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讲 虚词 基础点:虚词常见的考查角度:课内课外虚词用法意义比较,即将选文某句中的虚词与所学教材(含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经典句子中的同一个虚词进行比较,看其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虚词选填,即将选文一句或若干句中的几个虚词空出,提供几组虚词的选项,请考生根据语境判断选择。选文中虚词用法意义比较,即虚词所在的句子均出自选文。虚词意义用法判断,即在一两个选项中各选择一个虚词进行解释,请考生判断正误。重难点:1.虚词用法意义的比较。2虚词意义用法判断。考法综述 “常见文言虚词” ,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 考试说明列出的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明确界定了高考的范围。备考时要熟悉这 18
2、 个常见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虚词有时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如“与” ,同样译作“和、跟、同”时,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介词;有时用法相同而意义不同,如“之” ,同样作代词,所代对象却大不相同。所谓“理解用法” ,就是辨识词性,看它是用作连词还是介词、助词还是代词等。命题法 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来指代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常见的代词有“而” “何” “其” “若” “焉” “之”等。但用作代词的这些汉字,还兼具其他的词性和用法。如“而”还用作连词, “其”还用作副词,等等。在特定语境中应首先辨识某一虚词是不是
3、代词,确认是代词后,再辨析它指代的具体对象。2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常用的介词有“以” “为” “因” “于” “与”等。3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常用的副词有“乃” “其” “且”等。4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常用的连词有“而” “且” “以”“则” “与”等。5助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助词是依附在别的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表达某种语气或起调节音节作用的词。常见的
4、助词有“之” “乎” “者” “也” “所”等。6兼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兼词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词,常见的有“焉” “诸” “盍” “叵”等。如“青麻头伏焉” , “焉”是“于之”之义,释为“在那里” 。如“投诸渤海之尾” , “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词, “诸”就是“之于” 。再如“盍各言尔志” , “盍”就是“何不”的意思。又如“居心叵测” , “叵”就是“不可” 。典例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
5、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 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
6、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 ”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
7、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 ,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Error! B.Error!C.Error! D.Error!答案 A解析 A 项,连词,表顺承, “就” 。B 项,介词, “替、为 ”;动词, “给予” 。C 项,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的”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 项,副词, “才”;连词, “于是,就”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主将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太公说:“凡国家有危难,君王避开正殿,在偏殿召见准备任命的大将,告诉他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
8、伐它。 “将军接受任命后,国君就命令太史占卜。太史先斋戒三日,到太庙钻炙灵龟甲,卜问吉日,以便举行向大将颁授斧钺的典礼。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着;主将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着。这时,国君亲自捧着钺的上部而将柄授予主将,说: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都由将军全权管理。 国君又拿着斧柄而将斧刃授予主将说:从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都由将军全权管理。看见敌人虚弱便进攻,看见敌人兵力充实便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人多就轻视敌人,不要认为自己的责任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认为自己身份尊贵就鄙视别人,不要凭着自己的一己之见就违背众人意愿,不要认为能言善辩就自以为是。 “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
9、事不应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内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耿耿地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的牵制,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地去对付敌人。臣既已奉命掌握军事大权,( 不获胜利) 就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君王如果不答应臣这个要求,臣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 君王答应了主将的要求,主将就辞别君王,率领军队出征。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听命于主将,面对敌人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有智谋的人都为他谋划,有勇力的人都为他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腾,兵未交锋而敌已降服。战争取胜于国外,功名显扬于国内,官吏都得到晋升,士卒都得到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罪过。从
10、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太公答道:“将帅有三个克敌制胜的要领。 ”武王说:“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太公说:“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
11、卒的饥饱。将帅能与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鼓声(前进的号令) 就欢喜,听到钲声( 停止的号令)就愤怒。越过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时,即使箭石纷纷下来,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时,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典例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禁家人侵渔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
12、,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纚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选自三事忠告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A之 与 而 B者 与 其C之 所 其 D者 所 而答案 B解析 填写文言虚词,需要理解语句的意思。
13、这句话的大意是:这两种情况,不是真知深悟的人,不容易跟他交谈。做官的君子,应该慎重地选择。第一空根据句意和所给出的虚词,可排除 A、C 项。第二空后是动词“言”(说、交谈)字,括号内应填“与(之) ”。第三空,表期望的语气,故选“其” ,答案选 B 项。参考译文禁家人侵渔(有的人) 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做官的本人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那他们一定会向他人夺取。有的用掠夺百姓来牟利,有的通过诉讼来接受财物,有的假借名义来借贷,有的假托婚姻亲属,频繁地宴请赠送礼物,整个家室都没有禁止,以致只要轻微一动就互相牵制,威严无处施展。虽然自己一天天昌盛,但是百姓一
14、天天劳苦不堪;虽然自己一天天欢乐,但是百姓一天天充满怨恨。因此而犯罪失败受辱的人,是很多的。唉!如果为了妻妾来做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妻妾、子孙、朋友都不能来救我,哪里比得上把廉政勤政当作自己的本职且自己做得更好呢?如果能廉政,虽家庭永远淡泊,但安康荣耀会惠及子孙。为人处世即使欢快得像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一样,但是祸患就生在几席之间啊!这两种情况,不是真知深悟的人,不容易跟他交谈。做官的君子,应该慎重地选择。解题法 1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技巧(1)语境推断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在句
15、中的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 。(2)代入检验法。文言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如:推断“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何”的意义及用法时,首先将“何”的主要意义及用法列出:副词,多么代词,什么代词,哪里代词,为什么动词,盘问。然后将以上各项一一代入语句,进行筛选,最终会确定语句中的“何”应解释为:副词,多么。(3)句位分析法。有些
16、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例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恕乎” “其孰能讥之乎” ;在句中,处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 破璧” ;在名(代) 词后一般作语气副词,如“尔其( 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4)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两句,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千人” ,第二句的主语是“相如” ,“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知,两者基本
17、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的“因”用法也应相同,都可作“于是、就”解。(5)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考生抓住这些标志词能迅速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判断的“者” “也” “乃”等,表示被动的“为” “为所”等,固定句式中的“无乃乎” “何为”等,以及部分兼词“诸” “焉”等。(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其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成语“唯命是从” “
18、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2辨别某些语境中披着虚词“外衣”的实词有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某些语句中可能不再是虚词,而是实词,因此,考生需要根据虚词所在的具体语境加以区别。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 中的“与”是动词,意思是“亲附、亲近” 。又如“为”常有动词“做、干”之类的意义,在“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并序) )中, “为”就是动词,是“写下”的意思。多数情况下,虚词与实词的意义相差甚远,根据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区分。在某些语境中作为实词的虚词虽然不多,却是高考的“常客” ,属于实词与虚词同时考查的类型,考生在复习备考时需要特别注意。基础知识链接常见 18 个文
19、言虚词词性及释义1 而词性 释义(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 ( )(鸿门宴)(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 ( )(游褒禅山记)(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 )(劝学)(4)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 ( )(石钟山记)(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 )(劝学)(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 ( )(冯婉贞)(7)吾尝终日而思矣 ( ) ( )(劝学)(8)某所,而母立于兹 ( ) ( )(项脊轩志)答案 1 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 3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4 连词,表示承
20、接关系,可译为“就” “接着” 5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 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假如” 7 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修饰关系,可不译 8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2 乎(1)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 ( )(殽之战)(2)延伫乎吾将反 ( ) ( )(离骚)(3)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 )(师说)(4)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 ( )(赤壁之战)(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 )(师说)(6)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 ( )(庖丁解牛)答案 1 语气助词,表示推测,相当于“吧” 2 语气助词,表示句中
21、停顿 3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4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吗”或“呢” 5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表示比较 6 助词,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 “的样子”3 其(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 ( )(殽之战)(2)虽九死其犹未悔 ( ) ( )(离骚)(3)其皆出于此乎? ( ) ( )(师说)(4)其孰能讥之乎? ( ) ( )(游褒禅山记)(5)则或咎其欲出者 ( ) ( )(游褒禅山记)(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 )(师说)(7)其若是,孰能御之? ( ) ( )(齐桓晋文之事)(8)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 ( )(廉颇蔺相如列传)(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22、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 ( )(游褒禅山记)(10)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 ( )(石钟山记)答案 1 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 2 语气助词,无实义 3语气副词,表揣度,大概 4副词,表反诘, “岂” “难道” 5 指示代词,表远指, “那、那个、那些” 6代词,表第三人称, “他” 7连词,表假设, “如果” 8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 9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10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4 为(1)为吾子之将行也 ( ) ( )(殽之战)(2)慎勿为妇死 ( ) ( )(孔雀东南飞)(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 ( )(鸿门宴)(4)而
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 ( )(六国论)(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 )(史记货殖列传)(6)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 ) ( )(报任安书)(7)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 ( )(屈原列传)答案 1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 “当”等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3 介词,可译为 “替” “给” 4介词,被 5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 “为了”,6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 “对”等 7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 “呢”5 且(1)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
24、 ) ( )(孔雀东南飞)(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 ( )(愚公移山)(3)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 ) ( )(答李翊书)(4)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 ) ( )(石钟山记)(5)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 ) ( )(赤壁之战)(6)且何谓阁子也? ( ) ( )(项脊轩志)(7)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 ( )(赤壁之战)(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 ( )(鸿门宴)答案 1 副词,姑且,暂且 2 副词,将近 3连词,或者,还是,表选择 4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5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再说” 6句首语气词,那么,表示进一层 7连词,表递进
25、关系, “并且” 8 连词,表让步, “尚且”6 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 )(劝学)(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 ) ( )(张衡传)(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 ( )(陈情表)(4)而耻学于师 ( ) ( )(师说)(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 ( )(师说)(6)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 ) ( )(赤壁之战)(7)故燕王欲结于君 ( ) ( )(廉颇蔺相如列传)(8)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 ( )(报任安书)答案 1 介词, “从” ;介词, “比” 2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对” 3介词,表比较, “比” 4介词, “向” 5
26、 介词, “对、对于” 6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 “到” 7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 “与、跟、同 ” 8表被动, “被”7 以(1)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 ( )(殽之战)(2)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 ) ( )(鸿门宴)(3)余船以次俱进 ( ) ( )(赤壁之战)(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 ( )(兰亭集序)(5)竞周容以为度 ( ) ( )(离骚)(6)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 ) ( )(察今)(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 ( )(五人墓碑记)(8)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 ) ( )(指南录后序)(9)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 ( )
27、(廉颇蔺相如列传)(10)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 ) ( )(登泰山记)(11)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 ) ( )(信陵君窃符救赵)答案 1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2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来” 3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 “按照” 4介词,因 5介词,把 6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 “用” 7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 “用 凭 什么身份” 8 连词,相当于“而” ,表示修饰 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介词,表示“在时候 ” 11
28、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 ,可译为“和” “跟” “率领” “带领”8 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 ( )(劝学)(2)且焉置土石? ( ) ( )(愚公移山)(3)驰椒丘且焉止息 ( ) ( )(离骚)(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 ) ( )(石钟山记)(5)犹且从师而问焉 ( ) ( )(师说)(6)然力足以至焉 ( ) ( )(游褒禅山记)(7)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 ( )(愚公移山)(8)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 ( )(齐桓晋文之事)(9)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 ( )(捕蛇者说)答案 1 兼词,相当于“于之” “于此
29、” 2 兼词,相当于“于何” , “在哪里” 3兼词, “于彼” , “在那里” 4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的样子” 5代词,相当于“之” ,表对象, “他” 6代词,相当于“之” ,表处所, “那里” 7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 8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怎么” “哪里” 9代词, “它”9 也(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 ( )(屈原列传)(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 )(鸿门宴)(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 ( )(邹忌讽齐王纳谏)(4)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 ) ( )(左忠毅公逸事)(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 )(师说)(6)夫子何哂由也 ( )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7)毋从俱死也 ( ) ( )(鸿门宴)(8)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 ( )(廉颇蔺相如列传)答案 1 助词,无义 2语气助词,用于句尾, “者也”联合表判断 3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感叹 4 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陈述语气 5用在句中,以舒缓语气 6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疑问, 7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祈使语气 8 助词,和前面的“者”构成“者也”结构,表判断10 乃(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 ( )(鸿门宴)(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