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劝学》教学设计方案.doc

上传人:上善若水 文档编号:426776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劝学》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劝学》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劝学》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劝学》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劝学教学设计方案一、教材分析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其篇目的顺序安排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定,前面两篇分别是孔子的论语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 ,而劝学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 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二、学习目标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

2、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2)掌握背诵的技巧。(3)使学生在

3、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自己上网利用网络资源尽可能多的寻找到更多古代关于“劝学”的古诗词。(4)熟悉电脑网络操作,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团结协作、自我表现的能力。3、 德育目标:(1)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2)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 “坚持” “专一”的道理。三、教学重点分析(1)文章中重点实词虚词的词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固定句式的掌握。(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3)引发学生对学习以及怎样学习的思考。四、教学难点分析根据以上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五、学习对象分析

4、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同时,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六、学习思路设计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个别化教学,让学生运用网络资

5、源进行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兴趣,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第一课时主要任务:(1)根据课文注释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找出文章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固定句式等文言现象。(2)在解决生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翻译课文,然后有教师作指导,纠正学生翻译不到位或者不正确的地方。(一)导入学完了食指的相信未来,我们学会了直面困难,热爱生命;学完扬子的十八岁和其他我们对于两代人的相处有了理性的认识,体会了父母之爱,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看完了史铁生的 我与地坛,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生命有了更崇高的敬意

6、,这许许多多的感悟,就是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的,学习能提高我们的素养,能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所以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学习都是不可以停止的.罗杰.依.黑曼在美国未来学家杂志上指出,要想成为 21 世纪最吃香的人,应该具备7 种基本技能:1、广泛的专业技能 2、丰富的想象力 3、独特的创新能力 4、较强的组织能力 5、说服他人的能力 6、良好的沟通能力 7、善于学习的能力,其中最后一个非常重要,信息时代危机每天伴随我们。学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这个观点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早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提出来了.那么他是怎样向人们论证这个观点的今天咱们就学习荀子的劝学 (板书)(二)作者简介荀子(约前

7、 313前 238) ,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 32 篇,其中 26 篇为荀子所著,末 6 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三)课文解题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

8、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 ,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四)课文朗读(运用多媒体播放已下载好的课文朗读录音)1教师配音示范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2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9、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ku 三声)(2)吾尝跂而望矣(q)(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u )(4)其曲中规(zhng )(5)虽有槁暴(yu 通“又” ) ( p)(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zh 通“智” )(7)君子生非异也(xng 通“性” )朗读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 ,应重读“学” “不” “已” ,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 ,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4、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10、五)重点字词的归纳(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A字词解释1 通假字(结合“思考和练习”二)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鞣通“煣” ,用火烧使之弯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暴通“曝” ,太阳晒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知通“智” ,智慧;生通“性” ,天性、本性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致”通“至” ,达到2、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輮 : 动 词 的 使 动 用 法 , 使 弯 曲 )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11、日 : 名 作 状 , 每 天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形容词用作动词: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b.金 就 砺 则 利 ( 形 容 词 作 动 词 , 变 锋 利 ) 形 容 词 用 作 名 词 :a.其 曲 中 规 ( 曲 : 形 作 名 , 曲 度 , 弧 度 ) b. 登 高 而 招 , 臂 非 加 长 也 ( 高 : 形 作 名 , 高 处 )c. 积 善 成 德 , 而 神 明 自 得 , 圣 心 备 焉 ( 善 : 形 容 词 用 作 名 词 , 善 事

12、) 形 容 词 作 状 语 : 故 木 受 绳 则 直 ( 直 : 形 作 状 , 变 直 ) 数 词 用 作 形 容 词用 心 一 也 ( 一 : 数 词 用 作 形 容 词 , 专 一 )(3)一词多义(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生: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资质,禀赋,名词)蛟龙生焉(生长,动词)一:骐骥一跃(一,数词)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利: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金就砺则利(税利,形容词。下文“蚓无爪牙之利”的“利”同此)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形容词)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智慧,名词)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1判断句青,取之于蓝 省略判断句冰,水

13、为之 省略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也”表判断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者 , 也 ”表 判 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 也 ”表 判 断2 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3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 状语后置青 , 取 之 于 蓝 , 而 青 于 蓝 。 C古今异义故木受绳则直 古义: 墨线, 今义:泛指所有绳索;扩大 金就硕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今义:黄金;缩小蟹六跪而二鳌 古义:蟹腿, 今义:蟹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爪子和牙齿, 今义:帮凶、走狗;感情色彩变化 5.君 子 博 学 而 日 参 省 乎

14、 己 博 学 古 义 : 广 博 地 学 习 , 广 泛 地 学 习 。 今 义 : 知 识 、 学 识 的 渊 博 。6.君 子 博 学 而 日 参 省 乎 己 。 古 义 : 验 , 检 查 。 今 义 : 参 加 , 参 考 。7 声 非 加 疾 也 古 义 : 强 。 例 : ( 这 里 指 声 音 宏 大 ) 今 义 : 疾 病 , 快 。8.假 舆 马 者 。 古 义 : 凭 借 , 借 助 。 今 义 : 与 “真 ”相 对 。9.用 心 一 也古 义 : 思 想 意 识 活 动 。 今 义 : 读 书 用 功 或 对 某 事 肯 动 脑 筋 。10.下 饮 黄 泉 。 古 义

15、: 地 下 水 。 今 义 : 指 人 死 后 埋 葬 的 地 方 , 迷 信 的 人 指 阴 间 。D、一词多义,1. 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 停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隔绝 以为妙绝 口技 极点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横渡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传 断绝2. 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强健、强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 有余、略多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触龙说赵太后 qing,勉强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战 强盛3.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

16、东阳马生序 借、借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借助、利用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假装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如果 3. 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 远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 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 声望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农历十五日5.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听见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见闻、见识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上级听见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五人墓碑记 声望、声名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名、出名扫后更闻香 和张秀才落

17、花有感 用鼻子嗅6.于寒于水 (比)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取之于蓝 (从)7、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关系)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而见者远 (表转折)锲而舍之 (顺承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原因)8 者:假舟楫者 (代词,指的人)不复挺者 (的原因)9 焉:风雨兴焉 (兼词,意为在这里)圣心备焉 (语气词) 10 利:金就砺则利 (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非利足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五)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有学生同桌互相翻译课文,之后有老师纠正翻译不准确或者不对的地方(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

18、、活用词、特殊句式3. 继续预习课文,找出文章的主旨以及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第二课时主要任务:(1)分析课文 (2)找出文章的主旨 (3)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文章的脉络结构,运用多媒体展示文章的脉络结构、论证思路。 (4)带领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本文采用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 5)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对于学习以及怎样有效学习的思考。一、分析课文(一)第一段: 论述学习的意义。1、首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2、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比喻?A、提高自己:“青出于蓝” 、 “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崐有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论据生活现象 比喻论证)

19、B、改变自己:“木直中绳,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设喻,步步深入,逐渐改变,说明“木”崐在改造过程中变成有用的车轮,以比喻进一步阐明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把人改造崐成为有用的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比喻人就是要学习。根据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崐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崐习对改造人的品性起决定作用。这几个比喻都是围绕“博学”可以改变人的品性这点来进行论证的。荀子认为崐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才获得的。 “木”崐要改造为“中规”的轮,要用“柔” ,金要“利” ,就要“就砺” ,人要改造成为崐“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

20、“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二)第二段:阐明学习的作用。1.首先指出“思不如学” ;2.接着提出“登高”才能“博见” ;3.用日常生活崐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又一次证明了“学不可以已” 。这种良好效果的取得,主要是“善假于物” ,就是凭借外界崐条件的帮助。因理推论: 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改造自己崐的缘故。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见解在当时的崐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的。(三)第三段: 说明学习应取的态度 。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 (分三层)1.知识必须积累积土、积

21、水,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四个比喻。2.学习贵在有恒骐骥、驽马、朽木、金石四个比喻。3.学习必须用心专一蚓和蟹两个比喻。以上三层意思互相贯通: 积累必须有恒,有恒必须专一,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崐动性,这是应有的学习态度。(以上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均采用教师提问、学生自己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的方式进行解答,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二、理清课文思路 (由教师展示在幻灯片上 )提高自己(2 个喻)改变自己(3 个喻)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5 个喻)积累(4 个喻)学习的方法、态度 恒心(4 个喻)对比论证专心(2 个喻)三、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

22、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喻证道理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学习的意义学不可已(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 “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 “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点拨:“青” “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 “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 “吾

23、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4)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假舆马” “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 “非利足” “非能水”?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 “致千里” “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点拨:可

24、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四、鉴赏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

25、,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

26、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4)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如: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5)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 骐骥和驽马、朽木和金石、蚓和蟹(6)设喻的方式有

27、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灵活而有变化。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五、课后补充 古代的“劝学诗” (幻灯片上)1 .劝其立志的“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诗中强调立志、自强,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2. 勉励刻苦勤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代颜真卿 劝学)“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代刘过 书院)是说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3. 劝勉惜时的“青春园中葵,朝露

28、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乐府”诗长歌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东晋陶渊明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金缕衣 )4. 劝其讲究学习方法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涵泳” 。(宋代陆九渊 读书)“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韩愈劝学诗)5.体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 朱熹观书有感

29、)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六、布置作业让同学们课后自己查阅书籍或者借助网络资源,去搜集更多的关于“劝学”的名言名句,以及许多伟大人物勤奋学习、努力学习的实例,并将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在班里进行相互交流,以此来启发学生认真学习、努力学习,学习无止境。七、总结课文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劝学是一篇说

30、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八、教案点评:劝学是荀子第一篇, “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

31、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学习本课首先要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再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最后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一般来说,文言文的学习都是比较枯燥的,但是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的展示与教师的引导、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合起来,用古典音乐以及文言文朗读的配合使学生沉浸在古代学堂的那种学习氛围中,从而使高中文言文课堂不再那么枯燥,是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喜欢上文言文,最终在愉快的气氛中达到文言文学习的最终目的。附 1:高中语文文言文 劝学教学过程设计

32、与分析目标_1、通过多媒体展示,学习文言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的意义,重点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的用法。2、了解本文中比喻论证的用法及好处,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去学校以及如何有效的学习。3、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广泛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有效学习。资源_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阅读收集整理资料。2、教师:利用远教资源,准备有关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并制作成课件。整体划分时段(分)教学内容 媒体使用使用方式效果与评价1、引用美国未来学家中对于当今人才的要求,自然引入文章主题导入22、教师谈话导入课题。媒体演示谈话、思考 创设情境恰当、学生积极性高,有效调动学生求知欲望活动操作6 展示资料 学生和在小组内展示交流在课外收集的资料课外阅读收集小组展示交流培养收集信息能力促进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