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 部分/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考纲展示 命题探究第一讲 文言实词 基础点: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 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规定了考查的范围,突出“浅易”的特点,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规定了考查方向,即考查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主要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各种词类活用等。重难点:1.实词的一词多义。2词类活用。考法综述 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以客观选择题形式出现,同时也在文言文翻译中进行考查。要正确解读这类试题,一定要掌握它的几种考查类型和常见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命题法 1 一词多义 多
2、义实词的考查一直都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其词义的衍化大致如下:(1)有的实词以本义为点,由此向不同方向派生出新的意思。例如, “引”本义“拉开弓”( 丁壮者,引弦而战),由此引申出“拉” “扯” “牵”(左右欲引相如去) ;拉弓时弦与弓的距离变长,有“延长” “延伸” “伸长”的意思(“引颈而望” “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拉弓时向后用力,有“后退” “倒退”“掉转”的意思(“相如引车避匿”);拉弓有方向性,有“引导” “带领” “率领”的意思(“燕引兵东围即墨” “引人入胜”);这就像以车轴为中心向不同方向伸出辐条,成为“辐射式” 。(2)有的实词在一个意思上生出新的意思,又在新的意思
3、上生出另外的意思。如“信”指“送信的人” “信使” “使者” ,因为这样的人代人传言,其言真实,便有“真实、确实”的意思;“真实、确实”就能使人放心、信任,就有“相信” “信任”的意思。这样推衍,成为“链条式” 。(3)有的实词的词义原本指某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扩大范围。如“售”表示经营中将东西卖出,扩大为“成功” “实现”等意思,如“(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 。(4)把握一词多义,除了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外,还需注意词的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 ,其本义是田界;田界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 ,即
4、用其假借义。又如“爪牙” ,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是用其本义;“祈父,予王之爪牙”(诗经),这里是用 “爪牙”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是用其比喻义。典例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王文统,字以道,益都人也。少时读权谋书,好以言撼人。遍干诸侯,无所遇,乃往见李璮。璮与语,大喜,即留置幕府。世祖在潜籓,访问才智之士,素闻其名。及即位,厉精求治,有以文统为荐者,亟召用之。乃立中书省,以总内外百司之政,首擢文统为平章政事,委以更张庶务。文统为人忌刻。(窦默)面诋文统曰:“此人学术不正,必祸天下,不可处以相位。 ”世祖曰:“若是,则谁可为者?”默以许衡对,世祖不怿
5、而罢。又明年二月,李璮反。会璮遣人持文统三书自洺水至,以书示之,文统始错愕骇汗。书中有“期甲子”语,世祖曰:“甲子之期云何?”文统乃伏诛。(选自元史 ,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遍干诸侯,无所遇 干:冲犯B访问才智之士 访:访查C世祖不怿而罢 怿:高兴D书中有“期甲子”语 期:约定答案 A解析 A 项, “干”是多义词,有 “盾牌、武器” “冒犯、冲犯” “求取、追求” “才能”等多个意思,但 A 项中的“干”应是 “求取”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王文统) 四处求见诸侯,希望能够得到官职,但没有人赏识他、重用他。如果理解为“冲犯” ,显然和句意不合。B 项, “
6、访”主要有“寻求” “访查”等意思,如滕王阁序 “访风景于崇阿”中的“访” 。C 项, “怿”为“高兴”的意思,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秦王不怿”中的“怿” 。D 项, “期”是多义词,主要有“约定” “期限” “预料”等意思。参考译文 王文统字以道,益都人。少时读讲权谋的书,喜欢以言词打动人。到处拜访诸侯,( 希望能够得到官职)但没有人赏识、重用他,于是去见李璮。李璮和他谈话后大喜,当即把他留置于幕府中。世祖在即位以前,访求才智之士,一向听说文统的名声。等到即位以后,励精图治,有人推荐文统,世祖便迅速任用了他。于是成立中书省,总管内外百司之政。第一个提拔的平章政事便是王文统,让他改革各种政务
7、。文统为人妒忌尖刻。(窦默)在世祖面前诋毁文统说:“此人学术不正,一定会祸害天下,不能让他处在相位上。 ”世祖说:“如果是这样,那谁可为相呢?”默说许衡可以。世祖不高兴,此议就作罢了。第二年(中统三年) 二月,李璮反元。恰逢李璮派人拿着文统策反的信自洺水来,世祖把信给文统看,文统惊慌失措,汗流不止。书中有“期甲子”的话,世祖问:“甲子之期是什么意思?”文统于是被杀。命题法 2 通假字 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字有两个特点: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看不出相通了) ;字形相似。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当某个字用它
8、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考虑通假字。同时在读音或字形方面存在相通或相似的另一个字可使整个句子通顺畅达时,就可确定它是通假字。类别 内涵阐释 举例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况比较突出古今字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区分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形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至莫夜月明)“莫”通“暮” ,(澭水暴益)“益”通“溢
9、”典例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沈周)奉亲至孝。父没,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父没,或劝之仕B卒供役而还C故患有所不辟也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答案 B解析 重点考查辨析文中的通假字。A 项,联系下文沈周不离开母亲、赡养母亲的决心可知, “父没”指父亲去世,所以,此处“没”是通假用法,通“殁” 。B 项, “卒供役而还” ,是沈周被征劳役的结果, “卒”是“完毕” “终了”的意思,没有通假
10、用法。C、D 项均选自鱼我所欲也 , “辟”通“避” ,躲,设法躲开;“辩”通“辨” ,分别,辨别。参考译文 (沈周)对父母很孝顺。父亲死后,有人劝他入仕途,他说:“你不知道我的母亲拿我当命根子吗,我怎么能离开她呢。 ”有郡守想征召画工在屋墙上作壁画。乡里有嫉恨沈周的人,将他的姓名告诉郡守,于是沈周被征用去画壁。有人劝他去拜见权贵,通过游说来免去劳役,沈周说:“去做役工是百姓的义务,去拜访权贵不就变成了耻辱吗!”最后做完役工才回去。命题法 3 古今异义词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中的“危”字古义是“高”的意思,今义是“危险”的意
11、思。这种古今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伴随着语言的演变而出现的,辨明这些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有助于增强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和感情色彩的变化。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词义扩大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括在今义之中。如“江” “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后来扩大为河流的通名。 “好”在古代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
12、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有以下三类:(1)程度的减弱。如“怨” ,古义是“恨”的意思;今义的“怨” ,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2)范围的缩小。如“臭” ,古义泛指气味;今义只指难闻的气味。 “丈夫”在古代指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而如今专指妻子的配偶。“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如“兄弟妻子离散” ;而现代只指妻子,不指儿女。(3)义项的减少。如“迁” ,古义常用义项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 ;今义“迁” ,只剩下“迁移、变换”这一义项。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
13、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词义的转移。词义转移有以下几种:(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表示乙事物。如“颜色” ,古义指“容颜、脸色” ,今义一般为“色彩”之意。(2)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如“走” ,古义为“跑” “逃跑” ;今义为“步行”的意思。(3)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如“慢” ,古义是“怠慢”的意思;今义是指速度缓慢,与“快”相对。(4)由甲义转移为乙义时,词性也产生转移。如“假” ,古义是“借”的意思,属动词;今义转移为“假期”和“真假”的“假” ,属名词或形容词。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作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
14、” ,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以下几种:(1)褒义词变化为贬义词。如“明哲保身” ,古义是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含褒义;今义则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词义由褒变贬。(2)贬义词变化为褒义词。如“乖” ,古义指偏执、不驯顺,含贬义;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则是褒义。(3)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祥” ,古义指预兆,有吉有凶;今义多指吉兆,如“吉祥” 。5单音词变为复音词由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原来单音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辅助成分(也称前缀或后缀),如“师老师” ;二是在原来单音词
15、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如“恭恭敬” ;三是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如“冥昏暗” 。不要把文言文里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文言文里的两个单音词连用和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词词形相同,往往容易被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如果用现代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原意。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方”是两个词, “地土地” “方方圆” ,故诵读时的语音应间隔开,应读作“今齐地/方千里” ,而不能读作“今齐/地方千里” 。由于语言在发展中,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因此,阅读文言文时,必须注意古今词汇中意义区别较大的词。古今异义是高考常设的考点之
16、一。典例 3 下列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方 ,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A不能复分别 B乃厌倦不堪C对面取人物 D对面取人物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辨别古今异义的能力。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词,可以联想双音词来推断。A 项“分别”在文中是“分辨”的意思,而现在多是“各自” “分离
17、”的意思。C 项“对面”在文中是“当面”的意思,而现在多是“正前方” “对过”的意思。D 项“人物”在文中是“别人的物品” ,而现在多是“人”的意思。参考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生活贫困,读淮南方 ,读到“螳螂窥伺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这样可以隐藏起身体” ,于是到树下仰头摘取树叶螳螂捕蝉时借以隐形的那片树叶,把它摘下来。树叶落到树下,树下原先有落叶,他不能够再分辨出来了。他就扫了几斗回去,一片一片地拿树叶遮蔽自己,问他的妻子说:“你能看见我吗?”妻子开始时一直回答“能看见” ,楚人整天这样问,妻子于是厌倦到不能忍受,就骗他说“看不见” 。楚人沉默不出声,心中大喜,带着树叶来到市场,当面拿人家的物品。
18、吏卒于是绑着他去县衙。命题法 4 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 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 ),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 , “谤讥”中“谤” “讥”都是“批评”的意思。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
19、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 ,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须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 刑法志 ) 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 “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典例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20、A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答案 C解析 A 项,父母:偏义在“母” , “父”是衬字。 B 项,公姥:偏义在“姥” , “公”是衬字。C 项,非常:古今异义,不同寻常。 D 项,远近:偏义在“远” , “近”是衬字。命题法 5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等。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
21、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陈情表 )(犬马:像犬马一样) ;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廷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日:每天)(2)名词活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用法。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登记);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王:称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游泳 )(3)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生死而肉骨(左传襄
22、公二十二年 )(生:使生,使复活;肉:使长肉);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让称王)(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把当作宾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鉴:以为鉴)2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 “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名词的特点。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至:到达的人) ;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出、入:产出、收入)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得:收获
23、、心得)(2)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 活命)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归:使 回去)(3)动词的为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哀:为哀叹)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
24、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坚:坚固的铠甲;锐:锐利的兵器);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过秦论)( 固:险要的地势)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绿:绿叶;红:红花)(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有时候形容词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穷:走到尽头)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白居易与元九书)(多:推崇,赞许)(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5、绿:使变绿);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弱:使削弱)(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尽心上)( 小:认为小) ;予怪而问之(卖柑者言)(怪:认为怪); 患志之不立(中论治学)( 患:以为忧患)4数词的活用在文言文中,数词有时用来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1)数词活用作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统一);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贰:背离)(2)数词活用作形容词。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一:全、
26、满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劝学)(一:专一)典例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顾佐,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奉命招庆远蛮,督采木四川。从北征,巡视关隘。迁江西按察副使,召为应天尹。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为通政使。(节选自明史 顾佐传)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 校:比较B以佐文士,难之 难:刁难C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
27、在 赴:前往D权贵人多不便之 便:方便答案 D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A 项, “校”后面有“射” ,可以判断为动词,解释为“比较”正确。B 项, “难”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刁难”正确。C 项, “赴” ,解释为“前往” 正确。D 项, “便” ,根据语境可知,应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参考译文 顾佐,字礼卿,太康县人。建文二年考中进士。授任庄浪知县。端阳节这天,当地守将召集官员较量射箭。因为顾佐是文官,(守将)故意为难他。顾佐拿起弓箭一箭射中靶心,守将非常佩服。永乐初年,入朝做御史。永乐七年,成祖在北京,命令吏部选拔御史中有才干的人前往行在所,顾佐参与了这件事。顾佐奉命
28、招安庆远地区的蛮人,在四川监督采伐树木。跟从皇帝北征,巡视关口要地。升任江西按察副使,召入担任应天尹。顾佐性格刚强正直不屈服,官吏百姓都害怕并佩服他,人们把他比作包孝肃。北京城建立,改任顺天尹。有权势的人多因他感到不方便,他被外调做了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任通政使。解题法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 (1)代入检验法把释义放到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如译得通顺,初步说明这个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的。当然,有时译得通顺,还是不能断定解释是对是错,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判断。如 全活甚众 全:全部首先,将释义代入句中,判断是否合理。将“全”解释为“全部” , “全活甚众”即意为“全部活下来很多” ,粗看似乎合理,再仔细看, “全部”与“甚众”有矛盾。结合语境, “全”应为“使保全”之意,形容词用作动词。(2)结构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