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金版教程】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三第三讲 科普文和报告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27130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教程】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三第三讲 科普文和报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三第三讲 科普文和报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三第三讲 科普文和报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三第三讲 科普文和报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三第三讲 科普文和报告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三讲 科普文和报告 基础点:一、科普文章的相关知识1科普文的定义科普文跟科学论文不同,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此文体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还有趣味性和通俗性等特点。2科普文的类别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高考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3科学小品的相关知识跟科学说明文相比,科学小品的趣味更浓,它的趣味性不仅体现在题材上,更多的是体现在通过多种表现手法而渲染、强化出来的种种情趣上。首先,科学小品标题要生动活泼,富有新意。其次,科学小

2、品要借助文学表现手法来加强它的趣味性。例如:(1)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表达知识内容,使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2)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也能使科学小品富有情趣;(3)把科学知识编织成有情节的小故事,让读者通过想象,在阅读故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这也是科学小品产生趣味的一种表现手法。4科普文章的作用科普文章在社会传播中有三大作用:一是介绍和普及科学知识,二是解释、示范科学方法,三是引导、培养科学精神。5科普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科普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而简明。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

3、揭示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举例子: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事物或现象。(好处: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直观生动、便于理解,可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用引用:引用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作为依据进行说明。分类别: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依类进行说明。(好处:使说明内容明确,条理清楚)列图表: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好处: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一目了然)作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对共同点或差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 好处:突出或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列数字:列举数字

4、说明事物特征。(好处:使说明准确无误,科学具体,令读者信服)打比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摹状貌: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的特征。6科普文章的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科普文章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普文章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主要表现为: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3)语言的通俗性: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7科普文的结构科普文章强调科学性,首先就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思维的

5、严密不仅表现为内容上的科学准确,还表现在写作的条理和整个文章的布局安排上。结构的合理性正是作者思维严密的外在表现,从熟悉到陌生,从现象到研究,从本质到应用,作者层层深入地展现着科学的行文思路,既条理清晰地体现了行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规律。考查时,有时着眼于全篇,有时着眼于局部。8科普文的语言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围绕科普文章语言特点的考查,历来是高考的重点。凡是考查科普文章阅读,很少有不涉及科普文语言这个考点的。9科普文的标题科普文章在于普及科

6、普知识,有时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们乐于接受所介绍的科普知识,科普文章的作者还经常在标题的拟定上下功夫。有一个新颖、引人入胜的题目,自然会让人们眼前一亮。所以科普文章的标题的新颖程度、感染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篇文章被人们接受的程度。因此,针对科普文章的标题进行设题,就成了高考中常见的考查内容。10科普文章的阅读要领(1)抓被说明的主要事物;(2)抓主要事物的特征;(3) 抓说明的顺序和方法;(4) 抓科普文章的文学手法。11高考的考查重点(1)文章写了什么?(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2)文章怎样写的?(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3)为什么这样写?(鉴赏评价文本某些特色 )(4)

7、针对文本你有什么看法?( 探究)12科普文章的解读策略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我们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分清类别,读懂文本。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2)审清题意,把握要求。(3)准确表述,灵活回答。二、调查报告的相关知识1调查报告的定义调查报告就是根据调查研究的成果写出来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书面报告,它通常反映重大事件、新生事物、突出的典型、重要的经验和严重的问题。另外,调查报告的叙

8、述方式,惯用第三人称。2调查报告的文体特征(1)社会性。调查报告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客观地反映社会情况和问题,调查报告所总结的典型经验,对社会各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调查报告所揭露的问题对社会各方面具有警戒作用;调查报告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人民的愿望,能鼓舞人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信心百倍地争取胜利。(2)针对性。调查报告总是针对某一种思想倾向,具体实践或实际问题而写作的,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来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倾向。作者反对什么,赞成什么在调查报告中要泾渭分明,而不是模棱两可。(3)真实性。任何社会调查的目的都是为了了解客观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规律。调查报告的生命在于用事实说

9、话,材料的真实和准确是首要的。调查报告采用的材料应是经过科学处理和认真核实鉴别的,而不是道听途说的,是具体的,既有点又有面的,而不是抽象的。(4)典型性。调查报告具有典型性,典型事物最能反映一般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调查报告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总结某项经验,研究事物的发展趋势而写作的,因此需要恰当地选择典型,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5)新闻性。调查报告要求尊重客观事实、记述真人真事、反映迅速及时。不仅要介绍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而且还要进行分析、评价,揭示事物的本质,概括基本经验,指明发展方向,内容比较系统、完整、充实。3调查报告的分类(1)情况调查报告。是比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本单

10、位基本情况的一种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是为了弄清情况,供决策者使用。(2)典型经验调查报告。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经验,从而指导和推动某方面工作的一种调查报告。(3)问题调查报告。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澄清事实真相,判明问题的原因和性质,确定造成的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为问题的最后处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有关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调查报告。4调查报告的写法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1)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 “关于的调查报告” “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

11、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标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 ;正副标题结合式,正标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标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结合式标题。(2)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

12、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是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a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这种纵式结构比较简单,适合表达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它的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b横式结构。可以按调

13、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它的特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c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写。在自始至终的对比中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结构安排上的对比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在对比中肯定所是,否定所非。主体部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结构,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以更好地表现主题。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

14、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5调查报告的解读策略(1)快速准确地把握报告的内容。迅速准确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 ,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阅读全文,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重点精读一些调查者总结收集的数据,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读解分析方法一样。(2)注意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报告是在叙述中把观点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我们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中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报告可以先摆材料后提观点,也可以先提观点再用材料加以说明。有时虽不明显地提出观点

15、,但可以从阐述中看出观点。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一定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高度统一,以便更好地表现主题。(3)报告的鉴赏评价。对报告的鉴赏评价主要应从调查者的观点、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文本的特色(主要是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 )等方面来进行。(4)如何对报告进行探究。对报告进行探究,应更多地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关注民生、经济,有时可以从自身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实例分析。重难点:围绕科普文章语言特点的考查,历来是高考的重点。品析科普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表现的效果、对读者的作用

16、等方面分析。调查报告是在叙述中把观点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考生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中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考法综述 文学中有科学、科学中有文学,这是科普文的独特之处,所以科普文的考查一般从结构、语言、标题三方面来进行。报告一般考查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命题法 1 科普文的结构典例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蛋白质的“十九般兵器”朱钦士论语中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是说要把一件事做好,必要的工具是不可少的。在现代火器出现之前,人们要狩猎或搏斗,自然可以拳打脚踢牙咬,也就是使用人体“自带”的工具。但是如果有武器相助,威力就大得多。古人早就懂得这个道理,

17、所以发展出各式各样的武器。在水浒传中,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教授九纹龙史进的,就有“十八般武艺” ,也就是使用“十八般兵器”: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扒。我们身体里面的蛋白质,负担的任务远比古代的武士进行搏斗时多。为了完成所有这些任务,蛋白质不但也有“十八般兵器” ,而且比古代武士所用的还多一种,所以有“十九般兵器” 。这些武器的名字中最后的两个字(氨酸) 相同。为了看起来简洁,并且和上面的“十八般兵器”对应,我们在这里把最后两个字略去,只写出它们前面的字,那就是丙、缬、亮、异亮、苯丙、脯、色、丝、酪、半胱、蛋、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苏、天冬、谷、赖、精、

18、组。在这里先说说蛋白质的重要性和任务。任务清楚了,蛋白质为什么要这么多种“武器”就清楚了。蛋白质不仅是构成皮肤(如胶原蛋白 )、毛发和指甲的材料,更与所有的生命活动有关。肌肉收缩需要几种蛋白纤维,物质转运需要各种蛋白转运器,识别敌友需要抗原识别蛋白,标记外来的异物需要抗体,凝血需要纤维蛋白,调节血糖需要胰岛素,感知外界信号需要各种蛋白受体,把 DNA(脱氧核糖核酸) 缠绕成染色体需要组蛋白,控制基因的表达需要各种转录因子等等。除了以上功能以外,蛋白质最复杂、最繁重的任务,还是催化各种化学反应。生命活动是通过几千种化学反应来实现的,包括利用外来物质建造自己的身体,氧化食物中的分子以获取能量,生产

19、前面提到的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分子,如转运蛋白、抗体、激素、凝血因子等等。化工厂里面要实现各种化学反应,常常使用高温高压的条件。但是在人体中,一切化学反应却必须在体温和常压下进行。这就给我们出了个难题。比如在火力发电厂中,煤和石油是在高温下燃烧的。但是在常温下,放在空气中的煤和石油却很稳定。把葡萄糖放在空气中,哪怕在大热天,它也不能被氧气氧化。这是因为,分子要进行化学反应,必须首先要得到足够的能量,把其中的化学键打开。燃烧时上千度的高温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但是在室温下,分子却得不到所需的能量,化学反应也就难以进行。而在我们的身体中,葡萄糖却可以容易地被“燃烧” ,变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我们身

20、体所需要的能量。这是因为,在体内,化学反应有蛋白质的帮助。蛋白质能把化学反应分成几步,每一步需要的能量都比较少,这就使得原来在体温下不能完成的化学反应也能顺利完成。反应完成以后,蛋白质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本身并不消耗。这个过程就叫作“催化” 。这些催化化学反应的蛋白质,就叫作“酶” 。我们身体里面的几千种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来催化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具体执行者。这“十九般兵器”并不是由谁“设计”的,而是在生物的进化过程在千千万万种不同的分子结构中,最后“选”定了它们。就在你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些“兵器”正在你的细胞里繁忙地工作,精确地完成我们的身体赋予它

21、们的任务。我们虽然不能用眼睛“看见”它们,也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但正是由于它们神通广大,才使得生命成为可能。想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生命的美妙和神奇而感动。(选自 中国科普博览 ,有删改)文章第段引用论语 水浒传中的有关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 _答案 文章第段引用论语中的话,为后文说明蛋白质作为人的生存与活动的“工具”的重要性作铺垫;引用水浒传中的“十八般兵器” ,以此类比十九种蛋白质的神奇功效( 或为下文突显蛋白质的神奇功效作铺垫 );两处引用,使文章既典雅 (富有文化底蕴)又生动 (引人入胜) 。解析 分析引用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如,引用论语中的话,结构上,因为处在第

22、段,一般有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内容上, 论语是中国传统经典,可使文章更典雅、生动。 水浒传的引用也可从这两方面入手考虑。解题法 1 1常见设问方式(1)文中段的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请分析这篇科普文的基本结构。2科普文结构类试题的解题角度(1)从结构入手由于科普文自身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所以科普文的行文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寻,要么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要么是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细读文本,找出这些规律,是理清科普文结构的钥匙。而段落的作用则要从对下文、对全文两种结构角度来考虑。典例 1 中第一段的引用,由于处于篇首,引起下文的作用则显而易见。(2)从内容入手科普文的内容前后

23、之间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所以段落作用,就要考虑此段与前后文及全文的内容上的关系。命题法 2 科普文的语言典例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

24、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一年

25、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

26、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 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 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 Pfr,Pfr 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 Pr 型分子。Pr 对 Pfr 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 Pr 对 Pfr 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

27、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 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 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 1。植物透过 Pr 对 Pfr 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

28、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觉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选自英乔纳森 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 ,商务印书馆, 2014 年,有删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答:_ _答案 用分娩的不可逆转和攸关生死来比拟种子选择发芽时机的重要性。语言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使用专业术语和数据来说明日光被遮蔽前后红光/远红光的比率变化。语言平实准确,令人信服。(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回答句子的语言特色时,应抓住该句子的

29、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第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种子选择发芽时机的重要性;第句用语专业,且列举了相关数据,其中的“大部分” “远小于”等使文章语言准确严谨。解题法 2 1常见设问方式(1)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2)科学语言的生动性是与准确性紧密联系的,在文中任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本文是怎样体现科普文章语言的科学性和文学性的?(5)科普文章的语言也可以生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科普文章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

30、语言特色,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2赏析科普文章语言的三个注意事项(1)熟悉特色,充分储备。科普文章语言特色主要有:准确严谨。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增加可信度;数据必须真实准确;所举的事例必须真实可靠。生动形象。善于记叙和描写;善于穿插趣闻;善于运用修辞。通俗易懂。多使用口语,运用引用、举例、描写等方法,化深奥为浅显,做到通俗易懂,让读者容易明白。(2)抓住关键,迅速突破。对于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时的思考角度:a揣摩词语。阅读时要推敲那些表数字、范围及程度的修饰限制性词语,感受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即使是一些模糊词语也不能放过,如“大约” “估计” “可能”等。模糊词语的使用恰恰说明作

31、者用语的严谨。b通过说明方法分析、品味语言。如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使语言表述准确。典例 2 的第 2 个例句,就考查了语言的准确性。分析时要抓住“比率” “远小于”等词语。对于语言的生动性,解答时的思考角度: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典例 2 的第 1 个例句,要抓住“发芽就像分娩”这个比喻句来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对于语言的通俗性,解答时的思考角度:多用口语、多引用,举例丰富,描写具体,让读者容易明白。(3)具体分析,规范作答。分析语言特色一般要先指出语言特点,然后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具体阐释。要注意结合文章或者具体的语句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切忌泛泛而谈,不着边际。

32、命题法 3 科普文的标题典例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绝妙的错误美刘易斯托马斯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 DNA 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 30 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 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 DNA 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

33、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一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太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 DNA 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

34、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 DNA 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 DNA 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文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

35、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不管怎样,只要 DNA 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

36、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 “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 ,有删改)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请结合全文分析。答:_ _答案 文中主要写了 DNA 的一次次变异,推动了地球物种的不断变化,而这些变异,是由 DNA 分子的不稳定性造成的,可谓“错误” 。而这种错误又因外因的不同充满各种偶然性,即使人类智慧也难以设计,堪称“绝妙” 。故作者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