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师说】2017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26780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2017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师说】2017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师说】2017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师说】2017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师说】2017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二) 论述类文章阅读(二)一、(2016南昌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戏曲的和谐圆顺之美浅谈潮剧老旦的表演艺术黄少君戏曲表演大师程砚秋先生曾说:“戏曲基本上是给观众一种美的感觉的艺术。 ”因此,在戏曲表演中凡一切“形之于外”的动作,无论它们是从生活动作中直接取来的,还是从自然界借鉴而来的,都必须经过相当大的美化处理提炼、筛选、变形、规整等等,合乎美学要求,使之充分歌舞化、程式化、装饰化,从而凝练、沉淀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化形式。虽然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但在戏曲舞台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却是高度区分开来,这是由于中国总体艺术强调情感因素,重视情感表现的特征,所谓“事为

2、情用” , “以情驭事” ,决定了中国戏曲是一项情感大于理智的审美活动。譬如,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情感都可以通过唱、念、做、打来体现,在这里技巧的娴熟与感情的浓郁都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我认为一切出现在戏曲舞台上的形象都应该是美的,即和谐、圆顺的,只是艺术的真实表现手段与方式的不同。说到传统戏曲的和谐、圆顺之美,又不由让我想提起自己所学之行当老旦。我扮演过不少不同类型、性格的角色,但我想,无论是闹钗中温厚的胡母、 母子桥中善良淳朴的许氏,还是雷震天波府 刘明珠出征中刚毅豪情的佘太君与刘明珠,它们首先是女人,是母亲,这是人物的共通点,也是我在舞台上诠释这些人物首要的出发点。我从演女人、演母亲的角度

3、出发,以女性间特有的理解沟通与这些和我距离甚远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 ,舞台成为了接通今古时空的轨道,这其实更是一种情感化了的美学评价,它凝聚了我对生活和人物的全部的真情实感。老旦,年纪虽大,但性别仍然是“旦” ,这决定了我们在塑造人物时要考虑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以求在表演时演出人物的气质与神韵来;相反,演出来的只能是人物的苍老和暮气。老旦是以扮演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为主,纵观潮剧舞台上扮演过的剧目,属于老旦站“中间儿”的折子戏或中型戏实在不多,大型剧目就更少了。在客观上局限了这一行当的开拓与发展,又由于历史因素,旧时候老旦多由戏班中的老生行当兼演,即使是专演老旦者也是由男性演员扮演,而且

4、在表演上重于唱功,不甚重视身段表情,这造成了这一行当演唱苍劲、硬朗的表演风格。作为新一代的戏曲演员,如何使戏曲贴近生活,靠近时代,满足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在古典戏曲舞台艺术与现代意蕴中寻找契合点的一个尝试。潮剧老旦艺术从历史来看,它是在不断借鉴、丰富和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深深地体会到,我的艺术创作也在尝试着在借鉴、丰富和发展的道路上探索。戏曲需要发展,传统戏是前辈艺术家们留下的精华;新编戏是我们运用传统进一步展示戏曲魅力的载体,塑造角色更需要演员个人的文化修养,新世纪的演员不能只是艺匠或是前辈艺术家们的克隆,时代需要我们承载起戏曲文化传播的责任,技艺无境,学海无涯。(选自戏曲艺术 ,有改动)

5、1下列关于“戏曲的和谐圆顺之美”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戏曲基本上是给观众一种美的感觉的艺术 ”是程砚秋最先提出来的,给后人以很大的启示。B中国总体艺术强调“事为情用 ”, “以情驭事” , 于是在戏曲舞台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区分开来。C作者赞同程砚秋先生的观点,认为一切出现在戏曲舞台上的形象都应该是美的,即和谐、圆顺的。D戏曲表演中凡一切“形之于外 ”的动作,都要经过相当大的美化处理提炼、筛选、变形、规整等等。解析:“是程砚秋最先提出来的”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答案:A2下列关于“潮剧老旦的表演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所学的行当是老旦,曾演过佘太君、刘明珠等人,作者

6、以女性间特有的理解沟通与这些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 。B老旦的角色是以扮演上了年纪的人为主,作者所演的人物凝聚了作者对生活和人物的全部的真情实感。C现在老旦这一行当演唱的风格是苍劲、硬朗,这与以前专演老旦者由男性演员扮演,在表演上重于唱功有关。D戏中虽同为老旦这一角色,但人物的性格却千差万别,如胡母的温厚、许氏的善良淳朴等等各有不同。解析:“老旦的角色是以扮演上了年纪的人为主”这句话表意不明,正确的是老年妇女为主。答案:B3下列关于上文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作者从自身的演唱经历出发,指出时代需要我们承载起戏曲文化传播的责任,号召年轻人应不断学习。B演老旦时,一定要考虑

7、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不然的话演出来的只能是人物的苍老和暮气。C作者以为潮剧老旦艺术是在不断借鉴、丰富和发展中成长起来的,而作者的艺术创作也在借鉴、丰富和发展的道路上探索。D传统戏是前辈艺术家们留下的精华,里面的角色都很鲜明生动,演员在表演时注意把握即可,与自身文化修养无关。解析:“与自身文化修养无关”说法与“塑造角色更需要演员个人的文化修养”不相符。答案:D二、(2016唐山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

8、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 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 , 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 ,如荀 子君道:“以礼分施,均徧而不偏” ;二是“公平” ,相当于管子 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 “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 “贫”是财富多少,财

9、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 “不患贫”是危险的, 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 “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 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他分别把“均” “和” “安”和“贫” “寡” “倾”当作两种价值,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

10、“均” “和” “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 “贫” “寡” “倾”的问题。总之,是利用“均” “和” “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 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 “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 ,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孔子又何尝不“患贫” “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 “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在

11、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 ”(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 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 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 语先进 ) 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 !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节编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

12、项是( )A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B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 中的“寡” ,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 ,指人口少。C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D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解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

13、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A 项, “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没有依据。原文是“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 。孔子忧虑的“这一现象”是贫富差距。答案:A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强调的“均” “和” “安” ,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B孔子提出的“均无贫” ,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C贫富差距在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D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

14、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解析:“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错,原文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 。答案:D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 ”应“患不均” ,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这一点学者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B “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 、 “患寡” ,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C “均”是分配形式, “贫” 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

15、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D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解析:C 项,原文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它”指“均” 。 “虽无必然联系”也不当,原文为“并非完全没有关系” 。答案:C三、(2016郑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绵延 170

16、 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 4 个发展阶段,推出 6 万多种传统菜点、2 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我们享有“烹饪王国”的美誉。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 ,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

17、记载,如春“行夏令” “行秋令” “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 ,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 ,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 “五肉” “五菜” “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 ,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

18、 ,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 “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 ,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

19、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 100 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7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 170 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既重视药膳和进补的作用,又讲究“色、香、味”俱全。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

20、、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解析:“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表述错误。由第 7 段可知,“中国饮食文化是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而不是“影响了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答案:C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 ”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C孔子说的“不

21、食不时” ,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解析:由第 4 段可知,D 项将原文 “古代的中国人”说成“中国人” ,扩大了范围。答案:D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 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味”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 “五肉” “五菜” “五果”的固定模式。B道教继承的饮食理论认为只有以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为一个出发点,这样才能“交与神明”

22、 ,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C “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D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解析:与原文不符,由第 5 段可知,原文是说,道教继承并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的说法是“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 ,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答案:B四、(2016广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示众”有悠远的历史,在文明史上, “示众”担当的功能主要是惩罚,其次是教育,“杀鸡

23、给猴看” “以儆效尤” 。我们看示众现象,多半发生在战争、政治、司法、教育领域,它的威慑力、它唤起“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羞耻心,都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关于示众的起源没有人提供答案,政治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难以肯定它究竟是政治人物发明,还是教育者创造,抑或是父母总结出来的。如果按照易经提供的线索,我们大概能够猜想,示众在中国,是统治者们的杰作。无论是谈论市场经济的“噬嗑卦” ,还是谈论教育的“蒙卦” ,先人都系辞以“示众”一类的字样。 “噬嗑卦”的系辞是,亨,利用狱。蒙卦的系辞是, “利用刑人,用说桎梏。 ”可以说,无论起源,东西方人是不约而同地发现了“示众”的功能,它利用人性深处

24、的羞耻心,使人“浪子回头” 、 “知错认错” ,使围观者引以为耻引以为戒,不越雷池一步。示众有过巨大的历史意义。当代学者汤一介曾说文明会经历三阶段:“专制为体,教化为用”的阶段;“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阶段;“和谐为体,中庸为用”的阶段。可以说,示众正是文明第一阶段的应有之义;或者说,凡是示众文化盛行的地方,不过仍处在第一阶段而已。在这个层面上,西方走在人类的前头。早在 18 世纪末,一位名叫本杰明鲁思的西方学者就把示众柱等刑罚史上的物品视为野蛮时代和野蛮国家的标记,视为理性对人们心灵影响微弱的证据。我们今天看到,示众现象在发达国家是越来越少了,在我国也遭到大众的抵制和不安,因为示众冒犯人的尊

25、严。当专制不用教化的时代,示众就失去了意义。示众只是权势者的游戏,这种游戏只能培育冷血的看客。当一个文明体不再能以专制为本体的时代,示众也会失去意义。革命者不怕示众,甚至以示众相标榜。陈毅有诗为证: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当一个共同体失去应有的善恶是非的时候,示众就会失去意义。复仇者、侠义者、替天行道者不怕示众。山西杀人犯胡文海临死前握住干警的手:“先走一步。 ”当一个社会混浊得只能将苍蝇蚊子示众时,示众就显得滑稽,显得恶心。因此,示众是有条件的。人性深处的羞耻心之存在有其阶段性,即孩子阶段

26、。人类的青春少年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当代文明,建立在价值理性和工具技术理性之上的文明,乃是文明的成年时代。我们可以看到,示众文化属于人类的传统文化,属于东方社会,属于孩童时代,属于农业文明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传统中国人被称为“子民文化” ,也解释了我所说的至今不绝的“类人孩”现象。棍棒、体罚、羞辱、示众,以出孝子、忠臣、顺民、节妇,等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传统中国人从子民到最有天才的思想家,在人生无望时都求助于“良心”的救济,人的良知良能植根于其童年的羞耻心。这也解释了当今时代,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从老舍、傅雷到当代众多受辱的中小学生,一经示众,并非驯服归顺,而是多自杀以死抗争,即说明当代文明的成年属性

27、,理性对心灵的影响日益加重。(摘编自余世存“示众文化 ”:强权游戏催生冷血看客)10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示众现象经常发生在战争、政治、司法和教育领域,它唤起人性深处的羞耻心,以达到惩罚和教育的目的。B按照易经卦象提供的线索,多种卦象的系辞都有“示众”的字样,由此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中国示众是统治者们的杰作。C汤一介曾说文明会经历三个阶段,示众是第一阶段的普遍产物,统治者需要示众使犯错者知错认错,使围观者引以为戒。D人性深处的羞耻心只存在于人类发展的孩童阶段,而当代文明建立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上,所以当代许多受辱者一经示众,并非驯服归顺,而是自杀抗争。解析:B 项错误在于以偏

28、概全,原文第三段第二句写的是“我们大致能够猜想” 。答案:B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西方社会已经超越“ 专制为体,教化为用”的阶段,走在人类的前头。B当专制不用教化的时代,示众变成了权势者的游戏,培育着冷血的看客。C陈毅的梅岭三章这首诗恰恰说明,当一个社会混浊得只能将苍蝇蚊子示众时,示众就显得滑稽、显得恶心。D棍棒、体罚、羞辱、示众以出孝子、忠臣、顺民、节妇等现象主要出现在人类发展的孩童时代,属于农业文明的产物。解析:C 项,张冠李戴,陈毅的例子说明的道理是革命者不怕示众,甚至以示众相标榜。与杀人犯胡文海事件的前提不一样。答案:C12下列现象不属于“示众”的是( )A明代大明律规定,贪官一经查实,将被押到刑场,砍下头颅,挂到竿子上,再剥下人皮,塞上稻草,摆到衙门公堂旁边。B “成都别车女司机被男子当街殴打”一事成为舆论焦点。女司机卢某遭人肉搜索,她的身份证、开房记录等众多个人隐私被网友公开。C为了催缴学费,西安某大学在学校的公告栏里贴出一份题为“无故不缴费学生情况”的名单。D1970 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忏悔。他面对 600 万犹太人的亡灵,表达国家歉意。解析:D 项表述的内容同“示众 ”的意思完全不同。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