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一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并且古今词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是就虚词在句中的作用而言,“用法”是就其在句中的词性而言,如常用的介词、连词、副词、代词、助词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
2、同的句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是指词类活用现象。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对“句子”理解有两条要求: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式和用法”,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在文言文翻译中,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是考查的重点之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主要信息。其考查范围是文中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张、品德思想、个性形象等的概括能力。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它要求在准确理解词意、句
3、意的基础上,依据句子之间的关系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主旨。7.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它要求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说明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专题十,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本考点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常见实词”。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来讲,“常见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
4、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其实际上就是在具体语境中,即上下文中的含义。 考查的内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其中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是重点。,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5、,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
6、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伞,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 散吏:闲散的官员。海昏:地名。,【参考译文】周访.doc(点击进入),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解析】此
7、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C项的“造”是“往,到”之意。A项考查通假字,“振”通“震”,“救济”之意。B项考查多义词,“收”应为“逮捕,拘押,抓捕”之意。D项考查古今异义词,“悦服”应解释为“心悦诚服”。,【答案】C,【解题指津】 理解实词的含义,一定要紧扣“在文中”三个字,务必依据上下文来推断;还要考虑加点词的解释与前后的词语是否能搭配,这是命题人常用的制造干扰的一种方法;还要注意命题者利用同义词设计选项,给出的解释看似正确,其实在词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感情的贬褒、前后的搭配等方面存在细微的区别。,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2007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郭生,
8、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
9、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
10、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注】涴:弄脏。狃:因袭。,【参考译文】郭生.doc(点击进入),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友好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记载,【解析】D项的“录”,为“摘录,抄录”之意。A项如联想成语“质疑问难”,便得知“质”就是“问、质问、询问”之意,与A解释相同。B项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
11、课文中的相关词句,进行联想,如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C项促织中“展玩不可晓”,其中的“善”“玩”分别解释为“友好,与交好”“玩味”,于是可以推断出B、C的正确含义。,【答案】D,【解题指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需要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联系课文中已学文言实词的相关知识,再结合卷中词语所处的特定语境,运用“成语联想法”“温故知新法”进行推断,许多问题均可迎刃而解。,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研究200年全国各地18套高考试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理解的设题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给出文中四个句子和加点词的含义,要求选出词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12、;二是要求直接解释具体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三是给出有加点词的语句,要求选出四个选项中不存在或存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的一项。当然,还有放在翻译题中考查重点实词在句子中的含义等题型。其题型呈现的主要特点:扩大了阅读范围,加强了翻译能力和断句能力。,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此处着重分析高考失分的主要原因、设题方式的设误角度及其应对策略。,设误角度一:无中生有,似是而非,(2007年四川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治室于毁垣中 治:修建 B臣不敢私 私:独占 C.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 状:情况 D为留守者居半 居:超过,【解析】D项
13、将“居”解释为“超过”,放在句中表示“超过一半”,似乎很通顺,很合情理。但仔细考虑一下,“居”除了“居住”“处在”“占有”等词义外,与“超过”并无任何关联,“居”根本无“超过”之意。即使在表示“过了时间”之意时也不能解释为“超过”,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古汉语中表示“超过”之意常用“逾”“过”等。此句中的“居”应解释为“占据、占有”之意才与上下文意贯通,即“他在为官的五十年中,做留守的官职占有一半时间”。,【解题指津】运用直选法或排除法。即观察解释的词义是否合乎该词的常见义项,或是否横生枝蔓解释不合情理,从而直接选出答案。也可根据所积累的词义排除正确项即可选出不正确项
14、。当然,这些方法都需要通过回归语境去检验,以增加“保险系数”。,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设误角度二:以今释古,考生掌握实词如果不够牢固,往往用今义去理解古义,造成以今释古的现象。出题者也常借用以今释古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这种设误角度多针对古今异义词而言。,(2007年江西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 完:结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D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解析】B项中的“完”,今义就是“结束”,但古汉语中此义极少见,而且将此义代入原句之后文意不能贯通。此处明显是用现代汉
15、语解释文言实词,句中应为“缴清”之意。在原文语境中我们会发现“完”有“赋”与之搭配,是说“像这样催缴之后赋税才能缴清,然而缴清赋税之后老百姓就有十分之七八的人死了”,这样文意才能贯通。由于D项“比”作“挨着、连着”解,考生不熟悉,所以D项成了最大干扰项。其实在促织中有“纳比笼中”,在核舟记中有“其两膝相比者”,其中的“比”均为“挨着、连着”。可见平时的积累是相当重要的。,【解题指津】进行代入辨别。即将词义代入原句,看是否合乎情理,上下文意是否通顺,比较鉴别其与现代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如果能找出更为恰当的词义替代,即可初步判断此词义不正确。,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设误角度三:不明通假,
16、通假现象是文言实词的常见语言现象,要掌握此类现象需丰富的积累和敏锐的观察力,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我们强化这一意识,根据上下文也是可以识别正误的。,(2007年湖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 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 体: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 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 度:衡量,【解析】C项的“倡”为形声字,从人、昌字,本义为“唱歌的艺人”,有引申义为“歌唱”,也可理解为通“唱”,原文是说“讴癸唱起歌来,走路的人停下来观看,筑墙的人不感到疲劳”,将“倡导”放到语境中是不合文意的。,【解题指津】进行语境推断。也就是将各个词义解释放入各自的具
17、体语境中去推断,看是否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将错误项从通假字的角度解释是贯通的,则判断正确。,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设误角度四:忽略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内容,除了在选择题中常考,翻译题中也很常见。复习备考中要注意分析和辨别各类活用现象,灵活而熟练地掌握辨析的方法,注意准确解释。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果不熟悉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2007年北京卷)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弗能正也 正:
18、正确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C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D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解析】A项分析句子结构,“能”这一能愿动词应与后面的动词一起组成谓语,而形容词“正”就只能活用为使动,可解释为“使进入正道”。应特别注意的是,对活用词语的解释应该立足于其基本义,不能完全抛弃基本义另起炉灶。,【解题指津】进行语法分析。即对原句进行语法分析,确定其中某词的活用情况,再根据其基本义对其进行准确解释。,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设误角度五:细微差别,考生对与现代汉语“迥异”的词义很容易辨别,但对那些与现代汉语“微殊”的词义却往往忽略了,而文言实词的考查往往也在准确性方面有所侧重。,(2007年广东卷)对下
19、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质: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善:友好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录:记载,【解析】此题所考查的四个词语都不偏不生,在懂得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只要回归原句,依据文意就可判断出不正确的是D项,“录”意为“抄录”,不是“记载”。如果解释为“记载”,上下文就不贯通了。因而做题时要特别注意类似易混词语的细微差别,尽量辨析出它们的异同。,【解题指津】运用温故知新法。回顾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语境反复比较卷文词语意思的细微差别。如果加点词语的义项少见于课本,答题时更应将义项置于句中去理解,牢牢
20、把握上下文,并结合积累的词语,推断词义的正误。,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设误角度六: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词误作一个双音词,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跟现代汉语的复音词一样,即古今双音同形异义词。,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 (2)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3)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 (4)故曲尽其形容。 ,【解析】第(1)句中的“知识”,是两个同义复词的连用,理解为“熟悉的朋友(亲友)”和“知道(熟悉)的人”;第(2)句中的“固然”不是现代汉语的连词,而是两个单音词的连用,意思是“本来的样子”;第(3)句中的“必定”,不是现代汉语的
21、副词,而是两个单音词“必然”“安定”的连用,是“一定治理好”的意思;第(4)句中的“形容”,也不是现代汉语的动词,而是两个单音词“形体”和“容貌”的连用。,【答案】(1)熟悉的人; (2)本来的样子; (3)一定治理好; (4)形体容貌,【解题指津】立足课本,丰富地积累已学知识是解答好文言文阅读题的根本。考生应强化记忆、不断理解教材中出现的重要实词的意义,对常见易误的同形异义词进行归类整理,对陌生词语通过字形、语境、联想、成语、语法等途径加以推断。,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一、理解文中常见实词的方法(一)识别通假字的技巧依据通假字音同音近等特点,通常用以
22、下几种方法:1依声求义法阅读时如发现某个字按通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此时不妨用某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解释,以达到辨析通析、找出本字的目的。如“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奄奄”通“晻晻”,是“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与“黄昏”吻合,借字“奄奄”与本字“晻晻”读音完全相同;又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短行歌),“掇”通“辍”,借字“掇”与本字“辍”韵母相同,是“停止”的意思。,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2形声辨义法即根据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等特点,去寻找并理解本字的含义。一般有以下几种:(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赤壁怀古),“尊”
23、代替形声字“樽”,“樽”,木旁,“酒杯”的意思;又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冥”代替“溟”,“溟”,水旁,是“海”的意思。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是形声字,代替声旁“才”,“才能”的意思;又如“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指”代替“旨”,“意图”的意思。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代替。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距”代替本字“拒”,“把守”的意思;又如“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辩”通“辨”,“区别”的意思。3归类识记法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涉及面广,但中学课文所涉及的并不多,如果依据通假字的有关规律去归类整理,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
24、这对阅读文言文大有帮助。,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二)推断常见实词词义的技巧一个实词可能有多种义项和用法,但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只有一种,因此,必须掌握一些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的方法。1语境推断法根据该词在文中的特定环境来推断词语的意思。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京口北固亭怀古),“狼居胥”是山名,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于此,那“封”应是“封山”之意,以表达纪念胜利之情。但结合上下文,“封”可以理解为“筑坛祭天”纪念胜利。阅读时,有时调用了多种推断方法,还是吃不准,这时可以紧密联系上下文,大胆地“猜”,这种有根有据的“猜”,算是感觉推断吧。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2字
25、形推断法根据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如“适莽苍者,三餐而反”(逍遥游),“适”字的形旁是“辶”,它与“走”“到”“往”有关,联系上下文,尤其是下文的“百里者”“千里者”,可推断为“到去”;又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贷,好美姬”(鸿门宴),“姬”的形旁是“女”,它与“女人”有关,再根据上下文可推知“美姬”就是“美女”。 3通假推断法根据通假字的规律,去看是不是假借字或通用字,从而推断本字的含义。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鸿门宴),如把“蚤”理解为“跳蚤”,将其本义代入文中,就无法理解。结合句意思考,这里是读音相同的通假字,应是“早”字。 4成语联想法即依据成语中某
26、些实词的含义来推断文中的词义。如“盈虚者无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盈”字的意思可根据成语“热泪盈眶”“恶贯满盈”中的“盈”的意思“满”推出。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5代入推断法把词义代入原文中去理解,通过比较考查,从而作出正确判断,特别是遇到考查古今词义异同的试题,如把某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拿到文言句子中去理解也讲得通,并与前后文相符,这就说明古今词义相同,否则就不同。 6温故知新法根据自己已学的相关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确定其在文中的意思。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我们可以回顾“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中“交通”一词的含义
27、,即“交错通连”。7结构推断法(1)词法结构推断法。即根据某个词语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含义。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句中“王”后有代词“之”,活用为使动性动词。“王”,即“让(他)做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名词“水”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游水”之意。断它的含义。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句中“王”后有代词“之”,活用为使动性动词。“王”,即“让(他)做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名词“水”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游水”之意。(2)句法结构推断法。文言
28、文中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的并列结构多,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这样我们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这是个“正对”对偶句,根据对偶句特点可知,处于同一位置的“固”与“地”词性(名词)相同,意思也接近,据此推知,“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坚固的地方”讲。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二、文言实词的相关知识(一)通假字1同音通假。例如:蒲苇纫(纫,通“韧”)如丝(孔雀东南飞)2双声通假。例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鸿门宴)3叠韵通假。例如:举酒属(属,通“嘱”)客(赤壁赋)4形近通假。
29、例如:说(说,通“悦”)怿女美(静女)(二)一词多义1由本义发展,产生引申义、比喻义等。“负”,本义为背载物、载,引申为承受、承担,支撑;再引申为抱有、享有,又引申为依仗、凭借,进而引申为辜负、对不起等。例如:则其负(载)大舟也无力(逍遥游),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2音不同,义也不同。此类多为多音多义词。例如: “属”:(1)sh,意思有:隶属,如“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掌管,如“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类,等辈,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zh,意思有:连接,如“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撰写,如“衡少善属文”(
30、张衡传)。3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词性不同,词义也不同。例如:师道之不不复,可知矣。(师说)“复”作动词,义为“恢复”。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复”作形容词,义为“双层的,夹层的”。,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三)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这类词主要有以下几类:1.词义扩大一是由专名扩大为通名。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现泛指江河。二是因词义表示的范围扩大。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国”指都城,现指国家。 2.词义缩小(1)词义义项的减少。如:“劝”,古义常用义项有
31、:鼓励,如劝学的“劝”;劝说、规劝,“肃劝权召瑜还”(赤壁之战)。现已不作“鼓励”讲。(2)词义表示范围的缩小。如:“丈人”,古代指老人,“愿丈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现代专指岳父;“金”,原是金属的通称,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现专指金子。(3)词义程度的减弱。如:“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义指一般的肚子饿。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3词义转移(1)表示甲事物转移为表示乙事物。如“泣涕零如雨”(迢迢牵牛星)的“涕”,古义指眼泪,而非今义鼻涕。(2)由甲义转移为乙义。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短
32、歌行)的“烈士”,古义指有抱负、有操守的男子,今义专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3)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如“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的“走”,古义为跑、逃跑,今义为行走。 4词的古今感情色彩不同词的感情色彩不同,表现的意思也不一样。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的“爪牙”,古义指“兽类的脚爪和牙齿”,无贬义;今义喻指坏人的党羽,属贬义词。又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的“卑鄙”,古义为“低微浅陋”,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是品质恶劣,属贬义词。,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四)偏义复词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
33、起陪衬作用,这就是偏义复词现象。 1. 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例如: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义偏在“作”,“劳作”之意。 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义偏在“去”,“离去”之意。 2. 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例如: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义偏在“姥”,指婆婆。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义偏在“兄”,指兄长。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说明:下面有些题目出现的文言材料,均依据解题需要,从相关选项的语句在原文所处的语境中截取。,1.(2007全国卷)A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
34、父泣曰:“不忍也!”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C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D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 讼:控告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 暴:突然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 谨:严格D.姑息重荣不能诘 诘:追问,【解析】C项的“谨”是“恭敬”之意,在鸿门宴陈情表中出现过。“暴”在促织“屡撩之,虫暴怒,直奔”中出现过。而另外两个却没有出现在课本里。这四个
35、词也不是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中的。由此可见,此题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推断能力。,【答案】C,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2.(2008重庆卷)A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吾乡乎?”B于是敛死觜,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C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D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群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乡乎?” 说:高兴B.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 服:服从C.公曰:“以属狱。” 属:交付D.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 特:只是,【解析
36、】据上下文推断是文言实词解答的有效方法。“不服政”应是“不服役不纳税”之意。“服”理解为“服役”。,【答案】B,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3.(2008年江西卷)A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B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C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B.郑伯如晋 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D.子产使都鄙有意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解析】C项的“贿”是“钱财”之意。,【答案】C,第二部分 古代
37、诗文阅读 第一章,1.(2009年广东六校第一次联考)A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以孝义世被旌显,一门六阙相望。B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 C咸亨中,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故授洹水尉。 D祠祝毕,刍狗(祭祀时用的用草扎成的狗)捐;淳精流,糟粕弃。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孝义世被旌显 被:受到B故可易之以宽简 易:代替C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 毁:诽谤D. 祠祝毕,刍狗捐 捐:捐献,【解析】D项的“捐”应为“抛弃”之意。,【答案】D,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2. (2009年梅州、揭阳高三联考) A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
38、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B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C窃闻夫子高认,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D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以身居作 居作:作佣人B鸿并绝不娶 并:全部C简斥数妇 简:直接D无乃欲低头就之乎 就:投身,屈就,【解析】C项的“简”为“挑选”之意。,【答案】C,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3.(2009年惠州高三第三次调研)A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
39、。B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C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D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以贯之 贯穿B.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考虑C.吾已为君遣之矣 遣返D.因为诗吊之 悼念,【解析】C项的“遣”为“使用、花费”之意。,【答案】C,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课内专项突破,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张良出,要项伯 ,【解析】B项
40、的“景”通“影”,C项的“从”通“纵”,D项的“要”通“邀”。,【答案】A,一、通假字,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鱼肉:鱼和肉,比喻被欺对象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本纪) 地方:土地方圆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其中夹杂 D却看妻子愁何在(闻将军收河南河北) 妻子:爱人,二、古今同形词,【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同形异义词,能力层级为B。D项的“妻子”,是两个单音词,即“妻子和子女”的意思。,【答案】D,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一)选择题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41、而江浙之梅皆病矣(病梅馆记) A.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赤壁之战) B.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训俭示康)C.君子病无能矣(论语) D.吾固愿见,吾尚病(孟子),三、多义词,【解析】例句与D项的“病”均为“生病”。 A项为“筋疲力尽”;B项为“责备,羞辱”;C项为“担心,忧虑”。,【答案】D,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 ) (2)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 )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 ) (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过秦论) ( ) (5)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 ( ),
42、【答案】(1)爱护(2)喜爱,爱好(3)吝惜,吝啬(4)爱惜(5)同“薆”,隐藏、遮掩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下列加点的词都属于偏义复词的一组是(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把酒临风,宠辱偕忘 昼夜勤作息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勤心养公姥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A BC D,四、偏义复词,【解析】C项均为偏义复词。句的“出入”偏于“入”, 句的“作息”偏于“作”, 句的“公姥”偏于“姥”, 句的“垄断”指“断而不连的土山,高冈”。句的“异同”偏于“异”。根据文意,其余几句均无偏义。,【答案】C,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
43、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幸而偶我 偶:婚配,匹配 B吾从而师之 师:学习 C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响:像回声 D足以荣汝身 荣:使荣耀,五、词类活用,【解析】此题考查词类活用现象。B项的“师”为名词的意动用法,理解为“以(之)为师”;A项的“偶”为名词作动词;C项的“响”为名词作状语;D项的“荣”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答案】B,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课外拓展迁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五年,遂以干为假司马,将弛刑及义从千人就超。先是,莎车以为汉兵不出,遂降于龟兹,而疏勒都尉番辰亦复反叛,会徐干适至,超遂与干击番辰,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多获生口。超既破番辰,欲进攻龟兹,以乌孙兵强,宜因其力,乃上言:“乌孙大国,控弦十万,故武帝妻以公主,至孝宣皇帝,卒得其用。今可遣使招慰,与共合力。”帝纳之。八年,拜超为将兵长史,假鼓吹幢麾,以徐干为军司马,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下锦帛。李邑始到于阗,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闻之,叹曰:“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