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钢铁的锈蚀与防护教学设计案例来源:鲁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第三单元第三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以及减缓钢铁锈蚀的方法;2、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金属生锈的条件;3、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对环境及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铁的锈蚀及防护的活动与探究,培养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及我国金属资源保护等的认识,渗透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教学重点】钢铁锈蚀的条件及金属防护的方法,通过探究锈蚀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推理能力。【教学难点】设计探究钢铁生锈条件的实验方案。【教具准备
2、】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收集生锈的铁制品(注意使用环境)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橡皮塞、蒸馏水、铁钉、植物油、食醋、氯化钠等。【教学过程】(一)电影回放,创设情景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通过对“泰坦尼克号”沉船与“渡江轮”的锈蚀现状进行对比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二)实物呈现,明确目标用实物投影展示事先收集到的不同生锈的铁制品,在进行分析对比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三)分析比较,提出问题学生对铁制品的生锈程度以及生锈的环境进行对比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为什么户外铁制品比户内易生锈?为什么近水的铁制品(水闸)比干燥地方的铁制品更易生锈?为什么海边的铁制品
3、更易生锈?为什么漆油漆、涂油可以预防生锈?为什么不锈钢不易生锈?(四)前置自学,交流展示,建立假设结合课本 73 页活动 3-5 进行自学、展示。猜想钢铁生锈是空气、水与铁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酸和盐溶液能加速钢铁的生锈。(五)合作学习、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提出个人或小组的探究钢铁生锈条件的实验方案,然后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从中筛选出可实施的方案。小组进行实验。 (大约用一周时间,需定期观察、对比、记录)(六)成果展示,问题反思,获得结论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成果(教师需一周前进行实验),启发学生思考每个实验中探究的是哪种因素的影响。最后总结出钢铁生锈的条件及促进
4、钢铁生锈的因素。(七)结合生锈,畅谈防锈,学以致用结合钢铁生锈的条件,思考如何才能防止钢铁的生锈。对自行车中的防护措施和原理进行解决。(八)指导阅读,思考回收指导阅读有关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展示有关金属资源使用年限图,并结合乡土实际谈谈我们已经做到了哪些。(九)课堂小结,展开联想本节课研究了哪些内容?从这些知识中你想到了什么?运用这些知识你想做点什么?(十)达标拓展,延伸提高1、 据 有 关 资 料 报 道 , 现 在 世 界 上 每 年 因 腐 蚀 而 报 废 的 金 属 设 备 和 材 料 相 当 于 年 产 量 的20%40%。某 同 学 想 弄 清 楚 铁 生 锈 是 否 必 须 同
5、时 有 空 气 和 水 , 他 将 三 枚 干 净 的 铁 钉 分 别 放 入ABC 三 支 试 管 中 进 行研 究 。A B C(1) 在 上 图 的 每 支 试 管 中 画 出 并 标 明 所 需 的 物 质 和 用 品 。(2) 一 周 后 , 编 号 为 _的 试 管 中 的 铁 钉 最 易 生 锈 。(3) 比 较 吐 鲁 番 和 海 南 岛 两 地 , 铁 生 锈 相 对 较 慢 的 地 区 是_, 理 由 是_。2、 不同的铁制品所采取的铁的保护方法有所不同。如自行车的链条常采用 的方法防锈,自行车的车身常采用 的方法防锈。3、 小 明 拆 开 某 食 品 包 装 袋 时 ,
6、发 现 其 中 有 一 小 袋 抗 氧 化 剂 , 撕 开 后 发 现 袋 内 有 板 结 的 铁 锈 。试 推测 该 抗 氧 化 剂 的 有 效 成 分 是 什 么 ? 它 除 了 有 延 缓 食 物 被 氧 化 变 质 的 作 用 外 , 还 有 什 么 作 用 ? 简 述原 理 。4、(延伸作业)以“金属防护和回收”为题写一篇科技小论文。【课后反思】教学中通过对探究过程的指导、小组的协作,能较好地让学生在亲身体会中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实验等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减缓钢铁生锈的措施和
7、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这两部分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比较密切,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对于要解决的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研究、讨论直至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刻体会到了理性的推理给人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在这节课中学生先经历了感性的实验,后经历了理性的推理。这样的动静交叉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受学生欢迎。【教学评价过程】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问题发现、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实践应用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把“过程性评价”运用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随时准备给学生“戴高帽”,营造一种积极主动,勇于交流、善于表达,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和谐教学氛围。教学的最后小结中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过程性评价”,从三维教学目标进行反思,谈体会、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