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野 店李广田太阳下山了,又是一日之程,步行人,也觉得有点疲劳了。你走进一个荒僻的小村落这村落对你很生疏。然而又好像熟悉,因为你走过许多这样的小村落了。看看有些人家的大门已经闭起,有些也许还在半掩,有几个人正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家。后面跟着狗或牛羊,有的女人正站在门口张望,或用了柔缓的声音在招呼谁来晚餐,也许,又听到几处闭门声音了, “如果能到哪家门里去息下呀” ,这时候你会这样想吧。但走不多远,你便会发现一座小店待在路旁,或十字路口,虽然明早还须赶路,而当晚你总能做得好梦了。 “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风霜起要迟” ,这样的对联会发现在一座宽大而破陋的店门上
2、,有意无意地,总会叫旅人感到心暖吧。在这儿你会受到殷勤的招待,你们遇到一对很朴野,很温良的店主夫妇,他们的颜色和语气,会使你发生回到了老家的感觉。但有时,你也会遇着一个刁狡的村少,他会告诉你到前面的村镇还有多远,而实在并不那么远;他也会向你讨多少脚驴钱,而实在也并不值那么多。然而,他的刁狡,你也许并未看出刁狡得讨厌,他们也只是有点拙笨罢了。什么又不是拙笨的呢。一个青生铁的洗脸盆,像一口锅,那会是用过几世的了;一把黑泥的宜兴茶壶,尽够一个人喝半天,也许有人会说是非常古雅呢。饭菜呢,则只在分量上打算, “总得够吃,千里有缘的,无论如何,总不能亏心哪。 ”店主人会对了每个客人这样说。在这样地方,你很
3、少感到寂寞的。因为既已疲劳了,你需要休息,不然,也总有些伙伴谈天儿。 “四海之内皆兄弟呀。 ”你会听到这样有人大声笑着,喊, “啊,你不是从山北的下洼来的吗?那也就算是邻舍人了。 ”常听到这样的招呼。从山里来卖山果的,渡了河来卖鱼的,推车的、挑担的、卖皮鞭的、卖泥人的,拿破绳子换洋火的也许还有一个老学究先生,现在却做着走方郎中了,这些人,都会偶然地成为一家了。他们总能说慷慨义气话,总是那样亲切而温厚地相照应,他们都很重视这些机缘,总以为这也有神的意思,说不定是为了将来的什么大患难,或什么大前程,而才有了这样一夕呢。如果是在冬天,便会有大方的店主抱了松枝或干柴来给煨火,这只算主人的款待,并不另取
4、火钱。在和平与温暖中,于是一伙陌路人都来烘火而话家常了。直到现在,虽然交通是比较便利了,但像这样的僻野地方,依然少有人知道所谓报纸新闻之类的东西。但这些地方并非完全无新闻,那就专靠这些挑担推车的人们了。他们走过了多少地方,他们同许多异地人相遇,一到了这样场合,便都争先恐后地倾吐他们听见所闻的一切。某个村子里出了什么人命盗案,或是某个县城里正在哄传着一个什么阴谋的谣言,以及各地的货物行情等,他们都很熟悉。这类新闻,一经在小店里谈论之后,一到天明,也就会传遍了全村,也许又有许多街头人在那里议论纷纭,借题发挥起来呢。说是新闻,其实也并不完全新,也许已经是多年前的故事了,传说过多少次,忘了,又提起来了
5、,鬼怪的,狐仙的,吊颈女人的,马贩子的艳遇,尼姑的犯规都重在这里开演了。有的人要唱一支山歌,唱一阵南腔北调了。他们有时也谈一些国家大事,譬如战争灾异之类,然而这也只是些故事,像讲封神演义那样子讲讲罢了。火熄了,店主人早已去了,有些人也已经打合铺,睡了,也许还有两个人正谈得很密切。譬如有两个比较年轻的人,这时候他们之中的一个也许会告诉,说是因为在故乡曾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大罪过,他逃出来了,逃了这么远,几百里,几千里还不知道,而且也逃出了这许多年了。“我呢”另一个也许说, “我是为了要追寻一个潜逃的老婆,为了她,我便做了这小小生意了。 ”他们也许会谈了很久,谈了整夜,而且竟订下了很好的交情。 “鸡
6、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窗上发白,街上已经有人在走动着了,水筒的声音,辘轳的声音,仿佛是很远,很远,已经又要到赶路的时候了。呼唤声、呵欠声、马蹄声这时候忙乱的又是店主人。他又要向每个客人打招呼,问每个客人:盘费可还足吗?不曾丢了什么东西吗?如不是急于赶路,真应当用了早餐再走呢,等等。于是一伙路人,又各自拾起了各人的路,各向不同的方向跋涉去了。 “几时再见呢?”“谁知道,一切都没准呢!”有人这样说,也许还有人多谈几句,也许还听到几声叹息,也许说:“我们这些浪荡货,一夕相聚又散了。散了,永不再见了,话谈得真投心,真投心呢!”真是的,在这些场合中,纵然一个老江湖,也不能不有些惘然之情吧。更有趣的是
7、在这样野店的墙上,偶尔你也会读到用小刀或瓦砾写下来的句子,如某县某某人在此一宿之类。有时,会读到些诗样的韵语。虽然都鄙俚不堪,而这些陌路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陌路的相遇又相知,他们一时高兴了,忘情一切了,或是想起一切了,便会毫不计较地把真情流露了出来,于是你就会感到一种特别的人间味。就如古人所歌咏的: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 注 ,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这样的歌子,大概也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的吧。注 担簦:背负着雨伞,引申为徒步跋涉。1概括野店主人的性格特点。答:_答案 淳朴、善良、热情、大方、勤快。2分析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答:_答案 文章第二段以疏朗素淡的笔墨描绘出一幅乡村
8、晚归图,温馨恬静而又充满了人情味。作者这样写,既含蓄地表现了荒僻村落淳厚古朴的民风,营造了温馨亲和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又自然地引出下文对野店与住店场景的描绘。3赏析第三段的写作特色。答:_答案 采用第二人称手法叙事。以店客的观察视角,带领读者体验野店的生活。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切可感。细节描写。运用语言、神态描写旅客们相聚与交流,表现出野店粗朴的风情和人们粗犷、憨厚、豪爽的性情,真切感人。点面结合。既有个体的旅客描写,又有群像的介绍,具有了真实而广泛的普遍性,渗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4 “在这些场合中,纵然一个老江湖,也不能不有些惘然之情吧。 ”联系上下文,试分析“惘然之情”产生的
9、原因。答:_答案 “惘然之情”是指因离别而生的黯然不舍之情。产生的原因:野店古老淳朴的环境与民风。店主殷勤真切的招待,周详热情的问询。与偶遇的住店旅客虽短暂却话语投机真切温厚的交情。洋溢于野店的互不设心防的温暖的人间味。5探究文章末尾作者引用古人歌词的用意。答:_答案 作者在这里引用古人歌词收束全文,深化主旨。表达出不因地位、贫富变迁而改变友谊的主题思想。对野店特殊的人情味的诠释:人与人之间无关名利地位,不问富贵贫贱的真情,源自淳朴人性的自然生发。对这样一种仅存于荒僻村落野店的特别人间味的赞美与呼唤,相遇虽易,真情不易,且行且珍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犁杖:最后的方舟父亲走了,犁杖的
10、寂寞无人能懂。犁杖靠在墙角,土墙剥落的泥土,覆盖在它刺槐木的把手上。那些木质的纹理,那是被父亲粗糙的大手抚摸过无数次的纹理,此时,都湮灭在无声而落寞的尘埃里。铁铸的犁铧,有一半湮没在庄稼院的泥土里。曾经的光彩不再,曾经的锋利亦不再;只看见被雨水侵蚀的铁锈,斑驳一地。犁杖也有年轻的时候,犁杖年轻时和父亲一样讷言有力。父亲牵出他心爱的老牛,只一个眼神,老牛便稳稳站在犁杖的前面。有时候,默契就是这样一种无言的情义,岁月不会给你什么,但会给你挚友般的信任与友情。时光带不走什么,但会让你深深懂得彼此的感念。即使不用言说,对方也会心领神会。再没有如此稳重地行走了,老牛的蹄夹走过万物苏醒的大地,留下一枚枚泥
11、土的印章。不需要褒奖,田野上拔节生长的庄稼就是最好的馈赠;不需要催促,一步一个脚印的乡村,从来就这样稳稳前行。你见过波浪连天的海吗?一头老牛所驾驭的乡村世界,就是一艘通向黎明的方舟。云开了,雾散了,飞鸟翱翔在天空,田野上奔跑着羚羊和驯鹿。所有的生灵沐浴在大地的恩泽中。打犁杖的六爷,是村里最好的木匠。单是木匠活的选材,六爷都会在一根木头前静默良久。梧桐树,轻便而空灵,可以打造女子的妆奁。一口梧桐木的木箱,历经百年,依然保持原有的形状,敲上去,铿铿有音,仿佛能听见焦尾桐琴的清音;一株历经沧桑与坎坷的苦楝树,一生养育了无数可爱的麻雀精灵。它们喜欢在树枝间穿梭,它们喜欢苦楝树上金黄的果实,它们执拗地把
12、乡村当做可以托付前世今生的家园,叫醒黎明,唤醒炊烟,为寂寞平添一缕清澈的音符;这株已有五十年的树龄的刺槐树,还是父亲在小时候,牵着祖父的衣角,栽种在庄稼院里的。洒落过槐花沁人心脾的清香,蓊郁过遮天蔽日的阴凉。终于有一天,父亲狠狠心,将刺槐树放倒。轰然倒塌的瞬间,一副上好的犁杖,已在父亲的脑海中现了雏形。多么圆润的把手,多么沉实有力的杖柄,每当父亲坐在田埂上,轻抚一把犁杖时,就好像在轻抚情人的脸颊。跟犁杖“相依为命”的犁铧,那肯定是块上好的铸铁。你能看出打铁人在铸造时专注的表情。淬火,煅烧,锤打,在千百万次的叮当声中,唤来一面犁铧上隐隐的青锋。犁铧不需要尖锐,太过尖利的锋芒会触痛大地的肌肤;犁铧
13、不需要冷漠,太冷漠的表情,会冻结春华秋实的热情。一面犁铧是内涵丰富的语言大师,当它深深地插入泥土,种子播种的诗行,季节凝成的段落,露珠攒积的词语,已然将乡土的沉浑与壮美抒写得淋漓尽致。父亲在面对一面犁铧时的神情是缄默的,在缄默的表情之下,父亲在如镜的反光中,看见自己与泥土相亲相守的一生。学吧,学会像一头牛那样,沉着而坚忍,才能开垦出水草丰美的生态家园。学吧,学会像父亲一样讷言而温情,才能深入泥土的精髓,一次次耕耘,一次次收获,度完这辛苦但充实的一生。学吧,学一架犁杖,它的沉默就是最好的表达,它的表达便是秋日田野上沉甸甸的谷穗。我深深记得那样一个暖暖的黄昏。家园的落日挂在玫瑰色的穹顶。父亲交给我
14、那把鞭子,也教给了我所有与泥土相关的箴言,教我怎样与泥土相偎相依,迎向一个华枝春满的生命轮回。无疑,我的双手在颤抖,当刺槐木的把手握在掌心,我能感知到来自泥土深处大地的心跳。我知道,那天的老牛不是由我来驾驭,而是一头阅尽人间春秋的老牛,在牵引我走向远方的路;那天的犁杖也是隐忍而屈从的,它知道每个乡间的后生就是这样生涩地一路走来。犁沟是弯曲的,在弯弯曲曲的犁沟里,我的身影从此叠印于泥土。从此,无论过了多少年,在深情书写乡村的很多桥段,你都会看见我的名字。走过就是走过,在最后我宁愿放弃抒发作为一架犁杖的落寞与失意。无论时空如何转变,在史书的册页里,在永恒的大地上,在某个小小的庄稼院里,一架犁杖选择
15、有尊严地老去,告诉我,不要轻易遗忘故乡和土地。(选自文苑( 经典美文 )注 犁杖:即犁,一种耕地农具,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犁把和犁铧。古时耕地时,牛在前头牵拉着犁杖,犁杖前沿部分犁铧触地翻土,人在后头扶持着犁把。犁铧:安装在犁的下端,用来翻土的铁器,略呈三角形。6文章开头写道:“父亲走了,犁杖的寂寞无人能懂。 ”犁杖因什么而寂寞,为什么这寂寞无人能懂?答:_答案 这把犁杖永远告别了充实的劳动生活,被完全闲置,蒙上了岁月的尘土,自身的价值再也无法实现,所以有着无人能懂的寂寞。与它相处日久、对它有着无言情义的父亲去世了,再也没有人跟它像伙伴一样一起劳作,像对待亲人一样爱抚它,所以它深深的寂寞没人能懂
16、。7文章在第四段对犁杖材料的选用作了诸多联想和细致描写,似乎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够密切,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答:_答案 借助六爷的懂材、爱材、惜材来衬托父亲对犁杖的重视,突出犁杖的精致、耐用。强调父亲选材时的认真、慎重,表明父亲对农作生活的热爱,以犁杖的材料为载体寄托一份美好情感。赋予平凡的事物以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喻示犁杖具有父亲那样沉实、隐忍的品质。8简析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1)一面犁铧是内涵丰富的语言大师,当它深深地插入泥土,种子播种的诗行,季节凝成的段落,露珠攒积的词语,已然将乡土的沉浑与壮美抒写得淋漓尽致。答:_(2)父亲交给我那把鞭子,也教给了我所有与泥土相关的箴言,教我怎样与泥
17、土相偎相依,迎向一个华枝春满的生命轮回。答:_答案 (1)作者把犁铧比喻成语言大师,把犁铧的耕种比喻成“诗行” ,形象生动,富有诗意。而“段落” “词语”等又属于同系列的意象,文章热情地赞美乡土的沉浑与壮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饱含“我”对犁杖一份特殊的感情。(2)运用排比句式,内容丰富,文气沛然,点明主旨。揭示了“我”不但接过他手中的鞭子,即自然朴素的劳动方式,而且也懂得了父辈们对土地的感情,更领悟了土地给予的生命真谛。9文章标题“犁杖:最后的方舟”具有怎样的内涵?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答:_答案 犁杖是父亲讷言而温情、执着耕耘、辛苦而充实的一生的象征。方舟是指在世界末日来临时,人们最后的避难
18、所。标题采用比喻的手法,将犁杖所代表的乡村生活比作拯救被工业时代的欲望之海所淹没的人们的诺亚方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犁杖在过去乃至今天人们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在文中起着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10许多曾经美好亲切的事物,如犁杖、蓑笠、炊烟等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在文章结尾段落,作者指出“在最后我宁愿放弃抒发作为一架犁杖的落寞与失意” ,请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现实中“消逝”的现象,探讨作者这个观点的积极意义。答:_答案 炊烟、蓑笠、犁杖等农村里常见的事物,不仅代表一种原始、古朴的劳作方式,它们身上更凝结着一种热爱劳动、耕耘一生的精神,代表一种朴实坚韧、健康诗意的生活方式,它们会时刻提醒人们要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不要遗忘故乡和土地。所以,尽管由于时代的更替,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不能经常用这些工具,但不能任其消逝,而应在书上、网上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向我们的后代介绍它们的价值,传承它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