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点对点练 2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整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儒家士大夫的社会身份是由“士”与“ 大夫”构成的,他们需要承担“ 士”的文化创造和“大夫”的政治管理两个不同的社会职能。儒家士大夫首先是“士”, 即从事文化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学者群体。作为学者文人的士,他们往往要从事价值建构和知识创造。“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者群体,并不依附于某一种具体的政治集团,故而他们秉持的思想视角、政治倾向有一定的超脱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群体,他们的政治观念、思想形态往往体现出超现实的甚至是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是,儒家士人还有一个强烈愿望,就是能够有机会进入权力核心成为“大夫”。他们意识到
2、,必须参与到“治国平天下” 的系统 ,才有可能实现自己创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所以,儒家士大夫特别希望与封建君王展开政治合作,参与到封建君王主导下的政治体系与经世治国活动中去。而士人一旦分享了封建君王的权力成为“大夫”后,就成为朝廷命官,进而在国家政治上承担起相应的政治治理责任和社会责任。儒家士大夫拥有“士” 与“ 大夫 ”的不同社会身份,就需要承担文化创造和政治治理的不同职能。因不同的思想视角、社会立场而拥有不同的价值理念,最终又形成了儒学内部的多元思想和不同学派。儒家士大夫既可能因为坚持“士”的书生气而追求理想主义和价值理性,故而与君王产生矛盾、形成冲突;也可能因追求“ 大夫 ”的立功而
3、坚持现实主义和实用理性,并在追求政治功利的过程中与君王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由此可见,尽管儒家士大夫是思想信仰大体一致的社会群体,但由于这一群体中的每一个体对“士” 与“ 大夫 ”不同社会身份的认同、不同思想视角的认识偏重,在思想观念、社会职能上的政治实践中往往会有很大差别,从而形成了内部分歧很大的不同思想体系和派别。儒学内部的思想形态和各学派之间的差异,根源于儒家士大夫拥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在两千多年的儒学衍化中,出现了许多思想与学术的分野,产生了不同形态的儒学,如果追溯源头,均与“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认识偏重有关。汉代以后,统治者的“独尊儒术”只是让一部分儒者步入庙堂,
4、成为国家政治的组成部分,其学术思想也成为了国家学术和官方意识形态,使儒学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政治功能。而另一部分儒家学者则留在民间,他们主要在民间继续从事儒学的研究和传播。对于这两种儒学,学者们分别称为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显然,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的分野表现出儒家士大夫对“大夫”与“士”的不同职责的强调。庙堂儒学的学者倾向于“大夫”的政治责任,所以,他们关注儒学的政治功能,注重儒学体系中有关典章制度、国家治理、社会教化等涉及经邦济世的社会功能。山林儒学的学者倾向于“士”的学术情怀,关注儒学的思想创造和文化批判。(选自 2017 年 4 月 18 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
5、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士人创造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的目的就是要与封建君王展开政治合作,参与封建君王主导下的政治体系与经世治国活动。B.儒家士人一旦分享了封建君王的权力成为“ 大夫”、朝廷命官后,就只追求在国家政治上承担的相应政治治理责任和社会责任。C.儒家士大夫坚持“ 士”的身份,就会与君王产生矛盾、形成冲突;而坚持“大夫”的身份,就会与君王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D.儒家士大夫作为一个社会群体 ,其思想信仰大体是一致的,但其内部也确实存在很大分歧,形成了不同思想体系和不同派别。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儒家士大夫的社会身份细分为 “士”和“大夫”两类
6、,他们分别承担文化创造和政治治理的不同职能。B.本文按照“士 ”和“大夫” 的关系、“ 士”向“大夫”的转变、 “士”和“大夫”的职责逐层展开议论的。C.文章第段重点论述了儒家 “士人”向“大夫”转变的内因,即“实现自己创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D.第段由“士”与“大夫” 社会身份、思想视角、社会立场等的不同,推论出不同形态儒学产生的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往往从事价值建构和知识创造,“大夫”往往要参与到 “治国平天下”的系统,而要成为“大夫”,必须先做好“士”。B.儒家士大夫的分化先是因为有“ 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进而认识有偏重,最后形
7、成内部分歧很大的不同思想体系和派别。C.汉代以后,不同形态的儒学就表现为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两者分别对儒家士大夫的“大夫”与“士”有不同职责的强调。D.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两个学派的区别在于两者强调的职责不同,并且两者的关注点不同,一个关注政治功能,一个关注思想文化建设。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休闲阅读是人在闲暇时间里,于内心之爱驱动下自主选择的以阅读为内容的休闲方式。休闲阅读是阅读与休闲的结合,阅读赋予休闲以文化内涵,提升了休闲的文化品位;休闲赋予阅读以审美乐生的内涵。宋代陆九渊提出优游阅读,主张以悠然闲适的心态去读书。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
8、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休闲阅读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读书内容、方式、地点等,不受强制性目标与任务的限制和约束。休闲读书是随兴而为,是为了满足审美需求,获得内心的丰盈与适意。它还具有趣味性高,进入门槛低的特点。趣味性高意味着吸引力大,进入门槛低意味着休闲机会的易得性与可达性高,这些均十分有利于让阅读进入休闲,让闲暇接纳阅读,从而在普通大众中得到推广和普及。与其他休闲活动相比,休闲阅读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休闲阅读不但能起到消遣放松的作用,还能够提高学识水平,陶冶气质情操,具有重要的养心益智功能。尤其是,休闲阅读的派生价值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均较有益。宋代朱熹强调,读书带给人的是智慧之乐
9、、心灵之乐与和美之乐。明朝李贽说,“龙湖卓吾,其乐何如?四时读书,不知其余”。休闲阅读有助于克服内在贫乏对休闲的制约。内在贫乏主要指精神世界的贫乏。休闲阅读对充实精神空间,建构休闲生存智慧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闲暇管理的要义,是用积极健康的休闲活动填充闲暇时间,实现闲暇时间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西方休闲理论认为,闲暇是时间形态的社会资源。它的特点一是无法以真空的状态存在,如果不积极占用,便可能导致消极占用;二是这种资源的使用效果,取决于人们的休闲选择。亚里士多德早在 2 000 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闲暇管理对于个体幸福和城邦和平的重要性,认为闲暇越多,越需要智慧、节制和正义。罗素强
10、调,明智用闲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后考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均寿命的延长,闲暇时间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闲暇时间已经成为日益重要的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空间。如何管理和利用闲暇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休闲选择和闲暇时间的利用与人成为人有着直接的与内在的关联。人成为人的过程也是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格的健全,意味着人的潜能的实现与多方面的生命体验的获得,意味着包括审美在内的人与对象世界关系的全面性和人的内在世界的丰富性与完整性。休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契机。自从分工出现以来,专业化的繁忙劳作易使人片面发展,而闲暇时间的增加将使人有机会弥补和打破分工对于自己发展空间的限
11、制。分工越细,闲暇时间和休闲活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越重要。在工作专业化与教育功利化的背景下,休闲阅读对于弥补实用阅读和应试教育对人的发展空间的限制,丰富人的生命体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科专业分化越细,休闲阅读对人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对人的整体性与均衡性发展越重要。(选自王景全论休闲阅读)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休闲阅读是人们自主选择的以阅读为内容的休闲方式 ,它把阅读与休闲结合起来,并赋予阅读与休闲以新的统一内涵。B.休闲阅读在阅读内容、方式、地点等方面具有自主选择性,读者在阅读中随兴而为,没有阅读目标,也没有阅读任务。C.趣味性高、进入门槛低的特点
12、,不仅有利于阅读与休闲的结合,而且还有利于休闲阅读在普通大众中得到推广和普及。D.内在贫乏就是指精神世界的贫乏 ,它对休闲具有制约作用,而休闲阅读能够充实精神空间,有助于克服这一制约作用。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先介绍什么是休闲阅读 ,接着指出休闲阅读是阅读与休闲的结合,再引用陆九渊的观点和鲁迅的主张,意在让读者了解休闲阅读的心态和阅读范围。B.段阐述休闲阅读具有自主性强、趣味性高、进入门槛低、资源消耗低等特点,段分析休闲阅读所起到的多方面作用,两段之间构成了因果关系。C.段拓展笔墨,引入“ 闲暇管理”这个概念,丰富的引用让文章在更宽的视野下讨论管理和利用闲暇资
13、源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为下文深入探讨做铺垫。D.段承段,探讨休闲阅读的现代意义 ,认为休闲选择与“人成为人”有密切联系,休闲阅读有利于丰富人的生命体验,促进人的整体性与均衡性发展。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闲阅读能消遣放松,养心益智 ,它的派生价值既有益于个体成长,也有益于社会发展,朱熹所说的读书之乐主要是就社会发展的意义而言的。B.“闲暇”以时间形态存在 ,它的使用效果,取决于人们的休闲选择,闲暇管理不仅关系到生命个体的幸福与成长,还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C.实现闲暇时间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对生命个体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亚里士多德、罗素的观点,对身处现代社会
14、中的人们具有启发意义。D.专业化繁忙劳作使人片面发展 ,不断增加的闲暇时间打破了分工对于个体发展空间的限制,休闲阅读及其他各种休闲活动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题点对点练 2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一、1.D 解析 A 项,颠倒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B 项,“就只追求在”理解偏颇。C项,两个“就会 ”不合文意,原文是 “可能”。2.B 解析 B 项,理解错误 ,文章不是按照“士”和“大夫”的关系、“士” 向“大夫” 的转变和“士”和“大夫”的职责逐层展开的。文章逐层论述的是儒家士大夫的身份不同 ,其价值取向就不同。3.A 解析 A 项,“ 而要成为大夫,必须先做好士”的说法武断,且文中没有依据。二、4.C 解析 A 项,赋予的应是不同的内涵。B 项,“ 不受强制性目标与任务的限制和约束”,不等于没有阅读目标、任务。D 项,内在贫乏主要是指精神世界的贫乏。5.B 解析 段之间不是因果关系,可理解为承接关系。6.A 解析 A 项,错误,朱熹所说的读书之乐主要是就个体成长而言的。