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课时 2 金属的化学性质精练版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7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4 分)1. (2016 自贡)“金银铜铁锡”俗称“五金” ,在这五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弱的是( )A. 金 B. 银 C. 铜 D. 铁2. (2016 广州) 将铜丝插入下列溶液中,有明显现象的是( )A. HCl 溶液 B. AgNO3 溶液C. MgSO4 溶液 D. Ba(OH)2 溶液3. (2016 重庆 B)下列事实能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或铜强的是( )A. 铝在地壳中含量比铁高B. 铝的熔点低于铜的熔点C. 空气中铁比铝更容易被腐蚀D. 铝丝在硫酸铜溶液中
2、能形成“铜树”4. (2016 柳州)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如果把甲和乙分别放入稀硫酸中,甲溶解并产生氢气,乙不反应。如果把乙和丙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乙表面有银析出,而丙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甲、乙、丙的金属活动顺序正确的是( )A. 甲乙丙 B. 甲丙乙C. 丙甲乙 D. 乙丙甲5. (2016 常德)锡(Sn)是“五金”之一,它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位于铁和铜之间,则下列反应一定不会发生的是( )A. MgSn(NO 3)2= Mg(NO3)2SnB. SnH 2SO4= SnSO4H 2C. SnHg(NO 3)2= Sn(NO3)2HgD. SnZnSO 4= SnSO
3、4Zn6. (2016 山西)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老师给大家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铜片表面始终没有明显变化B. 一段时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C. 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D. 通过实验现象推测银和硫酸铜溶液也可以反应第 6 题图 7. (2016 重庆 A)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然后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 7 题图A. 该图反映出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B. a 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C. b 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D. c 点时,两个烧杯中
4、都有金属剩余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包括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8. (2016 江西样卷三 )将金属铁放入 CuSO4 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溶液的质量变重 B. 固体的质量变重C. 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D. _9. (2016 青海改编) 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 H2Cl 2 2HCl= = = = =点 燃 B. C 2CuO 2CuCO 2= = = = =高 温 C. CaCO3 CaOCO 2= = = = =高 温 D. _10. (2014 江西样卷三)为了验证铁、铜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差异,可按如图所示取 2 支试管分别进行实验,若
5、要立即观察到显著差异的现象,所用液体合理的是( )A. 稀盐酸 B. 蒸馏水C. 酒精水溶液 D. _第 10 题图 11. (2016 江西样卷四)在一定量 AgNO3 和 Fe(NO3)2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镁粉,其溶质种类与加入镁粉的质量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 11 题图A. 加入 a g 镁粉时,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镁、硝酸银、硝酸铁B. 加入 b g 镁粉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银C. 加入 c g 镁粉时,过滤出的滤渣为铁和银D. 加入 d g 镁粉时,过滤出的滤渣为_三、填空与说明题(本大题包括 1 小题,共 3 分。每空 1 分)12. (2016 朝阳)提起金属和金属
6、材料,你应不会感到陌生。常见部分金属的活动顺序如下:(1)上面金属活动顺序中方框内元素符号为_;(2)按年代,最早广泛使用的金属是_(选填上述金属活动顺序中的元素符号);(3)已知 X、Y、Z 三种金属中,只有 X 不与酸发生置换反应,而且 Y(NO3)2Z= = Z(NO3)2Y,则 X、Y 、Z 三种金属可能是下列的_( 填字母编号)。A. Ag Zn Mg B. Cu Al ZnC. Cu Mg Zn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 2 小题,共 18 分。化学方程式 2分,其余每空 1 分)13. (2016 丹东) 为探究 Fe、Cu、Ag 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第
7、13 题图(1)实验前需将金属丝打磨,目的是_。(2)甲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乙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3)通过甲、乙实验探究,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4)若采用丙实验方案也可得出相同结论,则金属 C 是_。14. (2016 贵阳)化学活动课上同学们对金属的性质及合金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1)取等质量的金属,分别加入足量稀硫酸,完成下表四组实验。序号 A B C D药品 金属 铜粉 锌粉 锌粉 镁粉稀硫酸9.8%硫酸19.6%硫酸9.8%硫酸9.8%硫酸写出实验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根据表中_实验(选填序号),即可判断 Mg、Cu 、Zn三种金属的活
8、动性顺序。(2)探究合金的成分。某合金可能由 Mg、Cu 、Zn、Al 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提出问题合金由哪两种金属组成?第 14 题图实验探究取该合金 m1 g,在足量氧气中反应,生成固体质量为 m2 g,m 1 与 m2 的关系如图所示,则(m 2m 1) g 表示的意义是_。再向 m2 g 的固体中加入稀硫酸,微热,固体全部溶解,得溶液 M,继续进行如下实验,补充完成实验内容。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和化学方程式向 M 中加入 a g 铁粉,搅拌_过滤,把所得固体洗涤、干燥,称其质量也为 a g,并向此固体中加入稀硫酸无明显现象化学方程式:_M 中的溶质:_分析结论若 m14 ,m 2
9、7.2,结合上述实验分析,合金的成分是_。(3)根据上述实验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_。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 1 小题,共 10 分)15. (2016 淄博)合金的种类很多,用途非常广泛。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它可以用来制造机器和电器的零件等。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测定实验室中某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不考虑黄铜中的其他杂质) ,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称量 10 g 粉末状黄铜样品放入烧杯中,量取 45 mL 稀盐酸分三次加到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实验数据如下表: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加入稀盐 酸的体积 (mL) 15 15 15生成氢气的质量(g) 0.04 m 0.02回答
10、:(1) m 的数值_ 。(2)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3)常用的鉴别铜和黄铜的方法为_。答案1. A 2. B3. D 【解析】地壳中金属含量多少无法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熔点是物理性质,熔点高低与金属活动性无关;铝的活动性比铁强,空气中铁比铝更容易被腐蚀是因为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铝丝在硫酸铜溶液中能形成“铜树”是因为铝的活动性比铜强,能够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故选 D。4. A 【解析】根据甲可以与稀硫酸反应而乙不能反应,可知甲比乙活泼;因为乙和丙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乙能与硝酸银反应而丙不能反应,因此乙比丙活泼;综上可知甲、乙、丙三种金属
11、的活动性顺序为甲乙丙。故选 A。5. D 【解析】锡的金属活动性位于铁和铜之间,所以镁可以置换出硝酸锡中的锡,A 可以发生;锡的金属活动性可能在氢之前,B 可能发生;锡的活动性比汞强,C 可以发生;锡的活动性比锌弱,D 不可能发生。6. C 【解析】铜的金属活动性较银强,可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银,硝酸银溶液呈无色,硝酸铜溶液呈蓝色,所以实验中可观察到铜片上有银白色物质附着,一段时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A、B 错误;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所以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硝酸铜,也可能含有没有反应完的硝酸银,C 正确;铜可置换出硝酸银溶液中的银,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较银强,所以银不能和硫酸铜
12、发生反应,D 错误。7. D 【解析】该图两条曲线的斜率一致,不能反映出镁比锌活泼,A 错误;由图可知,a 点时两个烧杯中所加稀硫酸质量相等,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锌早已消耗完,且放锌的烧杯中稀硫酸已经过量,B 错误;根据图像可知,b 点时锌早已消耗完,且产生氢气质量较少,镁还未反应完,产生氢气质量较多,C 错误;c 点以后两种金属继续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逐渐增加,说明 c 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D 正确。8. B 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合理即可)9. B FeCuSO 4= CuFeSO 4(合理即可)【解析】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B
13、正确;其中 A 是“多变一” ,属于化合反应;C 是 “一变多” ,属于分解反应;金属与盐溶液之间常见的置换反应有 FeCuSO 4= FeSO4Cu 等。10. A 硫酸铜溶液(合理即可)11. C 镁、银、铁【解析】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镁铁银,在一定量的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镁粉,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银,当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镁再与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铁。当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为 a g 时,溶液中的硝酸银未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镁、硝酸银、硝酸亚铁,A 错误;当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为 b g 时,镁粉恰好与硝酸银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镁和硝酸亚铁,一定不含
14、硝酸银,B 错误;当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为 c g 时,溶液中的硝酸亚铁部分参加了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含有硝酸镁和硝酸亚铁,过滤出的滤渣为铁和银,C 正确;当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为 d g 时,镁是过量的,溶液中只含有硝酸镁,过滤出的滤渣为镁、银、铁。12. (1)Fe (2)Cu (3)A13. (1)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或除锈) (2)Cu2AgNO 3= Cu(NO3)22Ag 铁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3)FeCuAg(或 Fe Cu Ag) (4)Cu【解析】(1)金属在空气中可能会发生缓慢氧化,在其表面生成氧化膜,实验时将金属打磨的目的是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
15、2)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铜可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铁的活动性比铜强,铁可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同时生成硫酸亚铁,可观察到的现象为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附着,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3) 通过实验甲和乙可知,铁的活动性比铜强,铜的活动性比银强。(4) 若利用两种盐溶液和一种金属单质比较铜、铁、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盐溶液分别是活动性最强和最弱金属的盐溶液,金属应该是活动性居中的金属单质,即盐溶液一种是亚铁盐溶液,一种是硝酸银溶液,金属为铜。14. (1)ZnH 2SO4= ZnSO4H 2( 或 MgH 2SO4= MgSO4H 2) ACD (2)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溶液由蓝
16、色变为浅绿色,有气泡产生,并有红色固体析出FeH 2SO4= FeSO4H 2、FeCuSO 4= FeSO4Cu H2SO4、CuSO 4 Cu 、Al (3) 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能与氧气反应、能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在其后的金属盐溶液反应【解析】(1)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 2SO4= ZnSO4H 2,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H 2SO4= MgSO4H 2;该实验中要比较 Mg、Cu、Zn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因为 Cu 不与稀硫酸反应,Mg、Zn 会反应,可直接通过能否与稀硫酸反应比较出 Cu 与 Mg 和 Zn 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而比较Mg、 Zn 时要通过
17、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所要求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才能比较,故应选 ACD 三个实验。 (2)Mg、Cu、Zn、Al四种金属加热时都能与氧气反应,故反应后增加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铁只能与四种金属盐溶液中的硫酸铜反应,且向 M 中加入 a g 铁粉,搅拌,过滤,把所得固体洗涤、干燥,称其质量也为 a g,若铁只与硫酸铜反应,则所得固体的质量应增大,故说明溶液中含有硫酸,会消耗一部分铁,才能最终使消耗的铁的质量与置换出的铜的质量相等,所以向 M 溶液中加入铁粉后的现象为有气泡产生,有红色固体析出,且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铁与硫酸反应:FeH 2SO
18、4= FeSO4H 2,铁与硫酸铜反应:FeCuSO 4= FeSO4Cu ,溶液M 中的溶质一定含有硫酸和硫酸铜;假设 4 g 固体全部是铜,根据化学方程式 2CuO 2 2CuO 计算,铜与氧气反应= = = = = 后,所得固体的质量为 5 g,小于 7.2 g,用相同的方法计算 4 g 固体全部是 Mg、Zn、Al 分别与足量氧气反应所得固体的质量分别约为6.67 g、4.98 g、7.56 g,只有氧气与 Al 反应后,所得固体的质量大于 7.2 g,故合金的成分为 Cu 和 Al。(3)上述实验中涉及到的金属的性质有: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能与氧气反应、能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在其后的可
19、溶性金属盐溶液反应。15. (1)0.04(2)解: 实验共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0.04 g 0.04 g0.02 g0.1 g,设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为 xZn2HCl= = ZnCl2H 265 2x 0.1 g x3.25 g652 x0.1 g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100%67.5%10 g 3.25 g10 g答: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67.5%。(3)互相刻画,有明显划痕的是铜,无明显现象的是黄铜【解析】(1)由表格分析可知:第一次加入 15 mL 的稀盐酸时,能产生 0.04 g 的氢气,第二次、第三次再加入稀盐酸还能产生氢气,因而可知第二次产生的氢气的质量为 0.04 g。(2) 反应结束时产生氢气的总质量为 0.04 g0.04 g0.02 g0.1 g。根据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0.1 g,可计算得出 10 g 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合金的质量与锌的质量差就是铜的质量,铜的质量与合金的质量相比即可得出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