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14 届吉林长春高三第三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5 分)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萧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 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 ,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 ”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1911 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
2、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 年 4 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
3、去趟香港就回来。 ”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 1911 年 4 月 24 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 。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 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
4、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 ,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 ”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
5、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 “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 。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删节自名人传记2011 年第 10 期)【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足见其拳拳爱子之心。B、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并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但他也没有忘记心爱的妻子,这期间还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C、起义前夕的一天,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
6、诀别之言。D、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并且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学性。E、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描写,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小题 2】林觉民的“铁血” 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6 分)【小题 3】传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小题 4】有人认为,林觉民明知 “此举必败” ,却义无反顾的投身光复的事业,是为天下人谋福;但也有人认为,他置父亲的期望于不顾,抛下妻儿,连家人都不能感受幸福,何谈天下!对此,你怎么看?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8 分)二、(14 届陕西西安
7、中学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25 分)林巧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黄薇 李响20 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女性,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近人情的门坎: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代表。林巧稚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一是因为
8、她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二是因为她亲手接生了5 万多婴儿,虽然她自己从未有过孩子。每一个林巧稚亲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林巧稚的孩子。林巧稚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林巧稚对待病人极为温柔耐心,难怪很多妇女千里迢迢赶到协和找林大夫。原协和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营养品。“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 300 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太常见了。”1921 年协和医学院落成,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的林巧稚正是在这一年考入协和。1929年,林巧稚毕业,入学时有 5 个女生,3 人坚持到最后。林巧稚学业优异并热心公
9、益,得以留校任职,她是协和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也因此与协和医院签下了不近人情的聘书。林巧稚怀着矛盾的心情接下这张光荣的聘书,也接下一纸枷锁。曾有说法认为林巧稚有过一段朦胧的恋爱,但随着她在医院表现出色,协和派她赴欧美考察深造,恋情也不了了之。林巧稚去美国进修时,也婉拒了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1940 年林巧稚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她又创了个纪录:协和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直到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她虽然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
10、,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否则她会生气批评。林巧稚曾说过,“我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协和纯净如真空的环境,养成林巧稚单纯倔强的个性,她对政治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1949 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个城市,傅太太特别说:“这是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林巧稚谢绝了好意。她就要在协和守着她的病人。随着协和“收归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展开,老协和知识分子首当其冲。林巧稚的社会威望和她的政治积极性反差强烈,理所当然是“重点改造对象”。工作组派她的学生给她讲形势、谈理论,
11、劝导她“揭发美国人的文化侵略”。林巧稚想不通,“美国人办医学院帮我们培养人才,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的”与共产党女干部的接触,让林巧稚对共产党人有了更多好感。有一天,一个穿灰色列宁服的妇女来协和挂号找林巧稚看病,林在问诊中了解到,这名患者 1927 年生过孩子,因为躲避国民党抓捕不能在大医院就诊,孩子夭折,自己也不能再生育,长征中又落下许多病根后来她才知道,这位患者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林对她更增添了同情和敬佩。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夫人张洁清来协和生孩子的时候,林巧稚经常和她聊天,但并不知道张的身份。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节选自 2012 年文汇报)【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12、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A、从厦门女子师范毕业后,林巧稚又考入协和医学院,在学习八年后留校任职。林巧稚在协和医院成功地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第一个中国籍女主任。B、像林巧稚这样的老协和女医护人员凭借着对工作的坚定信念和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大都终身未婚,像特蕾莎修女一样以爱心坚持工作。C、协和医院能接纳女性医护工作者,在 20 世纪上半叶已算是开明之举,所以它对住院女医生和女护士提出的工作就不许结婚的特殊要求虽不合情也是合理的。D、文中写道林巧稚与邓颖超、张洁清有意的交往后,自己对共产党人有了好感,说明在被改造的过程中她的思想有了一些转变。E、文革期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
13、里仍然一丝不苟地做着医护工作,说明她对医院和患者的感情没有因政治运动而改变。【小题 2】林巧稚热爱自己的工作,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要说明三条。(6 分)【小题 3】单纯倔强的个性使得林巧稚对政治一无所知又毫无兴趣,从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6 分)【小题 4】林巧稚对政治毫无兴趣,可她却曾拒绝过美国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这是否矛盾?请结合传记谈谈你对林巧稚的理解和评价。(8 分 )三、 (14 届黑龙江大庆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朱强 刘建平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
14、。1998 年,巴金对前来采访的赵兰英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郜作品。 ”赵后来对此的评述是:“我感觉得出,这不是虚伪,而是清醒。这就是作家巴金。 ”对于巴金 1999 年的这句言说,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的理解是他晚年的亮点所在。这是巴金的巴金。被人们一演再演的家 春 秋他并不放在艰里。而这本随想录他看得那么重,因为这是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反思的一个起点啊,此前的作品则几乎是一条左翼文学延续线。而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的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曾对巴金作过访谈。据他回忆,巴
15、金第一句话就说:“到现在我还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我写作是业余的。 ”陈思和当时就问他:“那么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巴金说:“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对社会进步做点实际工作。 ”如果联系巴金一生的追求,可以看出巴金始终是一个持有坚定理想和信仰的人。他的理想是建设一个合理的公正的社会秩序,他觉得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从事社会的安际工作,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到后来(1930 年代)、巴金发现现实离自己的理想很远很远,只得将自己的悲愤、绝望、痛苦,通过文学表达出来。所以他的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只是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后来当作为文学家的巴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时候,他
16、内心的痛苦却从来没有减少过。对此陈思和曾经在这部传记中写过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巴金的魅力不是来自于他的人格的完满,而是他的人格的分裂。他自己想从事的社会革命的事业,离他一步步地远去,而他不想做的文学的事业,却使他功成名就。文学地位越高,他就越痛苦;越痛苦,他的文学创作就越有个性。这样的一个循环,构成了巴金独特的写作道路。陈思和说:“记得在那次采访中,我故意问他,如果你从事实际革命,恐怕你也做不到现在这个成就。还不如从事文学创作,能够对那么多人都产生过影响。 ”巴金笑了,说:“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去从事点实际的工作。 ”陈思和对巴金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巴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
17、益的,他写作主要是发泄他达不到理想的悲愤,所以他觉得这是空洞的东西。而随想录则不同,对巴金来说,这是一部对实际生活产生了效应的书,是一部直接推动了社会理性、社会进步、促使人们反思历史的书。随想录不但使晚年的巴金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创作高峰,他由此而表现出来的高尚的人格也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对此,学术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县有里程碑意义,即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结束了夸饰时代,进入了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文学真正进入了关心人、尊重人的时代。但近年来,学术界对随想录的思想价值和成就开始出现一些不同观点。比如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李欧梵先生认为, 随想录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作一些感性
18、的思考,并没有达到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深度,从一个大时代的背景来思考“文化大革命” 。李欧梵说,人们为随想录这部作品所震动,多数是因为他在写作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情怀。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认为,说真话是最基本的品德,但在中国往往是最难的事,所以比起那些靠说假话求官获利的人,尤其是相比于那些漠视苦难和不公正、粉饰现实的作家,巴金非常令人尊敬。“即使如此,巴金仍然值得尊敬, ”李欧梵说, “这样一个纯真的人,一直做一个好人的人,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 ”【相关连接】巴金自 1978 年底到 1986 年 8 月,历时八年,写完了随想录 。这部四十二万字的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
19、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已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这是巴金高度的精神自觉和时代自觉的体现。(百度文库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百度知道)我想随想录是一个以文学形式出现的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书它与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存在某种方向上的一致性。 (胡景敏 巴金与国家意识形态)【小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本文围绕巴金晚年写的随想录 ,借赵兰英、朱学勤、陈思和等人对巴金的评价,展示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B、
20、对家 春 秋等有巨大影响的文学怍品,巴金并不放在眼里,而对随想录却看得那么重,这表现了巴金的理想信念。C、说巴金的写作“不足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 ”,是因为在巴金先生看来,文学剖作并不是他想做的实际工作。D、本文大量引用对巴金的采访、研究者的话,目的是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建立在有理有据、无可辩驳的理论高度之上。E、本文涉及到的“ 巴金”内涵不同:传媒热点中的 “巴金” 指的是作为文学家的巴金;作者眼里的“巴金” 指的是写随想录的巴金。【小题 2】对文题“ 巴金的 巴金和别人眼里的 巴金”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6 分)【小题 3】文章倒数二、三段,引用徐友渔和李
21、欧梵的话,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 分)【小题 4】巴金为什么说“ 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请结合材料,就巴金的人生理想及文学创作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 分)四、 (14 届甘肃张掖高三三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 分)逆境中的华罗庚从建国之初,华罗庚教授就一直担任着数学研究所的所长。他为数学所的发展不遗余力,培养人才呕心沥血,数学所取得的每一项可以在国际上站得住脚的重大成果,都与华先生的亲力亲为密不可分。 “文革”中,一个南方来的中学教师说“相对论违反毛泽东思想”,并且他还有自己的实验数据来“推翻相对论 ”。而他的无稽之谈,竟然获得了中国科学
22、院革委会”的大力支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逆境中的华先生,不顾安危,坚持真理,运用他那杰出的数学能力和自己独创的方法,科学而严格的逻辑推理,重新推导出“相对论的基本结论,证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真理。华先生异常坚定地说:“爱因斯坦批不得!”他或许希望能够尽力去阻止那些只能令国际社会耻笑、国家声誉受损的荒唐事情的发生。袁传宥是个自学数学的高中毕业生,华先生头一次见他,出了一道题:能否在任何的平面凸域中找到一个点,使得通过该点的任何直线划分凸域成面积之比介于 4:5 与 5:4 之间的两部分?袁传宥经过数天苦干,终于解决了华先生的问题,先生有些意外:“你找到的点与我不同,我想到
23、的是凸域的重心 ,但你找到的点比重心更好,因为它保证了至少有通过它的三条直线都是均分凸域的。 ”华先生很谨慎,又找出几本英文、德文有关“凸体几何学”方面的书籍查阅,然后说:“你证明了一条新的定理,我看就叫做三线共点六均分凸域定理吧!”华先生自己一生都在研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数学分支,他也经常谆谆教诲与指点学生:不论是纯粹数学,抑或应用数学,首先必须鉴别哪些是有生命力的数学,是值得下工夫研究的方向。他常说:“新的教学方法与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因为它们有更普遍的作用和意义,并将数学引向深入发展。 ”先生不仅重视解决问题,更加注重归纳与提炼解决问题的想法与方法。他指导、教授青年学习数学
24、的方法也独特,常常是从引导他们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从中观察、启发、调动青年学生的数学创造潜能。他给青年学生们提出过的思考问题太多了,通俗而深刻,每个题目都可以引申出一篇数学的大道理,一套数学的方法,一段数学的深文大意。诸如:每个人的阳历生日与阴历生日的还原周期,发射火箭落点的计算,韩信暗点兵问题,圆周率的近似逼近,古代堆垛术问题,蜂房形状结构的数学等等,不胜枚举,无一不显现着这位天才大数学家的勤于思考,善于联想,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与众不同。“文革”中,他身处逆境,虽无力拨乱反正,但仍然谆谆教导青年学者“数论”如何重要,使他们不随波逐流,不迷失方向,华先生对否定“数论”十分不以为然,他说:
25、“数论虽然是很抽象的理论,可它非常有用。能不能把它派上用场,那要看自家的道行。自家没有本事,反怪罪数论 ,滑稽!”华先生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就曾经成功地运用“数论”方法破译日军密码。在搞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兵工署署长请先生帮忙破译日军密码。先生说:“需要给我几份你们近日截获的密码原文。 ”看过截获的日军密文,先生以他那过人的智慧、对“数论”的精通、对数字的敏感和对密码原理的洞察力,极快地发现了日军密码的秘密:从明文变换到密文的加密过程,日军使用的原来是“缪比乌斯函数”!采用“缪比乌斯函数”的反函数,密文立即被还原成明文,日军密码被先生成功破译。先生给学生袁传宽讲的破译敌军密
26、码的故事,立即激发了袁传宽对“密码学”的兴趣并潜心研究。1976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电机工程学的学者迪费和海尔曼联名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密码学的新方向 ,把“密码学”的研究与应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建立的新方法所依赖的理论还是“数论” ,华先生的先知先觉能不令人惊叹?20 世纪 90 年代,袁传宽在美国参与了大学里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科研课题,袁传宽运用近代的“密码学”的理论,研究开发实用技术,颇有成绩,研究成果获得了三项美国专利。科学依靠薪火相传,天才与大师在前面开山辟路,开拓奠基,引领潮流,世代传递。正如先生曾经说的:“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生命的
27、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摘编自袁传宽逆境中的华罗庚)【小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A、文革时期,华罗庚面对一个中学教师对“相对论”的怀疑,重新推导出“相对论”的基本结论,证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真理。B、华罗庚自己一生都在研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数学分支, “强大生命力”就是指数学研究要为社会生产服务,他反对纯粹的数学研究。C、华罗庚给青年学生们提出思考的每个题目都可以引申出一篇数学的大道理,一段数学的深文大意,显现着这位天才大数学家的勤于思考。D、美国斯坦福大学
28、的学者和中国学者袁传宽在“密码学 ”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是受到华罗庚先生创立的“数论”研究的影响。E、本文通过对处于逆境中的华罗庚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关爱青年的伟大精神。【小题 2】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对科学的严谨和预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 分)【小题 3】华罗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6 分)【小题 4】文末作者说:“科学依靠薪火相传。 ”华罗庚先生就是一位伟大的实践者,他是怎样传承科学薪火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 分)五、 (14 届山东师大附中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2
29、5 题。 (18 分)“一代演员”于是之我记得十年前的一天,于夫人李曼宜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告知老于病危。我立即赶到医院,与李大姐一起商量善后。我提了个建议:在送遗体火化前,先将灵车开到首都剧场门前停留五分钟,让老于与他心爱的剧场告别。但天佑是之,他奇迹般地逃过一劫。不过身体每况愈下,由失忆而失语而失去感知,很快就离不开医院的二十四小时护理。李大姐每天下午到病房去陪老于,老于无语,只是有泪。然而,李大姐是坚强的。她 1 月 20 日晚七时许打来电话,平静地对我说:“老于今天下午 5 时 19 分走了,已经商定不去八宝山,就照你的建议,24 日火化前先把灵车开到人艺转一圈,让老于与剧场告别。 ”于
30、是之和首都剧场,但愿这能成为一个让一代代戏剧人感奋的戏剧童话。清华的梅校长有言:“大学非大楼之谓也,而是大师之谓也。 ”剧场何尝不是因大师而放出异彩!2006 年 5 月 16 日,香港话剧团在首都剧场演出 倾城之恋 ,演完谢幕,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动情地在台上对观众说:“香港话剧团能在首都剧场演出,瀑感荣耀,因为伟大的于是之、朱琳、英若诚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艺。 ”于是之最后一次在首都剧场演戏,是 1992 年 7 月 16 日的茶馆告别演出。老于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倾吐了他的感受。他自觉这场戏演得不太好,却又偏偏受到了热烈欢呼,整篇文章成了他的“忏悔录” 。最后他这样写道:“卸装完了疲倦极了,剧院
31、用车送我回去。在首都剧场门口,没想到还有观众等着我。千不该,万不该,再疲倦也应下车和他们告别,但我没有这么做,一任汽车走去,每想起这件事来,我总谴责自己。 ” 老于在这里故意隐瞒了一个细节:在车上还坐着我和剧院一位年轻干部,车开到门口时见有一群观众等着,那位年轻干部怕老于体力不支,便招呼司机“别停车” ,司机说:“不停车还不容易。 ”老于立即轻声说了一句:“可我们就对不起观众了。 ”车里一片沉默。我想,老于是有意识地略去这个细节的。有次我送老于一张贺卡,上边写着:“祝你健康!因为除了健康之外,你什么都不缺。”他回答我说:“我还缺文化。 ”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他有篇文
32、章叫幼学纪事 ,劈头就是这样一句:“我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文章里写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苦读经历,也记述了一位与他同住那个大杂院里的老郝叔,文中一段深情的文字就是献给这位苦命的洋车夫的:“老郝叔又早已作古。他无碑、无墓,所有的辛劳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即刻就化为乌有。他奔波一世,却仿佛从未存活过人间。 ”后来剧院排演骆驼祥子 ,于是之主动申请扮演剧中的洋车夫老马,他从内到外地描摹他心中的老郝叔,老马的那场篇幅不大的戏,成了全剧的华彩乐章。通过老马的舞台形象塑造,他给“无碑无墓”的老郝叔,在舞台上立起了一座丰碑。是之死讯后,我突然想认同托尔斯泰的想法:人,死后因为灵魂还存在而
33、获得永生是可能的。2013 年 1 月 20 日 17 时 19 分,于是之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于是之的新的生命又开始了。(节选自演员于是之 ,王宏韬、杨景辉编,有删改)【小题 1】文意第五段引用了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的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 分)【小题 2】六、七两段中,作者是如何处理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4 分)【小题 3】文中说“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 ,于是之对文化的不倦探求,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 分)【小题 4】作者认为,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 “一代演员” 这个崇高称号的。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一代演员”内涵的理解。 (6 分)六、 (14 届山西太原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5 分)承认自己是“神经病”的章太炎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大同书局出版了一本名为革命军的小册子,作者为年仅十八岁的青年邹容,书前并有章太炎作序。由于此书宣扬反清思想,向来鼓吹反清革命的苏报特地刊文介绍,并获得广大回响。然而对清政府来说,此举不啻叛国行为,于是派员前往逮捕邹、章二人。据章太炎于坐牢期满出狱、东渡日本后所撰的邹容传记述,当时他正在整理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