观地看到,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两大医学必然会在实践中互相完善,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摘编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医文化 ,作者:过常宝)4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名思义,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这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在西方医学传到中国以前,中国虽然没有“中医”这个说法,但有其他多种称谓。B中国流传着许多赞誉中医的动人故事,例如“橘井泉香”歌颂西汉道士苏耽及其母亲的功德,他们在瘟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
12、叶救治了无数患者。C有些病痛,患者无需就医自会痊愈,这是因为人体具有自身调节功能,这种自身调节往往可以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这样有些病痛就会不药而愈。D我们通常说的“中医” ,源于鸦片战争前后,是英国的西医给中国医学起的名称,以区别中西医学;1936 年,国民党政府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命名。5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主要论述“中医” 名称的来历,通过举例解说“中医”称谓的两种来历,来论证中医学在世界上的古老、神奇。B第二段承上段思路,先分析“中医”二字的典籍出处及意思,然后介绍现代中医学名称的来历。C第三段主要承接上文,并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中医的原理和精神就是“中和” ,第四
13、段运用引用、举例进行论证。D第五段论述我国的中医学不主要是用来治病救人,而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从而照应标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 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的医学经典,后人称其中医学为“岐黄之术” ;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书中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B中医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但并不主张有病扛着不治。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记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C中医是中华文明的巨树结出的硕果,它不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它的最终目标不单是治病,更是帮助人类达到至高境界。D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尽管两大医学在观念认识上绝不相容,但二者必然会在实践中取长补短,互相完善,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