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教案:实词和虚词.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27005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2.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教案:实词和虚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教案:实词和虚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教案:实词和虚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教案:实词和虚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教案:实词和虚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教案实词和虚词高考近义词考查分值为 3 分。题目特点:近年均是出一项单项选择题,要考生对容易混淆的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进行比较、辨析,能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词语。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 ,要求较高。对虚词的考查集中在关联词(连词、部分副词及部分介词)的使用上;对实词的考查,则主要集中在辨析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近义词;“成语”将专辟一节讲解,这里不再赘述在备考中,重点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落实:一、落实词义的认读,注重多角度的辨析;二、强化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三、重视语言实践的积累,

2、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实词(1)实词的考查重点放在同音词.近义词的选择和辨析上,即根据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词语,有时也考查对词语意义的正确理解。从 2009 年命题特点来看,有的试卷没有设题,有的省份将实词与成语合在一起,如湖北卷.天津卷.重庆卷.四川卷。实词辨析题明年估计会更多出现。 (2)命题的选材将更加注重语言材料生活性.时代性。每题的题干,绝大多数直接来自生活.社会的热点或重大事件,新词新语是首选材料。 (3)前几年所考的词语,一般不再重复考。从命题形式有选择式.有置换式.判断式,其中,填空式选择题可考性最大。(4)所考词语大多数为常见词语,而且多为课本提及的典型词语。虚词实词.虚词混

3、合考查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命题点。对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和介词的辨析。关联词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对复句或句群中复句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与分析。对介词的考查,主要一判断介词的运用是否正确为主,考查考生对句子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句中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情况。虚词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三种:一是词类的混用,包括连词.介词.副词的混用;二是搭配不当;三是位置不当。因此,对虚词的考查,实际是对考生对句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的考查2009 年“新课标大纲”规定:“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其包括词语辨析与运用。词语辨析题以高考命题成熟题型而备受命题者青睐。其命题点聚焦在“辨析”上,它包括词语包括熟语的

4、“判定”与“辨别” 。特别是“近义词辨析“虚词辨析” “熟语(成语)的辨析”等,以近义词辨析为重中之重。命题形式有:选择判断题;填空选择题;主观改错题,主观简答试题。特别是将实词与虚词.成语相互整合考查是一个明显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排除法及创设情景是两种基本方法。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部分,往往实词.虚词.成语各设一道题,足见词语这个知识点在能力型试卷中的重要性。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 ,要求较高实词的考查重点是辨析和使用近义词。高考考查的近义实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同音近义词。如“熟悉”和“熟习” , “审定”和“

5、审订”等。另一种是双音近义词,如“妨碍”和“妨害” , “干涉”和“干预”等。从近五年高考命题趋向看,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是一个着重点。有些近义词之间的差别相当细微,这就需要具备相应的辨析能力。考查的近义词大多以动词为主,也有名词性近义词,如“发源地”与“发祥地”的区别无论哪一种近义词类型,其词义上的细微差别都表现在形体不同的那个语素上,只有准确把握这个语素的含义,把主要功夫用在辨析.判断用法“微殊”的近义词上,才能有效.准确地进行辨析和选择。1、正确使用实词实词的考查以同义近义词辨析为主。要掌握和运用好同义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同义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说来,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辨析近义词

6、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辨析同义词,辨异是重点,但要辨异首先要求同。所谓求同就是要找到一组同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辨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从词语的色彩方面进行辨析色彩是指词义附带的某种倾向、情调。有的表现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有的表现为使用场合的不同,叫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三类。例:褒义词:具有肯定或赞许的感情。如:鼓励、成果、抵御、果断、聪明、节俭、维护贬义词:具有否定或贬斥的感情。如:煽动、后果、抗拒、武断、狡猾、吝啬、庇护中义词:不表示褒贬。 如:鼓动、结果、抵抗 词语除感

7、情色彩之外,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我们称之为语体色彩。主要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对话、文艺作品多用口语,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的风格。书面语有文雅、庄重的风格,多用于郑重场合、理论文章。如“表彰表扬” 、 “贵宾客人” 、 “陪同陪伴” 、 “散步溜达” 、 “马铃薯土豆” ,这几组词语义同而语体色彩不同,前者属于书面语,后者属于口语,使用时适合不同的场合。语体色彩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等的不同。如“死亡”不带感情色彩,用于与自己不亲近的人;而“逝世”则用于自己尊敬的对象。 “嘱咐”多用于临别场合,

8、语气态度恳切;而“吩咐”多用于并不远离的对象,带有命令口气。(二)从词语的意义方面辨析1、词义涵盖的范围不同,如:“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而“开辟”着重指新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2、词义侧重点不同比较分析语素,从词义的不同着重点加以区别。名词性的同义词,着重点往往表现在所指事物的特点方面。如“才能”和“才华” ,都含有能力、特长的意思,但“才能”着重指办事的能力或对知识、技能、技巧的运用能力;而“才华”则着重指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与特长。动词性同义词的着重点往往表现在动作的方式方法

9、上。如“发现”和“发明”都有新出现的意思,但“发现”着重于新找到本来就存在的事物,而“发明”着重在新创造出来的本来不存在的事物。形容词性同义词的着重点往往表现在所指事物的性质、属性、状态上。如“陡峭”与“峻峭”都是形容山势的高而陡,但“陡峭”着重指出的坡度大而陡直,而“峻峭”着重指山势的高而险峻。3、词义的轻重不同词义的轻重,是同义词表达语言分寸的手段,因此使用这类词要仔细斟酌,区别词义,我们应注意这个特点。如“损坏”与“破坏” ,都有使物体毁坏的意思,但“损坏”一般是无意的, “破坏”则是有意的。又如, “诬蔑”和“诬陷”都有无中生有地硬说别人做了某种坏事的意思,但前者是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

10、名誉,而后者则是妄加罪名,诬告陷害。两者轻重不同。(三)从运用上辨析1、词语的习惯搭配不同在语言实践中,词和词组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改善生活、关系、条件交流思想、经验、物资;交换意见、礼物、资料2、词性和句法功能的不同,如:阻碍(动 词):封建剥削阻碍生产发展。 障碍(名 词):排除一切障碍。 强大(形容词):强大的动力来自崇高的理想壮大(动 词):人多可以壮大声势。精华(名 词):这是全书的精华。 精彩(形容词):这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公然公开:两个词语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

11、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 。 “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可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 ;可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 ;可当定语,如“公开的秘密” 。不齿不耻:“齿”本为名词,指牙齿,在这里“齿”是动词,有“说到、提及、并列”意。 “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不齿”前边可以加“所” ,构成“所不齿” 。如:“人所不齿” 。后边一般不接东西,如果要接就必须在所接东西前加“于” ,构成“不齿于” 。如:“不齿于人”等。而“耻”是个形容词,有耻辱、羞愧、可耻的意思。在词中“耻”具有意动用法,有“以为耻”的意思。 “不耻”前边不能加“所” ,后边可直接接东西,构成“不耻” ,表示

12、“不以为耻”的意思。如“不耻最后”等 3、适用的对象不同,如:爱护爱戴:前者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级同辈之间 ;而后者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抚养奉养:前者用于长辈对晚辈。而后者用于晚辈对长辈。 关于近义词的辨析上面谈了三大点七小点,假如每一个词都去这样逐一比较辨析,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而考试时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对于一段文字来说,它所处的那篇文章是它的语境;对于一句话来说,它所处的那个语段是它的语境;对于一个词来说,它所处的那句话是它的语境。要确定词语的意

13、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往往具有多种意思,但到了具体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 。比如“深”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在“深深的海洋”中是“离地平面距离大”的意思, “深红色的外衣”中是“颜色浓重”的意思,在“情意深长”中是“厚重”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不易懂,难度大”的意思。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适合语境与否 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选其符合语境义者。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意义、色彩、运用这几方面的细微差别。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

14、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 “化装”与“化妆” ,相异语素是“装”与“妆” 。都有修饰、打扮意义,但“装”有服装义, “化装”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 “妆”就是打扮义,使自己容颜美丽。因而应选“化装” 。 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再判断该选何词。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通过语素比较而鉴别之是不行了。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同,再选合适的,如:他(迟疑,犹豫)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迟疑” “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义。迟疑不决、犹豫不决,这些词语

15、都正确。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去体味其差异,才能判定应选哪一个。 “我请他帮助,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走了。 ”“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 ”“迟疑”常指行动而言, “犹豫”常指态度而言,因而据语境应选“犹豫” 。2、虚词使用五戒虚词虽然远比实词少得多,但它灵活多变,除了近义虚词需要仔细辨识外,还要注意其位置、搭配习惯等。从历年高考来看,虚词辨识和使用的出错率始终居高不下。笔者把虚词的使用方法归纳为“五戒” 。一戒近义混淆:一些近义虚词在适用对象、范围、场合和搭配习惯及其所表达的语法关系和附加色彩等方面有着细微的区别,一定要仔细辨识例 放学时间还没到,集体活动还没结束,你怎么能 离开学

16、校呢? (A 径直 B 径自 C 竟自) (2005 年重庆卷)例 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提出了不少理论或模型, 基本上都处在假设和推测阶段,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 (A 即使也 B 尽管但) (2004 年天津) 【解析】例选 B。 “径直”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不间断;“径自”表示某一个人或某一方面单独做某事,多含贬义;“竟自” ,竟然,多用于表现人们对某人做事的结果感到意外。例选 B。二者都表示让步,但前者还表示假设,后者还表示转折, “尽管”引出的分句是事实。二戒贪多滥用:滥用连词和副词易出现赘余,滥用介词易导致主语残缺。例 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

17、区群众已经建起了临时账篷,以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2004 年天津)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2005 年浙江)【解析】例中“再次”与“余震”的“余”意思重复;例滥用介词“在中”导致主语残缺。三戒搭配错用:不少虚词有着固定的搭配习惯和语法功能,如果张冠李戴,就会使句意紊乱或表意不明。例: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 (2004 年福建)例:邓亚萍现在给大家的印象,不只是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 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 而是 B 而且是) (2003 年全

18、国)【解析】例中成对使用的关联词“由于所”搭配不当,改为“由所” ;例选 B。与“不只是”搭配的是“而且是” 。四戒位置倒用:可以放在主语前后的关联词要注意分句的主语是否相同: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放在主语后;反之,放在主语前例: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的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2004 年北京)例: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村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 (2004 年湖北)【解析】例两分句的主语分别是“质量”和“成本” ,关联词应置于主语后,故“就是”放在“成本”后;例否定副词应放在“把”字句的“把”前,故“没有”放在

19、“把”前。五戒图简漏用:漏用虚词会出现成分残缺,导致句意不明。例:他为家乡主编的致富信息小报,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每月印出来后,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数百份小报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 (2004 年辽宁)例: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 15 日前去汇报。 (1994 年全国)【解析】例配对使用的介词短语“在里”漏用介词“在”导致结构混乱;例漏用介词“在”导致歧义。同义词辨析A01、黯然、暗然、岸然:“黯然” ,指“阴暗的样子” ,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 “暗然”的“暗”有“光线不足、黑暗”的意思。 “岸然”指“严肃的样子” 。02、爱护、爱戴:适应对象不同,前者上(长辈)对下辈,

20、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03、安详、慈祥、祥和:“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 “祥”指吉利,如“祥云、祥端、发祥” 。 “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 “祥和”指气氛而言。注意“安详、慈祥、祥和”的写法。04、安静、宁静: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 “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 “安静”的使用

21、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05、安置、安排: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B01、必须、必需:都含有“必要”的意思。 “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 (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2)加强命令语气;(3) “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 。 “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凡是“不可不”的行为就用“必须” 。02、表率、表帅: “表率”是名词,指“好榜样” 。其中“表”为“榜样、模范” , “率”为“表率、楷模” 。 “表率”是由“表”和“率”两个同义语素构成

22、的并列式合成词。在古代汉语中, “表率”也可用作动词,有“督促率领”的意思。 “表帅” ,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率”的动词意义,表示“督促率领” 。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因“表帅、表率”同音, “帅”又有“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的意思,故人们常将“表率”误写为“表帅” 。 03、报道、报导:这是一对等义词。都指:1、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2、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现在人们倾向于用“报道” 。“报道”读 bodo, “报导”读 bodo。04、暴发、爆发: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 “爆发”的使用范围比“

23、暴发”宽。暴发:(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爆发:(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 (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05、辩驳、辩论、辩(辨)白、辩解:“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06、辨别、辨认、辨析:“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

24、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辨析”指辨别分析。07、表示、显示、显露:“表示” (1)事物本身或凭借其他事物显露出某种意义(2)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显示”明显地表现;“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08、边疆、边境:前者指*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后者指*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边界:地区与地区的界线,多指国界)09、不详、不祥:前者指(1)不详细、不清楚;(2)不细说。后者指不吉利。10、不止、不只:前者是副词,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后者用于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不但、不仅” 。11、报复、抱负:前者指对别人反击。后者指远大的志向。1

25、2、不齿、不耻:前者指不愿提到。后者指不以之为耻13、不肖、不孝:前者指品行不好(多指子弟) 。后者指对父母不敬。14、编辑、编撰、编纂:“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 “编撰”指编纂、编写。 “编纂”指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15、变换、变幻:前者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16、把戏、伎俩:前者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 17、颁布、公布:前者指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 。后者指(法令、文告、团体的通知)公开发布18、抱怨、报怨:前者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后者指向别人报仇。19、

26、辨(辩)正、辨(辩)证:“辨正”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辨证”指辨析考证。20、摈弃、摒弃: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 “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 “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C01、沉重、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02、刹那、霎那:前者形容极短的时间,后者指瞬间。03、斥责、叱责:都含“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 “斥责”偏重于严辞指责。 “叱责”偏重于大声喝叱,强调声音大。04、驰马、马驰:从前,有个人骑马到乡下去。路下,马受到惊吓,突然狂

27、奔起来,把行人撞成了重伤。于是伤者的家属向县衙告状。县官要骑马人写答辩状。骑马人在答辩状上写了自己“驰马伤人” 。他写完后向一位朋友请教。朋友问清了情况,提笔将“驰马伤人”改为“马驰伤人” 。他说:“驰马伤人的主要责任在你,而 “马驰伤人”的主要责任却在马不在人。 ”结果,本应重判的骑马人,却因一处妙改而得到了轻判。 “驰马”和“马驰” ,只颠倒了一下词序,意思却大不一样 05、呈现、浮现: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指具体的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 “呈现”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 ;呈现多在事物本身,有时在人的眼前;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等。 “浮现”往往

28、是影影绰绰的,持续的时间较短,多是想象的,有时是直接看到的;浮现多在脑中、眼前、脸上等。对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表情等。有时可换用,如“脸上呈现(浮现)出喜悦的神情” 。06、嘲笑、讥笑: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语意轻重程度不同。 “嘲笑”是一般的取笑,语意比较轻;“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 07、查看、察看: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08、处罚、惩罚: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09、沉思、深思、寻思、神思:“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神思”指精神、心绪。10、才能、才华:前者侧

29、重于做事的能力,后者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和特长。11、篡改、窜改:前者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理论、政策等故意改动或曲解;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动12、处世、处事:前者指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后者指指处理事务。13、查核、察核:前者指检查核对(帐目) ;后者指对某事物特性加以利用。14、查访、察访:前者指调查打听案情;后者指通过观察访问去进行调查,多公开进行。15、草率、轻率:前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行事;后者(说话做事)随随便便,不经过慎重考虑。16、常(成)规、陈规:前者指久已通行的规则(不带贬义) ;后者指不实用的旧规章。17、筹划、筹备:前者指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30、钱粮) ;后者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准备18、陈设、摆设:前者(动词) ,指摆设;后者(名词) ,指供欣赏的艺术品/徒有其表而毫无用处的东西。19、传诵、传颂:前者多用于美名;后者多用于事迹。20、船、船只:前者表具体的,后者表概括的。21、查阅、查验:前者指(把书刊、文件等)找出来阅读有关的部分;后者指检查 是否真实。22、常、长:“常”有以下几个义项:1一般、普通,如“常识、常事“等;2经常、固定不变的,如”常备不懈、常客、常量等;3 常常、时常,如“常来常往、常见面“等。 ”“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

31、“不常” ,极少用“不常常” ,例如多说“他不常来” ,很少说“他不常常来” 。 “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 。 “经常”和“常常” “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 。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另外, “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 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长” 本义是“长” ,又可指长度;指距离远,如”源远流长、长途跋涉“”等;时间长,如“长夜、长寿”等;再引申一步,可指永远,如“长逝、长眠、长生不老” ;还表示长处、擅长

32、,如“特长、一技之长、长于技击” 。因为“常”和“长”同音,有时不注意可能混用,如有人把“语重心长”和“长年累月”的“长”误写作“常” 。又因为“长”有经常的意思,也有人把“细水长流”误 写成“细水常流” 。D01、哆嗦、颤抖: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02、惦记、思念:前者指(对人或事)心里老想着,放心不下,多用于口语;后者指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多用于书面语。 03、陡峭、峻峭:前者侧重于山的坡度大而陡直,后者侧重于山势的高而险。04、电讯、电信:前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的消息;后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消息的通讯方法。05、独立、独力:前者指不依*别人;后者指*

33、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06、典雅、高雅:前者指优美而不粗俗;后者指高尚而不粗俗07、抵制、抵御:前者指阻止有害的事物,使不能侵入或发生作用;后者指抵挡、抵抗。08、对于、关于:都是介词,前者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后者指(1)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状语;(2)引进某种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定语,后面要加“的” 。注意:表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 ,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 ,兼有两种情况时可以互用;“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宾,可以单独作标题,用“对于”组成的介宾,只有跟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才能作标题,如对于政策的认识09、戴、带:“戴”作动词的一个意思是把东

34、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如“戴帽子、戴红花、戴袖章” 。引申出来了有关的词如“戴高帽子、戴绿帽子” 。 “不共戴天”的“戴天”是头顶着天, “戴罪立功”的“戴罪”是顶着、承担着罪名。 “戴孝”是身穿孝服、臂缠黑纱等表示哀悼,也常常写作“带孝” 。在实际运用中,说“带孝”或“带着孝”更为常见。因为有的人并不一定作“戴孝”的穿着,只是一定的期间里很多方面有所节制而已。10、度过、渡过:“渡”的本义是“横过水面” ,如“渡河、渡江” ,也可引申为“由此到彼”,如“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等。而“度”的其中一个义项虽也是“由此到彼” 、 “过”的意思,但专指时间,如度日、欢度春节、度假、虚度光阴等。

35、不过,在文言文中, “度”有时也通“渡” ;如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隔绝,虏军岂能飞度?”而“渡”却不能通“度” ,二者是混淆不得的11、到、倒:为了避免混淆,特别要注意这几点。(1) “倒霉” ,也作“倒楣” ,里面的“倒”不用“到” 。(2) 副词“到底”跟“进行到底”里都是用“到” ,如“你到底去不去、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问题” 。(3) 副词表示跟意料相反的 “倒” ,不能写成“到” 。如“这样一来倒省事了、听你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我倒要听听” 。(4) 副词表示让步、转折的“倒” ,不能写成“到” 。例如:“我有倒有,可是不在身边。 ”“学倒学过,可是早忘了。 ”(5) 表示催促、追

36、问的副词“倒” ,不能写成“到” 。如“你倒快唱呀、你倒会不会呀” 。这里的“倒”是“倒是”的意思,不是“到底”的意思。以上几句中的“倒” 都可以说成“倒是” 。E01、而后、尔后:都是连词,常用于书面语言。而后:以后,然后,表示在某事之后。尔后:从此以后,此后。 “尔”有指代义,相当于“这” “此” 。02、恩惠、恩赐:前者是名词,给予或受到的好处。后者是动词,泛指因怜悯而施舍。03、偶然、偶尔:前者指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相对于必然) 。后者指间或,有时候(副词,相对于经常) 。F01、幅、副:都作量词, “幅”是巾旁,跟巾帛、呢绒等有关,因此用来形容布匹、面料的宽度,如幅面、单幅、宽幅。有

37、时泛指宽度,如:幅度、幅员。 “幅”用作量词时,一般修饰布料、丝织品,也用来表示图画、布匹等。 “副”的意思是居第二位,属辅助性的,如副业、副官、副产品。当它作量词时,表示成套的东西,如:一副对联、全副武装;有时也用于表示面部表情,如:一副笑脸。02、发奋、发愤:“奋”本义指鸟振翅飞翔,后来引申为振作、鼓动。 “愤”指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 “发奋”指振作起来,如发奋努力、发奋有为等。发愤指决心努力,如发愤忘食、发愤图强等。 “发奋”强调精神振作;“发愤” 突出精神受到刺激而产生向上的内动力。 “发奋”使用的范围要比“发愤”大, “发奋”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群体或国家,而“发愤”一般指个人。功

38、能上, “发奋”可以说“奋发” ,而“发愤”则不能说“愤发” 。 03、抚养、扶养:都有“供养”之意。前者包含“教养、爱护”之意,多用于长辈对晚辈。后者多用于晚辈对长辈、平辈之间或对残疾人;或用于法律关系(父子、夫妻等) 。04、发现、发明:前者词义侧重于找到,后者词义侧重于创造。05、法制、法治:前者指有关的法律制度。后者表示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06、复员、复原:指军人退出现役而转入地方。指病后恢复健康或事物遭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的善状况。07、风气、风俗、风尚:“风气”指社会上或某个集体流行的爱好和习惯;“风俗”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范围较大;“风尚”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

39、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08、妨害、妨碍:前者指有害于事物发展(程度重) ;后者指使事物不能顺利进行。09、肤浅、浮浅:前者指学识浅,理解不深;后者指浅薄。10、反映、反应:“反映”指把情况告诉、传达到有关部门(多用于对上级) ;“反应”指由外来刺激引起的某种活动或回应11、富裕、富余:前者指财物充足;后者指足够而有剩余。12、赋予、付与:前者指(上对下)交给,是特殊用法;后者指拿出、交给,是一般用法。 13、废除、废黜、解除:“废除”指取消、废止(法令、制度、条约等) ;“废黜”指罢免、革除(官职) ,现多指废除特权;“解除”指去掉、破除(警报、顾虑、武装、职务等) 。14、凡响、反响:“凡响”指

40、平凡的音乐;“反响”指事物所引起的回响,反应。15、负心、腹心:前者指背弃情谊(多指转移爱情) ;后者指(1)比喻要害或中心部分(2)比喻极亲近的人(3)比喻诚意。16、抚育、哺育、抚恤:“抚育”指照料、教育儿童或照管动植物;“哺育”指喂养,比喻培育;“抚恤”指(国家或组织)对因公受伤、牺牲或残废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以物质帮助。 17、分辨、分辩:“分辨”是指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区分开,有分析辨别的意思。而“分辩”指为消除所受的指责而进行解释、说明,与“辩解”意思相同G01、改进、改善:搭配对象不同,前者常与“工作、方法、技术”搭配;后者常与“关系、条件、生活”搭配。02、沟通、勾通:两个词

41、都有相通连的意思,但后者是贬义词,指暗中串通、勾结。03、公然、公开:前者指公开的,毫无顾忌的(贬义) ;后者指(与秘密相对)不加隐蔽的。04、关注、关照:前者指关心重视;后者指关心照顾。05、灌注、贯注:前者指用液体浇灌;后者指精力集中,有贯穿下去的意思。06、光临、惠顾:前者是敬词,称宾客的来到;后者是商店对顾客的敬词。07、工夫、功夫:前者一般用来指时间、时候;后者指本领、造诣,主要指耗费的精力。08、贯穿、贯串:前者指穿过、通过(较具体的事物) ;后者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09、过度、过渡:前者指超过适当限度;后者指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 “过渡句”决不能用“度” 。10

42、、给予、给以:前者是书面语,也作“给与” ,后者所带宾语只说所给的事物,不说接受的人,并且多为抽象事物。11、聒(gu)噪、鼓噪:“聒噪”是方言,指声音杂乱,吵闹;“鼓噪”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以张声势,今泛指喧嚷。12、观察、观测:前者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后者指(1)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2)观察并测度(情况) ,如:观测敌情。13、国事、国是:前者指国家大事,后者指国家大计,国家的大政方针。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前者,但反之却不一定,比如较具体的事务,就不能用“国是” 。14、功效、工效:前者指作用、效果或功能;后者指工作的效率。H01、化装、化妆:“化装”有两个

43、意思:(1)假扮;(2)指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形象而修饰容貌。 “化妆”的含义:(1)特指艺术范畴,适用对象是指特定的表演者,有通过修饰、打扮而改变原来面貌的意思。该词义与“化装”是可以通用的。 (2)指生活化妆,有用脂粉等妆饰品修饰容颜,使容貌美丽的意思。前者侧重于装扮,后者侧重于打扮。02、含糊(含胡) 、模糊(模胡):前者指(1)不明确、不清晰;(2)不认真、马虎;(3)示弱(多用于否定) 。后者指(1)不分明、不清楚;(2)混淆。03、侯、候:“侯” ,可以指统属于天子的国君,秦汉以后, “侯”也指仅次于王的爵位;古时士大夫间也常以“侯”作为尊称, “侯”相当于今天的“君” 。 “候”一般指“等候” “等待” ,也可指“问好” ,还可指随时变化的情状,如“时候” “气候” “火候”等。04、痕迹、踪迹:前者指(1)物体留下的印记;(2)残存的迹象。后者指行动所留下的痕迹,重在行动后留下的。05、合计、核计:前者指(1)盘算,商量;(2)合在一起计算。后者指核算(成本) 。06、焕发、激发:前者指(1)光彩四射;(2)振作。后者指刺激使兴奋。07、荒芜、荒废:前者指(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后者指(1)该种而没有耕种;(2)荒疏(学业等) ;(3)不利用,浪费(时间) 。J01、拣、捡:使用范围不同, “拣”字有两种解释:(1)挑选、选择,如拣良种、拣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