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1 天 -文言文阅读之人物传记一、文言断句文言断句标点的方法一般说来,断句标点要依照以下三项原则:一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二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要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加上正确的标点。文言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应讲求一定的方法。1.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例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资治通鉴)通观上句
2、,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皇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由此,可确定如下标点:“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2.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准确地把握这些特殊语序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会有很大帮助。例如: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3.对称、对偶、排比断句法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把握文言文的这一特点,对断句很有帮助
3、。例如: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4.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曰”“ 云”“言”等。在这里应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例如: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 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来源: 中国教育出版网 5.文言虚词断句法文言虚词断句的一般规律是:“曰”后往往加冒号;“盖”“夫”大多在句首;“于”“ 而”一般在中间;“耶”“乎” 经常表疑问;“矣”
4、“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 “也”“者”表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况。6.顶真修辞断句法例如: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二、文言翻译文言文翻译的步骤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3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
5、言也不够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1留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至和元年” 是年号, “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来源:z,zs,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光武、邓禹” 等为人名, “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
6、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迁”、 “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2换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卑鄙” 应替换为 “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 、 “乞骸骨”、 “除”、 “拜”、 “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伏愿以崇
7、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 赤壁赋)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既望 ”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 过秦论)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六合 ”,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 “天下”。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来源:中#教#网 z#z#s#tep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译:
8、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保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两例, “藩篱” 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 边防”。 “庙堂”本指“ 庙宇”,这里比喻“ 朝廷”,应该替换。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 ”“七庙”“万乘”“神器”“ 垂拱 ”等。3删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 师说)“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9、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 ”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其”是句中形容词词头,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仿佛 ”与 “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 “仿佛”。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 蜀道难)“噫”、 “吁”、 “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 啊”。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此句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
10、为“有何陋”, “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4补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妻子”“地方”“指数 ”等,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更”“役”“复”“ 赋 ”,均应译为 “变更”“差役”“恢复”“ 赋税”。君恶闻其过,则忠化
11、为佞。译:皇帝讨厌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的人)会变为奸佞(的人)。“恶”“过”“忠”“ 佞 ”就可以分别组成 “厌恶”“过错”“忠诚”“ 奸佞”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译: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财”“损”“志”“ 益 ”“过” 都要补为双音节词,译为“钱财”“削弱”“志向”“增多”“过失”。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译:我奉君王的命令,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王”“命”“无”“ 屈 ”“妻”“子”“益 ”均应依次换为“君王”“命令”“不能”“屈服”“ 妻子
12、”“儿女”“好处”“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并补充为“妻子儿女” 。(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韩愈师说)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 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 ”这里“ 则曰 ”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译: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这里“ 有 ”的后面省略了宾语 “人”, “相示”前省略“以文”,后句省略
13、主语 “吾”,尾句省略宾语“之”,翻译时应该补上。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译:但是,力气可以到那里却没到,在别人来讲,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应该后悔的。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 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 。故在翻译时应补出“ 而不至” 之类的分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充出来。沛
14、公军霸上。(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译:沛公驻军在霸上。“军”后省略了 “于”。文言文中,介词 “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 他们”,翻译时应该补出。(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 、 “只” 、 “把”等,如表动量则补“ 次 ”“回”等。如: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 陈情表)译:祖
15、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九十有六” 后添加量词 “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 “九十六岁”。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译: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十之六” 是分数词,译为 “十分之六”。 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与此同。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十一 ”是分数, “十分之一”。5调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1)主谓倒置主
16、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愚公移山)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 “子之治东阿”、 “汝之不惠”是主语, “甚善矣”、 “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2)宾语前置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 、 “是”不译。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借助词“
17、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此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又如“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惟命是从”等。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古汉语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未之有” 即“未有之” ,翻译时将“之” 放到 “有”的后面,即 “有之”。又如“时不我待”“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译:恐怕应该责怪你们吧?古汉语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尔是过” 即“过尔” ,翻译时将“尔”
18、 放到 “过”的后面, “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译: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奚以 ”“何请”均为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奚”“何”放到介词“ 以”和动词“请”的后面。译为“凭什么”“请求什么”。(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借“之” 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强”分别放到中心词“ 爪
19、牙”“筋骨 ”的前面。今陕西成皋中,立土动及百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沈括 梦溪笔谈雁荡山)译:现在陕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动不动达到百尺高,也算是形体具备只不过规模小一些的雁荡山。“具体而微” 是修饰 “雁荡”的,即 “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把定语“ 具体而微”放到中心词“ 雁荡山” 的前面。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有吹洞箫者” 修饰 “客”,翻译时把 “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 客”的前面。(4)介宾短语后置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
20、动词前面。如: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 师说)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 阿房宫赋)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 赤壁赋)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 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以上例、中, “于时”“ 于余”“于南亩之农夫”“于庭之槐”“以祸福”“ 于斯亭” 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 、 “学”“多”“纺
21、”“ 谕”“饮”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 来源:中|教|网 z|z|s|tep译:良马跳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句中“ 一 ”译为“一次”, “十”译为“十天”并放到“ 跃”和“驾”的后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句中“ 一 ”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 “击”
22、的后面。以上两例中,例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 ,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6缩即凝缩法。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意译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对使用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
23、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1互文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 出塞)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将“秦 ”、 “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 琵琶行)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 ?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 、 “客”,同为谓语的“下马” 、 “在船” 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下例类推。来源:中教网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 阿房宫赋)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
24、奇、精品。这些句子直译就使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组合后,放到一起翻译。2比喻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译出借喻的本体。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 )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金城 ”,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 或“坚固的城防”。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的原因) 。“粪土之中” 指肮脏的地方,不能直译,应译出其比喻义“ 污秽的监狱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译: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
25、一样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云”、 “响”、 “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 “像回声一样地 ”、 “像影子一样地” 。3借代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 “布衣” 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 “百姓”。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 陋室铭)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丝竹 ”,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古汉语
26、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杏坛” 代教育界, “社稷” 代国家,“干戈 ”代战争, “桑梓”代乡里, “祝融”代火灾, “纨袴”代富家不肖子, “管弦”代音乐, “笔墨” 代文章, “朱门 ”代富家, “而立”代三十岁, “杜康”代酒, “丹青”代史册, “钟鼎”、 “山林” 代在朝、在野,“缙绅 ”代官员, “三尺”代法律或剑, “万钟”代高官厚禄等。4委婉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 。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殽之战)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拜
27、君赐” 如果直译的话,就是“ 拜领你的恩赐”,根本就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意思。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挑战,意思是要来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 陈情表)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见背 ”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 死”、 “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5用典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结草 ”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
28、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 “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例句中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 还是“志在流水” ,遂成知音。例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36 题。安成康王秀,字彦达,文帝第七子也。天监元
29、年,封安成郡王。京口自崔慧景乱后,累被兵革,人户流散,秀招怀抚纳,惠爱大行。仍属饥年,以私财赡百姓,所济甚多。六年,为江州刺史。将发,主者求坚船以为斋舫。秀曰:“吾岂爱财而不爱士?” 乃教以牢者给参佐,下者载斋物。既而遭风,斋舫遂破。及至州,闻前刺史取征士陶潜曾孙为里司,叹曰:“陶潜之德,岂可不及后胤?”即日辟为西曹。时夏水泛长,津梁断绝,外司请依旧僦度,收其价。秀教曰:“刺史不德,水潦为患,可利之乎? ”给船而已。寻迁荆州刺史,加都督。立学校,招隐逸。辟处士河东韩怀明、南平韩望、南郡庾承先、河东郭麻等。是岁,魏县瓠城人反,杀豫州刺史司马悦,引司州刺史马仙琕,仙琕签荆州,求应赴。众咸谓宜待台报
30、,秀曰:“彼待我为援,援之宜速,待敕非应急也。 ”即遣兵赴之。及沮水暴长,颇败人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使长史萧琛简州贫老单丁吏,一日散遣百余人,百姓甚悦。荆州常苦旱,咸欲徙市开渠,秀乃责躬,亲祈楚望。俄而甘雨即降,遂获有年。及去任,行次大雷,风波暴起,船舻沦溺,秀所问唯恐伤人。十三年,为郢州刺史,加都督。郢州地居冲要,赋敛殷烦,人力不堪,至以妇人供作。秀务存约己,省去游费,百姓安堵,境内晏然。夏口常为战地,多暴露骸骨,秀于黄鹤楼下祭而埋之。一夜梦数百人拜谢而去。每冬月,常作襦裤以赐冻者。迁雍州刺史,在路薨。武帝闻之,甚痛悼焉。初,秀之西也,郢州人相送出境,闻其疾,百姓商贾咸为请命。及薨,四州人
31、裂裳为白帽哀哭以迎送之。秀美容仪,每在朝,百僚属目。性仁恕,喜愠不形于色。左右尝以石掷杀所养鹄,斋帅请按其罪。秀曰:“吾岂以鸟伤人?”在都旦临公事,厨人进食,误覆之,去而登车,竟朝不饭,亦弗之诮也。秀精意学术,搜集经记,招学士平原刘孝标,使撰类苑 ,书未及毕,而已行于世。(节选自南史列传梁宗室下 ,有删改)【注】 坚船以为斋舫:南朝梁武帝时佛教达到鼎盛,故视斋物为圣物。征士:不接受朝廷征聘做官的人。胤:后代。郢州:隋以前的郢州一般指后来的鄂州,治今武汉市武昌区。南朝宋分荆、湘、江、豫四州置。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累被兵革,人户流散 被:遭受B寻迁荆州刺史,加
32、都督 寻:不久C使长史萧琛简州贫老单丁吏 简:挑选D百姓安堵,境内晏然 堵:安定2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萧秀“敬重士人”的一组是(3 分)( )京口自崔慧景乱后,累被兵革,人户流散,秀招怀抚纳,惠爱大行 秀曰:“吾岂爱财而不爱士?”乃教以牢者给参佐,下者载斋物 (秀) 叹曰:“陶潜之德,岂可不及后胤?” 即日辟为西曹 使长史萧琛简州贫老单丁吏,一日散遣百余人,百姓甚悦 左右尝以石掷杀所养鹄,斋帅请按其罪。秀曰:“吾岂以鸟伤人?” 招学士平原刘孝标,使撰类苑 ,书未及毕,而已行于世A B C D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重点表现了萧秀仁
33、惠爱民的事迹,萧秀每到一处就任,都招纳难民,安抚民众,抚恤百姓,以私人财物供给百姓,救济了很多人。B文章介绍了当时京口、郢州、夏口百姓多次遭受兵祸,人户流散、赋敛繁重、不堪重负的情况,客观地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百姓生活的艰难。C萧秀到江州任刺史时,不按崇佛的时俗办理,将坚牢的船拨给参谋僚佐,用下等的船运载斋物,这是因为他预测到船队会遭遇风暴,下等的船要毁坏沉没。D萧秀容貌仪表俊美,引人注目。他精心留意于学术,搜集经籍与相关记载,招揽学士编撰类苑 ;性情仁慈宽容,不计较下属的过错。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1)秀教曰:“刺史不德,水潦为患,可利之乎? ”(3 分)译文:_(2
34、)去而登车,竟朝不饭,亦弗之诮也。(3 分)译文:_例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权三司使范雍使契丹,命琳发遣三司使。太仓赡军粟陈腐不可食,岁饥,琳尽发以贷民,凡六十万斛,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迁给事中、权知开封府。王蒙正子齐雄捶老卒死,贷妻子使以病告。琳察其色辞异,令有司验得捶死状。蒙正连姻章献太后家,太后谓琳曰:“齐雄非杀人者,乃其奴捶之。 ”琳曰:“奴无自专理,且使令与己犯同。 ”太后默然,遂论如法。改三司使,出纳尤谨,禁中有所取,辄奏罢之。内侍言琳专,琳曰:“三司财赋,皆朝廷有也。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帝然之。或请并天
35、下农田税物名者,琳曰:“合而为一,易于勾校,可也。后有兴利之臣,复用旧名增之,是重困民,无已时也。 ”再迁吏部侍郎,遂参知政事,迁尚书左丞。时元昊反,犹遣使来朝,众请按诛之。琳曰:“遣使,常事也,杀之不祥。 ”后使者益骄横,大臣患之。琳曰:“始不杀,无罪也;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元昊死,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分治其国。议者谓可因此时,以节度使啖三将,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 ”议者惜其失几。既而遣使册命,夏人方围庆阳。琳曰:“彼若贪此,可缓庆州之难矣。 ”命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果喜,即日迎册使,庆阳之围亦解。拜同
36、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琳持重不扰,前后守魏十年,度要害,缮壁垒,增守御备。植杂木数万,曰:“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 ”人爱之,为立生祠。改武胜军,又换镇安军节度使。上书曰:“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 ”未报,得疾卒。赠中书令,谥文简。(节选自 宋史列传第四十七)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仓赡军粟陈腐不可食 赡:供给B太后默然,遂论如法 论:商量C帝然之 然:认为对D未报,得疾卒 报:答复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琳为官机智的一组是 ( )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 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 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 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 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
37、矣 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来源: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琳执法如山,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王蒙正虽然与章献太后家连姻,但他的儿子王齐雄杀人,程琳同样对他依法进行严惩。B程琳善于处理政事,元昊造反仍派使朝见,程琳力排众议,主张不杀;元昊死,幼子立,程琳主张不应趁人之丧,而应采取怀柔政策。C程琳能从危机中捕捉时机,朝廷派使者去册封契丹,偏偏遇到夏人包围庆阳,他便让人把册封用的礼品财物转赐给夏人,从而解除了庆阳之围。D程琳非常体恤民生疾苦,管理大名府时,不但从不扰民,还主张合并天下农田税物名称以减轻百姓负担,百姓对他十分敬爱,为健在的他立了祠庙。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蒙正子齐雄捶老卒死,贷妻子使以病告。译文: (2)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译文: 参考译文程琳字天球,是永宁军博野人。被举荐服勤辞学科,补授泰宁军节度推官。权三司使范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