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党和毛主席十分重视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掀起整理和挖掘“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诸多名医的经验和家传秘方也无私贡献出来。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有些老中医的一句话,可以影响诸多医生的一生。中药配合针术治疗腹腔粘连的经验山东省济宁专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李绍南 腹腔粘连是现代外科并不少见的疾患,它是剖腹手术所导致的后遗症。由于剖腹手术时对于腹膜及胃肠等器官浆膜面不可避免的刺激( 脏器的翻动、组织的切除、缝合,纱布盐水垫粗糙面的揉擦等机械性
2、刺激,化学药物的应用等),或技术操作不够熟炼,手术比较复杂,时间拖得过长,均可能引起腹内组织或脏器表面组织的损伤而形成广泛或部份的粘连。另有一部份外科学家认为: 原为密闭的腹腔予以暴露后,即使不加手术刺激,也能或多或少地引起这些受损伤组织的类似炎性反应乃致有粘连形成。手术后的腹腔粘连症有的可以自行吸收好转。但如果吸收过程迟缓或不能吸收好转而粘连持续存在,则会给患者带来轻重不同的痛苦。轻者仅腹部不适。较重者可因肠或网膜与切口处内面的瘢痕发生粘连,或因粘连所导致的肠管狭窄形成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而长期腹痛,并多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更严重者则可发生急性肠梗阻、肠扭转而引起生命危
3、险。故因腹腔粘连而须再次手术者曾屡见不鲜。实际上再次手术虽然解除因粘连所致之肠梗阻,但再三行剖腹术亦会增加病人的痛苦,耽误工作,并有可能发生手术危险。而且再次的手术亦不能保证不再发生粘连,甚致由于再次开腹后引起更多的创伤,再加之某些患者对于粘连反映的特殊性,有的还会招致粘连面积更见扩大的后果。因此,外科学界多数人的意见:如非手术必要,对此类病人决不做手术剥离。由于当代剖腹手术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和粘连症的屡见,对于腹腔粘连的防、治问题已日益成为医界注意研究的课题。中医文献中没有关于腹腔粘连的记载,这与中医外科罕行剖腹手术有关。剖腹手术除后汉书华陀传曾有记载之外,自华陀死后千余年来已成绝响,历代外
4、科专著都没有尝试剖腹手术的记录,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治疗手术后粘连症的成熟经验可资遵循。大跃进以来,我科在党的开展技术革新的号召下,在西医外科大夫的支持合作下,曾以中药配合针术对一部份腹腔粘连(包括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试行治疗,共有47 人,都获得了满意的效果,解除了痛苦。我们这一项尝试所取得的成绩是与党对于我们的鼓励和党在我院积极推行中西医合作的政策分不开的。病例简析47 例患者中,男性 37 人,女性 10 人,成人 35 人,儿童 2 人。其中经西医诊为腹腔粘连者 31 人(包括肠或腹膜粘连及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诊为急性粘连性肠梗阻行 6 人。患者皆系行过剖腹手术的。计:肝脏手术 1 人,肾
5、脏手术 1 人,腹疝手术 1 人,腹部弹伤手术 1 人,胃部手术 2 人,卵巢手术 2 人,肠部手术 39 人。肠部手术中阑尾切除术为 31 人。由此看出,阑尾切除手术发生粘连者为最多,约为全部病例的 66%。这 47 人中有 5 人曾再次剖腹做过粘连剥离术,有 2 人曾 3 次剖腹做过两度粘连剥离术,均未能避免粘连的继续发生。有 12 人曾发生过 1 次或多次粘连性肠梗阻,占全部病例的 25.5%+。这 47 人的粘连病史长短不等。计:3 月以内者 15 人( 占 31.91%),半年左右者10 人(占 21.3%),1 年左右者 15 人( 占 31.91%),3 年以上者 5 人( 占
6、10.64%),5 年以上者 1 人(占 2.1%), 10 年以上者 1 人( 占 2.1%)。就诊时的证候分类:(1)主要为腹痛而略兼轻微的胃肠不适症状者 18 人(占 38.3%)。(2)腹痛、腹胀、自诉腹部鼓疙瘩或兼有便秘、大便不爽利、排气较少者 15 人(占31.92%)。(3)腹痛、腹泻或有脓状粘液便者 8 人( 占 17%)。(4) 腹痛急剧发作,腹胀或有肠型,恶心、 呕吐,无排便排气,肠鸣音亢进,X 线透视腹腔有积气和液平面,经西医确诊为急性粘连性肠梗阻者 6 人(占 12.77%)。47 例患者中:单纯服药获效的有 31 人(占 66%),服药配合针术获效的有 16 人(占
7、34%)。治愈期限:最短者 4 天,最长时 60 天,一般约 15 天20 天。治疗方法一般仅予内服汤药,不须配合针术,但对具有下列 3 种情况者则除服药外尚须配合针术治疗:(1) 腹腔粘连缠绵日久,腹痛时减时重,单纯服药不能巩固效果,痛时腹部紧张,刀口周围可触及硬的压痛块,或兼有便秘与腹泻交替发作的证候者。(2)有急性发作症状,腹痛特别剧烈,腹壁及刀口部紧张发硬,压痛明显,饮食不下者。(3)发生急性粘连性肠梗阻,腹痛剧烈,无大便及排气,呕吐不进饮食,腹壁紧张,刀口周围亦感紧张压痛者。1.内服中药处方(加味芍药甘草汤):生杭芍八钱 两,生甘草五钱,金银花五一八钱,连翘五八钱,蒲公英五八钱,地丁
8、草五八钱,丝瓜络四钱,乳香三钱没药三钱,广木香三钱,石菖蒲四钱,大腹皮五钱,青皮三钱,枳壳三钱。水煎服,每日一剂。加减法:便秘者加冬瓜仁一两,腹泻者加云茯苓五钱、生薏米五钱,有脓血便者加吴茱萸一钱半、川黄连二钱。服药的同时,可用食盐炒热,布包,热敷腹部,每次持续 2 小时,每日 2-3 次。2.针刺术:(1)先针中脘穴、气海穴,进针 1 寸1 寸 5 分深,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捻进,捻进后,以食指爪甲弹动针柄 23 下,续即以食指端按针柄作圜形摇动约 2-3 分钟,然后起针。腹胀甚或有肠梗阻者加针左右天枢穴。(2)续于刀口周围之发硬的局部( 此处多有压痛) 或非刀口处的固定痛点行直接针刺术(不取
9、穴位),一般刀口周围之压痛发硬处可进针 34 针,进针前应以另手拇指重按进针点使之凹陷呈坑状,随即顺指直刺进针,深刺 2 寸2 寸半,进针后不用捻转,亦用食指先弹动针柄 23 下,续即以指端按针柄作圜形摇动约 2-3 分钟,然后起针。(3)在没有肠梗阻和急性症状的情况下,对缠绵日久的粘连患者施行针术,可只针中脘穴和刀口周围的压痛发硬处,每日针一次,可逐日行针至好转为度。治验举例一、单纯服药治愈者:1.张亚伟,男,41/2 岁,籍贯曲阜县,住院号 1113,于 1959 年 1 月 19 日以急性腹痛、呕吐、无排便及排气 4 天而入院。患儿于 1954 年 12 月间曾因先天性幽门肥大在本院外科
10、做过幽门成形术,术后常有阵发性(不定时的) 腹痛。 4 天前突然痛的厉害,呕吐多次,无排便及排气,经曲阜县医院转诊来本院。体检:发育营养中等,精神委靡不振,嗜睡,无明显脱水征,心、肺 (一),腹部微膨隆,在右上腹部有 7cm 的疤痕,无肠襻可见,肝、脾未触及,亦无触及包块,有轻度压痛及腹肌紧张,肠蠕动音有阵发亢进。经外科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邀中医治疗,服泻药一剂,当夜即腹痛大减,又服一剂,第三日大便排气通畅,共服药 4 剂腹痛消失而出院。2.马恒生,男,23 岁,籍贯济宁市,职业干部,门诊号 72337,于 1959 年 1 月自东北回本市就诊。自诉:于 1952 年行阑尾切除术后经常腹痛,以
11、刀口部胀痛较甚,有时左下腹亦痛,大便或溏或秘不正常,曾经多处医院诊为肠粘连,近几月腹痛较前增剧,不能支持正常工作,故请假回原籍治疗。经处予上列汤药,服药 4 剂后即腹痛显著减轻,续服药 20 剂而腹痛消失,建议其常服草还丹以帮助消化恢复体功,乃回返工作岗位。二、服药配合针术治愈者:1.侯中岱,男,29 岁,籍贯曲阜县,职业农民,门诊号 102996,住院号3034,1959 年 8 月 6 日以剧烈腹痛入院。于当日早饭后即感腹痛,阵发性加剧,肚子滚疙瘩,恶心呕吐十余次,每喝水皆吐,一天未进食。自述曾三次开刀,第一次切左肾,第二、三次均系粘连性肠梗阻。体检:腹部、腹壁可见纵形刀口疤痕三处,小腹胀
12、、压痛,可见肠型,肠蠕动音亢进,叩之呈鼓音。血象,白血球 4200,中性 74%,淋巴 26%,X 线腹部透视,可见肠腔内有三个液平面并见轻度胀气。外科诊断,粘连性肠梗阻,病危。中医会诊时见病人腹痛剧烈,在床上打滚,大便两天不通亦无排气,刀口周围有隆起硬块面压痛明显。经急行针刺术,内服汤药,当夜即腹痛减轻未再呕吐,第3 天腹痛已消失,排气、大小便如常,食欲正常,无任何不适感。继续住院观察一星期,无腹痛腹胀发生,痊愈出院。2.张培生,男,31 岁,籍贯枣庄,职业工人,住院号 786,于 1959 年 2 月 24日以急性腹痛 1 天入院。患者于 1958 年 4 月间曾因急性阑尾炎穿孔而做过腹部
13、手术,后经常腹痛、腹泻、消化不好,约三月余,经服中药而好转。自昨天晚,突然又患腹部急性滚疙瘩样疼痛,伴有恶心呕吐 3、4 次,吐出物为饮食及水样 物,没有大便及肛门排气。体检:发育正常,营养尚可,神志清醒,平卧位,呻吟,心肺 (一),腹部微有膨胀,右下腹部有 12cm 大之旧刀口,全腹压痛及反跳痛,肠蠕动音亢进,X 线腹部透视,腹腔内有少量积气,没有液平面,外科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经内服中药,配合针术治疗,当日腹痛减轻,次日痛止,第 3 日一切症状消失,排便排气,饮食正常,续住院观察两天,未再有任何不适感而痊愈出院。3.刘恒英,女,22 岁,籍贯新海,职业护士,门诊号 62388,住院号 25
14、67。患者于 1955 年 4 月曾行过右侧卵巢囊肿切除术,术后常感腹痛。1957 年 4 月发生急性阑尾炎经使用青霉素保守治愈,后仍不断腹痛。1957 年 5 月腹痛急剧发作,呈阵发性,并有呕吐,腹胀,经外科诊为阑尾炎复发及回肠下端部份肠管与子宫右侧粘连,为行阑尾切除及粘连剥离术,术后 3 日仍腹痛不减,复经剖腹探查为大网膜与第一次切口粘连,横结肠被压迫扭转,经予再次分离,术后又形成腹腔脓肿而曾切开引流三次。经以上多次剖腹后,经常性的腹胀、腹痛均更加增重,1958 年 7月并曾发生过 1 次急性粘连性肠梗阻为外科保守治疗好转,但腹痛迄未消减,并伴有腹胀、腹泻(1 日 4、5 次粘液便),恶心
15、、呕吐等症状,多法治疗无效,身体日益衰弱。1958 年 8 月钡餐造影诊为部份回肠与盲肠粘连,经服以上中药处方,每服10 余剂即可显著减轻症状好转月余,但每遇过劳或食物不适即可再行发作,后经持续行针刺术 30 余次,并配合内服草还丹以增助体功,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逐渐好转,腹痛亦濒于消失,现已 4 月余未再发作明显的腹痛并已照常坚持整日工作,仅有时过劳或吃难消化的食物尚有轻微的腹部不适感。讨论1.内服汤药的作用:上面所开的汤药是一个由 14 味药物组成的以止痛、消炎、行气、消胀、化瘀、活血、调胃、整肠为目的的复方。方中以芍药、甘草为君(主药)并予重用。考芍药、甘草二味组合为方(名与药甘草汤),
16、始见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用以治疗脚挛急疼痛。但细考仲景的用药规律,芍药、甘草的作用决非仅限于治疗腿脚肌肉挛急,而可泛用于多种疼痛。如桂枝加芍药汤施用于“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施用于“发汗后、身疼痛 ”,桂枝芍药知母汤施用于 “诸肢节疼痛”,小建中汤施用于“ 腹中急痛”等。其中对于腹痛症仲景以芍药甘草并施者尤为多见。腹痛必加芍药在仲景书中几乎己成定律。如治疗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小柴胡汤加减法中即有去黄芩加芍药的规定。治疗伤寒少阴病“下利、脉微、腹中痛者” ,亦有以通脉四逆汤去葱加芍药的措施。(上引诸方皆系芍药、甘草并用,仲景伤寒论 113 方中芍药、甘草配伍
17、在一起的有 22 方),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继续发展和肯定了仲景的这一宝贵经验,有不少的医书盛赞芍药甘草汤治疗腹痛的疗效,如医学心悟云:“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如神。”古今医统云 :“芍药甘草汤治小儿热腹痛及痘疹肚痛。” 类聚方广义云:“ 芍药甘草汤治腹中挛急而痛者,小儿夜啼不止腹中挛急甚者亦奇效。”由此可证,芍药甘草汤的治疗腹痛已成中医两千多年来传统的经验。腹腔粘连患者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就是腹痛,因而我们就把芍药甘草汤做为组方的君药。我们之使用芍药、甘草、不单以止痛为目的,而且还有这两方面的取意:(1)芍药是活血的要药,神农本草经载芍药的功能不但可以“主邪气腹痛、止痛” ,而且还有“除血痹、破坚积、
18、治寒热疝瘕” 的作用。名医别录亦载其能 “通顺血脉、散恶血、逐贼血、治 肿”,故芍药亦为中医妇科、外科的常用药。考腹腔枯连症多起于内部脏器发生疮、痈的剖腹手术之后,由于内脏的炎肿、溃破、化脓和肌肉、血管、脏器组织的被切割,必然会影响体内血脉的通畅或有瘀血,死血残留,手术后的腹痛与粘连固属有关,而与上述原因亦不无联系。因为血脉的不通和瘀血内留都可以发生疼痛,有不少的粘连患者,刀口周围疼痛较甚或有明显的压痛发硬区,我们认为即与留瘀、血滞有关。重用具有“通顺血脉” 作用的芍药,再佐以具有 “活血散瘀、消肿定痛”作用的乳香、没药,当会促进血脉的通畅和瘀滞的消散吸收。(2)据日本汉医界东洞氏等之研究,芍
19、药、甘草的主要适应症为拘挛急迫,并认为其所以能治疗腹痛和腿足抽筋痛就是由于缓解挛急的效果。近人日本细野史郎氏等通过一系列的动物试验亦进一步证实肯定了这一说法。认为芍药甘草汤的基本作用是对病变的异常兴奋状态有强力的抑制和镇静作用,其原理是甘草有镇静抑制末梢性的作用,加上芍药对中枢的疼痛中枢和脊髓性反射弓的兴奋起到镇静作用,所以能治:适应病态生理中枢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挛急以及因挛急而引起的疼痛。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多数腹腔粘连患者在疼痛剧烈时腹部皆有明显的挛急征兆,腹检时可触到腹肌拘挛或有疙瘩鼓起,患者亦自诉“肚里滚疙瘩样抽的痛” ,并且不能直腰和步行。而在服用此方后其腹部的挛急症状多能很快消失,疼痛
20、亦因之大减。方中的银花、连翘、公英、地丁是中医治疗一切急性、化脓性炎症的要药,传统的经验认为有消肿、止痛、解热、败毒,防止化脓的疗效。笔者临床体验以此四药再配合上活血、消肿,止痛作用的乳香、没药,用以治疗一切内、外、疮、痈、炎肿及其引起的疼痛皆有良效。腹腔粘连症虽然其炎肿化脓的腐坏组织已在手术过程中 被切除,但依中医的习惯看法:由于手术前其内部脏器曾有严重的疮、 、炎肿(这与整个机体和全身气血的被热、毒、病邪所干扰是分不开的),虽然其局部的腐坏组织已经割去,但其血分、脏器内不无余热、余毒。而且粘连本身就是一种类似炎性的反应,有的患者在做粘连剥离术时可发现其粘连组织有充血、水肿的变异;而且急痛、
21、便秘、腹泻、肠管梗阻坏死等症状从病理上说亦多数与炎性机转有关。因此,我们考虑对粘连症投以适当的消炎药物仍有必要,故以此 6 味药为臣药以配伍芍药、甘草,共奏止痛、缓急、活血、消炎之效。腹腔粘连患者多伴有胃肠症状,如胀满、气逆、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失调等,故在方中又加青皮、枳壳、木香、石菖蒲等行气、化滞、降逆、宽中之品为佐药,以奏调胃、整肠、帮助消化的效果。这些行气的药物还具有治疗腹痛、腹胀的作用。除以上 12 味君药、臣药、佐药之外,我们在方中特取大腹皮、丝瓜络为引、使之品。考大腹皮味辛、微温无毒,是中医治疗腹胀、腹水的要药,大明本草称其能“下一切气、通大小肠 ”,本草纲目亦载其能“降逆
22、气:治痞满”。各家本单皆肯定了其下气、行水、消服的疗效。腹腔粘连患者多数有腹胀、胃肠充气的症状,特别是合并肠梗阻的患者无排便、排气,气滞腹胀更属严重,故 X 线透视多见肠腔积气和液平面,我们体验大腹皮的效能可以迅通肠道、下气、行水、降逆、消胀,经临床观察凡使用有大腹皮的组方之后,多见患者能肠鸣气转,很快向下排气和排出混有水液的粪便,并能很快胀满消除,如不用大腹皮则没有这种明显效果。丝瓜络据本草纲目载其能“ 通经络、利血脉,治疝痛卵肿,血气作痛” ,很多中药书称赞它有疏通经络结滞的效能。粘连患者的久久腹痛是由于内部组织粘连结滞不解,而中,医则有久痛治络的说法,故我们在方中把具有通络疏滞,止痛活血
23、作用的丝瓜络作为必用的引使之药,以取意其有助于疏通粘连结滞。对于便秘加用冬瓜仁,则因各瓜仁含有脂肪油可以润肠通便(药理的生药学载冬瓜仁为缓下剂),并有保护肠壁粘膜防止溃腐的作用(传统的用为治内 要药),肠梗阻患者大便不通迁延失治可发生肠管坏死,使用具有润肠、通便、防腐、消炎作用的各瓜仁当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以上各药物虽然没有直接解除粘连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由于这一组方依据了中医传统的辨证施治的原则,取材了两千多年来所积累的药效经验,考虑了粘连症的发病机制和前因后果,照顾了其各方面的内部和外部症状,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药理作用下当可促进和资助机体的吸收调整功能,逐渐缓解和消除其粘连面积,而决
24、不是仅限于镇痛、缓急和减轻胃肠症状的作用。这从临床效果方面是可以得到证实的,我们所治疗的这 47 例患者,经近期观察访问,在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后还未遇有复发或再度增重的现象出现;而据多数患者反映:在未接受治疗前是从来没有这样显著的症状消失或减轻的程度和这样较长时间的巩固效果的。在服药期间配合炒盐热敷是因为从实际效果上观察到,加用炒盐热敷较之单纯服药有更好的消炎、止痛和促进粘连吸收的作用。2.针刺术的作用:对粘连患者所使用的针术系绍南家传治疗腹内症积的一种针法,此法的特点有四:(1) 深刺。 (2)直刺症块,不按穴位。(3)以特定手法捻进后不按普通的补、泻、通、随等方法捻针,而以指端按针柄作圜形
25、摇动。(4)对腹部孔穴独重视中脘(有时亦加气海) ,不论以止痛、化症为目的皆在所必用,并亦须深刺。这是两世相传的经验,对于其机制和原理尚不能了解,但从临床效果上考察确具有下面的两种作用:(1) 强有力的镇痛作用 :深刺中脘、气海和痛点、病块局部,对于腹腔粘连患者和其他症积及剧烈腹痛患者多能使之立感气机通畅如有气下行而使疼痛很快消失或减轻。(2)化瘀血、消症块、破积滞的作用;此针术过去本用以治疗血分症积(妇女腹部可触及压痛症块的痛经症、月经失调症、不孕症及盆腔炎块,但对癌瘤应排除)相饮食症积( 男女患者久患腹痛、饮食减少、呕吐、吞酸,身躯消瘦而于上腹部或脐周围可触及明显的压痛症块者),据绍南父子
26、两代观察体验,上述症积患者经针刺 3050 次之后,腹部之压痛症块即可逐渐缩小而消失,症状亦随之逐渐减轻乃至好转。我们所治疗的腹腔粘连患者中有部份患者单纯服药效果比较迟缓或不能巩固,亦有的发病急剧病势垂危(如肠梗阻)单纯服药难奏速效,而这些患者(特别是缠绵日久的患者)又多数在刀口周围可触到紧张发硬的压痛区,因而就联想到留瘀、血滞的原因(事实上粘连本身就类似中医所说的瘀和滞),经过审慎思考后才试用了针术配合药物治疗,经对 16 例患者观察,加用针术确可迅止急痛,并可使刀口周围的压痛硬块和腹部的固定痛点逐渐软化、缩小乃至消失,其腹痛、腹胀等症状亦随之逐渐好转。由此可以设想这种化瘀血、消症块、破积滞
27、的作用也可能具有促进粘连吸收、分离的作用。3.草还丹的作用:草还丹见载于霑化温脱堂氏印发的温氏经验良方一书中,药物组成及炮制服法如下:苍术四两(制法:酒浸、醋浸、米泔浸、盐水浸各一两,各浸一宿 ),复盆子二钱,胡卢芭一两(酒浸一宿) ,小茴香五钱,破故纸一两(酒浸一宿),川楝子一两,木香五钱,淮山药三钱,茯苓三钱,穿山甲三钱(酥炙),地龙三钱,杞果三钱,川牛夕三钱(酒浸一宿 )。上药晒干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 30 丸 (3 钱),盐汤送下,空心服,服后食少许干物,食毕须行百步,使药方达于周身,日服 2 次。温氏原书谓此力大肚脾胃,能进饮食、益精体、补肾经、固元阳、轻腰脚、安五脏,老人
28、常服乃平补之良剂。我院中医科曾依此方配制成剂,用以治疗老年胃肠机能衰弱,消化不良并常感腹痛、便溏者,确有良效。后在治疗腹腔粘连患者中,曾遇到少数患者因剖腹次数较多或身体素弱,再加之粘连症的影响,消化功能极端不良,食欲减退,食后撑胀不舒,并长期腹泻、腹痛,脉搏亦较细弱。我们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此类患者于服用加味芍药甘草汤至腹部无急痛症状、胀满感消除后,即改服草还丹善后,以助恢复体功,共用于 6 例患者,均获得了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消除长期腹泻、胃肠功能有明显改善的效果。我们取意于此方不独因为它具有这一方面的作用,而且还因为方中的故纸、茴香、川楝子、木香等有治疗慢性腹痛的作用,川甲、地龙有通络、
29、化瘀、活血的作用,均可能有助于粘连症状的消除和改善,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把此方加以介绍推 4 中医治疗的范围和中西医合作的作用:在肯定上述药物和针术疗效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对于一般腹腔粘连症都是可以施予中药疗法的。但对于施用针刺术和中医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则有必要提出一定的范围。我们认为针术的施用应以具有急痛,刀口周围可触及明显的压痛硬块为标的(当然对此具有急痛和压痛硬块的患者还要通过详细的检查诊断排除其他穿孔、脓肿疾患),而且一般应该是服药不可能单独奏效者才配合针刺,并在针刺时必须全面掌握其手法、特点和操作程序,否则仍宜循经取穴按一般针灸常规处理。对于中医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我们认为应以发病
30、不超过 48 小时为限,因为肠梗阻耽误过久多可发生肠管坏死,而以上中药和针刺疗法对于肠管可能或已经坏死的患者是肯定没有疗效的。(在此 47 例之外,我们曾应西医外科大夫的研究性邀请,试治过 2 例肠梗阻发病时期较长的患者均未获效,经剖腹检查肠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此外须要说明在以中药和针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时,如患者接受治疗已超过 24 小时腹痛尚无减轻,已超过 48 小时尚无排气或胀满消减的感觉,亦应考虑停止中医疗法而改予手术。最后须要特别提出的就是中西医密切合作的作用。西医大夫检查精细,有多种诊断和鑑别疾病的仪器与方法能补中医之所不及,可以协助中医明确、鑑别诊断。而在治疗过程中倘有必要亦可以相应的器械成药物配合中医治疗(如对个别肠梗阻患者,我们就曾取得了西医大夫的输液、灌肠等配合才获得圆满疗效)。此外如对于住院病人的周密护理也在中医治疗当中起到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总之,我们认为在各科治疗中,中西医都应真诚的携手合作,相辅相成,而我们对于腹腔粘连的研究和治疗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才取得了一定成绩的。 (本文发表在 1959 年 12 期第 35 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