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 高考语文解题考点技巧串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考点聚焦】这一考点在高考能力要求方面属于 C 级层级。它也是在理解基础上的高一级的“分析综合”能力层级。2003 年考试说明要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把整体分解成几个部分的信息体,而归纳就是对这几个信息体进行综合、概括;能真正读懂文章能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知,在完成这一思维行为之后还必须具备语言的转化能力,也就是能把文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话。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考生经常出现以下问题:1分析的思维不足,未能整体掌握文章思路,故在归纳与概述时或信息遗漏,或把握不准,或理解欠妥,造
2、成答题错误。2归纳内容后不能进行有效转述,语言功底不足,不能准确地概述出内容要点和大意。在复习时,教师应不断强化考生的“内容要点”概念,坚持“文本为本,搞清弄通”的原则,并注意以下几点:1 整体感知,掌握思路;2 整理提炼,注重条理; 3落实词句,分析段落;4寻找关键,理清关系;5 转换语言,力求准确。【高考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0 题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 17 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钠原子的过程。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德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
3、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它包括把一个装有固体铷金属的特殊透明容器(称为“小室”)加热到大约 100 摄氏度,然后把两束经过细微调节、波长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
4、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降低光速能获得诸如非线性等其他一些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的行为是线性的:把入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强度增加一倍,穿过玻璃的光的强度也会增加一倍。但是,非线性意味着入射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透射光的巨大改变。正是这种性质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人们在通过光缆传送光脉冲时,常常需要把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个脉冲沿着为此目的而专门建造的很多光纤发送出去,而采用一个大小为 1 升、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韦尔奇小组的成员卡什说,装满铷气的小室在改变激光束以产生难以获得的
5、波长方面极其有效。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17. 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A. 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B. 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C. 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D. 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18. 下列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是A. 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B. 使铷原子处于不会吸收光的微妙的量子状态中C. 使波长略微不同的两束光互相作用而产生慢光D. 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19.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6、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的钠原子可以把光速降低为 17 米/秒B. 在高温中的铷原子处在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C. 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光脉冲可以比利用光缆更加有效D. 缓慢通过高温铷气的入射光具有非线性效应20.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 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B. 光通过高温铷气时,其传播的速度也会降低C. 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D. 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选自 2000 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第 17 题,答案为 A 项。选择对 A 项,作为词语理解,前面已作分析,关键看原文语境,从上文看“但是在这种情况,影响是微弱的”中的“
7、在这种情况下”是指光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受到的影响是什么呢?影响是“光速也会略微降低 ”。再从下文看,使光速降低并且不被吸收是研究的预期效果,而穿过普通透明材料的光不能达到光速降低的预期效果,而要达到光速降低的效果又会导致光被吸收,所以普通透明材料使光速降低的影响是微弱的。从归纳和概述内容角度看,其余选项均不符合语境。B 项“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是说的光速降低的原因;C 项“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是指实验的原理;D 项“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虽为概括,但不符合语境。第 18 题:答案为 D 项。本题也考查对原文内容的归纳能力。科学家所做实验的目的,概括起来是降低光
8、速,A 、B 、C 项均属于所做实验的内容,只有 D 项是实验过程中的意外发现,并可以作其他为启发,作另外用途,故选 D 项。第 19 题:答案为 C 项。本题考查文中对原文有关内容归纳后的判断能力。题干中关键信息是“重要的作用” 。与 C 项相关的信息是“人们在通过光缆传送光脉冲时,常常需要把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 , “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个脉冲沿着为此目的而专门建造的很多光纤发送出去” , “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 ,关键是对“目的”的理解。而这里说“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光脉冲可以比利用光缆更加有效” ,应为“利用热的铷原子把某个用来与其他
9、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可以比利用光缆更加有效” ,而不是“传送光脉冲” 。第 20 题:答案为 B 项。原文中与 A 项相关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 “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等信息;不能推断出 “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的结论,而只能得出相反结论;C 项推断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紫外线波长短”与“传播速度”在原文中无必然联系,只能作为“读取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的理由来源;D 项“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 中的“已经”一词属于“已未混用” ,从原文看,只在“考虑”阶段。只有 B 项推断正确,原文中有“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
10、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的推断理由。第四讲 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名师导学】对内容要点的归纳和概述,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所谓“内容要点” ,是指文章的层次分布点,这里的层次既指一篇文章的主体层次,也指某一大层次中的几个小层次,甚至是某一小层次里的几个方面。 “内容要点”又分为“显形要点”和“隐形要点” , “显形要点”是指在文章中有明显语言标志的,如用 “首先、其次、再次”等表序列的词语,或某一段的中并列于其他段落的中心句;“隐形要点”是指作者观点并无语言标志,散见在文章各处,甚至连作者也未必意识到的要点,要求考生在文章各部分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并概括。 ,从各种
11、信息中揣摩作者意图。所谓“归纳” ,就是对文章的要点或主题进行整理提炼,使之更为精练、简洁、富有条理地显现出来。所谓“概述” ,就是读者对在思维中归纳出来的要点进行简要地语言表达,本讲要求地是清晰、准确地选择出命题人已表达出来的选项。具体地说就是:对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加以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能力;对抽象的内容能够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即利用具体的材料或经验作出解释,这是一种形象发散思维能力;对含蓄的语句加以解释即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揭示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义,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理解作品。要弄懂句与句之间 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
12、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典型剖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 ,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呢?后汉大书法家蔡邕说: “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 ,方可谓书。 ”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这“子”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 “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可见这时候的“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由于中国古代的书法家要
13、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感情和想象里体会到客观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的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一样。书法家就是借着这些“ 字”的形象来暗示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感情。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国人写的字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由于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的“
14、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所以,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 。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在表达自己感情的同时反映出或暗示出自然界的各种形象。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 ”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了。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笔。殷朝就有了笔,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上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中国人的笔是把兽毛(主要用兔毛)捆缚起做成的。它铺豪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鹅管笔、钢笔、铅笔以及油画所不能比
15、拟的。书法家就是运用这支笔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使中国的书法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1. 联系上下文, “纵横有托,运用合度”的意思是A. 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B. 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绪,并且分寸把握得当。C. 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分寸把握得当。D. 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绪,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2. 文中的“方法”指的是A. 抽象的点、线、笔画B. 汉字的象形特征C. 书写时的笔法运用D. 作者的感觉、想象3. 文中“潜存着、暗示着”的意思是A. 字体虽变,象形仍然是汉字的主要特点B. 书法家写字时,字形里仍存在象形的意境C. 现
16、代汉字中,象形的特点已不易辩识D. 经过演变,汉字已成为抽象的表意符号4. “巨细收纵,变化无穷”的意思是A. 笔的品种繁多B. 制笔方式多种多样C. 运笔方法灵活多变D. 书法作品丰富多彩5. 通观全文。对第一段中“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的正确理解是A. 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倾诉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B. 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披露了自己的生活态度C. 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表达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D. 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展现着自己的审美情感解析第 1 题,答案为 A 项。选择 A 项,关键看原文语境,从上文看“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 ,再从下文看“书法
17、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 ”,归纳出要点, “纵横有托”是指“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 ”, “运用合度”是指“合乎构字的法则” ,故准确。B 项“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绪”理解有误;C 项“分寸把握得当”理解有误;D 项“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绪 ”理解有误。第 2 题:答案为 B。本题也考查对上下文内容的归纳能力。文中的“方法”不是具体的做法,也不玄虚的“意识” ,应为汉字的特点。A 项和 C 项均属于过于具体; D 项又太抽象,故选 B 项。第 3 题:答案为 B 项。本题考查文中对原文的关内容的归纳后的判断能力。与 B 项相关的上文是“由于中国字在起始的时
18、候是象形的,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 ,下文是“写出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在表达自己感情的同时反映出或暗示出自然界的各种形象” ,故理解准确。A、C、D 项并未能归纳出“潜存着、暗示着”的要点。第 4 题:答案为 C 项。归纳原文的主要观点,是说明 “书法有艺术性” ,重点在书法过程本身。A、B、D 项均说明的书法有工具或作品,只有 C 项是书法过程产生的感受,故准确。第 5 题:答案为 D 项。A 项过于具体,未能概括书法的艺术本质; B 项中的“自己的生活态度”和 C 项中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虽然概括,但均不能体现书法的艺术境界
19、,只有D 项能说明书法的艺术特征和本质,故准确。【综合巩固】(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710 题。在美国的许多城市,人们希望能呼吸到最清洁的空气,这种追求几乎达到了宗教般的狂热。为此,一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技术应运而生,可是谁也不曾想到,人们却为此不断付出巨大的代价。1990 年,美国的洁净空气法规强制空气质量差的地区在汽油中添加充氧剂等化学制品,从而减少一氧化碳和苯等害气体的排放量。但是,现在发现,大多数常用的充氧剂如甲基叔丁基乙醚已从地下贮油箱中渗入地下水,并已污染了地下饮水源,使这一地区可能在几年内成为美国最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区。科学家认为,水中即使有十亿分之几十的甲基叔丁基乙醚,也会对
20、人的健康有严重影响,甚至可能会致癌。一些曾坚决反对运用这项技术的团体还认为,加油站的空气中这中充氧剂气体含量过高,会使人呼吸困难、头痛和眩晕,不仅加油站的人,就连路上的行人也会受到影响。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科学家们证实,这种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对土壤几乎没有亲合力,同时它又是很难分解的寿命很长的物质。虽说甲基叔丁基乙醚见光可分解,但阳光很难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因此,它一旦进入地下水中,人们就很难将它“请”出来而它渗入到更深水层的可能性则是不可避免的了。美国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关闭受污染的水井,断绝受污染的水源,设法从受污染区外部调水,当然,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资金数量是巨大的
21、。还有一个办法是通过改进贮油箱来减少含有有害物质的汽油的泄露,但这仍不能解决已经发生的水源污染问题。目前,美国的科学家们正在制定一个从水源中清除这种有害物质的计划,他们试图把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被称作 PM1 的细菌注入受污染的地下水中。据说, PM1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较大剂量的甲基叔丁基乙醚。科学家们同时坦率地说,这项在受污染的土壤和水的试样中已经获得成功的试验,在清洁地下水的具体应用中,还没有让人信服的实例。看来,这种“按下葫芦起来瓢”的情况,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是值得注意的 。7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的甲基叔丁基乙醚的泄露会造成地下饮水源污染,其根本原因是A进入地下水,就很难“ 请”出来。
22、B 即使很少的含量,也会有害人体。C 在没有阳光的条件下,很难分解。D水溶性强,不亲合土壤,难分解。18对“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这句话所包含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这些”是指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地下饮水源和对局部地区空气的影响。B “这些”是指曾反对运用这项技术的人所认为的该物质对环境的污染。C “麻烦的事”是指由于甲基叔丁基乙醚有毒性而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D “麻烦的事”是指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深水层的地下水资源的必然性。9不属于“巨大的代价”所指的内容是A已经对地下饮水源造成严重污染。B使人们希望呼吸清洁空气的追求落空。C为解决水污染耗费大量人力与资金。D水污染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还很难。
23、10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A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技术主要是在汽油中添加充氧剂,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B新技术所造成的水污染是严重的,而目前解决这个问题仍只能采取被动的方法。CPM1 细菌吸收甲基叔丁基醚的试验成功,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D文末所说的“按下葫芦起来瓢 ”是说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顾此失彼的现象。解析 第 7 题:答案为 D 项。此题的设题点在第二段,而答案的依据却在第三段。文中说“这种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对土壤几乎没有亲合力,同时它又是很难分解的寿命根长的物质” ,这些特性使甲基叔丁基乙醚溶于水,并不会被周围的土壤所吸收,也没有可能自行分解。那么就可推想出,这种物质可以顺着地下水
24、流动,从而话染地下饮水源,这正是题干中所说的是造成地下饮水源污染的根本原因”。 A 项则强调了对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地下下水进行治理的困难;B 讲的是该物质对入体有害,与题干要求不符;C 项强调的仅仅是“根本原因”的一部分,不完全。8答案是 A 项。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第二段,可以看出, “这些”是指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地下饮水源和对局部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这两点,因此是正确的。B 项仅包含了一点,不全。 “麻烦的事”从上下文看,应该包括第二段所讲的甲基叔丁基乙醚对地下水和局部地区空气的污染,以及第三段所讲的由于该物质的特性而造成治理被污染的地下水泥的困难。C 项没有说全:D 项说的“必然性
25、”一词只是讲该物质会污染地下水资源,并没有表达出麻烦的事物全部意思。9答案 B 项。本文所讲的重点是,为解决空气污染所采用的新技术却造成了地下下水污染因此“巨大的代价”主要是针对地下水污染而言的;并不包括对空气的污染,与第一段所讲的“人们希望能呼吸到最清洁的空气”的追求无关,故该项不对。其他三项正确。10答案是 C 项。C 项中所说“意味向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与原文不符,文中说“在清洁地下水的具体应用中;还没有让人信服的实例” ,而“指日可待 ”一词过于武断,故为错项。其它选项均正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人与生物圈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目的是寻求同一个
26、答案。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获得的和创造的财富时,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种种惩罚? 因为人类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中,已经意识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 1971 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地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 1972 年参加起就抱着极大的热情。国
27、务院于 1978 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UIY 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迄今全国有 37 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人与生物圈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联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已经是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窗口。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口的一个缩影。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个面积为 20 多公顷的林区,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扰,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十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没有夹
28、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系统。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协调地生存。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地。各国专家希望从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清欧美“森林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中国专家希望通过研究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之路。中外专家的希望,便成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基础。7.第一段中“秘密”一词具体指的是A.指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B.指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C.指人类应怎样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来获
29、得发展。D.指人类搞经济建设怎样才能和环境相适应。8.关于“人与生物圈计划” ,下列说明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这是一个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旨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B.这个计划自 1971 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施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的活动。C.中国,作为该计划的理事国,自从加入起就热衷于此计划的实施。1978 年成立了 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迄今有 37 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 6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D.这个计划已经成为专家学者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和为生物圈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方面依据的窗口。9
30、.文中说到人与生物圈的计划,它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B.促进生产和经济的迅速发展C.寻找并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D.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提供更有利的条件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与生物圈计划有益于国际交流,有益于生物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B.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也许是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C.人与生物圈计划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确有重大作用D.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在行动解析 7C (A、B 大同小异,从人类受惩罚的原因去分析,不全面,D 侧重于谈人类怎么适应环境,这只是一个方面) 8B (偷工减料。应是有数万人参加有关的培训活动) 9A(第二段中提到人与生物圈
31、计划是以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为宗旨的) 10B (文中说到 “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地” ,可见作者的态度是肯定的,而不是“也许” “有可能” )学生课后练习答案(学生用书 B)(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 ”,到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到托尔斯泰的复活 ,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
32、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名著需要重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高,而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我这里所说的重读名著,乃是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的。仅就我们这些年龄稍长的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文革”前的一段时间和“文革”期间,阅读心态是何等的不正常,阅读空间和环境是何等的狭小和残破。那种以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为经纬的阅读定势,使我们只懂得给书中人物划成分,或者千方百计地追寻作者的阶级归属和政治派别。那种刻板的经济决定论,使我们阅读名著
33、时,到处搜罗数据,以理解时代背景。那种“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来概括作品的主题的阅读公式,死死地套住我们的阅读思维。那种所谓“受阶级局限,如何如何”的万能标签,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了多少误解!新时期以来,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但如何重读名著呢?我想,所谓“重读” ,并非“再看一遍” ,也非多看几遍。如果仅仅停留于 “看几遍” ,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 。 “重读”应是指把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首先需要阅读者在面对名著时有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同时应该破除过去的在某种力量束缚下的阅读方式,在心态上积极开
34、辟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性格。否则,仍可能导致重读名著的失败。7. 从全文看,第一段引述了许多作家作品,其主要表述的意思是A. 像 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是非常多的。B. 每一本经典名著都是取之不尽的精神矿藏。C. 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D. 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8. 对名著需要重读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名著经过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具有不朽的价值。B. 读者的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C. 过去“左”的一套夺去了许多经典名著的生命。D. 过去“左”的清规戒律使读者对名著产生了许多误解。9
35、. 下列名著、作者、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是A.儒林外史 龚自珍清代小说B.长恨歌白居易唐代诗歌C.九歌屈原春秋诗歌D.复活列夫托尔斯泰苏联小说10. 对“名著需要重读”的“重读”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B. 破除陈旧的阅读方式,用开放的阅读心态去阅读。C. 破除简单化的思维格局,用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去阅读。D. 为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的文化性格而阅读。解析7D(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干的提示语“从全文看” 。从全文看,首段谈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 ,第二段说“名著需要重读” ,第三段说怎样 “重读” 。再从首段看,首句是领起句
36、,以下列举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概述其成就,目的在于表明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 。可见正确答案是 D 项)8 C(第二段 “名著需要重读”是领起句,第 2句是一个并列复句,分号前从作品本身的特点出发说明“需要反复阅读 ”,分号后从读者的“需要”出发,说明应当重读。以下“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 ”说明应当重读。A、B、D三项据此编拟,是正确的。原文说“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 ”,使人们对名著产生误解,而 C 项故意删掉了其中“鲜活”二字,语意大变。 “夺去了许多经典名著的生命” ,还“重读”什么呢?)9 B 10.D(仔细对照第三段的相关文句可知本题前三项正确。与 D项相关的原文是“培养自身
37、的建设性的文化人格” ,丝毫未论及 “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该项还故意删去“建设性”这一限制语,使语义有所改变,因而 D 项不正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一旦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心中必万分痛快,灵魂亦发生剧烈震撼,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于是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受春风化雨之赐,终获学业大进之益。这个主张阐发了读书活动中一条基本规律。心理学和接受美学都认为,阅读活动可看成是作者与读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 ”和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因而当阅读主体面对一个陌生的
38、又是高于“自我”的 “自我” ,其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就如“电击”一般被唤醒、被激活了。当然,一个人面对一本书,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而产生灵魂上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或者说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的情形,一生中难得一遇。这种情形多半发生在某些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身上。在其他人那里,则偏重于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的情形因人而异,多数是部分得到更新,别开生面。至于气质和心灵完全吻合的情形,是决不会有的。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俄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当他发现自己身上的英雄主义气质与当时名声在他之上的马雅可夫斯基相近时,他就抑制自
39、己的英雄主义气质。帕氏的例子,值得深思,值得曾受惠或脱胎于某些外国作家且已声名远播的当代中国青年作家们反省。7. 下列句中加线的“自我”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 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 “自我”B. 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 ”的“自我”C. 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 ”走来D. 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 ”的躯壳里诞生8. 第三段中说“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 ,其主要理由是A. 今人和今人、今人和古人,灵魂气质是不可能相同的。B. 完全认同,失去“自我” ,无新生命可言。C. 先贤和今贤只能启发和帮助读书人认识“自我” 。D. 如果完全认同,读书与不读书就没有区别了。9
40、. 对文中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人一旦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到与自己思想相近的人,灵魂必受到震撼,仿佛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一样,经不懈努力,对学业的成功大有裨益。B. 唤醒、激活阅读主体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的前提是它必须在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找到一个陌生的又高于“自我”的“自我” 。C. 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在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方面往往能在“旧我”的躯壳里诞生出一个新的“自我” ,从而产生灵魂的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D. 阅读活动中要想“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需不断更新,别开生面,绝不能机械模仿别人的性情,从而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流失了“自我” 。10. 对这几段文字的中心,概括较为恰当的一项是A.阅读活动和读者“自我”B.入乎其内,出乎其外C.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D.小议读书艺术解析 7. D(D 为灵魂发生剧烈震撼后的读者,A、B、C 三项为“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或“思想相近之作家” ) 8.B(扣住“完全认同”和“泯灭自我的心智”这两个关键性的词语理解)9. C(“ 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讲的是“其他人”面对一本书时的偏重点) 10. C(这几段文字讲的是读书活动中的一条基本规律,C 项扣住读者找到与自己思想相近之作家后的新体验说,较为恰当。A、B 、D 三项均说得太大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