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净道论读书表内 容 大 纲 页 数第一说戒品一、什么是戒二、什么是戒的语义 三、什么是戒的相、味、现起、作用四、什么是戒的功德五、戒有几种六、什么是戒的杂染七、什么是戒的净化(一)一法(二)二法 (三)三法(四)四法(五)五法1.别解脱律仪戒2.根律仪戒3.活命遍净戒4.资具依止戒7-88-9910-1111-5050-5650-56戒第二说头陀支品一、十三头陀支的语义二、头陀支的相、味、现起、足处三、头陀支的受持、规定、区别、破坏、功德四、头陀等的善三法五、头陀等的分别六、头陀支的总与别(一)粪扫衣支(二)三衣支(三)常乞食支(四)次第乞食支(五)一座食支(六)一钵食支 (七)食后不食支(
2、八)阿练若住支(九)树下住支(十)露地住支(十一)冢间住支(十二)随处住支(十三)常坐不卧58-606060-7879-8080-8181-83定第三说取业处品一、什么是定二、什么是定的语义三、什么是定的相、味、现起、足处四、定有几种五、什么是定的杂染六、什么是净化七、怎样修习 (一)一法(二)二法(三)三法(四)四法(五)五法(一)破十种障碍(二)亲近教授业处的善友(三)顺适自己的性行(四)四十业处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一差别1.区别 2.原因 3.辨知 4.适不适1.依名称解释2.依近行、安止3.依禅的区别4.依超越 5.依增不增 6.依所缘 7.依地8.依执取 9.依缘
3、10.依性行顺适8585-868686-91919191-111111-117内 容 大 纲 页 数第四说地遍品(五)选择适合精舍(六)破除细障(七)修习法十遍 1.地遍修习法* 四种禅修习法1.初禅2.第二禅3.第三禅4.第四禅* 五种禅修习法1)四遍过失2)遍的作法3)修习法4)二种相5)二种定6)七种适不适7)十种安止善巧8)精进平等9)安止定的规定1)舍断支2)相应支3)舍离五支具备五支4)三种善十相成就5)四种进展119-123123123-139139-154154-166166-167定第五说余遍* 杂论十遍2.水遍3.火遍4.风遍5.青遍6.黄遍7.赤遍8.白遍9.光明遍10.
4、限定虚空遍169-170170170-171171-172172172173173174第六说不净业处品一、十不净的语义二、修习法 (一)膨胀相修习法(二)青瘀相(三)脓烂相(四)断坏相(五)食残相(六)散乱相(七)斩斫离散相(八)血涂相(九)虫聚相(十)骸骨相* 杂论十不净1.处所 2.考察四方诸相3.十一种法取相4.观察往来路5.安止的规定177-178178-186186-189189-193内 容 大 纲 页 数第七说六随念品定 第八说随念处品一、十随念的语义 (一)佛随念(二)法随念(三)僧随念(四)戒随念(五)舍随念(六)天随念* 杂论六随念(七)念死(八)身至念(九)安般念(十)
5、寂止随念1.念死的修法2.念死的功德1.身至念的修法2.身至念的功德1.安般念的十六事2.安般念定功德1.寂止随念修法2.寂止随念功德1)七种把持善巧2)十十种作意善巧3)取三十二分身之相与厌恶性1)第一四法的修习2)第二种四法3)第三种四法4)第四种四法196-213213-218219-222222-224224-226226-227227-229231-243243-267267268-287287-290290-292293-294294(一)慈的修习(二)悲修习(三)喜修习(四)舍修习第九说梵住品* 杂论四梵住一、慈悲喜舍的语义二、慈悲喜舍的相、味、现起、足处、成就、失败三、修四梵住
6、的目的四、四梵住之敌 五、四梵住的出中后六、增长四梵住的所缘七、四梵住的等流关系八、关于四梵住的四个问题九、四梵住与色界四禅关系十、四梵住所达的最高处十一、四梵住为十波罗密等一切善法的圆满者1.观察瞋恚之过及忍辱之德2.初学者当避免的慈的所缘3.不可对他修慈的人4.种种慈心解脱5.修慈的功德1)对自己2)对可爱者3)对一切人4)对怨敌5)修平等慈295-309310-313313-316316-317317-318318-319319319-320320320320-321321-322322324-325325-327327-328内 容 大 纲 页 数定第十说无色品(一)空无边处业处(二)
7、识无边处业处(三)无所有处业处(四)非想非非想处业处* 杂论1.修习法2.释圣典文句1.修习法2.释圣典文句1.修习法2.释圣典文句1.修习法2.释圣典文句1.超越所缘2.后后更胜妙于前前3.非想非非想处以无所有处为所缘的理由329-334324-336336-338338-342342342-344344第十一说定品修定有什么功德(一)食厌想(二)四界差别1.修习2.语义3.修法4.功德1.修习2.语义3.经典4.修法5.利慧者的修法6.不很利慧者的修法7.十三行相修法8.四界差别功德9.论修定的结语1)大念处经2)大象迹喻经1)简略机构2)分别机构地界二十部分作意水界二十部分作意火界四部分
8、作意风界六部分作意3)简略其相 4)分别其相 345345-346346-351351351351351-355355-356356356-365365-366366366-374374-375第十二说神变品一、神变论 (一)决意神变(二)变化神变(三)意所成神变1.一身成多身2.多身成一身3.显现神变4.隐匿神变5.不障碍神变6.地中出没神变7.水上不沉神变8.飞行神变9.手触日月神变10.身自在神变377-394394-395395-397397-399399-400400400-401401-402402-405405-409409409-410内 容 大 纲 页 数定第十三说神通品二、
9、天耳界论三、他心智论四、宿住随念智论五、死生智论* 杂论五神通(一)六种人的宿住随念(二)世间的破坏(三)世间毁灭的理由(一)神变智的所缘(二)天耳界智的所1.为火所坏2.为水所坏3.为风所坏411-412412-415415-419419-426426-427427-434434434-435435-436缘(三)他心智的所缘(四)宿住随念智的所缘(五)天眼智的所缘(六)未来分智的所缘(七)随业趣智的所缘436-438438-439439439-440440-441慧第十四说蕴品一、什么是慧二、慧的语义三、慧的相、味、现起、足处四、慧有几种 五、当如何修习 * 慧地之一 (一)一法(二)二法
10、(三)三法(四)四法五蕴(一)色蕴(二)识蕴(三)受蕴(四)想蕴(五)行蕴(六)关于五蕴杂论1.释二十四所造色2.色的一法至五法1.八十九心2.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1.与诸善心相应的行2.与诸不善心 相应的行3.与异熟无记心相应的行4.与唯作无记心相应的行1.五蕴经文解释2.五蕴的抉择说443444-445445445445-446446-448448-451451451-459459-462462-468468-472472-473473-474474-480480-484484484-485485-490 490-494内 容 大 纲 页 数慧第十五说处界品* 慧地之二* 慧地之三十二处(一
11、)以义(二)以相(三)以限量(四)以次第(五)简略与详细(六)以所见十八界(一)以义(二)以相等(三)以次第(四)以限量(五)以数(六)以缘(七)以所见495-496496496-497497497-498498499-500500500500-502502502-503503-504第十六说根谛品* 慧地之四* 慧地之五二十二根(一)以义(二)以相等(三)以次第(四)以别无别(五)以作用(六)以地四谛(一)以分别(二)以分解(三)以相等区别(四)以义(五)以义的要略(六)以不增减(七)以次第(八)以生等决定(九)以智作用(十)以内含的区别(十一)譬喻(十二)四法(十三)以空(十四)以一种等(
12、十五)同分、异分1.释苦2.释集3.释苦之灭4.灭苦之道505-506506506-507507507-508508508-509509-510510510-511511-512512512-513 513-521521-522522-525525-526526-527527528528528-529529-531531-532内 容 大 纲 页 数第十七说慧地品* 慧地之六 缘起(一)语义一(二)语义二(三)各缘起支解释(四)十二缘起的杂论1.无明缘行2.行缘识3.识缘名色4.名色缘六处5.六处缘触6.触缘受7.受缘爱8.爱缘取9.取缘有10.有缘生、生缘老死等1.十二缘起的特质2.三世两重
13、因果3.缘起的决定说1)说法差别2)以义3)以相等4)以一种等5)缘起支差别1)行与识关系2)异然识转起与结生的活动3)三界诸趣的业与结生4)结生识与诸色法的关系5)行与识的缘的关系1)以名色的分别2)于有等的转起3)以摄4)以缘的方法1)名缘2)色缘3)名色缘1)以义分2)以法的广略3)依次序1)以义2)以法3)以有用4)以区分5)以摄6)以什么为什么的缘1)无明由愁等而成就2)有轮不知其始 3)无作者和受者4)十二种的性空故为空1)二种有轮的三时2)三连结四摄类3)二十行相的辐4)三轮转1)以谛的发生2)以作用3)以遮止4)以譬喻5)以甚深的差别6)以理法的差别533-536536-538
14、538-542542-544544-545545-546546-563564-565565-566566-570570-576576-578578579-581581-582582-583584-585585-586586586-588588-589589-590590-591591-592592-593593593-594594594-595595 595-597597-598598-599599-600600600600-601601601-603603603604604604-605605-606606-608内 容 大 纲 页 数第十八说见清净品* 慧体之一 见清净(一)名色的观察(二
15、)现起非色法的方法(三)依经典譬喻确定名色1.简略的方法2.四界的差别法3.十八界观察法4.十二处观察法5.五蕴观察法6.简单的观察法1.由触现起非色法2.由受现起非色法3.由识现起非色法609609-610610-611611-612612612-613613614614614615-619第十九说度疑清净品* 慧体之二 度疑清净(一)把握名色缘一(二)把握名色缘二(三)把握名色缘三(四)把握名色缘四(五)把握名色缘五(六)遍知智1.把握色身之缘2.把握名身之缘621622622623623623-626626-628慧第二十说道非道见清净品* 慧体之三 道非道智见清净三遍知(一)聚思惟的圣
16、典(二)五蕴无常思惟(三)色与非色的思惟法(四)提起三相1.各各思惟的十一种2.以四十行相思惟五蕴1.以九行相而使诸根锐利2.色的思惟法3.非色的思惟法1.以色的七法1)业等起色 2)心等起色 3)食等起色 4)时节等起色 1)以取舍 2)年龄增长而消灭 3)以食所成 4)时节所成 5)以业生 6)以心等起 7)以法性色 629-630 630-632632-633633-635635-636636-637637-638638-639639639-640641641-646646646646646-647647-648内 容 大 纲 页 数二十说道非道见清净品* 慧体之三 道非道智见清净(五)
17、十八大观(六)生灭随观智(七)十种观的染* 确定三谛2.以非色七法1.五蕴的生灭观2.以缘及剎那的生灭观1.光明2.智3.喜4.轻安5.乐6.胜解7.策励8.现9.舍10.欲1)以聚2)以双3)以剎那4)以次第5)以除见6)以去慢7)以破欲1)四谛之理2)缘起等种种理与相648648-649649649649649649649650-651651-652653-654654-656657657657657657657657657-658658-659659慧第二十一说行道智见清净品* 慧体之四 行道智见清净(一)生灭随观智(二)坏随观智(三)怖畏现起智(四)过患随观智(五)厌离随观智(六)欲解
18、脱智(七)审察随观智(八)行舍智(九)随顺智1.观空2.行舍智的结果3.行舍智的三名4.至出起观5.至出起观譬喻6.行舍智的决定1)一行相空二行相空 2)四行相空 3)六行相空 4)八行相空 5)十行相空 6)十二行相空 7)四十二行相空 1)三解脱门 2)为七圣者 的各别之缘 1)觉道禅三支差别 2)行道差别 3)解脱差别 661-662662-666666-668668-671671-672672672-674674674-675675675-676676676676-677677-680680-681681-682682-683683-686687-688688-689689-69069
19、0-692内 容 大 纲 页 数第二十二说智见清净品*慧体之五 智见清净(一)四道智(二)智见清净威力1.须陀洹道智2.斯陀含道智3.阿那含道智4.阿罗汉道智1.圆满三十七菩提分2.出起与力结合3.断应断的诸法4.作用1)须陀洹果2)十九种观察1)斯陀含果1)阿那含果1)阿罗汉果1)遍知2)断3)证4)修习693-696696-697697697-698698698-702702-703703-710710-715715-717717-718718-719慧第二十三说修慧的功德品六、修慧有什么功德* 结论(一)摧破种种烦恼(二)尝受圣果之味(三)可能入于灭定(四)成就应供养者721721-72
20、5725-732732-733735-737 清净道论- 序论经颂 1释因义 2明说颂因缘 答义颂 3立说、提问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内结与外结,人为结縳结,瞿昙我问汝,谁当解此结?清净道 4 清净涅盘 道至彼(涅盘)之方便观 5 一切行无常,若以慧观见,得厌离于苦禅、慧 6 禅慧兼有者,彼实近涅盘业等 7 业与明及正法,戒与最上活命戒等 8 一切戒圆具,有慧善等持,精进渡暴流念住 9 有情的清净,证涅盘之道,即四念住欲求清净者当抉择清净道清净道义以戒等为义 10释义但在这里,是以戒定慧为义正释颂义11住戒安住戒中;心定;慧观;勤精进;有智含藏慧三学明颂义 戒定慧释颂
21、义 12总说同上颂文阐扬之义 13 如下列戒 定 慧三学14 增上戒学 增上心学 增上慧学三种善教15诸恶莫作 初善无后悔众善奉行中善有神变自净其意后善平等三明等近依16依戒成就通达三明依定成就得六神通依慧成就达四无碍解避二边行中道17回避沉溺欲乐的 极端行为回避自苦的极端行为 行于中道之教 超恶趣等之方便18超越恶趣的方便 超越欲界的方便 超越一切有的方便以三相断烦恼19以彼分断而断烦恼 以镇伏断而断烦恼 以正断而断烦恼 违犯之对治20对治诸惑违犯 对治缠 对治随眠三杂染之净化21恶行杂染的净化 爱杂染的净化 恶见杂染的净化颂文所阐扬之义须陀洹等的原因22别说须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阿那含果
22、的原因 阿罗汉果的原因欲解三界缠縳之结当求以戒定慧三学为内容之清净道清净道的内容为戒定慧三学结论阐扬之义结论23结论此颂阐明以上九类含义及其它三德三远离、三善根、三解脱门、三无漏根清净道论第一说戒品 P711 什么是戒离杀生等或实行于义务行者的思等之法。思戒、心所戒、律仪戒、不犯戒。思戒 完成不杀等或完成义务行者的思。舍杀生等的七业道之思。心所戒 离杀生等的离。舍贪欲而离贪心住等所表现的无贪、瞋、正见之法。律仪戒别解脱律仪圆满具足别解脱律仪。念律仪防护眼根,成就眼根律仪。智律仪世界一切的瀑流,念是他们的防御,我说诸流的防护,他们当以慧来遮。正当使用资具。忍律仪对寒暑忍耐。精进律仪不容生起欲寻。
23、活命遍净戒。什么是戒不犯戒 受持戒律的人身口等不违犯于戒 内 外心 表活 戒动 相 思忍不戒律犯、仪戒心、 、所精别戒进解、律脱智仪律律 仪仪 正持 以身业等善持戒律而不杂乱确持 保持一切善法头戒的语义戒行 清凉此二者乃通俗解释,非实在义,因头的梵音 sirotho 与戒的梵音 sila 相近之故,而称其义,清凉之义亦然。 ( 杨郁文居士的说法 ) 戒善清行行净是, ,数使保数身持修口善习意法相戒虽有多种,唯戒行为相。犹如种种色,可见性为相。戒相以正持身业等及保持善法的戒行为相味摧毁诸恶戒,具足诸善德,作用成就义,是即名为味。作用之义摧毁诸恶戒成就之义具诸无罪之德戒的 相、味、现起、足处现起、
24、足处智者说净为现起,解释惭愧为足处。现起净,身净、语净、意净。由净性的显现而取为状态。足处近因惭与愧,有惭愧才能产生及存续戒律。居士不放逸,得大财聚。得扬善名。亲近一切团体大众,得无怖畏羞惭。临命终时,得不昏昧。此身坏死后,得生善趣天界。比丘 为诸同梵行者所喜爱、欢悦、尊重、礼敬。戒的功德由譬喻看戒德地能戒的分量重于地。水净有情的尘垢、使热恼究竟清凉。香戒香顺逆风皆可送。阶梯、城门如升天的阶梯、入涅盘的城门摩尼珠以戒庄严自身。摧毁自责的怖畏,常生名望和笑颜。诸德的根本,一切罪恶的破坏者。-1-清净道论第一说戒品 P1114 一法 依一切戒自己的戒相为一种。作持 止持此事应作制定给与照行的学处。
25、 此事不应作禁止不作。 具戒者行于此中,为圆满戒而动作。 以止持戒而遵守于禁止。 作持、止持由信、精进成就 由信所成就作 止持 持 包要精戒信括正进体成四精成守就正进就护勤, ,故等正行 初梵行为最上的行为 为道梵行的初步制定应行的等正行戒 道的初步,行者最初必清净的部分。三身、四语业七清净 活命第八清净微细的学处 除微细的学处外揵度品所包摄的义务 两种毗崩伽包摄的戒二法等正行、初梵行 由于等正行的成就,初梵行才能成就。揵度大 小品 品十 十项 二 项受安戒居刑、 、罚布自规萨恣定、 离不离离杀生等为离戒 。其余的思等为不离戒 。依止不依止爱依于此戒,我将生天或生于某天为成就这种目的而持戒。见
26、依想依此戒得净 ,具此净之见而持戒。 出世间戒及可作出世间的因缘的世间戒。时限终身限定一段时间受持为时限戒 (八关斋戒)尽其生命受持为终身戒 (别解脱戒) 有限制无限制有利养、名誉、亲戚、肢体、生命条件限制与前条相反的为无限制 。世间 出世间一切有漏戒 无漏戒世间、出世间 能使有情殊胜,亦为出离三有的资粮 能使出离于有漏,并为观察智的基地。下 中 上由下等的欲、心、精进、观(四神足)所建立的戒。求名誉而受持由中等的四神足所建立的戒。求福报而受持由殊胜的四神足所建立的戒。依此是应作的圣性而受持。求名誉而受持 求福报而受持 依此是应作的圣性而受持。想我是具戒者,其它的比丘都是恶戒者、恶法者 ,有自
27、举轻他的污染。 无上述污染 出世间戒戒有几种三法下中上以爱为出发点为求生命享受而持戒为求自己解脱而持戒 为求一切众生解脱而受持波罗蜜戒-2-清净道论第一说戒品 P1417 我增上世间增上法增上为求弃舍不适当的,为自尊自重而受持欲求避免世间批评,欲为世间尊重及尊重世间而受持。为求恭敬大法,为尊重法而受持。执取不执取安息以爱见而执取。若为良善凡夫之道的资粮,并与诸有学道相应。 与诸有学果及无学果相应的戒。诸戒完具不犯者,或犯了罪而更忏悔者为清净戒。 犯了罪不忏悔的为不清净戒。对于犯罪的事物对象,犯的那种罪,是否有犯罪的行为而生疑惑者的戒为有疑戒。清净不清净有疑瑜伽者应净化其不清净的戒,不对有疑惑的
28、事物而采取行动,并应除其疑惑。三法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与四圣道及三沙门果相应的戒。与阿罗汉果相应的戒。除以上二种,其余皆是。退分住分胜分抉择分亲近恶戒者不与持戒的为友,无知者不见犯事的过咎,充满邪思惟,诸根不防护,此人必然生起退分戒。 悦于此世有戒的成就,对于定境无意而精勤,以戒自满,不向上而努力,为住分戒成就圆满了戒,更加为定而努力,为胜分戒成就不以戒满足,更为厌离而努力,是比丘抉择分戒成就。 比丘比丘尼未具足在家制定关于比丘的学处,或为比丘尼所制定的学处亦应为比丘所守护的戒为比丘戒。制定关于比丘尼的学处,或为必丘所制定的学处亦为比丘尼所守护的戒为比丘尼戒。沙弥、沙弥尼的十戒为未具足戒。优婆塞、
29、优婆夷的常戒五学处,或增为十学处,依布萨支为八学处,此为在家戒。戒有几种四法自然惯行法性宿因如北俱卢洲的人们自然而然不会违犯的戒种族、地方、宗教等各自规定其奉持的条例为惯行戒。阿难,自从菩萨入母胎之后,那菩萨的母亲,对于男子便不起爱欲之念,是为法性如此说菩萨母亲的戒为法性戒。如大迦叶等清净有情及菩萨在世世生生的戒-3-清净道论第一说戒品 P1721 总标此比丘以别解脱律仪防护而住,正行与处具足,对于微细的罪过亦见其怖畏,受持学习诸学处。此 此佛教中比丘以别解脱律仪防护由信出家的善男子。能见轮回的怖畏,穿着割截破布。别解脱律仪护而住* 学处戒 * 守护者得以解脱及离恶趣等苦故名别解脱。* 律仪防
30、护,是依身语的不犯为名,别解脱自身即为律仪。* 住行止。正行 不正行身语不违犯 身语违犯一切的戒律仪 一切的恶戒定义不以不正当的手段营求生活 不正当的生活手段营求生活正行例举尊敬顺从长上,具惭愧,威仪具具足,掩护六根,饮食知量,常事警觉,具正念正知,少欲知足,常勤精进。对诸等正行完全诚意恭敬尊重而住不尊重长老,在在前立、坐,穿履经行,高经行处经行,闯俗人内室摸小孩头。不咨询长老比丘而自说法,与妇人少女拉杂空谈行处 非行处不行于淫女、酒肆、寡妇、成年处女、黄门、比丘尼之处 行于淫女、酒肆、寡妇、成年处女、黄门、比丘尼之处 不与国王、大臣、外道等俗人或无信仰者作不适当的交往 与国王、大臣、外道等俗
31、人或无信仰者作不适当的交往 例举与对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夷)有信仰、欢喜,欲比丘得利的俗人亲近。 与对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夷)有信仰、欢喜,不欲比丘得利的俗人亲近。 近行依处具足十论事之德的善友,依之可以增信,亦得增长戒、闻、舍、慧,故称近依行处守护行处比丘入村落行于道上,收缩眼界眼前一寻之地,不视四方和四维而行。行处种类近行缚处约束其心于四念住中对于细微罪过亦见其怖畏对于无意而犯的众学法,及生起不善心等的微细罪过,亦能见其怖畏。别解受持与学习诸学处对于任何应当学习的学处都正持学习。 戒有几种四法别解脱律仪结论以别解脱律仪防护 ,是依于人而决定说别解脱律仪。正行与行处具足等的一切,都是关于
32、如何圆成行道者的戒,当知是为示行道而说。戒条 由信心推动, 是到达涅盘的基础。守六护根-4-清净道论第一说戒品 P2131 总标彼人眼见色已,不取于相,不取细相。眼根若不防护,则为贪、忧、不善法侵入,故彼防护而行道,保护眼根,作眼根律仪。如是耳闻声已鼻嗅香已,舌觉味已、身触所触已、意知法已,不取于相乃至意根律仪。彼人 坚持别解脱律仪的比丘。眼见色已有见色能力的眼识而见色已。不取于相对于男女相、可悦相等而能生起烦恼的一切事相不取着,而止于他真实所见的。根律仪戒 别解不取细相对于能使烦恼显现而得通名为细相的手、足、微笑、大笑、语、视等种种相不生取着,他仅见其所见的真实部分。如大帝须长老见一美女,对
33、其牙骨作不净想,证阿罗汉果。 生活八有死上十分推的九度戒心转的向确十定由四见正作闻速念用嗅行、尝正触彼知结所维生领缘持受 总标舍离由于违犯为活命之因而制定的六种学学处。以及离弃由诡诈、虚谈、现相、瞋骂示相、以利求利等恶法所起的邪命。为活命之因而制六学处恶欲者,为欲所败者,为活命因及活命原由,实无所得而说上人法,犯第四波罗夷罪。为活命因及活命原由而作媒介者,犯第五僧残罪。为活命因而如是公开说:住在某精舍的那位比丘是阿罗汉。 犯偷兰遮罪。为活命因及活命原由,无病比丘为自己而用意令作美味而食者,犯第三十九单堕罪。为活命因及活命原由,无病比丘尼为自己而用意令作美味而食者,犯第三过罪。为活命因及活命原由
34、,无病,但为自己而用意令作汤或饭而食者,犯恶作诡诈执利养、恭敬、名誉的恶欲者、为欲所败者: 以拒绝资具,以迂回说以威仪的装束、做作、矫饰、颦眉、蹙额、诡诈、虚伪。 虚谈对于他人无问虚谈、极虚谈、赞虚谈、极赞虚谈、缠络语、极缠络语、举说、极举说、随爱语、谄谀语豆汤语、养育状。 现相对于他人示相、示相业、暗示、暗示业、迂回谈、曲折说。 骂瞋示相对于他人怒骂、侮蔑、呵责、冷语、极冷语、嘲笑、极嘲笑、恶口、极恶口、恶宣传、阴口。以利求利将此处所得之物拿道彼处,或将彼处所得之物拿到此处,如是以甲物而希求、贪求、遍求于乙物。离诸以恶法维持生活的邪命 等恶法或有沙门、婆罗门、彼等食信施食,以贱的伎俩而生活于
35、不正的生活中,如相手、占卜预兆、谈天地变易、占梦、看相、占鼠咬破布、火供、匙的献供等如梵网经中所包摄的种种恶法。别解若能离诸活命之因及邪命,即名活命遍净戒戒有几种四法活命遍净戒语义活命以此来生活,努力寻求于资具。遍净遍达于净性。活命遍净遍净的生活。职以业正上精的进戒努力。合法求资具,-5-清净道论第一说戒品 P3134 总标如理抉择,为防寒冷运用衣服的表现,是说清净抉择而后应用四种资具。仅为防护寒热,防护蚊、虻、风、炎、爬行类之触,仅为遮蔽羞部。衣服 如理抉择知道以方便之道去抉择、善知观察。衣服指内衣等的任何一种。仅表示区限目的之辞,修行者使用衣服的目的仅限于防寒冷、遮羞部寒由自身内界的扰乱或
36、由外界气候变化所起的任何一种寒冷。防护防止,除去寒冷使身体不生疾病。热火热,如森林着火所生的热。虻蚊蚊蝇。风有尘及无尘等类的风。炎阳光的炎热。爬行类蛇等长虫。触啮触、接触。遮蔽羞部为使用衣服的决定目的,其它的目的有时间性。受用团食,不为嬉戏,不为骄慢,不为装饰,不为庄严,仅为此身住续维持,为止害,为助梵行,如是思惟:我乃以此令灭旧受之苦,不起新受之苦,我将存命、无过、安住。 团食指各种食物,由比丘行乞一团团落在钵内的各种食物,或一团团的降落为团食。由各处所受施食不为嬉戏不像小孩专为嬉戏游玩 舍断痴的近因不为骄慢不为勇力强壮的骄态 舍断瞋的近因阻止生起自己的结缠不为装饰不像宫女妓女需肢体丰满美丽
37、 舍断贪欲近因不为庄严不像优人舞女为皮肤色泽光润美丽舍断贪欲近因阻止他人的结缠生起弃行舍道溺于欲乐及不如理的此身此四大种所成色身。住续使其继续存在。维持不断地活动或长时存续。为止害比丘受用食物,免被饥饿恼害为助梵行帮助全佛教的梵行及道的梵行,受用食物,是借助体力而勤修三学。灭旧受,不起新受采取适当的受用,舍断沉溺于苦行,不离于法乐。我将存命我的身体将依食物而生存,无断绝命根及破坏威仪的危险无过 安住避去不适当的遍求领取及食用 由于适量的食用故安住戒有几种四法资具依止戒别解食物无因不适当及无限量食缘而有欲睡、不快的过失。由于适当适量的食缘而增长体力。受用民生资具的戒以正见维持避免随其意欲而食之满
38、腹,或弃横卧之乐、睡眠之乐。由于少食四五口,四威仪相应而行道存命、无过、安住是说明中道为食的根本目的。 -6-清净道论第一说戒品 P3443 如理抉择,受用床座,仅为防护寒热,防护虻、蚊、风、炎、爬行类之触,仅为避免季候之危,而好独坐禅思之乐。床座床座卧所及坐处。避季候之危以气候而有危险,以此为主要目的。显明狮子猛虎。危险隐匿贪瞋。如理抉择,受用医药资具,仅为防护生病恼受,而至究竟无苦而已。别解医药 医药病者的资具药品,指医生所配合的任何适用于病人的油蜜砂糖等而防备其生命者。生生长或发生。病恼恼是四界的变动,因从界的变化受苦受,即不善异熟受,而为病恼受至究竟无苦至究竟不苦,直至断除一切病苦。四
39、法资具依止戒语义因人类的来去活动是依赖于受用衣服等,故名资具。依止于资具,故称资具依止。意义 举例别解脱律仪成就依于信成就制定学处是超越于声闻权限的,如佛拒绝其弟子制戒的请求。全部佛戒由信而受持,甚至不愿其生命而善成就之。如鸡鸟护卵,牦牛爱尾,如人爱子,保护独眼。 二长老在森林中为盗贼所缚命终。由于念的坚定,诸根不为贪欲等所侵袭。宁为燃烧热铁触其眼根亦不于眼所识的诸色而执取男女净等细相。根律仪戒的成就依于念而成就根律仪若不如是成就,则别解脱律仪亦不能长时存在。如善筑栅围的谷田如善护大门的村落,不为盗贼所劫。如善盖的屋,不为雨漏所侵。例举 * 婆耆舍长老以不净作意而 断贪欲* 心护长老不见窟画,
40、不分 别国王与王后。* 大友长老未以贪心看异性之色。戒有几种杂论四遍净戒活命遍净戒成就依精进而成就因善于励力精进者,能舍邪命故。遍净居士供养无受头陀支者极清净行乞得来受头陀支者行乞或受供得为遍净* 舍利弗长老不食由其语言表示而得之粥。资具依止戒的成就依智慧而成就观察获得资具因有慧者能见资具的过失与功德,故由慧成就舍离资具的贪求,依正当的方法获得资具,以慧如法观察成就。界(差别想)依 观察厌想僧护沙弥于食粥食观察而证果-7-清净道论第一说戒品 P4350 盗受用若破戒之人居然于僧众中坐而受用。具戒者若不观察而受用。说示净 佛说示而清净,为别解脱律仪律仪净 由我不再如是作的决心而律仪清净,为根律仪
41、遍求净 为活命遍净戒,以正当方法获资具,能舍邪求遍求清净借受用借受用四种清净法 观察净 为资具依止戒,依法观察得净。嗣受用七有学资具受用,虽为信施物,但为世尊所许,故为受用世尊资具。主受用漏尽者资具受用超越爱,成为主而受用。杂论四遍净戒资具依止戒的成就依智慧而成就观察四种受用法* 主受用适一切凡圣嗣受用* 借受用不适合* 具戒者的观察受用属嗣受用* 主受用为最上释义 举例制限遍净戒未具足者受持有限制的学处。因在数目上有限制故名。无制限遍净戒已具足者受持无限制的学处。律藏中以略门显示戒学,数目有限,但以无限而受持,亦不为利养名誉亲属肢体生命的条件所限制。大帝须长老依法而作思惟,甚至有生命危险亦不
42、犯学处圆满遍净戒与善法相应的善良凡夫,有学以前的三学圆具者,不愿身命及舍身命而受持学处者。大僧护长老未曾作无念无智之业无执取遍净戒七有学的学处为无执取遍净戒有学的戒不执着于恶见,或凡夫不着有贪之戒。帝须长老得阿罗汉果重病长老愿与戒共死戒有几种五法安息遍净戒如来的声闻弟子漏尽者,缘觉、如来、阿罗汉、等正觉的学处,为安息遍净戒。阿罗汉等的戒,一切热恼安息五戒断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的、瞋恚的、邪见的见杀生等的离不杀生等的律仪与离及律仪相应的思断离律仪思 不犯 不犯杀生等此五法皆依心的转起自性而说。-8-清净道论第一说戒品 P5056 毁坏戒 若于七罪聚之首或末而破坏学处者
43、,如割断衣襟一样。 切断戒 若破其中部学处,如衣断中部。斑点戒 若次弟而破二三学处,如于背部或腹部生起黑红等各异颜色的有体色牛。为等利因养而名破誉戒杂色戒 若于这里那里间杂而破学处,如于体上这里那里带有各异点滴的彩色牛。什么是戒的杂染毁坏性与七种淫相应者沙门许妇人为之涂油、擦身、沐浴、按摩、心生爱乐希求而至满足。 沙门与妇人嬉笑游戏,心生爱乐。沙门以己目眺望妇人之目,心生爱乐。沙门闻隔壁妇人之笑语歌泣声,心生爱乐。沙门追忆过去与妇人相笑语游玩心生爱乐。沙门见长者(子)具备享受五欲,心生爱乐。沙门愿成天众而修梵行,心生喜乐希求。不毁坏性不毁坏一切学处。对已破而可忏悔的戒则忏悔之。不与七种淫相应。
44、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骄、放逸等恶法不生。少欲知足减少烦恼等德的生起,不为利养而破戒,或破戒者忏悔,或不与七种淫相应,不为忿恨恶法所害。能助成近行定或安止定,故称定的助成者。释义 比喻见破戒的过患恶戒者不为天人所喜悦,不为同梵行者教导。闻恶戒者被呵责时而苦感,闻具戒者被赞叹有苦感破戒者如穿粗麻衣的丑恶若人随恶戒者的意见而行,必长时受诸恶趣之苦。恶戒者虽受所施物,然对施者少有价值得大善果。如多年粪坑难清净如火葬火把人皆弃如驴随于牛行如大众敌常受恐怖如死尸无共住价值如婆罗门不敬墓火如盲者不能见色如贱民无望于王位火聚喻 什么是戒的净化 二种行相成就净化具戒功德为人信乐
45、,出家有果,苦行林光耀犹如盛满月,身香可喜,香熏十方无有障碍,今世不为诸漏所害,他世苦根因缘断绝,心常追逐无上涅盘德,究竟寂静乐。戒因安清戒净净乐能不生悔定三 昧心 ,轻 -9-清净道论第二说头陀支品 P5762 粪扫衣支置于道路、墓冢、垃圾堆等任何尘土之上,并在比丘穿着的意义上,正如尘堆在他们的身上被视如尘土一样可厌的状态。三衣支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三衣,有持三衣习惯者为三衣者,三衣者的支分为三衣支 。常乞食支到各户人家去求食者为乞食者。誓愿行乞团食者为乞食者。次第乞食支不断行乞的习惯者为次第行乞的人。一座食支仅在一座而食,有此习惯者为一座食者。一钵食支因拒绝第二盘而仅用一钵中的食物。在
46、得一钵之食时而作钵食想。时后不食支受持时后不食,拒绝余食。阿练若住支有住阿练若的习 者为阿练若住者。树下住支有住树下的习惯者为树下住者。露地住支有露地住的习惯者为露地住者。冢间住支有住冢间的习惯者为冢间住者。随处住支任何已敷的,即如所敷而住。常坐不卧支拒绝卧下而有常坐习惯者。十三头陀支的语义一切头陀支因彼等的受持而除去头陀的烦恼,故除去烦恼的比丘支分为头陀支。头陀支因除去烦恼故头陀得名为智。他们是除遣其烦恼的头陀及行道的支分。头、 、陀味足支、处的现相起相(特征)受持的思。受持者为人,以心心所法而受持,受持的思为头陀支,彼所拒绝者为事 (对象) 。味(作用)破除一切贪欲为味。现起(现状)无贪欲
47、的状态为现起。足处(近因)少欲等的圣法为足处。总论受持世尊在世时,当由世尊听许而受持。世尊灭后,则由大声闻的听许受持。若无大声闻时,则由漏尽者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三藏师 二藏师一藏师一部师一阿含师义疏师。 若无前述者时,则由持头陀支者。若无持头陀支者,则往塔庙,如对正觉者说,听其受持。但由自己个人受亦可。头陀支的受持、规定别说粪扫受持我今禁止用在家者所施的衣服,我今受持粪扫衣支。为的少目欲的、是知去足除、烦损恼减。、远离、求善此五,过刻苦生活、区别、破坏、功德衣支规定冢间布抛弃于冢间的布。店前布抛弃于店前的布。路上布希求福德者从窗口抛弃路上的布。垃圾布弃置于垃圾堆的布。胞胎布用以揩拭胎垢之后而丢弃的布。沐浴布沐浴病人后,认为不祥而丢弃的布浴津布弃于浴场的布。往还布人们前往坟墓后洗浴所丢弃的布。烧残布烧掉一部分而为人所弃的布。牛啮布被牛咬过而被人丢弃的布。置旗乘船人于岸树一旗后上船,至看不见距离,便可取旗。或树立于战场之旗,两军撤去后,即可取旗。塔衣围盖于蚁塔之上而作供祠的布。-10-清净道论第二说头陀支品 P6265 沙门衣比丘所有的。灌顶衣丢在国王灌顶之处的衣旅者衣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