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议中国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英雄人物塑造.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4282789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中国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英雄人物塑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议中国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英雄人物塑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议中国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英雄人物塑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议中国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英雄人物塑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议中国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英雄人物塑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浅议中国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英雄人物塑造内容摘要:如何塑造英雄人物形象一直是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创作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李向阳和李云龙这两个英雄人物的对比为切入口,兼顾同类题材其他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共同探讨了中国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英雄人物塑造理念的嬗变以及笔者对此进行的思考。关键词:抗战题材;英雄人物;塑造;嬗变2006 年 30 集抗战题材电视连续剧亮剑在央视热播,剧中那个智勇双全而有个性十足的英雄李云龙在观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李云龙有勇有谋,有情有义,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但是他却没多少文化,更没多少涵养。桀骜不驯的他让人不得不说,这个英雄有点“另类” 。多少年来,但凡提到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

2、,我们便习惯性地举出那些高大全的英雄,如李向阳、杨子荣,他们用兵如神,为人处世近乎完美。我们不容置疑地认为英雄就是用来景仰和崇拜的。但是以李云龙为代表的“另类英雄”让人们耳目一新原来有这样一种人,他的缺点不胜枚举,但这却丝毫不影响他的英雄气概。这一类英雄人物形象引人深思。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关于另类英雄的特点2笔者姑且将中国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划分为完美英雄和另类英雄两大类。这种划分虽然有些粗略,但是却能反映出观众观影过程中的直观印象。1955 年的电影平原游击队让李向阳这个人物家喻户晓,1974 年对这一经典进行了翻拍。1960 年的电影林海雪原也让杨子荣、少剑波等英雄

3、大放异彩。还有1955 年的电影董存瑞 ,1963 年的电影红日 ,2001 年的电影平原枪声让董存瑞、沈振新、马英等一系列英雄闪耀在观众心中。 “高大全”应当是对以李向阳为代表的这类完美英雄的精准概括。相比完美英雄,以李云龙为代表的另类英雄可就陋习缠身了。我们不妨把他们看作走下神坛的英雄。其实第一个走下神坛的并非李云龙,而是2001 年上映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这个人物打破了银幕上公式化、概念化的英雄形象,成为了独特鲜活的“这一个” 。而李云龙则是真正让另类英雄深入人心。他们与传统的英雄一样,对祖国满心赤诚、对打仗得心应手、对战友有情有义,但他们明明又那么不同。1.1 就自身而言

4、完美英雄英勇无畏而又足智多谋,同时又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平原游击队中,当松井率部包围李庄时,李向阳泰然自若,他判断松井必然还会使用双层包围的老战术,于是设计使得日军和伪军自己人打自己人,3克敌制胜而不费一兵一卒。同时,他深谙毛泽东思想,用“持久战”的观点来教育和鼓舞同志乡亲,话语精炼,令人信服。另类英雄的军事指挥才能与勇气和传统英雄是共通的。但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脾气火爆,浑身上下草莽气十足。如亮剑中的李云龙,他总吹嘘自己上过私塾,其实没什么文化,斗大的字认不得几个。李云龙讲话,特别是在战场上,几乎没有不带脏字的,如果不是他穿着军装,你会误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土匪。1.2 就为人处

5、世而言对待战友、百姓,完美英雄亲切友善,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和蔼可亲。李向阳将此展现得淋漓尽致,小兵郭小伟入伍不久,战斗热情很高,但由于未经锻炼,本领不佳。李向阳让他先练急行军,一边亲切地帮他整理行装,一边微笑着教导他“咱们游击队不光会打,还得会走” 。而对敌人则恨之入骨,恨不能食肉寝皮。电影林海雪原中,杨子荣与小炉匠在众土匪面前争锋相对,都欲置对方于死地,最终杨子荣凭着机智沉着的对答、辩白,将小炉匠逼得哑口无言,并亲手杀死了这个敌人的走狗。而另类英雄们都是性情中人,他们对不入眼的人,即使是战友也不与之和谐相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当石光荣误以为胡毅也在追求褚琴时,就和他较上了4劲儿,两人比

6、赛骑马,石光荣故意吹了声传达室递骒马时的口哨,胡毅的马六根未净,不再听主人的呦喝而前刨后蹶,把马背上的胡毅可折磨得够呛。如若遇到旗鼓相当、意趣相投的人,即使是死敌也会惺惺相惜。当然,他们在原则问题上还是争锋相对的,但感情上总沉浸在一种由信仰不同而分道扬镳的遗憾中。如亮剑中的楚云飞和李云龙。抗战时,两人一致抗日又明争暗斗,互相欣赏也互相算计,是对手亦是朋友。内战爆发后,两人各为其主,解放军攻打黄维兵团时,二人兵戎相向,两败俱伤,病床上的楚云飞惦念着李云龙的安危,李云龙也没有忘记楚云飞。1.3 就大局观念而言完美英雄克己奉公,坚决服从上级的统一指挥,为了集体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1955

7、年电影董存瑞中,董存瑞为了完成炸毁敌人暗堡的任务,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在找不到支架的情况下,他毅然用手托起了炸药包,用自己的牺牲换来战斗的胜利。而另类英雄们则有些任侠使气的意味,不断上演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戏码。 亮剑中,日军山本部挟持李云龙的新婚妻子秀芹占据了平安城,李云龙未经请示就擅自发动了战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得大部队不得不调整了整个战略部署。1.4 就感情问题而言。5传统影视作品很少涉及英雄的感情问题。在平原游击队中,我们不知道李向阳的妻子姓甚名谁。而且, 红日中虽然刻画了将军沈振新的妻子黎青,但是两人聚少离多,经常通信互相鼓励,共同树立胜利的信心,更像革命战友。当然,战争环境

8、是很大的原因,但是这也反映出创作者着实不肯在此处多费胶片,因为他们觉得儿女私情会让英雄的光辉形象打折扣。而另类英雄的感情世界可就丰富得多。他们勇于追求自己中意的女子,英雄亦有侠骨柔情,革命的年代亦有爱情的萌动。广场上褚琴活泼的舞姿和灿烂的笑容吸引了石光荣,他马上就展开了猛烈的爱情攻势,手段虽然生硬,却有着一股憨直质朴之气,婚后两人吵吵闹闹,却终是相濡以沫。以上是从两类英雄人物给人的直观感受上进行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这两类英雄同而不同。但这一现象体现出英雄人物塑造理念怎样的转变呢?2.关于另类英雄的塑造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思想文化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影视行业打破以往公式化、概念化的古板模式讲求

9、创新,因此,银幕上出现了一大批鲜活独特的人物形象,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的突破更是引人注目。笔者认为在另类英雄风行银幕的旋风中,除了欣赏英雄形象本身的变化外,6更应关注塑造英雄人物理念的嬗变。 2.1 使性格更加丰满鉴于影视与文学关系密切,有互通之处,此处借用福斯特在其著作小说面面观中的观点。福斯特将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种。扁平人物着重突出人物某一种典型性格,而圆形人物则不然,多面的性格要使人物丰满、立体得多。因此,传统英雄是扁平人物,他们是被当作楷模而塑造的,似乎是神坛上的神像供人膜拜。那么他们唯一要做的,唯一能做的就是高大全。但这未免使人物显得单薄而缺乏深刻性,高高在上而让人难以接近。创

10、作者们赋予了新的英雄们更加丰满的性格,有优点,亦有缺点,性格中那些否定性的东西经编剧和演员创造性的发挥似乎令人印象更加深刻。李云龙虽粗俗却是真性情,姜大牙虽粗野却透着憨厚,石光荣虽霸道却显得天真。这些饱满的人物走下神坛,走到人们中间,他们不再是仅供瞻仰的人物,人们敬佩他们的卓著功勋,却也可以笑侃他们的粗言俗语、陋习丑态。这是英雄人物塑造上的突破。2.2 使生活更加真实使生活更加真实,笔者认为主要从世俗情境、世俗感情和世俗语言三个方面体现。影视人物必须有一定的情境为之提供活动的舞台和因由。传统影片的情境设计非常简单,要么是英雄向围坐的战友宣传共产主义,要么是英雄7在战壕里沉着指挥战斗,要么是英雄

11、来到群众家中,军民鱼水情深。图片化的情境中,英雄人物的言行也受到制约,生活气息也不够浓郁。创作者们以此为突破口,加入了更多生活气息浓厚的情境,让英雄们走近百姓。 亮剑中,李云龙表扬张大彪在对抗坂田联队的战役中表现突出,请他喝酒,说着将自己的一碗酒递到他的手中,张大彪一饮而尽,李云龙心疼地抢过碗,大声说:“你小子也太实在了,给你喝你就喝光了,客气话不会听啊!”张大彪一本正经地说:“团长您不是经常教导我们做人要实在吗?”李云龙听罢笑骂道:“你个小兔崽子!”这个情景充满了琐碎的生活气息,很好地反映了李张二人融洽的上下级关系,这远比李向阳亲切地握着区委书记老张的手说:“我们是革命的好同志!”要传神动人

12、得多。爱情是世俗感情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实侠骨柔情不会遮盖反而会增加英雄形象的感染力。自私狭隘等一些世俗感情的加入也是值得关注的,这里不仅是指在塑造英雄人物这一个体上,而是展开到英雄人物成长的大环境中。同志们之间不再一团和气,也有不和谐的音符出现,这个不和谐的音符不是那种是非易断的忠诚还是背叛的敌我矛盾,而是人性灰暗的一面。例如历史的天空中,麒麟山的领导层在处理“不听话”的姜大牙的问题上意见不合,万古碑提出秘密处死姜大牙,以防止他日后不服管束而惹8出乱子,因为他不满姜大牙一直纠缠自己的意中人董闻英,不好直说,便想借机除掉他,如此人心险恶,不和谐却也真实。关于世俗语言,不管是那些粗话、脏话还是

13、那些顺口溜、俏皮话都让人觉得活灵活现,风趣幽默,大大不同于以往影片中那种教条式的、朗诵式的语言。2.3 使配角更加鲜活新中国初期的文化事业一直受“三突出”观念的影响,不仅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也是如此。英雄的光芒太亮了,以至于把其他人物都遮盖了,本来是“群英会”却变成了“独角戏” 。创作者们希望通过加强配角的塑造来克服这一点,其中最突出的便是英雄身后的女人和英雄的对手。英雄身后的女人不再默默无闻,她们有思想、有个性,她们是橡树身边的木棉,作为一棵树的形象和丈夫站在一起。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与石光荣拌了一辈子嘴的褚琴,亮剑中大胆示爱的秀芹,优雅真诚的田雨都令人过目不忘。英雄的对手也不再实力雄厚而头脑简

14、单,他们拥有卓越的才智和丰富的内心,他们是值得尊敬的敌人。如亮剑中的楚云飞, 历史的天空中的石云彪, 雪豹中的竹下俊,让人在敌视中不得不夹杂着一丝敬佩和同情。以上分析的三种方面虽然着力于不同的范围和层次,9但都体现出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理念中现实性的加强。3.关于另类英雄的思考自 2001 年激情燃烧的岁月播出以来,以另类英雄为主角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层出不穷,风行全国。观众们激动地称他们为草莽英雄,由此我们就可以说,这些另类英雄就是时代所呼唤的、观众所追寻的吗?这些另类英雄的塑造理念就是创作者们应该奉为圭臬的吗?笔者认为应该持谨慎的欣赏态度。另类英雄的出现带来了正面人物塑造的突破,使之走出了

15、程式化、脸谱化的困境,其优点毋庸置疑。李云龙、石光荣、姜大牙、李大本事等为观众所津津乐道,使观众们铭记历史,在浓厚的兴趣中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背后所蕴藏的思想隐患。首先,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兴起,人们总说,这是一个解构的时代。我们对那些从前建构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东西进行重新审视,重新判断,不再为主流思想马首是瞻。于是那些完美英雄遭到了质疑,甚至反感。因为观众已不再满足于顺从地朝神坛膜拜。另类英雄应运而生,他们走下神坛,他们去掉身上的光环,似乎只是身边那个有两把刷子的普通一员,人们摸摸下巴,笑道:“有点儿意思。 ”这意味着崇高性的消解,人们在解构英雄,解构一个10时代给我们建

16、构的信仰。当一个人失去了需要无条件顶礼膜拜的意念,他们的内心将会无限膨胀,当代学者邓晓芒说中国处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而这是令人担忧的。其次,早在荷马史诗中,我们就看到了阿基琉斯,一个暴躁易怒、温柔善良又极度自尊的个人主义英雄。西方文明一贯强调自由与个性,而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是强调集体主义的。农业使人们不得不抱成团,安土重迁,用集体的力量向土地要粮,生息繁衍。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让人们讲求孝悌忠信,依赖氏族宗亲,张扬个性并不被看好。新文化运动以来,西方思想涌入,随后的五四运动, “文革”中的“破四旧”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极大的摧残。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艺术,西方思维在中国人中逐渐显化,本文所探讨

17、的越来越有个性的英雄就是一个虽微小却很实在的注脚。当今时代不是五四时期,我们不会再大声宣称西方文明优,中华传统劣,但是我们却在不自觉间做着判断与选择,长此以往,着实令人担忧。英雄是人类自开化以来就一直崇敬与追寻的,它是精神的依靠,心中的永恒,当它在人们的意念中固化下来后,人们便开始在现实中寻找、再造英雄。可是言不尽意,意不传神,现实中的或者再造的英雄始终不及心中的那个英雄,始终无法承载心中那份沉甸甸的崇高情感,于是英雄成为了一个可以走向而无法走到的概念。反映人们精神追11求的影视作品将这一点生动地展现了出来:丰富多彩、不断发展的英雄形象,展示着人们的追求,也展示着人们的思考。虽然我所截取的中国

18、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嬗变只是天地一隅,但是一叶知秋,这一趋势是值得关注与探讨的。注释:本文中提及平原游击队时以 1974 年版为依据.小说面面观 ,第四章 人物(下) ,59 页,64 页.“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2011 年上映的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中的主人公.参考文献:1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2004 年;2英爱摩福斯特.苏炳文译.小说面面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年;3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转型期”大众审美文化透视.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年;4胡智锋.“转型期”中国影视文化建设的四个浪潮.J.电影文学.1999(10)戴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学生。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