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 11一.【题文】阅读文本选段,完成 13 题。(二)独立谋生,勤奋好学不到二十岁的孔子,母亲一去世,就不得不完全靠自己独立谋生了。亡父叔梁纥既是武士、陬邑大夫,又有“以勇力闻于诸侯”的名声,加上亡母颜徵在出身曲阜大族,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当然给孔子进入社会以一定的有利条件,但还要靠自己努力。孔子是深明其理的。他刻苦努力,勤学好问,谦恭知礼,处世深沉。于是年轻的孔子涉世没有多久就在鲁都曲阜的社会包括贵族中间留下良好印象。如果没有这些有利条件,孔子就不可能在十九岁就娶妻子宋人亓官氏。特别是婚后年余生子,连鲁国的国君鲁昭公也派人送来一条鲤鱼。孔子以昭公
2、送鲤为莫大光荣,便给儿子起名叫鲤,字伯鱼。娶妻和送鲤这两件事正是上述有利条件的合理结果。当然,这并没有改变家庭贫穷的实际情况,如何谋生,仍是孔子紧迫的现实问题。孔子在母亲尚未去世的幼少年时代,就帮助母亲做过许多家务劳动和其他劳务。母亲死后,为了独立谋生,劳务范围就必然更为广泛了。所以他后来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究竟哪些“鄙事”,他未说,无可查考。大概扫地、做饭、洗衣、种菜、挑担、推车等家务劳动和给人家放羊、放牛以至当人家有婚丧喜事时做吹鼓手之类的事,他都做过。但他虽做过这些事,自己心里却鄙视这些事,认为这些都不过是自己年轻时家贫不得不做而借以谋生的“鄙事”。所以他一面做这些劳务而且
3、做得很熟练能干,一面在思想深处还是轻视劳动,认为这些事都只应“小人”去干,不是“君子”所当干的事。正因为他很能干,“多能鄙事”,据说在他二十岁以后的一段期间里,曾有两次充当掌管具体职司的小差使(小吏):一次叫乘田,一次叫委吏。乘田是管理牛羊的小吏,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吏。他勤勤恳恳地把这些小差使都做得很好,他说:“叫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管理得肥胖强壮起来。”又说:“叫我管仓库,我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春秋末年,凡要参与贵族政治而取得一定地位的人,都得学会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基本功。那就是:熟悉与遵循当时流行的礼、乐,掌握射箭技术,学会赶马车(御),学会写字(书),还要具备一定
4、的计算(数)能力。孔子大概通过自学和向人请教的方式,终于完满而全面地学习和掌握了这六项基本功。来源:gkstk.Com1关于孔子“独立谋生”,选文写到了哪些事?答:_2这一部分写“独立谋生”很详细,对“勤奋学习”则只有一段。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答:_3作者写孔子以国君送鲤鱼为荣一事有何作用?答:_答案:【答案】(1)做“鄙事”,如家务劳动和给人家放羊、放牛以至做吹鼓手等。(2)做小吏:做乘田、委吏。(2)关于孔子“勤奋学习”是尽人皆知的,而且在上一部分已有详细的交代,所以略写。(3)一方面说明孔子一心要进入社会,另一方面说明由于孔子的努力,“涉世没有多久就在鲁都曲阜的社会包括贵族中间留下良好印
5、象”。二.【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康德是西方的孔子?陈乐民最近,听一位久居美国的朋友说,他在美国读哲学时听某教授把康德称作西方的孔子,联系到有人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同样都是使我长见识的趣闻。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夫子,未详察过。只知道,康德有过一份“口授记录”,估计是他在大学讲课时记录下来的。据说他在讲授自然地理时曾经讲到过中国,涉及中国的地理条件、民族习性、饮食衣着、语言刑律、家庭婚姻、物产、宗教等等。那个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都来自各种各样的传教士的口耳之传,接触到某位传教士,这位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就成了资料来源。康德一生足迹不出乡里,他对中国的知识只能来源于此。凭这
6、份“口授记录”,康德对中国的了解水平超不过一般传教士的水准。其中不乏好奇的谈助性质的描述,如说:“中国人无论什么都吃,甚至狗、猫、蛇等等。”讲到孔子,只有一句:“中国人崇拜孔子,他是中国的苏格拉底。”拿康德同孔子来比,根本没有可比性。从他们在各自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比,很难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从各自哲学思想的内涵比,在深层空灵默契处有相通点,同是哲学的深层通感,但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则断无可解。至于说伏尔泰是孔门大弟子,论者的根据是伏尔泰读过论语等等,言之凿凿,信其有征。然而,那个时候的理解翻译水平是可想而知的,利玛窦和龙华民的理解就很不一样。伏尔泰确实是对中国有一种好感,一是因为他接触的传教士
7、是康熙宫廷里的“亲华派”,二是因为他在法国处于受压的地位,把康熙当做“开明天子”,把这一切糅在一起,伏尔泰便成“亲华派”了。同是启蒙时期的孟德斯鸠就不同,看过他论法的精神的,都知道那是十分尖刻和入木三分的。就是康德的口授记录中在描述中国人的民族习俗和性格时也有这类话:“中国人报复心强,但他们总可以忍耐到适当的时机才发作;他们非常贪玩,可胆小怕事;他们抱着传统习俗死死不放,对未来生活却漠不关心”可是,为什么时常会听到 18 世纪的欧洲如何之掀起“中国热”之类的话呢?我想,外国人这样说,一方面是出自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同时也表明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夫子是怎么一回事。中国人喜欢这样说,甚至引用外国人的话
8、以为助力,是因为可以满足一些自己的民族虚荣心。那潜台词是:看!连外国人都说我们的孔夫子如何如何了!所以只要是海外的一声赞誉,便通常会受到国人所享受不到的“青睐”云。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都很有趣味性,又使人长见识。B康德与孔子哲学思想的内涵有相通处,但从各自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看,康德根本就难以比得上孔子。C不同的传教士对欧洲知识分子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来源:gkstkgkstkD文章引用康德的“口授记录”,旨在证明康德不仅不了解孔子,而且还对中国抱有很深的偏见。2“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子
9、,未详察过”,这句话隐含着一个什么观点?结合文章第 2 自然段看,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有哪些?答:_3联系全文看,对待外国人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之类的话,我们应该抱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答:_答案:来源:gkstkgkstk【答案】1.C2.这句话隐含的一个观点是:康德对孔子了解得并不多。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康德足不出乡里,对中国的了解不会超过传教士的水准:对于孔子康德只讲过一句话。3.解 (示例)不必当真,更不必引以为骄傲。说这些话的外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他们那样说是出于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子。1.A 项,错在趣味性、长见识,文章并未提到。B 项,“没有可比性”不是说康德
10、比不上孔子。D 项,康德并没有对中国抱有偏见。2.第 2 自然段开头三句说明康德对孔子了解得并不多。第 4 句以后的几句话是对这一说法的解释。3.文章首先通过对康德“口授记录”的介绍,说明康德对中国的了解水平超不过一般传教士的水准。其次说明康德同孔子来比,根本没有可比性。接着用伏尔泰的例子说明外国人并非真正了解中国。最后解释了欧洲掀起中国热的原因。三.【题文】阅读文本选段,完成 12 题。老舍自传来源:高考试题库学优高考网.COM舒舍予,字老舍,现年 40 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 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
11、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 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 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 40 年也许能有点出息。著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赶集牛天赐传樱海集蛤藻集骆驼祥子火车集,皆小说也。当继续再写八本,凑成二十本,可以搁笔矣。散碎文字,随写随扔;偶搜汇成集,如老舍幽默诗文集及老牛破车,亦不重视之。贾平凹自传贾平凹,
12、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通顺,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生于 1952 年 2 月 21 日。孕胎期娘并未梦星月入怀,生产时亦没有祥云罩屋。幼年外祖母从不讲什么神话,少年更不得家庭艺术熏陶,祖宗三代平民百姓,我辈哪能显贵发达?原籍陕西丹凤,实为深谷野洼;五谷都长而不丰,山高水长却清秀。离家十年季季归里,因无衣锦还乡之欲,便没“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愧。先读书,后务农;又读书,再弄文学;苦于心实,不能仕途;拙于言辞,难会经济;捉笔涂墨,纯属滥竽充数。若问出版的那几本小书,皆是速朽玩意儿,哪敢在此列出名目呢?如此而已。1贾平凹在自传中说“若问出
13、版的那几本小书,皆是速朽玩意儿,哪敢在此列出名目呢?如此而已”。而老舍在其自传中专列一段来介绍自己的著述,这能否说明老舍不如贾平凹谦虚呢?试述理由。答:_2学者周国平在一篇文章中说“谦恭是自信戴着自卑的面具出场”,从上面两篇自传中你能找出论据来证明周国平论述的正确性吗?答:_答案:【答案】1.不能说明老舍没有贾平凹谦虚。因为老舍在其自传的前文说“27 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本已很明显地说明了他对自己著作的态度。结尾也说“亦不重视之”。所以列出那些书名只是为了给读者一个交代,给自己一个总结罢了。2.“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
14、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表面上来看上面的文字是老舍的“自卑”,实则透露着老舍先生的一种自信、从容与大气;“原籍陕西丹凤,实为深谷野洼;五谷都长而不丰,山高水长却清秀。离家十年季季归里,因无衣锦还乡之欲,便没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愧。”以上是贾平凹的文字,表面上看也是“自卑”的,其实质显示着作者对家乡对自己的一种朴素自信的情怀。1.“能否说明老舍不如贾平凹谦虚”的判断不难作出。“理由”需要细读文本,找到作者对自己作品的看法,然后作答。2.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理解周国平话的含意,然后找到两篇自传中表示“自卑”的语句,品味其是否真的是“自卑”即可。来源:gks
15、tk四.【题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 题。熊十力先生北大的老师们中,有一位唯一在家里上课的老师,是熊先生。因为他受不了上下课时间的拘束。熊先生认为听者得不到实际的益处,他写给选他课的同学们的一封信,有“师生蚁聚一堂,究竟有何受益”的话。这封信贴在哲学系办公室有很长时间。熊先生冬天室内不生炉火。听课的学生全副冬装,坐着听讲。熊先生开的课是两个学分,也就是两节课。但熊先生讲起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每次讲课不下三四小时,而且中间不休息。他站在屋子中间,从不坐着讲。喜欢在听讲者面前指指划划,讲到高兴时,或者认为重要的地方,随手在听讲者的头上或肩上拍一巴掌,然后哈哈大笑,声振堂宇。来源:高考试题
16、库学优高考网.COM“七七”事变后,熊先生冒险化装成商人,乘运煤的货车逃出北平,辗转到了武汉,又到了四川壁山县。熊先生没有闲着,写他的中国历史讲话。我们去看望他,熊先生兴致勃勃地谈他的中国历史讲话的内容梗概,大意是讲“五族同源”说。在民族危急存亡关头,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促使他不知疲倦地撰写他的这一著作。在四川八年,熊先生生活很不安定,只好投靠老朋友、老学生,艰难度日,和家属不在一起。但他没有一天不讲学,没有一天不修改他的新唯识论语体文本。来源:高考试题库马一浮先生与熊先生多年来是学术上的知己。抗战期间有一段时间有点不愉快而分手,后来抗战胜利后,两人友好如初。我和熊先生通信,有些见解,熊先生认为
17、有道理的,也把信转给马先生看。熊先生对凡是去看他的学生,他都留下,吃住和他在一起。学生给老师带点礼物,如带只鸡,送点药物,熊先生也不客气,慨然收下,相处如一家人。但是在学问上有错误,熊先生也不客气地指出,从不说敷衍、客气话。有问必答,甚至问一答十。跟熊先生在一起,令人有虚而往,实而归的感觉。和熊先生相处,好像接近一盆火,灼热烤人,离开了,又使人思念难以忘怀。熊先生这个人,以他的存在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哲学的典型。一生坎坷,没有遗产留给儿孙。几十年来,没有见他穿过一件像样的考究的衣服。伙食注意营养,却不注意滋味,甚至可以说他吃了一辈子没有滋味的饭。熊先生博览群书,不讲究版本,手头藏书很少,可以说没有
18、藏书。我认识的学者中,熊先生是唯一没有藏书的学者。别人也许觉得他贫困,他却显得充实而丰足。别人也许认为他不会安排生活,他却过得很幸福、坦然。他也像普通人一样,有时为了一点小事发脾气,过后,却深自谴责,好像雷阵雨过后,蓝天白云分外清新,他胸中不留纤毫芥蒂,真如古人所说的,如光风霁月。他具有只有他才具有的一种人格美。我常想,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这样?我感到熊先生在生命深处埋藏着一个高远的理想。熊先生在北平的寓所有一副自写的对联:“道之将废也,文不在兹乎。”这十个字,充分说明了熊先生的理想。他孜孜不倦,汲汲遑遑,从南到北,开门授徒,著书立说,无非是为了这个理想。熊先生讲学,不问对象(有学人,也有官僚政
19、客、商人)是否值得讲,听讲者是否真正愿意听,他总是苦口婆心,锲而不舍地讲授。讲述的中心,无非要人们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他中年以后,建造自己的哲学体系后,“舍佛归儒”,除了在他著作中写出来的,理论上发现的佛教哲学缺失外,还有一个埋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第一因”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有了这种深挚的爱,虽长年病躯支离,却肩负起振兴中华文化的责任。这种深挚而悲苦的责任感,是二十世纪多灾多难的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独有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得愈深刻,其深挚而悲苦的文化责任感也愈强烈。熊先生为了他的理想,生死以之。(节选自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来源:gkstk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1 年 11 月
20、版,有改动)1文中第段中画横线说“他具有只有他才具有的一种人格美”,你认为熊十力先生具有怎样的人格美?答:_2文中第段、第段各有一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请说说它们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答:_3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思考了“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这样?”的问题,结合全文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答:_答案:【答案】1. (1)在家中讲学极富个性;(2)颠沛流离中不废讲学;(3)胸怀坦荡古道热肠;(4)以生命追求高远的理想。2. (1)总结其为人与治学的原因(或动力),表现其理想的高远;(2)赞扬熊先生为理想生死以之的精神;(3)表明二十世纪多灾多难的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独有的肩负起振兴中华文化的责任感。3.第
21、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赞颂了熊十力先生在艰难中仍然进行学术研究的可贵行为,也说明了他的这一行为的目的和意义,与文章最后一段写熊先生的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的内容相照应。第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评价了熊十力先生的为人特点,既重朋友、师生情谊又坚持自己的学术个性,表达了对熊先生的赞赏之情。1.本题考查传记类文本阅读中分析综合之把握文章结构与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选文的每两个自然段表现了人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所以,要说出人物的人格美,首先对全文的内容结构要有所把握,然后再进行要点的概括。2.本题考查传记类文本阅读中探究之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F 级。问“作者为什么写这一些”或“
22、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等相关问题,是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另一种问法,其答案要点要从内容对于表现人物、表现主题、表达效果几方面来考虑;答案要具体,不要抽象了事,如说“写这一些可以更加突出传主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有感染力”等就太抽象了。3.本题考查传记类文本阅读中鉴赏评价之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思考评传的特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这两个地方加波浪线的句子,都是作者评述性的话,这正是评传的特点,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可以加深对传主的特征的认识及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思考主要从这两方面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一下前后文的关系问题。五.【题文】阅读文本选段,完成 13 题。来源:高考试题库
23、在日军围攻香港期间,梅兰芳住的靠近日本驻港领事馆的公寓成了他的不少朋友避难的好地方,但那儿也并不是绝对的安全。有一天早上醒来,他们居然在女佣的房间里发现了一枚穿墙而入的炮弹,幸好在这之前梅兰芳安排所有人都住在有三道墙相隔而可以防弹的房间,女佣才避免遭难。梅兰芳不但要保障大家的安全,更要为十几口人的三餐操心。在炮火连天的情况下,已不能下山购买粮食,他只有动用家中的存粮和一些罐头,但他又无法预测香港究竟要被围困多久,而有限的存粮和罐头总有吃完的一天。因而,此时的梅兰芳一改平日的慷慨大方,变得“斤斤计较”起来,他小心计划着分配每个人的口粮,规定:每顿饭每人只有一碗饭,不许再添,每顿饭只打开一个罐头,
24、由他分配一人一筷子,有时候炸一小块咸鱼,每人只能分到一丁点儿。所有的人围坐在桌边暗淡的灯光下,仔细而小心地剔干净那一小块咸鱼身上的小刺。此时,梅兰芳和他们一样,毫无特殊可言。但梅兰芳又和他们不一样,他是艺术家,是世界知名艺术家,他曾经有王府花园般精美的处所,有锦衣玉食,有前呼后拥众星捧月般的境遇。这一切生活上的奢华其实离他并不远,甚至可以唾手可得。然而,他却不屑于此,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筷子罐头或者一小块咸鱼,甚至提心吊胆地时刻警惕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就只是为了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所应当具备的气节。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在苦熬了 18 天之后
25、,香港终于沦陷,日军全面占领香港,粮食和水全部中断,偏偏在这时,家里的存粮和罐头也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全家十几口人面临挨饿的威胁。梅兰芳思忖良久,毅然将两个儿子乔装打扮后,派他们下山偷运粮食。正如上次他让其他人退避三舍而派儿子将那颗登堂入室的炸弹运出房间扔进山坳一样,在危险时刻,他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儿子来换取大家的安全。作为主人,他必须这么做,但作为父亲,他感受到锥心刺痛。生活上的困顿,梅兰芳能够耐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他也能直面,但他难以压抑精神上的苦闷,也深知难以抗拒即将到来的时时刻刻的骚扰,他用过太多的拒绝的借口,已经难以为继,他要重新设计新的理由,那便是“蓄须”。老奸巨猾的日本驻港部
26、队司令酒井虽然猜到梅兰芳蓄须的目的,但面对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这样一位受日本人民爱戴的艺术家,他着实有些无可奈何,况且梅兰芳以“我是个唱旦角的,年纪老了,扮相不好看了,嗓子也坏了”为由拒绝登台,也合情合理。然而,“蓄须”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当他从香港返回上海之后,日本人、汉奸三番五次登门,或者说“小胡子是可以剃掉的嘛”,或者说“年纪大不再登台,也可以,出来说一段话,和年纪大和胡子都是没有关系的嘛”诸如此类的话。梅兰芳一方面坚持留须,一方面不惜自伤身体。为了拒绝日伪的邀请,他请私人医生为他注射伤寒疫苗,致使连日高烧不退,为此差点丢掉了性命,终于击碎了日伪的妄想。从上海到香港再回到上海,梅兰芳
27、不断地和日伪周旋,拒演的理由可谓五花八门,除了“蓄须”外,牙疼、心脏不好不能坐飞机等都被他用做挡箭牌。尽管年复一年,生活因不能登台而逐日困窘,但他坚持着。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个信念,那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1从文中看,梅兰芳退避香港和返回上海后面临哪些困境?试分条作答。答:_来源:学优高考网.com_2梅兰芳是如何应对困境的?找出相关信息概括作答。答:_3从选文看,你觉得梅兰芳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先概括,再具体评析。答:_答案:【答案】1.生活上的困顿。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精神上的苦闷。难以抗拒即将到来的时时刻刻的骚扰。2.安排所有人都住在有三道墙相隔而可以防弹的房间。动用家中的存粮和一些罐头,小心计划着分配每个人的口粮,当存粮不多时毅然派两个儿子下山偷运粮食。找各种借口拒绝演出,如蓄须、牙痛等。不惜自伤身体。3.梅兰芳有民族气节、时刻为别人着想、视艺术为生命。如找各种借口拒绝演出,如蓄须、牙痛等;不惜自伤身体,坚决不与日寇合作,不为日寇演唱。1.从选文中筛选答案整合即可。2.安排所有人都住在有三道墙相隔而可以防弹的房间。动用家中的存粮和一些罐头,小心计划着分配每个人的口粮,当存粮不多时毅然派两个儿子下山偷运粮食。找各种借口拒绝演出,如蓄须、牙痛等。不惜自伤身体。3.结合前两题,将事件分类,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