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卷(三)(建议用时:40 分钟)一、(2016扬州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 题。(18 分) 【导学号:20332059】焚坑之事没商量张 鸣先秦法家,到了韩非子这里,已经演变成绝对君主主义。韩非子的信徒李斯,在秦统一之后,推动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是应有之义。战国时的儒家,信奉的是君臣相对主义,如果君主待臣如草芥,那么臣子也可以当君主如仇寇。所以,韩非子非儒,是因为儒以文乱法,坏了尊君的规矩。那么,找个借口,把讨人嫌的儒生坑掉,按道理也该是令他们快意之事。但是,坑儒是在焚书之后一年发生的,主导者是皇帝,不是丞相。事情的缘起,不是儒生议政,对皇帝的政策说三道四,而是姓
2、卢姓侯的两个宝贝,为秦始皇找仙药,花了皇帝不少银子,结果当然找不到,溜之乎也。被骗惨了的秦始皇,不由得不怒。卢、侯两位,无疑都是读书人,但到底是方士还是儒生,已经无从考证。我们知道的结果是,秦始皇盛怒之下,抓不到该抓的,就拿他们的同类出气。诸生转相告引,牵连多至 460 余人,一并都给坑了。这些人里,肯定有儒生,但整的重点却是方士。后世说坑儒,实际上是夸张,这个夸张,是受前一年焚书的影响,因为焚书的重点,是跟儒家有关的诗书和史书。再加上,后世所谓读书人,儒生是代名词,但在当年,并不是这样的。孔夫子当年,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后辈门徒,居然被骗钱的方士牵连,大批丢了性命,多少有点冤枉。春秋战国之际,
3、儒、墨号称显学,但最终都没有显过法家。法家其实是从儒家脱胎而来的,但这个恶胚胎,长大之后,居然欺师灭祖,把儒家当敌对势力来对待。只是,在这个政策里,所谓的焚书坑儒,焚书才是重点,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当年焚书,针对的是两类书:一、史书,除了秦国史书之外,全烧;二、诗书百家语。不仅烧,而且今后不许人提及。谈及历史,就是以古非今,要灭族。谈起诗书百家语,则弃市(杀掉弃之于市,示众)。所以,读书人即使没有被坑,也没有被发配,肯定也不能靠自己的知识过活了。春秋以来将近五百年的私学传统,到了秦朝,就被迫中断。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学点技术,医药、卜筮、种树。再就是学法律,还只能放下架子,跟着官吏学。坑掉的
4、 460 多人,只能算秦朝文化禁锢政策的一点无意之中的补充。相对于坑儒而言,烧书的危害显然要大得多。对于诸子百家和各国史书,伤害尤其明显。儒家经典,儒生是可以背诵的,即使文字版被烧掉,凭着记忆,也可以写出来。但春秋以来流传下来的各种书籍,在没有印刷术之前,每每有各种各样的抄本,人们也不大可能把它们都背诵记熟。烧书,杀人,都是为了毁掉民间讲学的传统,进而毁掉春秋以来的文化。仅仅在法令学习的意义上,恢复过去的王官之学的面目。从此以后,只有官府才有书,书只是法律书,想学,只能跟官吏学法令,进而成为预备官吏。所以,秦人就业,除了农工商之外,还有“学为吏”一途。除此之外,就是做医卜,靠治病打卦混日子了。
5、这样的社会,当然特别的没劲儿。不仅对先秦之世,是一种大反动,就是对于秦自己之前的社会,也是倒退。因为,连吕不韦的吕氏春秋 ,此时也不能读了。幸亏秦朝二世而亡,否则,读书人这样过日子,岂不是跟蹲监狱差不多了?当然,在暴政的高压之下,这样的日子也是能过的,因为,坐牢受刑的担忧,已经压过了日子本身的枯燥。(有删改)1作者为什么说“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6 分)_【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明白题干中“点缀”的含义:次要的,属于衬托一方的,凑数的。结合文意可知,秦始皇当时只是对方士恨之入骨,坑杀的主要是方士,此外,统治者主要是想焚书,钳制思想。所以,从动机和最终结果来
6、看,统治者的矛头并非指向儒生,坑儒只是个意外事件。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旨。【答案】 相对于焚书,坑儒只是一个偶然事件;(2 分)当时被坑杀的主要是方士,不是儒生;(2 分)焚书的危害要比坑儒大得多。(2 分)2第三段中作者说法家是个“恶胚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 分)_【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恶胚胎”首先是个胚胎,是种子,它们开了极坏的先例。其次是恶,从儒家脱胎而来的法家走向了恶的一面。从主张上来看,它打破了君臣之间的平衡,确立了君主的绝对地位;从结果来看,它们推行的政策破坏了文化,毁掉了民间讲学的良好传统;从影响来看,它们是文化禁锢政策的
7、制造者,贻害无穷。【答案】 他们把儒家信奉的是君臣相对主义演变成绝对君主主义,推动了焚书坑儒这一恶政;(2 分)他们推动的焚书坑儒毁掉了民间讲学的传统,毁掉了春秋以来的文化;(2 分)他们是文化禁锢政策的始作俑者。(2 分)3请结合文章,阐述文末画这句“坐牢受刑的担忧,已经压过了日子本身的枯燥”一句的内涵。(6 分)_【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语句略带调侃,但有深深的讽刺之意蕴含其中,两相比较,恐惧成为头等大事,其他不能自由思想、不能自由言说的枯燥生活已经退居其次。说明了文化禁锢的高压政策对知识分子和文化的摧残和打击特别巨大,令人不寒而栗。作者批判的强烈程度也达到了顶点。
8、这样的句子作结尾,呼应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言有尽而意无穷。【答案】 读书人对生存的担忧、对暴政的恐惧已超过对不能自由思想、不能自由言说的枯燥生活的不满;(2 分)揭示了文化禁锢的高压政策对知识分子和文化的摧残和打击;(2 分)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暴政高压的强烈谴责。(2 分)二、(2016苏州调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46 题。(18 分) 【导学号:20332060】人生贵在行胸臆周国平在明末文坛上,袁中郎和他的两位兄弟是开一代新风的人物。袁中郎评其弟小修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他要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活出自
9、己的本色来。每个人一生中,都曾经有过一个依照真性情生活的时代,那便是童年。孩子是天真烂漫,不肯拘束自己的。他活着整个儿就是在享受生命,世俗的利害和规矩暂时还都不在他眼里。随着年龄增长,染世渐深,俗虑和束缚愈来愈多,原本纯真的孩子才被改造成了俗物。那么,能否逃脱这个命运呢?很难,人的天性是脆弱的,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随着童年的消逝,倘若没有一种成年人的智慧及时来补救,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失掉童心。凡童心不灭的人,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 所谓彻悟,就是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名利场上那班人不但没有想明白,只怕连想也不肯想。袁中郎责问得好:“天下皆知生死,然未有一人信生之必死者趋名骛利,唯曰不足,头白
10、面焦,如虑铜铁之不坚,信有死者,当如是耶?”名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终身的驰逐中,那颗以享受生命为最大快乐的童心就这样丢失得无影无踪了。事情是明摆着的:一个人如果真正想明白了生之必死的道理,他就不会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头来一场空的虚名浮利了。他会觉得,把有限的生命耗费在这些事情上,牺牲了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实在是很愚蠢的。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他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用中郎的话说,这叫作:“退得一
11、步,即为稳实,多少受用。 ”所以,与其贪图活得长久,不如争取活得痛快。中郎引惠开的话说“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夭”就是这个意思。4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6 分)_【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开头通过引用袁中郎的原话,来提出要论述的论点,在论证观点时,作者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一步一步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观点,重申作者的论题。【答案】 首先,从袁中郎的文学主张引出本文的论题(论点)。(1 分)其次,阐述人原本都有真性情,但容易被世俗的利害和规矩改变。(2 分)接着,论述只有彻悟生死的道理,才能摆脱对虚名浮利的追逐,守住真性情。(2 分)最后,总结
12、全文,借中郎引惠开的话重申观点。(1 分)5试解释文中画线句的含意。(6 分)_【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句“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失掉童心” ,由前句来探究其中的缘由,便是本题的答案,比如人天性的脆弱,世俗利害和规矩、环境的影响,都容易造成童心的丢失。 【答案】 童心脆弱易失。世俗利害和规矩力量强大。只有对人生有了相当的彻悟( 明白生之必死的道理),才可能保持童心。(每点 2 分)6结合文意,简述你对“人生贵在行胸臆”的理解。(6 分)_【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人生贵在行胸臆”这一句本身的含意,然后联系文章以及主人公袁中郎进行分析,最后再联系实际,结合自身生活,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答案】 “行胸臆”就是按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活出自己的本色来。追逐虚名浮利,使人头白面焦,心力交瘁,牺牲对生命本身的享受,是愚蠢的行为。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依照真性情生活才能体会到。(每点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