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高血压药物药理综述生工 1201 班 林超霸 1202140112摘要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本文就当下抗高血压药物的药理研究和其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关键词 高血压 抗高血压药物 药理学正文: 一、抗高血压药的作用部位及分类目前已知许多神经体液因素参与血压的调节,例如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内皮 L-精氨酸-NO 途径、血管舒缓肽-激肽-前列腺素系统、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例子浓度等。通过不同抗高血压药物影响神经体液从而达到降血压的目的。1.1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
2、 如可乐定、 -甲基多巴。 1.2 神经节阻断药: 如美加明、阿方那特。 1.3 影响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药:如利血平、肌乙啶。 1.4-受体阻断药:如哌唑嗪。 1.5 血管扩张药: 如肼苯哒嗪、地巴唑、长压定、硝普钠。 1.6 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抑制剂: 如琉甲丙脯酸。 1.7 利尿降压药: 双氢克尿隆。 1.8Ca2 十 阻断剂 :如异搏定。2、常见抗高血压药药理及临床介绍2.1 利尿剂利尿剂除具有利尿作用外,还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可但用于轻度高血压,也可与其他降压药合用治疗中、高度高血压。其机制是通过排钠利尿,使得有效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而降压,长期用药由于血管壁扩血管物质如缓激
3、肽、前列腺素等生成增多,且对缩血管物质反应性降低,使得血管平滑肌舒张,血压下降。用于临床 20 多年,经长期临床试验对其有了新的认识,至今仍列 WHO 推荐的一线降压药物之中。上世纪 70 年代几组大剂量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发现大剂量使用噻嗪类,可引起糖、血脂、尿酸及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等代谢上的副作用 ,故而逐渐被冷落。80 年代后,欧美诸大临床试验如 SHEP、STOP、MRC 等通过应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发现它比大剂量更明显降低脑卒中和冠心病事件的发生、逆转左室肥厚,且对糖、脂肪、电解质代射无不良影响 。14 个大规模试验的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比较发现,小剂量利尿剂降低脑
4、血管意外发病率达 42%,预防缺血性心脏病发生达 14%,逆转左室肥厚甚至比某些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要好。临床推荐使用 12.525mg/d。近年来新开发的吲哒帕胺为非噻嗪类利尿剂,兼有利尿和钙拮抗双重作用,通过钙拮抗和利尿作用而发挥效应,常规剂量下其利尿作用仅为噻嗪类的一半,钙拮抗作用仅为硝苯地平的千分之二 。因其疗效确切持久且不影响糖、脂肪代谢,对心血管有利,故被认为是较理想长效抗高血压药物。小剂量利尿剂由于降压温和,疗效确切,价格低廉仍被推荐为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一线基本药物。2.2 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目前可供临床使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物有两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
5、CE)和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阻断药( AT1 受体阻断药)。2.2.1ACE 抑制药的应用,是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学上的一大进步。ACE 具有较强的降压作用,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能给多种高血压相关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肾脏病变带来益处 。临床应用发现,大剂量卡托普利(300mg/d)可引起大量蛋白尿 ,小剂量不但不引起蛋白尿,还能减少尿蛋白,因此主张小剂量应用 6.2512.5mg/d,渐增至 25mg/d。单用疗效不佳时可以和利尿剂、钙拮抗剂合用。ACEI 不易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受体阻滞合用。因其损害母婴肾脏,增加胎儿死亡,故而妊娠高血压忌用。ACEI 常见副作用有咳嗽,少数有皮疹和血管神
6、经性水肿。近年来国内外诸多临床试验已证实 ACEI 在心血管病,尤其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障碍以及糖尿病等的治疗等方面疗效确切,并能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益处。 )2.2.2 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分为 AT1 和 AT2 两种受体。上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抗高血压药物,Ang目前已知的所有作用在成熟的组织中通过 AT 受体介导的,阻断 AT受体可以达到理想的降压目的。1995 年美国 FDA 批准芦沙坦(Losartan)用于临床,但仅限于高血压治疗。现有资料显示 Ang受体拮抗剂是一类疗效良好的抗高血压药物,它以高和力和特异性与血管紧张素(Ang)型受体(AT1)结合,阻
7、断 Ang的加压反应和功能反应,但不影响缓激肽降解和前列腺素合成 。故而不引起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目前用于临床和试验的 Ang受体拮抗剂有 10 余种,其作用环节决定了对 RAS 抑制完全,疗效稳定,耐受性好,副作用小等优点,单独或与其它降压药物联合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疗效显著,并能改善血糖和血脂代谢,对靶器官损害有良好的保护和逆转作用。它有望成为治疗心血管病和肾脏病的一类重要药物。2.3 钙离子通道阻滞药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有赖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若抑制钙离子的跨膜转运,则可使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下降。近 20 年来,钙拮抗剂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它
8、已成为心血管病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诸多临床实践证明该类药物疗效确切,通过减少细胞内钙离子含量而松弛血管平滑肌,进而降低血压。钙拮抗药品种繁杂,结构各异,可分为二氢吡啶类和非二氢吡啶类。其对平滑肌具有选择性,较少影响心脏。国际大规模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 HOT(高血压理想治疗试验)都是以钙拮抗剂为基础药物。我国二大抗高血压试验结果表明,脑卒中降低了 38%,全病因病死率降低了 39%,心血管病死率降低了 39%,致死性脑卒中降低了 58%,这与欧洲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试验(Syst-Eur)结果相似。2.4 交感神经药此类药物分为 抗高血压药如可乐定、莫索尼定、甲基多巴,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
9、梢阻断药, 受体阻断药如 prazosin、terazosin、urapidil, 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拉贝洛尔等。 受体阻断药上世纪 70 年代就被列为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同时也是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重要药物。随着新品种的开发和应用,弥补了其几代的缺陷,克服了其副作用,因而人们对其应用有了新的认识。目前已有充分的临床证据表明, 受体阻滞剂能逆转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增加冠状动脉供血,可降低心脑血管的危险。非选择性 受体阻滞剂常引起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下降 ,对血脂代谢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推出的第三代 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增加了 受体的选择性且无内在拟交感活性,90 年代美国食品与药品
10、管理局(FDA)批准应用的卡维地洛具有 和 受体的双重作用,这两个新品种克服了前代的缺憾,对脂类、糖类无不良影响,正被认为是长期治疗高血压安全有效的新型药物。目前临床常用药物有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比索洛尔等。 受体阻滞剂一般口服用药,从小剂量开始,对应用时间较长的不可突然停药,应逐渐减量,一般在 7 10 天内逐步撤除,以免引起撤药综合征。 受体阻滞剂不宜与钙拮抗剂、多巴酚丁胺类合用。伴有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严重心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不宜使用。合并心绞痛、房速、甲亢、妊娠高血压、术前高血压,患者如无禁忌可首选 受体阻滞剂。另外此类药物有致患者抑郁、睡眠障碍及性功能障碍等副
11、作用,临床应用中要有足够的警惕。三、高血压病的选药原则 当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有许多种类。无论选用何种药物,其治疗目的均是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预防或减轻靶器官损害。新指南强调,降压药物的选用应根据治疗对象的个体状况,药物是作用、代谢、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参考以下各点做出决定:治疗对象是否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治疗对象是否已有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尤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肾病、糖尿病的表现;治疗对象是否合并有受降压药影响的其他疾病;与治疗合并疾病所使用的药物之间有无可能发生相互作用;选用的药物是否已有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率与病死率的证据及力度;所在地区降压药物品种供应与价格状况及治疗对
12、象的支付能力。4、 发展前景目前抗高血压的各类药物,虽然可以有效降低血压,但也有明显的缺点,人类仍在积极寻找理想的抗高血压药物,高血压药物正朝着长效安全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改变剂型,增加药物的亲和力、联合用药、遵守用药原则等方法。增加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今后的研发重点应该是可能平稳降血压、改善靶器官损伤、患者容易接受、而且有较好的效应/价格比的长效抗高血压药物。参考文献:【1】朱依谆,殷明.药理学(第 7 版)2013.9【2】张叶,商玉娇。抗高血压新药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2009.3【3】冯建辉,周俊亮。高血压药物治疗进展 2007.1【4】尹清茹。高血压的现代药物治疗 2006.9【5】胡存松,高润霖,刘力生。高血压治疗的七大原则 2006.4【6】张博文。心血管药物应用的新进展 M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