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同步练习:2.1.1文本批注,潜心会文(批注课).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25804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同步练习:2.1.1文本批注,潜心会文(批注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同步练习:2.1.1文本批注,潜心会文(批注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同步练习:2.1.1文本批注,潜心会文(批注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同步练习:2.1.1文本批注,潜心会文(批注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同步练习:2.1.1文本批注,潜心会文(批注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2 课时 文本批注,潜心会文(批注课)宁国府作息时间红楼梦第十四回,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对仆役的一番训话:素日跟我的人,随身俱有钟表,不论大小事,都有一定的时刻,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辰钟:卯正二刻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只在午初二刻;戌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明钥匙。第二日还是卯正二刻过来。这简直是一张作息时间表。王熙凤执行得很严,一个仆役迟到,结果被“带出去打他二十板子” 。那么,这里的“卯正二刻” 、 “巳正” 、 “午初二刻” 、 “戌初” ,究竟指什么时间呢?答案 “卯正二刻”即六时半,这是“点卯”(上班报到)时间;“巳正”即十时到十一时,这是进早

2、餐时间;“午初二刻”即十一时半,这是凤姐在“办公室”( 三间一所抱厦) 处理一应事务的时间;“戌初”即十九时到二十时(晚上七点到八点) ,这是凤姐到各处检查一天工作情况,并安排“交接班”的时间。一、批注式阅读批注就是阅读文本时在文中空白处进行批评和注解,帮助自己快速掌握文本内容的一种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批注式阅读是指我们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二、文言

3、文批注式阅读法文言文阅读一直以来是很多同学的软肋。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们特地设计了“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法”这节课,通过批注式阅读,指导同学们快速读懂文言文,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批注式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行和才能,赞扬人物的精神品质,弘扬正气,贬斥邪恶。这类文言文以叙述为主,篇幅短小。阅读时需要抓住人物的主要事迹,分析事件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和道德品质。这也是我们批注的重点。(2013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登风裁甚著。/成化初

4、,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 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录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 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 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

5、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

6、文升家在,舍之去。(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批注一:关注开头段,了解人物基本信息。在文中用波浪线标记出人物的生平履历:姓名,字号;人物特点;任职情况。批注二:标注时间词,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用双横线标记出以“年号”呈现的时间词语,并用“/”划分层次,总体把握文章的思路。第一层:介绍马文升及第授官。第二层:简述成化年间马文升以功升职和显著的政绩。第三层:详细介绍马文升在孝宗时期的主要事迹。第四层:写马文升离职闲居在家,不问政事。第五层:总结马文升的才能、气节及影响。批注三:了解事件,梳理事件的内容要点。事件一时间:成化初;人物官职:南京大理卿、左副都御史、右都御史;主要事件:赈济、安抚灾民和击败袭扰民

7、众的贼寇。事件二时间:孝宗即位;人物官职:左都御史;主要事件:直言劝谏,忠心耿耿。事件三时间:(孝宗即位) 明年;人物官职:兵部尚书;主要事件:尽心军务,勇于进言,处事严明,罢免贪婪懦弱的将校三十余人。事件四时间:(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人物官职:代吏部尚书;主要事件:南京、凤阳遭受风雨灾害,劝谏皇上杜绝宴会游乐,停止不急事务,救助灾民,关心百姓疾苦。批注四:归纳概括,总结人物性格和文章中心。本文通过对马文升为官一生主要事迹的叙述,表现了他为人正直、关心百姓、直言敢谏的性格特征,赞扬了他文武兼备、崇尚气节、正道直行、忠心耿耿的精神品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8、 )A登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C振巩昌、临洮饥民 振:救济。D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 项,登:考中。答案 A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A BC D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从文中找到筛选信息的区域,运用排除法,做出判断。是说他恪尽职守,敢于劝谏。属于马文升劝说对太子言语举止都要正确引导,向皇帝请求下令。排除,故选B

9、。答案 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

10、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原文是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放弃了那里离开了。此处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答案 D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译文:_(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译文:_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包括对词的理解和文言特殊句式的考查。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1)“班列”:位次。“耆硕”:“耆” ,泛指年老;“硕” ,大,引申为德高望重。 “推心”:用真心待人。(2)“非事 ”:无事。 “语”:在这里作

11、动词,谈、说。 “辄”:总是。 “颦蹙”:皱眉头。答案 (1)(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2)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参考译文】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异很有气力。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历任山西、湖广巡按,依法裁处奸邪,名声很大。成化初年,被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 满四,蒙古人,援兵数万在陕西固原反叛),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突出。当时,在黑水口打败入侵的敌寇,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而还。(后又)晋升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安、徐州、和州发生

12、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去十万石粮食、盐价银五万两救济。孝宗即位,召他入朝任命他为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他上奏十五件事,经过讨论后全都付诸实行。孝宗仿古天子亲耕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教坊进献杂戏。文升严肃地说:“新任天子应当知道农事的艰难,这些杂戏是什么意思?”就斥退了他们。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当时天下持久太平,兵备荒废松弛,西北部落少数民族时时伺机入侵。文升严格考核将校,贬退三十余个贪婪懦弱的军官。奸人对他十分怨恨,夜间持弓等在他门旁,有的人写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对于屯田、马政

13、、边备、守御等事务,他多次上书分条陈奏。只要是应当说明的国家大事,即使并非他的本职,也言无不尽。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熟悉历史的人,教育扶持太子,对太子言语举止都要正确引导。山东久旱无雨,浙江以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皇帝都完全接纳。(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由马文升代替倪岳任吏部尚书。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拔起,马文升请求皇帝减少饮食撤去歌舞音乐,修养德行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

14、宴饮,停办并不紧急的事务,停止额外织造,赈济灾民,捕捉盗贼。事后,文升又奏陈吏部主管的十件事。孝宗全都表示赞赏并接纳之。正德年间,朝政已转移到宦官手里,文升年老,接连上疏请求离开,皇帝答应了。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五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文升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擅长应变,朝廷中的大事往往要等他来做决定。他在边疆建立功勋,外国都知道他的名声。尤其看重气节,砥砺操守(厉,同 “砺” ;廉隅,棱角,比喻方正的操守),行事坚守正道。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放弃那里离开了。第 3 课时 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一、阅读下面的文言

15、文,完成 14 题。与孙司封书曾 巩运使司封阁下:窃闻侬智高未反时,已夺邕邑地而有之,为吏者不能御,因不以告。皇佑三年,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皇佑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 ”珙又不从。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珙终不可得意,即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 ”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当其初

16、,使宗旦言不废,则邕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与。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侵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

17、事,其谁复言耶!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西者,宗旦皆历告之。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己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为天下者,使万事已累,天下已安,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至之患。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巩初闻其死之事,未敢决然信也。前后得言者甚众又得其弟自言而闻祖袁州在广东亦为之言然后知其事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况陈珙以下皆覆其家,而宗旦独先以其亲遁,则其有先知之效可知也。以其性之喜事,则其有先言之效亦可知也。以阁下好古力学,志乐天下之善,又方使南方,以赏罚善恶为

18、职,故敢以告。其亦何惜须臾之听,尺纸之议,博问而极陈之?使其事白,固有补于天下,不独一时为宗旦发也。伏惟少留意焉。如有未合,愿赐还答。巩顿首。(选自 曾巩散文选集 ,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 策:预测,估计。B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 诋:谩骂。C度珙终不可得意 得意:骄傲自满的样子。D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 旌:表彰。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意。所考的四个实词分布在全文中,需要判断是否正确。选项 C 项中的“得意”应作为“接受意见”的意思。答案 C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后得言者甚众/又得其弟自

19、言/而闻祖袁州在广东亦为之言 /然后知其事/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B前后得言者甚众/又得其弟/自言而闻祖袁州在广东/亦为之言/ 然后知其事/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C前后得言者甚众/又得其弟/自言而闻祖袁州在广东/亦为之言/ 然后知其事/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D前后得言者甚众/又得其弟自言/而闻祖袁州在广东 /亦为之言/然后知其事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断句。首先根据标志词和语法结构初步断句,接着要关注一些虚词,如“而” “也”等词,这也是断句的关键,最后再通读一遍,看是否通顺合理。答案 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节叙

20、述了孔宗旦在面对侬智高反叛一事中的言行。文段紧扣最主要的行为展开,着意突出叛乱前的反复进言、叛乱中的奋力抗击、叛乱后的慷慨赴难。B孔宗旦预测到侬智高要反叛,便多次向陈珙提出警告却不被采纳,所以孔宗旦只好自己坚守城池以至被俘遇难。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替孔宗旦鸣不平。C作者认为,如果孔宗旦的进言不被拒绝的话,那么就完全可以避免这场战争灾难,而且孔宗旦原本可以不说一句话,因为保卫全城和老百姓是陈珙的职责所在。D孔宗旦把侬智高要反叛的信息告诉了陈珙和当地的使臣,但都没有被采纳。所以作者指出,这些使臣后来不敢出面澄清,不敢帮孔宗旦说话,是怕连累自己。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要求在理解文意

21、的基础上,能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本题涵盖内容广,要求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是对文言材料中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C 项, “就完全可以避免这场战争灾难”表述错误。答案 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译文:_(2)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侵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译文:_答案 (1)他的家人走了两天后,侬智高果然造反了,城中将士都响应他。(2)有一个事先敢说的,又被世人欺蒙埋没,让他与罪人受同样的惩罚,对于天下大事,还有谁肯说呢!【参考译文】运使司封阁下:我私下听说侬智高还没有公开造反时,就已经侵夺邕州的一些地

22、方,作地方官的不能抵御,因而也不把这一情况上报。皇佑三年,司户孔宗旦测算到侬智高一定会造反,就写信向州将陈珙报告。陈珙没有听从,宗旦劝说不止。陈珙怒斥他说:“司户发疯了吗?”皇佑四年,侬智高越过了横山寨,掠取了寨里人,凭借寨中的仓库赈济百姓。宗旦又告诫说:“事情危急了,不能不防御啊!”陈珙又不听从。宗旦对陈珙,书面告诫共有七次,口头告诫多得数不清楚。宗旦估计陈珙终究不会接受自己的意见,就把家人送去桂州避难,说:“我有官职在身,不能离去,我的亲人没有必要与我一起死在这里。 ”他的家人走了两天后,侬智高果然造反了,城中将士都响应他。宗旦仍然奋力守住南门,并写信向邻近州县讨救兵,想抵挡侬智高。城破,

23、侬智高很高兴抓住了宗旦,想任用他。宗旦怒道:“反贼!你现在马上就要死了,我岂能受此污辱!”骂不住口。侬智高思量终究不能降服他,就杀了他。当初,假如宗旦的话不被废弃,那么邕州的战祸就一定不会发生;发生了战祸而我方有所防备,就一定不会有什么大事。即使只有这一点好处,原已不可不加以表彰,何况他临死时气节如此之崇高!然而他的事迹却未能大白于天下。最近见到朝廷优宠封赠对南方用兵以来尽节死难的臣子的名单,宗旦却独独不在其中。即使宗旦当初不讲一句话,仅仅贼兵到来时能宁死不离职守,本已不可不给予奖赏。因为在事先作好防备,保全城池与人民,应该是陈珙的责任,而不是宗旦的事情。现在随意地判定他与陈珙同罪,既忘记了他

24、的忠言,又辜负了他的高节。治理天下的人,本应赏善罚恶;作为君子,则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乐于成全他人的好事。难道应当像现在这样处置吗?至于南方的战争,最终发展到了失陷十余州,军队覆没,将吏被杀,人民丧命,国家耗尽财力的地步,不是因为事发之前没有迹象,祸起突然无法应付。内外上下的官吏在战祸将起之时没有不知道的,但他们有的隐瞒不说,有的疏忽无备,苟且偷安,互相推诿,才发展到了无法抵御的地步。有一个事先敢说的,又被世人欺蒙埋没,让他与罪人受同样的惩罚,对于天下大事,还有谁肯说呢!听说宗旦不单单写信告诫陈珙,凡是当时在广东西路任转运使的,宗旦都一一告诫过他们。现在,他们既没有听宗旦之言,又害怕连累自己,一定不肯再说“宗旦已经告诫过我了” 。对于治理天下的人来说,即使万事已经整治好了,天下已经安定,尚且必须力开言路,以防止尚未来临的祸患。何况天下的事情,可忧虑的还很多,而当前的弊病,没有比人们不能说话和不肯说话,有的甚至不敢说话更大的了。那么,宗旦的事迹,怎么可以不急切地让天下人看到和听到,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