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下册实验培训.ppt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4276696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3.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实验培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六年级下册实验培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六年级下册实验培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六年级下册实验培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六年级下册实验培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六年级科学下册典型实验分析,博兴县第一小学 张 伟,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1.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一单元,实验(一),1,问题: 怎样正确的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放大镜,观察方法一:镜动,物、目不动;,观察方法二:物动,镜、目不动;,本单元要求用放大镜观察内容:观察科学课本上的一幅图片;观察电视机和电视屏幕图像;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放大镜下的晶体等。,昆虫晶体,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及时用画图法

2、记录的好习惯; 2.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选择观察方法; 例:观察电视机的屏幕、大树、食盐等粉末状的物体及运动着的物体时,宜镜动,物不动;观察方便拿取、个体较小的物体时,宜物动,镜不动; 3.为学生提供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 4.不能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实际存在的问题: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中间的凸起程度有关,与镜片的大小无关;仪器室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小;解决建议: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拓展视野,继续观察,自主解决。(绝对禁止明示学生购买!),第一单元,实验(二),5,问题: 怎样正确的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怎样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实验名称: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

3、本,实验材料:洋葱、小刀、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清水、碘酒、滴管2个(1个滴清水、1个滴碘酒)、吸水纸等;,(参考课本12、13页),制作步骤: 1.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即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地放下另一端,避免出现太多气泡; 4.从盖玻片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分。,1.制作玻片标本,建议两人一组,给学生多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 2.取表皮:在内表皮上划井字,用镊子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 3.组织观察各种标本建议:组内成员轮流独

4、立按步骤操作调试显微镜,调试好后再轮流观察,进而组内成员之间互评操作的规范程度; 4.观察水中的微生物需注意: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可以在载玻片上放少量的脱脂棉纤维,玻片制好后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孔明红之味生物的运动。,注意的问题,一个洋葱表皮细胞,在显微镜下,血液细胞也叫血红细胞,口腔上皮细胞,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铁生锈了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二单元,实验(三、四),2,问题: 沙和豆相互混合,会发生变化吗? 加热白

5、糖,会发生什么变化?,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名称:比较物质的变化 (混合豆和沙),实验材料:杯子、细沙、豆子、筛网、木筷、白纸等;,实验步骤: 把沙和豆倒在白纸上,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预测沙和豆混合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3.把杯子中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中进行混合、搅拌,在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观察沙发生变化了吗?豆子发生变化了吗? 4.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与原来的沙和豆子比较,看看它们发生变化了吗?,实验记录:沙和豆混合、分离后,观察不到它们的明显变化,沙还是沙,豆还是豆;实验结论:沙和豆混合后没有明显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像这样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注意的问题: 1.选择淘好的细

6、沙,将沙子倒入豆子中,搅拌时缓慢不要碰杯子的底和壁。 2.混合沙和豆时,在杯子中的量不宜太满; 3.用筛网分离时,筛网不宜大幅度晃动; 4.建议用木棒搅拌; 5.留样观察所用的白纸,建议用二次使用的; 6.引导学生明白: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有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实验名称:比较物质的变化 (加热白糖),实验材料:白糖、不锈钢汤匙、蜡烛、玻璃片、 火柴、托盘(放加热后的汤匙)、 抹布(或木夹)等;,实验步骤: 1.加热前,观察描述白糖的特点; 2.预测白糖加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3.点燃蜡烛; 4.用长柄金属汤勺取少量白糖,小心地移至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5

7、.加热结束后,熄灭蜡烛,把汤勺放在盘子里冷却; 6.与原来的白糖对比观察,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实验记录:白糖先变成液体状,再变成红褐色,接着变成黑色,冒出黑烟,冷却后变成黑色碳状物体。实验结论:白糖被加热后,颜色、形态、气味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像这样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注意的问题: 1.白糖的数量不能太多,大约1克左右; 2.用长柄的金属汤匙,有木柄的金属汤匙更理想,也可以用木夹夹住勺柄加热; 3.加热时,用蜡烛火焰的外焰,这样在汤匙底部产生的烟会少一些; 4.加热结束,一定要把汤匙放在盘子上; 5.千万不要用手去碰加热的部分; 6.观察要全面细致,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变化;比如

8、:白糖的过程变化、蜡烛的变化过程等; 7.组织教学建议:金属汤匙学生自己带,不要求当堂课清洗。,第二单元,实验(五),3,问题: 在米饭、淀粉上滴上碘酒,有什么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实验名称: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实验材料: 米饭、淀粉、碘酒、培养皿、胶头滴管等; 实验步骤: 1.观察描述淀粉的特点,用眼睛看颜色, 用鼻子闻气味,用手捻感受光滑程度; 2.在米饭上滴上一滴碘酒,观察现象; 3.在淀粉上滴上一滴碘酒,观察现象;,观察淀粉:,观察方法:看(颜色) 摸(光滑程度)闻(气味),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观察出现的现象。,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观察出现的现象。,在米饭上滴上一滴碘酒,

9、观察出现的现象。,实验记录: 淀粉是白色、细滑的粉末状物质,淀粉滴上 碘酒变成蓝色,米饭滴上碘酒变成蓝色。 实验结论: 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米饭中含有淀粉。,本,注意的问题: 1.选取淀粉和米饭的量要适中,以免浪费; 2.能正确使用胶头滴管,操作时,滴管不能碰到米饭和淀粉,用完滴管放回碘酒瓶中; 3.碘酒要经过稀释后再用; 4.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事求是的记录即可;比如:在米饭和淀粉上滴碘酒,会变成深蓝或蓝紫色,甚至变成更深的颜色。,第二单元,实验(六),4,问题: 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起来会怎样?,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名称: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材料: 小苏打、白醋、玻璃片、集气瓶、药

10、匙、 细木条、蜡烛、火柴等;,实验步骤: 1.实验前,观察描述白醋和小苏打的特点; 2.实验前用手触摸集气瓶外壁,感受一下温度; 3.向集气瓶中倒入小苏打和白醋,比例是1:3,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 4.再用手触摸集气瓶的外壁,说说有什么感觉; 5.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6.将集气瓶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观察现象;,实验记录: 1.产生很多气泡、气体; 2.杯子比原来变的凉了; 3.产生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实验结论: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并产 生一种具有二氧化碳特点的气体。,注意的问题:,1.先放小苏打还是白醋的问题讨论; 2.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操作; 3.倾

11、倒气体时,里面的液体不要倒出来; 4.蜡烛一旦没有熄灭,可以建议学生再来一次; 5.实验前后对比观察很重要; 6.继续放小苏打,检验液体的性质; 7.整理材料要彻底。,第二单元,实验(七),6,问题: 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有什么现象产生?,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实验名称: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实验材料: 一杯硫酸铜溶液、铁钉、一把镊子等;,实验步骤: 1.观察描述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特点; 2.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大约2分钟后,取出铁钉,我们有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实验记录: 1.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 2.浅蓝色

12、硫酸铜溶液逐渐变淡,放置一段时间溶液变成红褐色。 实验结论: 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本,注意的问题 1.对比观察:实验前,硫酸铜溶液是浅蓝色透明液体;铁钉灰白色,有光泽; 2.实验中,用镊子夹住铁钉的一端,把铁钉的一部分进入溶液中,是为了方便对比观察,铁定要选择长一点的为宜; 3.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的时间要足够长,大约2分钟,建议准备两把镊子,两人交替操作; 4.提醒学生不要直接用手接触硫酸铜溶液,出现意外,赶紧用清水冲洗。,知识资料: 硫酸铜溶液与铁定的反应是一种置换反应。因为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泼,所以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后,会把单质铜置换出来,附着在铁钉上,同时一部分铁溶解到溶

13、液中,生成硫酸亚铁。,第三单元 宇宙,1.地球的卫星月球 2.月相变化 3.我们来造“环形山” 4.日食和月食 5.太阳系 6.在星空中(一) 7.在星空中(二) 8.探索宇宙,第三单元,实验(八),2,问题: 月相变化是否有规律? 有什么规律?,月相变化,什么是月相?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实际上是人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的大小、方向不同。 月球的运动: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动;月球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的光;,实验名称:模拟月相变化,实验

14、材料: 红色圆形纸片、皮球(一半涂成黄色)、粉笔等;,实验步骤: 1.在画圆圈的一端墙面上贴上代表太阳的圆形纸片。 2.几位同学站在小圆上,背靠背面向外侧,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 3.一名同学举着代表月球的皮球,沿大圆转动一圈。 4.观察并描述出所观察到的月相的形状。,1、组内先分工,一位同学模拟月球绕着地球转,一位同学监督模拟月球的同学,剩下的同学集中在一块,观察并画出“月相”; 2、转动时必须保证“月球”的亮面始终对着“太阳”,转到相应位置时停一下,以便其他同学有时间画月相。 3、完成后,先思考再交流记录表下方的问题。,月相模拟实验,1,2,3,4,5,6,7,8,实验记录:用图示法科学、公

15、正、简洁明了地记录 实验中不同情况下月相的形状。,实验结论: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本,注意的问题: 1.月球绕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 2.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的一面要始终向着“太阳”。 3.举着皮球的同学不要转的太快,便于观察者观察与记录。 4.组织建议:一个观察者从不同的观察点连续观察月球绕地球转一周,月相的变化规律;,第三单元,实验(九),3,问题: 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来造“环形山”,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我的推测,环形山

16、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你认为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依据是什么?,理由:地球上的火山喷发也会出现类似于环形山的地形。,火山喷发,天体撞击,理由:陨石撞击会使地面产生坑洞。,陨石坑,陨石降落,实验名称:造环形山,实验材料:沙、小皮球、玻璃球、小铁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大解剖盘等;,实验步骤: 1将适量的沙子,放入大解剖盘; 2在注射器中盛满水,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 3观察并描述“喷水法”实验的现象; 4选择大小、质地不同的小球,从同样的高度,代表“陨石”对“月球”表面进行撞击; 5选择相同的小球,在不同的高度,改变速度,进行撞击; 6观察并描述“撞击法”实

17、验的现象。,实验记录: 科学、公正、简洁明了地记录下实验中不同方法制造出来的环形山。 实验结论: 月球环形山的成因有撞击说和火山喷发说,环形山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本,注意的问题: 1.用力将注射器内的水推出,模拟火山喷发,注射器内的水量及喷出口的大小各异; 2.要选择不同的撞击物,进行撞击实验,所选择的撞击物,不全是球形,也不宜太轻; 3.相同的撞击物要用不同的撞击速度进行撞击实验。 4.相对于撞击实验来说,对影响因素的控制难度较大;,实验结果分析: 学生可以通过多次对比试验找出它们对环形山的影响: 撞击物大,环形山的直径较大; 撞击物小,环形山的直径相对较小; 撞击速度快,环形山相对

18、较深; 撞击速度慢,环形山相对较浅; 喷射口大,环形山的直径相对较大; 喷射口小,环形山的直径相对较小; 喷射物越多,环形山的直径相对较大; 喷射物较少,环形山的直径相对较小;,第三单元,实验(十),4,问题: 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日食和月食,日食的形成:,当月球运动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实验名称: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 乒乓球、小地球仪(球)、去掉灯罩的手电筒等;,实验步骤: 1一生打开手电筒代表太阳。 2一生手持地球仪球代表地球。 3一生手持乒乓球代

19、表月球。 4用乒乓球绕地球仪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自西向东绕地球一周。 5观察在什么情况下看不到太阳?定格这一刻,进行分析。,准备一大一小的两只球,大球直径约是小球直径的4倍。当观察者位于图中位置时,用单眼观察小球遮掩大球的现象。大球看上去是怎样的呢?,月球运动到地球和太阳之间, 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线, 就产生了日食现象。,实验记录:科学、公正、简洁明了地记录下实验中日食形成的原因。 实验结论: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注意的问题(看似简单,实际很复杂) 1.

20、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 2.挡光物体是运动的。 3.挡光物体是球形的。 4.会利用日食成因示意图进行解释。 5.“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个天体大致在一条直线上。 6.月球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 7.室内光线要暗, 8.去掉灯罩的手电筒的光要很亮; 9.模拟地球和月球的球体要固定方便操作; 10.利用三球仪,帮助学生理解。,本,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1.一天的垃圾 2.垃圾的处理 3.减少丢弃和重新利用 4.分类和回收利用 5.一天的生活用水 6.污水和污水的处理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四单元,实验(十一),2,问题: 人们使用填埋垃圾的方法处

21、理垃圾,安全有效吗?,垃圾的处理,实验名称:垃圾填埋模拟实验,实验材料:广口瓶、镊子、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清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等;,实验步骤: 1.组装“下雨”装置; 2.组装模拟的“垃圾填埋场”; (1)纸巾浸染墨水后,晾干; (2)石子或沙子要洗干净; (3)加入适量的石子和清水; (4)纸巾贴着玻璃瓶壁放。 3.喷水; 4.观察“地下水”的变化;,实验记录:纸巾被淋湿后,上面沾染的颜色逐渐 往下渗透,把瓶底的清水染成墨水色了。 实验结论: 垃圾填埋以后还是会污染地下水。,注意的问题: 1.纸巾浸染墨水后,要晾干; 2.纸巾要贴着玻璃瓶壁放,并用石子埋住; 3.要用洗干净

22、的石子; 4.加入的清水刚好位于石子的一半;5.慢慢喷水,且不要喷太多; 6.引导学生明晰模拟要素; 7.整理材料要彻底,方便下一个班使用。 垃圾的处理.DAT,第四单元,实验(十二),6,问题: 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把污水中的杂质分离出来?,污水和污水的处理,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它们有什么不同?,自来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生活污水颜色深,混浊,有泥沙,有油污,有难闻的气味。 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把污水中的杂质分离出来? 沉淀和过滤,实验名称:污水净化实验,实验材料:简易的过滤装置生活污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等,实验步骤: 1观察:比较生活污水和自来水有什么不同。 2沉淀:取生活污水和自来水各一杯放在桌上静置沉淀。 3过滤:把一杯生活污水倒入已做好的过滤装置中过滤。 4描述:净化后的水和净化前的水有什么不同?与自来水比较有什么不同?,实验记录:污水经过沉淀或过滤处理之后,变得比较洁净;实验结论:污水经过沉淀或过滤处理之后,可以变得比较洁净;,注意的问题: 能从颜色、气味、透明度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 简易过滤装置的制作要科学、合理。 用废旧的可乐瓶做容器,用洗干净的细沙做过滤材料,细沙有较好的吸附作用; 生活污水选择既有泥沙,又含有油污和洗涤剂等杂物的,泥沙会明显沉淀,杂物容易过滤。,谢谢大家倾听!欢迎大家质疑、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