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 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1)(福建)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刚柔并济龙应台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祖籍湖南衡东,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龙应台的经历复杂而简单复杂,是因为她生于台湾,在美国接受教育,与德国人结婚生子,又到香港继续自己的事业。在多数人眼中,她是一个毫不留情的言者,一个冷峻的批判家,一个咄咄逼人的斗士。简单,是因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
2、,她始终坚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1984 年 11 月的一天晚上,刚刚留学回到台湾的龙应台,因为实在不能忍受荧光屏上一位女“立法委员”自私自满的谈话,一口气写下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投给中国时报,自此一发而不可收。一年后,她的杂文集野火集出版,笔锋凌厉,无所畏惧,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迅速在台湾刮起一阵“龙卷风”。21 天内再版 24 次,每五个台湾人就拥有一本。她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也知道了什么时候该打破沉默勇敢地说“不”。此后的 13 年,龙应台随丈夫迁居欧洲。一边安心地在家相夫教子,一边继续写着刀光剑影般锐利逼
3、人的时评文章,或是反抗专制、呼吁人权,或是文化冲突、社会变迁,无一不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其胆识和气魄,让多少男士汗颜。1999 年,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专程前往德国,邀请龙应台回台北市任文化局局长,主持文化推广建设工作。于是她带着“准备身败名裂”的心情回来了,此后的三年里,每天工作 16 个小时,带着文化局 150 个同仁,倾力打造台北“国际文化都市”。卸任后的龙应台,开始更多地关注儿子的成长,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种家长里短的脉脉温情。有人说,她是不是怕了?是不是累了?当 2009 年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出版后,人们欣喜地发现,那个犀利、孤傲、指点江山的龙应台依然还在。她以女性特
4、有的敏锐和细腻触及到一段敏感的国共历史,一遍遍地质问:战争,有胜利者吗?纵观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柔婉转。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她的思考引起我们的震撼和共鸣,也必将带给我们持续不断的启迪与感动。从怒目金刚变成柔软温情/ 152作为一个用汉语写作者,无论是她二十多年前针砭时弊的作品野火集,还是新近的“亲情书写”亲爱的安德烈与目送,龙应台都是一个华语世界里受人关注的名字。野火集让人看到一个“硬的龙应台”;但与儿子对话的亲爱的安德烈与写家庭亲情的目送,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有人称,“龙应台
5、,越写越小了。”“针对社会现实或者政治去写文章,那其实是立即的、短暂的、表面的,而目送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比较接近生命本体、关乎巨大问题的写作。这不是从大变小了,而是从小变大了。”“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所谓的刚和柔的元素。于我,横眉冷对千夫指与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完全协调的。往往是为了你怀里喂奶的那个婴儿将来的幸福,你会去横眉冷对千夫指。不要以为一个集体的走向和身处其间的你没有任何关系。”要让龙应台对自己做出评价,她却表示:“请不要问我,我觉得作为作者只有一个权利,只负责写,至于你怎么解读那不是我的事,是你的事。”(有删节) 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
6、、龙应台的复杂,是因为她的经历丰富;而她的简单体现在她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热爱故土,关注人性,坚守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B、在龙应台看来,作者只有写作的权利,至于解读,那是读者的事,与作者无关。所以她拒绝给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C、龙应台的野火集笔锋凌厉,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D、龙应台的杂文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去关注公共问题,针砭时弊,鞭辟入里,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她的胆识和气魄,是男士无法企及的。E、龙应台写家庭亲情的目送,比较接近生命本体,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龙应台的
7、作品,越写越小了。14龙应台的作品内容涉及诸多方面,请分条作简要概括。(4 分)15作者认为“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 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传奇女子林徽因林徽因(1904 年1955 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
8、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 20 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
9、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
10、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 8 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 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 10 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
11、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
12、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54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来源:GkStK.Com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D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E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
13、,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14 作者说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 4 分15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要启蒙,不要蒙启记者:您似乎对倡导少儿“读经”不甚以为然“不反对”是吗?李泽厚:我不欣赏“少儿读经”的做法,蒋庆先生公开谴责蔡元培取消读经。如果五四那批人是“启蒙”,那现在就是“蒙启”: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我“不反对”,是因为蒋先生是民间的自发活动,他可以尝试。记者:您怎看蒋先生的“李泽厚先生主张把公德和私德分开是不能成
14、立的”?李:公德私德之分是梁启超提出的。我主张培育宗教性道德,不赞成笼统提倡“读经”。儒家经典中许多道德与当时的政治法律体制和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等便是这种道德的核心内容。“四书”、诗经周易、礼记可选读一些,但尚书春秋也读背吗?仪礼、周官、尔雅也人人必读吗?不必。我主张读点中国古书,不然我费时费劲写论语今读干吗?但反对不分青红皂白提倡“读经”,那样可能会从小培育旧传统政治体系需要的奴性道德。记者:从传统文化中可开出现代“尊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宽容多元”的文化之花吗?李:不经改造,无此可能。记者:如何改造?您依然相信并坚持“西体中用”吗?李:当然。争论
15、关键不在应否提倡传统道德,而在于如何阐释这些道德和应否以此来排斥、反对建立在现代社会性道德,这两种道德有一致处,也有冲突处。我的“两种道德论”是为探求这而提出。蒋庆先生根本否认现代社会性道德,似乎要回到“君、父、夫”具有绝对权威的的传统道德。三纲六纪是传统道德的核心, “中国首重三纲而西人最明平等”是严复的名言,看来梁启超、胡适、鲁迅、陈寅恪统统“跟着西方走”,都是蒋先生讨伐的对象。记者:甲申文化宣言认为,注重人格、伦理、利他、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文化的解毒剂,对“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有一定启示,您怎看?李:我不认同。这希望的实现也许在二十二世纪,不在“当今”。如何解读“中华文
16、化”也颇值探究。难道其他文化就没有那种品格吗?来源:学 7 优 5高 0 考 g 网 k记者:近年思想界认为五四的“激烈反传统”为几十年后的“文化大革命”埋下伏笔。您认同吗?来源:GkStK.Com来源:高考试题库 GkStK李:不认同。五四是启蒙,“文革”是“蒙启”,两者在精神上背道而驰。五四激烈反传统是其他文明中少见或没有的,这恰恰与没有强大宗教背景的中国传统有关,是实用理性的中国传统精神的展现。记者: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里非常推重鲁迅。近年大陆学界“扬胡(适)抑鲁(迅)”思潮较流行,您如何看?李:我喜欢鲁迅。他是文学家,给我以情感力量。记者:您主要是在“文学家”的意义上喜欢鲁迅吗?那作
17、为思想家的他呢?李:我并不完全认同鲁迅的思想,如他对京剧、对中医、对某些人的尖锐嘲讽等常失之偏颇、片面。但我接受和喜爱鲁迅对一切事物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警惕旧事物特别是对披上新衣帽的旧事物,毫不留情地揭穿、打击。不能以理论体系和逻辑形态的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他。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他。记者:先生对中国目前文化领域的整体现状下一个简短的判语吧,和上世纪九十年代那句著名的“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一样。李:我从不敢下“判语”,那句也只是现象描述。目前中国文化似乎是“四星高照,何处人文”?“四星”者:影星、球星、歌星,还有节目主持星。不是说“人文”没有了,而是到哪去找?但我以为不必担忧。中国人多,现在大学
18、生、硕士、博士也多,一百个人文硕士、博士里有三五个愿意做点思想学术,足够了。因为人文也不只是思想学术。 (摘自李泽厚近年答问录,有删减)13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A李泽厚先生对倡导的少儿“读经”不甚以为然,说是“不反对”,实际上是反对,认为这种做法是“蒙启”: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没有现实意义。B甲申文化宣言认为,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文化的解毒剂,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有根本性的解毒作用。C第段这两问属于追问也即非预设性随机提问,目的是把谈话拉到“思想”上来,突出主题。这是访谈类节目
19、主持人常用的手法,使访谈的中心更加突出,不出现游离主题的内容。D李泽厚关于鲁迅的谈话,意在肯定和倡导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态度及对旧事物、旧道德的批判精神,同时又是用来支撑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有力论据。E李泽厚先生对中国目前的文化领域的整体现状下了一个简短的判语“四星高照,何处人文”,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文化传统的反思与迷茫。14本文主要访谈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又有怎样的联系?(4 分)/ 15615李泽厚先生对待传统文化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是什么?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说说自己的看法。(6 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赵元任:多“好玩儿”的语言徐
20、百柯赵元任(18921982 ) ,江苏武进人,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大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之一。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 。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1920 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讲演,赵元任当翻译。每到个地方,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学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
21、结束后,竟有人跑来和他攀老乡。赵元任曾表演过口技“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这趟“旅行” ,他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 “走”遍大半个中国,每“到”地,便用当地方言土话,介绍名胜古迹和土货特产。这位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奇才,会说 33 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研究者称,赵先生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因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种外语的规律。他还被称为罕见的通才、一个“文艺复兴式的智者” 。作为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
22、并称于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语言学是他着力最深的领域,然而他同时还兼授物理、逻辑等课程。他雅好音乐,曾专攻和声学与作曲法,会摆弄多种乐器,毕生都与钢琴为伴。他一生创作过一百多件音乐作品,包括声乐和器乐。他跟他的女儿们,凡有机会聚在一起,就组成一个家庭合唱团,分声部地练习演唱他的新作或旧作。难怪人们说,音乐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赵元任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 。在今人看来,淡淡一句“好玩儿”背后藏着颇多深意。世界上很多大学者研究某种现象或理论时,他们自己常常是为了好玩。 “好玩者,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一本万利。 ”赵元任曾编了一个极“好玩儿”
23、的单音故事,以说明语音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故事名为施氏食狮史 ,通篇只有“shi” 一个音,写出来,人人可看懂,但如果只用口说,那就任何人也听不懂了:“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语言学家陈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赵元任,赵元任,在我青少年时代,到处都是赵元任的影子。 ”少年时,他着迷于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这本是赵兴之所至偶一为之,却成就了一部儿童文学经典译作) 。长大了,想学“国语” ,
24、就用赵元任的国语留声片课本当老师。后来迷上了音乐,迷上了赵元任的音乐朋友萧友梅介绍的贝多芬欢乐颂 ,也迷上了赵元任谱曲并亲自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上世纪 20 年代,赵元任为商务印书馆灌制留声片,以推广“国语” (即普通话) 。有一则轶闻,难断真假,但颇可见赵氏当年的风光。赵元任夫妇到香港,上街购物时偏用国语。港人惯用英语和广东话,通晓国语的不多。他们碰上的一个店员,国语就很糟糕,无论赵元任怎么说他都弄不明白,赵无奈。谁知临出门,这位老兄却奉送他一句:“我建议先生买一套国语留声片听听,你的国语实在太差劲了。 ”赵元任问:“那你说,谁的国语留声片最好?”“自然是赵元任的最好了。 ”赵夫人指着先
25、生笑曰:“他就是赵元任。 ”店员愤愤:“别开玩笑了!他的国语讲得这么差,怎么可能是赵元任?”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A赵元任担任罗素的巡回演讲的翻译时,都用当地的方言翻译,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当地人跑来和他攀老乡。B赵元任在表演的口技“全国旅行”中,用各种方言“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这生动地证明了他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语言学之父” 。C赵元任研究语言学,学声乐、器乐,作曲、演唱、翻译在许多领域,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D传记写了赵元任生活中的种种逸闻趣事,主要突出了他超群的语言能力,展现了一代语言大师的魅力和风采。E赵元任为推广“国语”而灌制的国
26、语留声片课本影响很大,连香港的普通店员都知道,但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14.世界各地人都认赵元任为“老乡” ,这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4 分)答: 15.赵元任被认为是位“通才” ,请概括文中这样说的依据。 (6 分)答: 来源:GkStK.Com五、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来源:学7优5高0考 g 网 kGkStK我很犀利,我很善良专访李承鹏作家李承鹏, “前身” 是位足球记者。曾是八千“足记” 大军中一员的李承鹏,至今不能忘记1996年自己第一次被封杀的经历,/ 158是年9月1日,如今的中超当时还叫甲 A,山东主场对阵四川全兴。当值主裁判一次有
27、争议的判罚,导致四川全兴被攻入一球。“隔了五六米远,裁判居然能吹越位,大家都很愤怒,说:小李,你写,你文笔好我们明天都写。 ”第二天, 斩断黑手和改革改到哪里去两篇文章登载在四川体育报足球风头版上。报纸刚上市便在成都街头销售一空。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当然是李承鹏。此外,再无其他批判“ 黑哨” 的文章。惩罚他的是箴言式的十六个字:停职反省,深刻检查,回家待命,以观后效。不仅如此,当初的那些“ 共谋者” 反戈一击,对他群起而攻之。此后多年,他又被上峰封杀了18次。但他想说的话,坚决要说,像决堤的洪水,挡都挡不住。足球评论、杂文都太短小,他要开辟新的战场,他要写小说。“因为我得创造一个世界,我是这个世
28、界的王。这个世界中,坏人总是不得好。我是王,我来决定好人才能得好。 ”李承鹏的小说在畅销之列,但在技艺上并不被圈内人认可。李承鹏对此很“感冒” ,急于争辩、驳斥。评论家谢有顺为李承鹏的新作李可乐抗拆记写了一篇书评让无声的中国发声 ,文中说:“李承鹏以他的直接和凌厉,用暴力拆迁做引子,说出了当代中国的现状,也说出了当代中国的匮乏。他在李可乐抗拆记一书叙事上的粗疏和过度漫画化,有时会使阅读变得太具娱乐效果,但这并不能掩饰此书的风骨。尤其是在一个喧嚣和静默尖锐对立的年代。正视现实,说出真话,肯定比艺术修辞上的打磨、雕琢更重要,因为一句真话有时比一个世界还重。 ”这篇评论,声援之中,不失公允。李承鹏在
29、微博上转载了这篇文章。李承鹏还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做点儿善事,必是自然而然的。“512”汶川大地震,李承鹏开着车冲到灾区,在死人堆里扛人。 “一身都是鲜血,哪个作家那时候像我这样?”当时,李承鹏只有8万元存款,他捐了 20万元,其他都是借来的。谈起公益,李承鹏不愿多说,这是他内心的“秘密”,还因为, “闷了那么多年,现在才说,人家说你出新书了炒作。不说了,做了就做了”。少见的温和。来源:GkStK.Com温和之外的李承鹏,对看不惯的事情,对不同的意见,一定要发声,甚至是讨伐,而且不遮掩、不文饰,像匕首投枪,带着血溅三步的决绝和勇猛。从刚走出校门到混迹社会多年,这一点,在李承鹏身上似乎未曾改变。
30、 “我就是太犀利,太尖锐, ”他说, “但是我很善良。 ”(选自读者原创版2011年第3 期,有删改)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A、足球记者的同行们鼓动李承鹏写文章批判“黑哨” ,自己却不写,甚至在他受处罚时落井下石,体现了人心的险恶。B、登载李承鹏两篇批判“黑哨”文章的报纸刚上市便在成都街头销售一空,取决于李承鹏的文笔而不是其他因素。C、李承鹏不惜举债救灾,做了许多公益的事,也不愿多说,说明他是一个善良的人。D、圈内人对李承鹏小说的技艺并不认可。李承鹏对此很感义愤,但他却认同评论家谢有顺对他的小说的评价。E、作者对李承鹏决绝勇猛敢说真话持似是而非的态度,现实
31、中李承鹏这样做只会给自己带来无谓的牺牲而于事无补。14、李承鹏原来是一位足球记者,后来他为什么写起了小说?(4分)15、李承鹏说“我就是太犀利,太尖锐” “但是我很善良 ”,结合文本分析这句话是否矛盾?(6 分)六、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来源:学 7 优 5 高 0 考 g 网 kGkStK百年椒子 映月泉清李乃清“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对于悲痛和酸楚,她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地道来,举重若轻。“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1997 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
32、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敛起丧亲之痛,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人们惊讶地发现,没多久,这位纤小瘦弱的老太太在忘我的文字中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这十多年来,面对时间这位严酷的判官,杨绛仿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越战越骁勇:翻译、写作之外,她还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物的工作,那是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杨绛的一生,为默存而“默存”,甘于牺牲自己的才学、时间、精力,成就钱钟书的治学和创作。对于痴气十足的钱钟书,她体贴关爱,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担子,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打翻了,“不要紧”,她的“不要紧”伴随了钱一生。钱钟书的母亲夸她“笔杆摇得,锅铲
33、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钱钟书对她也恋慕至极,将写在人生边上“赠予季康”。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两人“仝存”的样书上,钱又写下浪漫痴语:“赠/ 1510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对于从小嗣出的钱而言,这份博大的“三位一体”的情感中或许还包含着一份母性关怀。有一次,杨绛要捐掉她为钱钟书织的一件毛衣,钱抱住不放,说:“慈母手中线。”两人相濡以沫 63 载,共同营造了最纯净的婚姻,钱锺书曾如是总结:“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锺书病中,我只求
34、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钱锺书缠绵病榻的日子,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丁伟志回忆道:“钱先生当时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每个菜都是杨先生亲自给他做,菜都做成糊状,鱼要做成粥,一个小刺都不能有,都是杨先生一根一根剔掉的。”“哎呀,后来不得了了!钱先生在北京医院,女儿钱瑗在西郊,杨先生这么大年纪两边跑。一家三口人,后来一下走两个,尤其是女儿的走毫无思想准备,我想她一定受不了,这个打击太大了啊!她居然非常坚强,一滴泪都不掉。”今年 2 月 23 日,张佩芬突然接到杨绛一个电话。“因为她只懂英文和法文,不通德语,偶尔也会找我帮忙,她把字母念出
35、来,我记下来查,查好后我给她回信,她收到后第二天马上就电话回我道谢。”据张佩芬回忆,杨绛所寻德语共 18 个字母,一口气读完,好似一个拗口的游戏,倘若加以分割,便是 3 个独立的单词给予,赠与了,已经离开了。注 钱锺书,字默存。(节选自 南方人物周刊( 2011 年 17 期,有删改)13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 文章称“杨绛的一生,为默存而默存” ,是对杨绛甘愿隐藏起自己的光芒,默默奉献的情怀给予了正面肯定。B 对于钱瑗和钱锤书的先后离世,杨绛举重若轻,是因为她在他们生前乃至病中已经尽了一个母亲和妻子的责任,所以了无遗憾。C 杨绛的“不要紧”伴随钱钟书一生,既体现了她对钱钟书的体贴关爱,又表明她是一个有担当的女性。D 钱钟书卧病期间,杨绛力求“夫在前,妻在后”,所以尽量保养自己,不愿错了次序,体现了其“夫唱妇随”的传统美德。E 文章结尾“给予了,赠与了,已经离开了”,言简意丰,隐含着丰富的人生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14 文中多处引用钱锤书的话,有什么作用?( 4 分)答: 15.有人称杨绛为“钱钟书背后的女人”,你是否赞成?请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6 分)答:七、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921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