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14 届广东深圳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回 不 去 的 故 乡对话梁鸿: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记者:近年来,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您怎么看?梁鸿:是的,乡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浓郁。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种感觉更多的是出于对乡村现状的不满,看到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凋落,没有秩序,而不单单是家里的老屋塌了,记忆中的河流再也没有鱼。现在的中国太快了,整个社会病态的发展,在乡村有一种显性的体现。这些一下子摆在你的面前,你就会强烈的感觉,自己的故乡沦陷了。记者:我们今天的“乡愁” ,更多的是什么呢?梁鸿:乡愁已经不再是李白的乡愁,也不再是唐诗宋词的乡愁
2、,不再是狭义的乡愁,现在的乡愁已经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乡愁,中国的乡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在都市里,以都市文明或者工业文明去看农业文明的乡愁,与农业文明时代是不一样的。在农业文明,从一个空间到另外一个空间,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没有变的,而现在的乡愁,是在高速现代化发展下,人的本源被急剧地抛弃的,人与自然没有关系了,与四季没有关系了,被孤零零地悬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里,这时候的乡愁是怀念人的自然属性,想念的是与自然、与大江大河的一种相互偎依的感觉。记者:乡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梁鸿:乡愁是有质的变化的。现代意义上的乡愁,更多的是寻找一种传统。过去,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愁是对于农业文
3、明的一种想念,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精神方式,农业文明下的状态与四时相合,春种秋收,晨起昏睡。现在, “乡愁”的背后,是隐蔽的多层制度与歧视:城市不能给他很好的安定感,归属感,他们现在的状态是在一种常年被隔离的状态下,看起来很像融入了城市,实际上是被隔离,这不是自主选择的,而是被所谓时代的潮流裹挟。现在,到了我们该反思的时刻,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如果再不思辨,恐怕以后就没有什么好思辨的了。乡愁,对于目前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如何保持自性的问题。记者:如何保持自性?梁鸿:现在我们的文明,与四时、季节、植物是没有关系的,它貌似是超越一切的。人无所不能啊,无所畏惧了。所以,康德说过,仰望星空,只有两种事物让我
4、们敬畏,这就是浩瀚无际的星空与我们内心的道德,可是星空和道德似乎消失已久了。现在没有这种敬畏感了,人太狂妄了。在这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乡愁的,它是一种隐隐约约的恐惧感,在每个人的心里蔓延。你回到家乡为什么会感到特别舒适,因为你觉得自然界还在,你突然找到一种生存感,一种活着的感觉。当代的乡愁,是有一种巨大的批评在里面,一种传统的回望,只是我们没有去清晰地梳理它。记者:现在,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梁鸿:是的,现在的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当你有一天,你回望,突然发现你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传统反映在生活的丝丝缕缕中,你的根没有了,人生活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你连回头的地方都没有了。有一天,如果我
5、们没有一点点寻找的欲望和痕迹,我们的发展,很可能成为了别人的影子。(选自中国周刊2012 年第 1 期,有删节)【小题 1】请概括这篇访谈中梁鸿的主要观点。 (4 分)【小题 2】这篇访谈在提问方面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分)【小题 3】请具体说明这篇访谈中的 “故乡”有几层含义,并谈谈你对 “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这句话的理解。(6 分)二、 (14 届辽宁沈阳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 分)作家王蒙先生曾说:“可以不读书,不可以不读读书 。 ”这句话一度流传众广,表达了读书界对于读书这个杂志的挚爱之情。作为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平台,它的思想及文风、
6、作者群的改变也将无一例外地成为公众话题。作为刊物掌舵人,无疑是构成刊物成与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带着众多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掌舵人之一黄平。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新京报:我很喜欢读书这本杂志,觉得您执掌的读书引发的讨论也好好,所涉及的范围比前两个时代都扩大了,这是既定的计划吗?黄平:计划谈不上。我参与读书的编辑工作,有一点很明确,就想拓展它的领域。这一方面是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关心时代、当下,不关心我们的左邻右舍就缺乏世界眼光,那么我们这个清高其实是假的,真正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的挑战,至于你的回应是不是那么正确,能否被别人接受,那是另外的问题。新京报: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读者
7、看到一些没有想到的新问题,新知识,新可能带来了另外一种效应,比如过于分散,没有重点了。黄平:第一, 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杂志,学科领域很宽,经常发表讨论建筑人文地理,国际关系等领域的文章,它不是专业性的;第二,它又是思想、文化类的两个定位下,是否应该一定有一个不分散的东西,这是一个问题。比如,你可以集中到文史哲,甚至文史哲里面只讨论史,那就不是读书了。新京报:一些批评认为, 读书没有抓住当下社会最核心的问题黄平:怎么批评都行,不过有些批评者可能是没有认真读读书 ,只要客观地看看,我觉得应该很清楚,它对当代、当下甚至部分超前问题的警觉、讨论和尖锐性是有的。时代的原因造成了文化的现实新京报:在你和汪
8、晖接手读书之前,几乎所有中生代学者都在读书上发表文章,很多人通过读书成名。但是现在数量却大大减少了,个中原因何在?黄平:这首先可能是时代的原因。现在成名的是歌星、演艺明星、体育明星,而不是思想者。不仅在读书成名的思想者少了,在任何地方成名的思想者都少了。当年李泽厚一篇文章孔子再评价在全国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今天他一篇文章的影响至少无法和电视明星相比。现在这个时代的聚焦点不在思想上,甚至不在文化上。这也是大众文化普及了,媒体形式多了造成的文化现实。新京报:但是,现在比较有影响的年轻一代学者几乎没有在读书上亮相,这是不是有些尴尬?黄平:少数几个人说明不了问题。他们的影响和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也无法相
9、比。再有影响的学者在读书座谈时参与人数也一定很有限,如果是像篮球明星乔丹、科比来了,那场面肯定火爆。这是时代的问题。另一方面,学者成名不应该靠公共媒体而应该靠专业。有些人给读书写文章不像当年那么认真了,因为不能作为“学术成果” ,不能拿去评职称等等。另外,我们在主观上也没有想过要制造“明星” ,没有想要让谁在这里或通过这里成名。客观上有人在读书成名,但那不是我们刻意而为的结果。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新京报:有一些读者认为读书的包容性没有那么强了,你怎么看?黄平:如果一些朋友把读书定位或者预期为某一方阵营刊物,那么读书可能会让他们失望。我们希望它是百家的,而不是一家的。在这种情况下,听一些、
10、发表一些不是这个阵营里面的人的文章,对于完善自己的思想是有好处的,真正的思想一定是在不同意你的人的论辩中形成和完善的。我们觉得,许多共识被打破以后,变迁的一个结果就是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杂志要作为时代的反映,应该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另外,这些年来,我们有意为之的就是开辟一些新领域,找到一些新作者。对我们来说, 读书应该有多种声音。(节选自新京报 )【小题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 读书是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平台。本文通过对其主要负责人的采访,使读者了解到此刊的特点及办刊理念。B、现在的读书只有积极与时俱进拓展
11、领域的目标。没有编辑计划,因为黄平认为计划的推敲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C、 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杂志,学科领域很宽,经常发表讨论建筑、考古、人文地理等领域的文章,但它并不专业。D、黄平认为当下通过读书 成名的人在大大的减少,是因为大众文化过于普及了,媒体形式过于多了。E、文中多次采用直问的提问方法,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开门见山,干脆利落。【小题 2】请分别简析文章第一个小标题下 新京报记者三次提问的特点。 (6 分)【小题 3】第二个小标题下,针对 新京报记者的第二个问题,黄平是从哪几个方面巧妙回答的?请概括并说明。 (6 分)【小题 4】 “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
12、。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 分)三、(14 届广东汕头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一个民族的情感共鸣食物是危险的,但食物更是美好的。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玩了场“吃货总动员”,连续几个深夜,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在食品安全问题闹得国人寝食难安的今天,中国人对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就这样一夜之间被重新引燃。播出效果这么火,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却表示“挺不适应”,“好多人理解的,跟我们原来想表达的,不是很吻合。”在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
13、欢。“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陈晓卿说。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但比起片中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画面,这部纪录片更为人所称道的是它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这一点,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上也有体现既是筷子与肉,又是远山近水与轻舟。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大都市到边远的大山深处的村落,去年 3 月,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拍摄。一年多时间,央视纪录频道二三十人的团队
14、走南闯北,包括港澳台在内,选取了 60 多个拍摄点,拍下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更记录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陈晓卿说,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从饮食的角度,能够揭示出中国是个大一统的国家。”陈晓卿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更关心的正是人与食物的关系。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了。舌尖上的中国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儿孙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吃着年糕唠家常。然而,短暂的团聚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
15、。我们希望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陈晓卿说。被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荧屏前的垂涎三尺,更有流泪的冲动。“味道是骨子里绕不开的乡愁。看到和家乡有关的部分,真的会哭。”一位网友在微博里的这段发言得到热烈响应。舌尖上的中国涵盖全国美食,让不少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和“妈妈做的饭”。“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气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驮着黄馍馍的大伯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有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
16、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舌尖上的中国这类片子其实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因为爱中国饮食,所以更爱中国。”资深媒体人陈女士在微博上这样写道。“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探讨当今社会中人类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舌尖上的中国。在各种添加剂泛滥、食品安全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的今天,强调传统饮食的安全观念,契合当今人们的心理需求。一位网友说,“看舌尖上的中国,觉得各种美食各种美好;看当下新闻,觉得各种食品各种剧毒。”当我们越来越习惯用怀疑的眼光去一遍遍
17、审视身边的食物,当公众将“吃什么”的筛选重心转移为“不能吃什么”,当“吃货”们越来越发觉已经山穷水尽没得可吃的时候,这个社会人和人之间应有的信任正在消失,几千年饮食文化也面临颠覆或消亡。一想到食品安全,一想到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明胶、甲醛、三聚氰胺,舌尖上就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了。好在,有舌尖上的中国,它唤醒了我们关于传统食物的记忆,让人有落地生根的安定感。在这个意义上,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超越了一部美食纪录片。正在举办的第 65 届戛纳电影节,其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曾特意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此,在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
18、我们也力求通过国际化和市场化的途径,实现国际传播的探索。”(载自中国青年报2012 年 05 月 22 日 09 版,有删节)【小题 1】根据文本,概括舌尖上的中国给国人带来的影响。(4 分)【小题 2】文章行文过程中多处引用导演陈晓卿的话,还引用了网友、资深媒体人和文化学者等人的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小题 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在这个意义上,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超越了一部美食纪录片”?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 分)四、 (14 届哈三中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闲话红烧肉如果要找一些食物来代表中餐的话,红烧肉大概可以排到很靠前的位置。为什么红烧肉有那么大
19、号召力呢?从食品技术的角度, “红烧肉“有两个基本元素:“红烧“ 和“肉“。这里,我们先说“肉“。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中,绝大多数时候人类都是在为了食物而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尤其是在每个人都吃“纯天然、有机、野生“食物的那个久远古代,人们吃的大多数食物应该是野菜草根之类。吃肉就更加困难,现代人拿着猎枪也未必总有收获,只有树枝石头的他们在打猎的时候还得考虑不要被猎掉。即便是能够打到一些动物,天天唱“为了生活,我们四处奔波“的猎物们身上的脂肪也很有限。对他们来说,能够迅速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无疑都是最优质的食物。优质而难得,就越发渴望拥有。对高脂、高糖食物的追求,在互相不通有无的
20、各族人群中都流传了下来。从世界各地对婴幼儿食品偏好的调查来看,这种偏好或许已经写进基因而成为“先天“的了。从现代食品科学的角度,脂肪对于食物的风味至关重要。一方面,许多风味物质存在脂肪中。另一方面,许多香味物质本来就是油脂分解转化的产物。而油脂产生的细腻丰富的口感也不是纯蛋白、纯淀粉,更不是纤维素所能比拟的。风味和口感,油脂尤其是肥肉中所含的饱和脂肪,都具有巨大的优势。再说红烧。肉中总是有些蛋白质,而蛋白质与糖加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是各种肉类香气的来源。除了烧烤和油炸,红烧大概是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的“低温烹饪“了。分子美食学的创始人蒂斯探讨过这个问题,发现主要是脂肪中的磷脂容易发生氧化,产物
21、在纷繁复杂的美拉德反应产物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一个实验是用半胱氨酸和核糖进行美拉德反应。在其中分别加脂肪酸或者磷脂,把得到的“肉味香精“ 用色谱进行分析,着重比较产生肉味的杂环化合物和脂肪氧化产物的谱峰。结果证实,磷脂在美拉德反应产生“肉香“中具有重要作用。于是,在完全不懂化学不懂生物的时代,老祖宗们琢磨出的红烧肥肉又一次被后世的科学证实了合理。不过,人类折腾了这么久,到底是进入了“营养过剩“比 “营养不足“ 更受关注的时代。“不天然、不野生“的饲养动物,可以轻易地提供极大丰富的脂肪。老祖宗说 “物极必反“又得到了例证:比他们更老的祖宗们为之流血乃至牺牲的脂肪,最终变成了健康的敌人。不管你做得再
22、“肥而不腻“,只要它还能好吃脂肪就少不了。同样质量的食物,脂肪的热量最高,是糖和蛋白质的两倍多,所以许多人担心吃了长胖。实际上,如果能做到吃了肥肉就少吃同等热量的其他食物,那么长胖的问题还真不大。肥肉中的脂肪大量是饱和脂肪,会促进“坏胆固醇“的增加,从而影响心血管健康,这才是肥肉真正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红烧肉就不能吃了。毕竟,食物的一大功能是享受,在美味和健康之间,并不需要完全偏向健康。红烧肉虽然不是健康食品,但偶一为之,尤其是吃了之后再减少其他饱和脂肪以及高热量食物,对健康的影响即便是有,也还是可以接受的。(选自“果壳网” ,有删节)【小题 1】下列关于食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久
23、远的古代,人们获得食物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脂肪的补给就更是难上加难。B、相比野菜草根一类的食物,肉类含有更多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因而也更难得。C、婴儿似乎大多数更喜欢高脂高糖食物,这说明对食物的偏好或许是一种“先天” 的习惯。D、肉食不仅在能量方面比素食占有优势,口感也比素食更为细腻丰富。【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肉类中的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与糖发生美拉德反应,烹饪过程中便会散发出香气。B、烧烤、油炸、红烧等烹饪方法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这也就是这样烹制的肉类更香的原因。C、通过半胱氨酸和核糖反应的实验,分子美食学创始人蒂斯证明美拉德反应的产物主要是磷脂
24、的氧化物。D、古人虽然不懂得化学生物方面的知识,但靠经验积累的烹饪技法往往是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饲养动物使今天获得肉类食物变得十分容易,于是人们对营养过剩的担心渐渐超过了对营养不足的关注。B、 “肥而不腻”只是通过烹饪手段改变食物的口感,并不能解决食物脂肪含量过高的问题。C、肥肉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危害,这要比热量过高使人发胖的危害更大。D、虽然红烧肉热量很高,但只要控制好数量并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人,就不会影响健康。五、 (14 届辽宁沈阳第二十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中国古代星宿一定的用途。
25、通过对星空的观测,我们发展出了精确的历法。还有占星术,它专以战争胜负、年承丰歉、王朝盛衰、帝王安危等军国大事为占测对象,在古代拥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和文化功能,并且由于与皇权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政治运作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大体上我们把星空划分成了“三垣”和“四象” 。 “三垣”是北天以北极星为中心的一大片星区, “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分别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而“四象”是黄道以及黄道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宿体系,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而进一步把每一象在划分成七宿,于是又形成了二十八星宿。此外,古代的占星家为了用天象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分别将天上的星
26、星与地面上的国州相对应,称为分野,具体就是将某个星宿作为某个州的分野,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中的翼轸就是说江西的南昌地处翼轸的分野之内。在中国传统上,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例如公元前 1097 年周公时代称北极星“微帝”等。这是由于它看起来在天空中固定不动,被众星拥护,故被视为群星之主。 论语为政记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而北斗七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由于它醒目的形状和它重要的位置,所以它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及其重要,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勺子悬挂在北方的天空。随着历史的发展,北斗七星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起来,后来成了掌管人们生死的星宿,在道
27、教中,北斗七星被称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星宫,根据人的出生时刻,人的生命可以被七个星君分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主管星。【小题 1】下列关于星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星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现实社会的认识。B、由于强调星空和人间的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宿划分比较复杂。C、三垣是以北极星为中心的星区,在二十八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D、星宿的划分方便对星空的观测,对制定精确的历法有很大意义。【小题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个民族都有对星空不同的认识,今天我们似乎很熟悉西方星座,却忽略了中国古代对星空更为深刻的思考。B、把星星都划分到不
28、同的星宿,每一种划分方法都有重要的用途,这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经世致用的特点。C、中国古代的占星术的占测对象都是军国大事,并且与皇权关系密切,对政治、军事活动能有很大的影响。D、古代的占星家将星宿和国州对应,认为通过对天上的星星的观测,能预测出它所对应的地面区域吉凶祸福。【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象” 是将黄道及其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空,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划分星宿体系。B、北极星因为在天空中特殊的位置,往往被古人视作统治者的象征,地位自然非比寻常。C、北斗七星像一个巨大勺子的形状十分醒目,地位十分重要,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D、道教将北斗七星称
29、为七元解厄星君,认为是掌管生死的星宿,所以其地位越来越高。六、 (14 届四川成都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9 分,每小题 3 分)月球诞生新说蒋葳关于月球起源的争论由来已久,不久前来自南非和荷兰的两位科学家提出新的看法,认为月球曾是地球的一部分,在约 45 亿年前的一次大型核爆炸中与地球分离,并逐渐演变成地球的一颗卫星。此次大爆炸的强度相当于 400 亿颗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两位科学家是根据一种裂变理论提出这种观点的,这种裂变理论早在 1 9 世纪初就有科学家描述过。该理论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来自宇宙中同一旋转的熔岩,后来一部分分离出去形成了如今的月球。然而,除了撞原因以外,1 9 世纪初的科学家无法用其他理由来解释形成月球的那一部分熔岩是如何分离出去的。目前,关于月球形成,主流科学界中最流行的就是这种大碰撞学说。该学说认为,地球在形成初期曾遭到火星体大小的外星体撞击,而月球就是在此次碰撞中形成的。然而,不久前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重新对月球岩石进行了化学分析,他们发现月球和地球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